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DING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ING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赤脚发新贴,见笑见笑
《往事并不如烟》
一本回忆录,一本历史书,它更是中国建国初期知识份子的一段辛酸路.作者章诒和,中国第一大右派章伯钧的二女儿,被判20年徒刑,并被执行了10年的历史见证者;在她的回忆中,许多那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品格以及想法跃然纸上;而她描写和叙述的人物,很多从未听说过,但现在娓娓读过他们的为人和论断,还是那么让人钦佩和尊敬.
这群知识分子不可能再出现了,他们在幼年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有深厚得文字功底,在他们青年时期,留洋海外,接受西方民主思想及哲学思想,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群人物.
让我们看看这些人:储安平,张伯驹,康同璧,聂绀弩,章伯钧,罗隆基,史良,还有很多很多,认识几个?
不管认识几个,听听他(她)们曾经说过的话:
坐在家中的父亲得到这些消息,摇头哀叹道:“今天看来,我是把共产党估计高了,把毛泽东的野心估计低了。原来仍不过是陈涉吴广,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党闹了一场李自城进北京。面对党首的严重又明显的错误,千百万的党员竟无人出来反对;庞大的系统,竟然找不到一个规则和办法,去有效的遏止。共产党在政党性质和成分上的问题,显露无遗。老毛自己也真的成了皇上,‘皇上犹天,春生秋杀,无所不可。’他犯的错误,如果其下属连想也不敢想的话,那么他制造的一切,在生前是难以纠正的。这场革命,可谓毒痛天下。不说祸延百年,至少也是五十年。老毛大概是疯了。”
明末一个学者曾说:“人生末后一著,极是紧要。”(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末后一著”,是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附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的遗书开头四句当是自沉原因的准确揭示。可以说,追求精神孤洁的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极端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都是为了“义无再辱”。诤言直腹的储安平也是这样的。他用死维持着一种精神于不坠,完成了一生的人格追求。鲁迅认为:“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鲁迅的结论是:中国没有这样的知识阶级。解放前的鲁迅属于“真的知识阶级”;解放后的储安平属于“真的知识阶级”。这样的人,过去为数不多,今天就越发地少了。
有人依然在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的东西还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承袭下来,比如尊严,比如孤傲和骨气,比如淡漠功名利禄;10年动乱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远,一直到现在。。。那种非比寻常的不安全感,那种无法安静下来的浮躁感,那种在传统和叛逆中摇晃和痛苦,不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吗?
总觉得,人的一辈子那么长,看着以前的一些人经历的那些事,或感动,或感慨,觉得能有现在的这一切是如此的丰富和幸福,只求能给我更多的时间多读到一些好书.
[ 本帖最后由 DINGA 于 2008-4-2 13:59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