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很喜欢上地理课,老师讲过,我们的地球是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构成的,海洋中有跟陆地上一样多的动物和生物,还有很多需要去探索的秘密和宝藏.因为喜欢地理,所以地理课的成绩也一直很好.后来又读了冰心老人写的记叙文<<往事>>,从那开始我对大海就更向往了.
自己虽然是出生在上海这个沿海城市,但其实上海市区距离最近的东海还很远,小时候父母带我去上海郊区很北面的吴淞口看万吨远洋货轮,自己以为那就是海了,其实那仅仅是长江和黄埔江交汇的地方,也不是海.再过了几年,有一次去了上海的郊区卫星城市金山,才算跟海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不过那儿的海水并不是湛蓝的,而是很混浊的,因为那里毕竟是杭州湾里的一个小浅滩而已.并且那儿又是上海最大的化工企业-----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所在地,毫无疑问去那看清澈蔚蓝的大海是根本不可能的.
真正看到名副其实的大海还是来到澳洲之后,自己第一个落脚点就是离开海边很近的Rockdale区,走到著名的Brighton Le Sand 海边仅仅只需几分种的时间.刚来的那阵子,对周围环境十分陌生,英语水平也不高,心里老是惦记着家里和在国内的一切,有空也不敢跑的很远,就这样老是去海边看风景,拍照片,天热时还下水游泳.特别是在Brigton 海边还可以看到悉尼国际机场飞机降落和起飞,因为机场其中一条跑道就建在海湾当中.有时侯看到有东方航空公司或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心里还挺有亲切感的,好象自己离开家里也不远.
几年过去了,我也到过了南北悉尼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海滨区域,象Dee Why,Manly,Bondi,Coogee,Cronulla等等.也发现那些Beach要比Brighton美丽壮观的多,但我的最爱还是离我家里最近的Brighton,因为我在那里留下了自己太多的足迹,也见证了我在澳洲是如何从一个穷书生逐渐走上成功之路的(请读者允许笔者自夸一次).
有时父母和国内的亲朋好友来,除了带他们先去参观一下悉尼的地标-----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外,就是开着车带着他们去看看这些很为悉尼挣面子的海湾.他们看到那碧水蓝天,闻着从海上吹来的新鲜空气,时常会抛给我一句话-----澳洲的环境真好.听了这句话,我心里会感到很宽慰.因为我经常听到有人讲当初不该来澳洲.
因为这些年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我的家乡上海,更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朝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前进,跟我刚出来的时候相比,现在除了我还继续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之外,我已经对这个城市感到很陌生了,每次回去行在多层的高架立交路上,我完全分不清自己此时此刻处于这城市地那个位置.我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还是上海人吗?因为我经常读到,也经常听到关于是澳洲好,还是国内好的争论,有时也有很多好心的人跟我讲,假如我留在国内,现在也一定是混的很好等等.路是自己挑的,并且也平平稳稳地走到了今天,我不想怀疑自己当初的抉择,更不想否定自己在这些年中所做的一切努力.
在平常紧张的工作之余,我还是象初来乍到的时候一样,约上我最心爱的朋友,开着我心爱的汽车,来到熟悉的海边,望着那一只只海鸟在自由的飞翔,听着那海风夹着阵阵海浪声,跟好朋友轻松愉快地聊着天,我的心情一下子会变的很轻松.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会在紧张和困难中学会放松和调节,都应该有一种让自己感到休闲快乐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这几年从看海中总结和感捂出来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