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chatcha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hatcha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女儿2000年出生,那时“儿童读经运动”已经从台湾传来,我也买了不少书,初步学习以后,我的常识和逻辑推理觉得儿童读经不靠谱,我们读唐诗读儿歌,读过《笠翁对韵》,部分《三字经》等,但基本没有参与先背诵再理解的“读经”。倒是她来澳洲以后零散看过不少古文经典。后来我开始系统学习幼儿教育知识,也写过反对儿童读经的文章:
老调重弹--要不要读经?
最近因为王财贵先生要到悉尼来演讲,加了微信群,从此每天可以欣赏各种奇葩文章。我对王老先生几十年来坚持以“儿童读经”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努力非常佩服,但对于“儿童读经运动”的某些做法实在不敢苟同。中国市场那么大,读经变成产业,需要一点“王婆”的技巧和功力无可厚非,但指鹿为马误导家长就过了。很多倡导读经的文章都充满了“伪科学”的气息,今天特别拿论机械记忆在幼儿早教中的合理运用——基于儿童心理学与中国传统蒙学的双重视角一文批判一下。(顺便吐槽,这个“中国教育学刊”的水准,国内师范院校教授,研究生的水准,完全不是搞科学做学问的套路啊!想起这两天热传的美国教授给退学研究生的信所指出的,搞科学不是搞事情!)
让我们来看一看两位作者是如何论证他们的观点:“机械记忆的产生于运用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并符合人在特定阶段的学习规律,适于合理运用在幼儿早期教育中。”
作者先说古人蒙学起源:印刷发明前古人用先背后理解的方式来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印刷发明后为了应付科举需要大量背诵经典,以便行文引经据典。接着又引用朱熹说,先‘熟读’,后‘精思’就是先死记硬背,后理解其意。作者还推测,古文难懂,解说纷纭,先记住等以后有阅历了再理解是必须的。作者在文中还列举了很多著名古人如何开蒙,如何背了一肚子书的故事。--我从小背功差,没读过经,也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他们说的有没有考据支撑,本能觉得,家学渊源的古人恐怕不会是先死记硬背再理解的,否则为啥名人不是由有才的父母家人启蒙,就是求得名师开蒙?为啥开蒙需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难道不是为了让孩子理解?只有电视剧里的穷孩子才在老学究的监督下摇头晃脑地“念经”吧。至于把骆宾王的《鹅》看作是机械记忆成才的代表,我只能哈哈了。
作者以记忆材料有无意义或者识记者对记忆材料是否真正理解来区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认为机械记忆是意义记忆的基础,为意义记忆提供素材,促进意义记忆的发展。---机械记忆,死记硬背难道不是搞事情的夸张说法吗?材料有无意义,是否真正理解,怎么衡量?这种区分,在我看来,只是确认了“儿童读经运动”鼓吹者也同意:大部分经典对儿童没有意义,儿童对经典材料不能理解。
在这个区分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了所谓发展机械记忆的心理学支撑:机械记忆是儿童心理发展(包括语言,思维,想象和各种能力)的主要依托。随着年龄增长机械记忆能力逐渐下降,儿时没有锻炼机械记忆能力,错过关键期—用进废退,以后需要的时候,花时间精力补欠债,会增加学习成本。--好吧,伪科学的气息太浓厚了:看起来有道理,用了很多专业名词,但实际上全是bs!让我们看看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究竟怎么说的。
。。。。。。。。。。。。。。。。。。。。。。。。。。。。。。。。。。
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重点在于解答信息怎么形成记忆,怎么在记忆中保存,又如何被释放出来,也就是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步骤,通过这三个步骤的研究,学者们试图找出遗忘的原因。通俗地说,我问你,50刀的澳币长什么样?你说不上来,可能因为:
1)你根本没注意看过50刀的澳币,只知道它是土黄色的塑料纸;--没进脑子,没有开启记忆编码程序。
2)很久以前,你刚接触澳币的时候,你也许仔细看过,100,50,20,10,5刀的澳币,但那上面图像那么多,有男男女女的人头,有建筑物,有交通工具,还有植物,看过了,形成短期记忆,当时知道,但时间久了,就忘记,或者记不清到底哪个图像是哪个面值上的了;--进了,没有存储成有效的长期记忆,或者记忆有混淆,遗忘了。
3)人们常说,百元人民币上有毛爷爷,相对的澳币上有英女王,大概50刀上有英女王?这时候,你的人民币知识干扰了你对澳币的记忆,50刀上没有女王!--记忆或提取的时候,受别的信息(以往经验/知识)的干扰了。
4)还有可能是你根本不想记住,也许你更想要的是100刀!(笑话了,主要是说,人有可能主动忘记坏记忆。)
心理学家就记忆提出很多学说,最接近所谓“机械记忆”的可能是Craik 和Lockhart 关于记忆编码的层次/深度理论,他们提出,处理信息的层次/深度有三:以拼音文字来讲,囫囵吞枣(知道大小写,表层结构);中度处理(知道单词的读音);和深度处理(强调语义)。他们认为,处理程度越深的记忆编码最可能形成长期记忆。批评家们对此表示,层次无法清楚分割。
对于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来说,怎么样让孩子记住东西最要紧。心理学家的研究侧重不同,总结起来,记忆的三个步骤都很关键,每个步骤都可能增加“记住”的可能。在编码这一步,关联其他信息;形成相关图像;以及联系自我都能增强记忆;记忆一组信息,最开头和最后的往往容易被记住。
心理学所说短期记忆是指未经重复的感官接受的信息,大约只延续不到20秒。短期记忆要转化成长期记忆,则需要重复(复习),口头或在脑海里复习。为了加强记忆,复习的间隔和次数都很要紧,把近似或相关的信息组合起来能加强记忆,把信息按逻辑关系分门别类能加强记忆,符合已知定式的信息容易记忆,也会容易提取;同样,帮助编码的三个策略也会帮助记忆的提取。相反,其他信息的干扰会阻碍信息的提取。但记忆的最大敌人是时间,什么也挡不住这把“杀猪刀”,唯有“多频Frequency”,“最近Recency”--复习,能刷新记忆。鼓吹读经的总是津津乐道于名人说,小时候的童子功如何如何终身受益。这话我没有感同身受,不评论,但就记忆来讲,十几岁新学的东西,通过重复,有意识地记忆,一定比五六岁时学的记得清楚;五六岁会背的东西,如果不经常拿出来复习,原有的记忆到十几岁也会衰退。大部分成人如果能对典籍信手拈来准确引用一定是因为他常常复习。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磁共振(MRI)和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的发展脑神经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也进一步揭示了儿童大脑和认知发育的过程。人的大脑天生能接受新信息,也就是天生会“学习”,神经突触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练习效应)理论就为我们描述了重复的小刺激如何使得神经突触变大,形成LTP, 爆发大反应的“学习/记忆”过程。
脑科学确实有“用进废退”一说,也就是所谓的“神经原达尔文主义”。最新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大脑灰质和突触较多,从6岁开始,灰质在整个人生中逐渐减少。尤其在少年时期,大脑会进行积极主动的“修剪”活动,切断大量无用的神经联系以提高大脑神经传递的效率。UCLA的研究人员发现,高智商同两个因素关联:儿童时候长期的加速的神经发育以及少年期积极的神经修剪。
回到读经,古人启蒙的第一要务是让孩子认字以便进入自主阅读,历代开蒙教材都有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孩子用同他们生活切实相关的材料学认字符合上述增强记忆的策略。至于《论语》等大人都不能理解的深奥材料,儿童背诵只会事倍功半。而且,除非经常复习,这个功,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会被大脑主动“修剪”掉。
中华文化遗产中,有很多适合小孩子的内容,耳熟能详的唐诗啥的,能让孩子体会古语的韵律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还能利用孩子的天生语言习得功能让孩子体会唐诗的语法,为有兴趣的孩子以后学习古汉语打下基础。这些孩子进入自主阅读以后,在青少年时可以从易到难阅读一些古文经典,尤其对历史和文学感兴趣的孩子,能够有机会亲自接触先辈的优秀遗产,同日校主导的西语文明对比思考,将使孩子受益匪浅。海外家长如果能坚持同孩子说中文,教孩子识字读书,已经很不容易。如果从小用亲情绑架或干脆逼迫孩子“读经”,则会抹杀孩子对中文的兴趣,甚至恶化亲子关系。
读经的鼓吹者会说大量背诵古文经典能锻炼记忆力,这个我同意,只是单纯锻炼短期记忆力/工作记忆力(workingmemory)用啥材料都可以,无意义的图片,数字,词组都能用,有人能背圆周率千位以上(新州教育部每年有小学生背圆周率比赛!)但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儿童发育有所谓的“关键期”,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增加对孩子多重感官的刺激从而加速脑神经发育!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