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房子啊房子 - 都是让水生逼的 (2010-2-18) 盐商格格 · 跳槽小结,内有资深HR回帖讲解招聘流程 (2021-2-19) kitcat
· 简易葡式蛋挞 (2007-8-16) jintangtang · 跟无良中介拼了(今天有好消息,更新在810楼27页开始)28/05一楼顶部更新。。。 (2009-11-30) barry.wang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2406|回复: 28

看到这个,我哭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6 00: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柯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柯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
      航运业的发展及船只的噪声,干扰了白鱀豚的声纳系统。“它主要靠脑部声纳发出声波进行回声定位,以辨别方向、招呼同伴、逃避危险。”著名鲸类专家张先锋博士说,“在春季发情期,动物比较兴奋,容易产生错觉,它会将接近的船当作同类迎上去。而长江的船太多了,白鱀豚像在一个马路中间的行人,避开了这艘,又会撞到另外一条。”

  乱捕乱捞,则让豚类丧失了食物来源;一些捕鱼的利器——比如滚钩,会穿透它们的身体。在一具白鱀豚的尸体上,被滚钩扎伤的伤痕有103处。而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惟一几乎孕育成熟的白鱀豚胎儿标本,它静静躺在福尔马林液体里,好像睡着了。就在要离开妈妈时,母亲的头被螺旋桨削去了一半。
......

  “白鱀豚在长江生活了约2500万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种之一。” 中国白鱀豚研究创始人陈佩熏教授痛心地说,“如果不是巨大的外力和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孤独的淇淇,孤独地死去

  本报特约撰稿 姚忆江

  这个可爱的生灵被人伤害,又曾被人精心呵护。

  捕获时,它只有两岁。由于年纪小、体质好,适应了周围环境。所以,它是惟一在人工环境存活下来的白鱀豚。人们叫它淇淇。

  1980 年 1 月 11 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到电话,有渔民意外捕到两头白鱀豚。研究人员连夜驱车,赶到400 公里外的城陵矶。次日早晨,等到水产收购站开门时,他们看到了一具白色的尸体,而另一头受重伤——头部有 2 个铁钩钩出的洞。

  4 个月里,科学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让体长1.43米的幸存者恢复了健康。

  “开始,人们对白鱀豚吃什么都搞不清楚。曾把馒头、肉做成鱼的形状给淇淇吃。”

  中国白鱀豚研究创始人陈佩薰回忆说。也正因为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鱀豚的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

  白鱀豚害怕人类。初到为它而建的白鱀豚馆时,淇淇非常不安。研究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淇淇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它像一个贪玩的孩子,疯起来连饭都不吃。”淇淇的一位饲养员说。

  科学家们的努力换来了动物与人类的感情。“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我们回应它的方式是敲敲池壁,它会高兴地摇头摆尾起来……”一位研究者说。

  “那远远超出了人和一般动物的关系。”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豚类保护专家张先锋博士说,“在水生所里,大家视之为亲人。它有一点儿不舒服,我们就会很紧张。”

  4岁时,这只白鱀豚长成了“帅小伙子”。春秋两季,淇淇开始发情——局部皮肤充血变成桃红色,身体直力水中,一边激烈晃动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而它的生殖器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研究人员开始为它寻找伴侣。

  3年后,科学家捕获了一头幼年白鱀豚,取名为珍珍。白鱀豚本是一种群居动物,但独自呆惯了的淇淇第一次见到同类,是害怕和逃避。

  它们开始交往了,珍珍很勇敢,主动接近淇淇。1987年春,当发情期的淇淇表现激动时,珍珍迅速游到它的身边,用自己的身体与之摩擦,直到对方平静。可惜的是,珍珍4岁时因肺炎去世,死时未到性成熟年龄。

  每天寻找珍珍成为淇淇的“工作”,它甚至绝食了。声学仪器探测到,淇淇经常发出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呼唤着伴侣归来。珍珍去世后,淇淇再没见过同类。

  淇淇没有生育后代,是中国科学家最大的缺憾。虽然为它准备“婚娶”多次,可一次都未能“圆房”。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是长江里的白鱀豚太少了。

  科学家试图通过人工采精,保留淇淇的精子。开始训练时,淇淇已经很大了,这个训练3年都没有完成。1990年代以后,“淇淇”经常患病,训练不得不中断。“白鱀豚的人工饲养没有先例,所以把淇淇养活始终是第一位的。”科学家说。

  2002 年 7 月 14 日,世界惟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自然辞世。它与中国鲸类学家零距离相处了22 年185 天。

  “我们虽然照顾了它22年,但它是那么的孤独。”张先锋博士说,“这种悲剧也是人类造成的。”

  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到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全部文章来源: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 ... ws&MsgID=349230
布里斯班野战paintball长期活动http://www.oursteps.com.au/bbs/viewthread.php?tid=380986&pid=6837881&page=1&extra=page%3D1#pid683788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7-1-6 00: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柯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柯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怕文章沉了,怕链接丢了,贴出全文如下:

白鳍豚因人类走向消亡 外国专家惊叹长江水可怕  
  
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 于 2007-01-04 12:03:51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白鳍豚因人类走向消亡 外国专家惊叹长江水可怕 南方周末


 7年了,没有人在长江中看到它的影子。

所以,这次考察被认为是保护它的最后机会。

  2006年11月初,由中、美、日等6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从武汉出发了。他们乘着两艘大型考察船,在长江中下游往返3400公里,为期39天,以确定这个物种的处境。

  这个物种比大熊猫更珍贵,它在长江水域生活了2500万年,国际上称之为“旗舰种”。在渔民眼中,它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女神。2000多年前,古人给它起了“鱀”的名字;晋朝学者则将“鱀”和鱼区别开来。而在《聊斋志异》中,它变成了女子“白秋练”,演绎出一场经典爱情。

  它就是科考队的目标——白鱀豚。

  江风萧瑟,人们的心中浮动着希望。参与者都是国际顶尖级鲸豚类研究人员,比如长着大胡子的美国人罗伯特·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见过70多种鲸豚类动物;英国动物学家沙米尔,具有超人的野外观察能力;日本著名动物声学专家赤松友成还带来了两套“水听器”,可以保证方圆300米内白鱀豚的声音毫无遗漏。

  计划进行了最周全的设计。2006年3月,还作过半个月预备考察。“我们借助两种方法——望远镜目视观察、声纳系统监测。这和1997年普查是完全不同的。”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所长王丁博士说。观察员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这将大大提高观测的准确性。而在11月,长江处于枯水期,能提高监测的精确度。

  最近一次白鱀豚考察也是在11月。在中国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97 年开始,连续3年大规模地搜寻。共调动船只53 艘,组织考察员300 多名,地毯式的搜索覆盖了长江口至湖北宜昌,还包括鄱阳湖、洞庭湖。1997 年共观察到13头白鱀豚;1998 年和 1999 年,分别是4 头和 4 头。

  此后,野生白鱀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只有3次“疑似”

  从天亮开始,科学家们就目不转睛地盯着江面,直到日落。甲板最高处被改装成观察台,3名主观察员在前,手持7倍望远镜,分别监视左、中、右3个方向。观察员每半小时轮换一次位置,90分钟一班,休息90分钟后再进入岗位。富有经验的独立观察员在后面,用25倍的“大眼睛”望远镜监视。后者不会把结果告诉前排的主观察者,为了不影响对方的判断。“白鱀豚用肺呼吸,每隔30秒会浮出水面,身体的摆动带起一股水花。这是它和漂浮物的区别。”一名观察员说。

  每隔50-100千米,科考队还要进行一次水样、泥样采集。此举是为了收集水域生态数据,监测水质的现状与变化。

  考察船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 确定航线,按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执著地寻找。“如果发现白鱀豚,将详细记录它的习性。并在来年春天设法捕捞,放到湖北石首的保护区里。”一位队员说。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没有发现白鱀豚的任何踪迹。

  2006年12月初,考察队离开上海向武汉返程,对曾出现过白鱀豚的地点做更详细的监测。

  “那边有一个白色动物!”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美国人罗伯特·皮特曼喊道,他的大胡子兴奋地乱颤。

  当时,罗伯特所在的“科考一号”靠长江南岸行驶,可疑目标出现在1公里外的北岸。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博士王克雄——他是科考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决定调头搜索。仅仅两分钟,考察船就驶入罗伯特所指的位置,“所有人都被调动起来,声学监听器也没有间断,但没有任何发现。”王克雄说。

  另一艘考察船“洪湖号”,也有一次“疑似”经历。那是在镇江附近,独立观察员迈克尔说,他看到了一头个体较大的淡灰色豚出水3次,但很快被过往船只遮挡了视线。同样是所有人被调动,所有设备被投入,结果同样让人失望。

  还有一次是日本人带来的监听器发现的。但是,回放录音时又被否定了,声音来自水下机械。

  保护区空有其名

  考察船行驶在石首到荆州的江段,这被称为“九曲回肠”——是豚类最喜欢的地带。

  这个江段上,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白鱀豚保护区——分别位于湖北石首天鹅洲、湖北洪湖新螺。

  对于这种国际濒危动物,人们曾设计过多种保护方案。但面对一天比一天浑浊的江水,原地保护是束手待毙;白鱀豚“淇淇”的死亡,宣告了人工繁殖梦想的破灭;克隆的可行性也不大,主要是找不到母体完成胚胎发育。“曾经考虑用江豚作母体,但它比白鱀豚小一半,无法承担。”王克雄说。

  目前,“迁地保护”是拯救白鱀豚的惟一选择和最后希望,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手段。

  天鹅洲保护区,被定为“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这是一段U字形长江故道,长21公里,共3万亩水面,南接洞庭湖,北倚汉江平原。此处水文环境和长江干流很相像,又不属于“黄金航道”,少了许多干扰。

  这里成功地迁养并繁殖了白鱀豚的近亲——约30头江豚,它是海豚的一个淡水亚种。而白鱀豚和江豚习性相近,江豚能在天鹅洲繁殖,白鱀豚也可能在这里被拯救。

  天鹅洲保护区里,科学家们为白鱀豚准备了“浮式网箱暂养池”——面积约200平方米,周围用渔网兜住,使里面的水和湖水相通。“假如捕到白鱀豚,就会先送来这里饲养。等它适应新环境后,再进行放养。” 保护区负责人称。

  但这个暂养池里,只是装着空空的希望。考察队在这个江段搜索了两天,只发现了一对江豚。

 “长江女神”的生态环境

  5天,10天,20天……科考船在浑浊的江中前行,希望越来越渺茫。

  “长江水太可怕了!”外国专家纷纷惊叹道:“这里没有多少浮游生物,完全不适合豚类生活。”

  白鱀豚主要分布在湖北宜都到江苏江阴长江干流里,约 1400 多公里。大江沿岸珠链般串起了一座座城市,而每个城镇都会产生30公里的污染带。采集了水样和底泥样品后,中科院水生所王丁博士也承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已被破坏。

  江中船舶的数量之多,令人不可思议——经过鄱阳湖的时候,王克雄和他的同事数过那里的采砂船,到1200时他数不下去了……考察发现:长江上,平均每公里约有12艘船。

  航运业的发展及船只的噪声,干扰了白鱀豚的声纳系统。“它主要靠脑部声纳发出声波进行回声定位,以辨别方向、招呼同伴、逃避危险。”著名鲸类专家张先锋博士说,“在春季发情期,动物比较兴奋,容易产生错觉,它会将接近的船当作同类迎上去。而长江的船太多了,白鱀豚像在一个马路中间的行人,避开了这艘,又会撞到另外一条。”

  乱捕乱捞,则让豚类丧失了食物来源;一些捕鱼的利器——比如滚钩,会穿透它们的身体。在一具白鱀豚的尸体上,被滚钩扎伤的伤痕有103处。而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惟一几乎孕育成熟的白鱀豚胎儿标本,它静静躺在福尔马林液体里,好像睡着了。就在要离开妈妈时,母亲的头被螺旋桨削去了一半。

  科考队员称,长江中下游有湖泊1133个,湖泊入江口历来是白鱀豚摄食和栖息的好地方。但进入他们视野的,是筑堤、建坝、架桥、设闸。目前除鄱阳湖、洞庭湖外,湖泊全部建坝建闸。

  “包括三峡大坝——它的建设虽然对白鱀豚没有直接影响,但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减少了白鱀豚的食物,同时使白鱀豚失去了生活场所。”王丁博士说。

  中科院院士刘建康、陈宜瑜曾警告,历年来收集到的死亡白鱀豚中,九成以上是被人杀掉的。1980年代起,常有白鱀豚的尸体漂浮在江中,其中1984年有18具。1990年代后,残存的白鱀豚已经很少,但发现尸体的消息仍从各地传来。而在这次考察中,人类对长江的改变已经超出队员们的想象,所以,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12月13日考察结束时,白鱀豚呼吸时泛起的浪花,依然没有在江面上出现。

  失望的心情像江水般清冷。外国科学家们习惯性地耸耸肩,一脸无奈。而王克雄不由得想起了“淇淇”——那条与中国鲸类学家零距离相处的 22 年的精灵。他曾担任淇淇的饲养员,每给淇淇喂完鱼后,就轻轻摸摸它美丽的长吻。“或许,这种机会再也没有了”。

  “白鱀豚在长江生活了约2500万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种之一。” 中国白鱀豚研究创始人陈佩熏教授痛心地说,“如果不是巨大的外力和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谁是下一个?

  “白鱀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考察结束后,国外专家宣称。

  这个结局无法让中国人接受。“难道比大熊猫更稀有的白鱀豚,会像恐龙一样成为一种记忆?”张先锋博士说。王丁——这位多年从事白鱀豚研究的鲸类专家,也不相信它已经灭绝。他们试图通过在科考的细节,寻找其存活的理论概率,而这更多来自情感上的难以割舍,仿佛面对亲人的离去。

  他们不得不承认,希望十分渺茫。国际上已经公认,如果某种群的数量少于50个,它的命运就是灭亡。

  而江豚的境况呢?考察队确认,整个长江江豚种群约1200-1400头,相当于1991年的一半。“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江豚将变成第二个白鱀豚。”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哺乳动物,白鱀豚和人类有很多相似性。“长江容不下它,同样很难支撑人类。”一位专家说。白鱀豚境况,已成为一种长江水质恶化的预言。

  在北京麋鹿保护中心,有一个世界灭绝动物墓地。那里刻着近几百年来消亡动物名称:新疆虎、蒙古野马、高鼻羚羊……墓志铭警示着世人:当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就能幸免于难吗??
布里斯班野战paintball长期活动http://www.oursteps.com.au/bbs/viewthread.php?tid=380986&pid=6837881&page=1&extra=page%3D1#pid6837881

发表于 2007-1-6 00: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柯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柯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孤独的淇淇,孤独地死去

  本报特约撰稿 姚忆江

  这个可爱的生灵被人伤害,又曾被人精心呵护。

  捕获时,它只有两岁。由于年纪小、体质好,适应了周围环境。所以,它是惟一在人工环境存活下来的白鱀豚。人们叫它淇淇。

  1980 年 1 月 11 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到电话,有渔民意外捕到两头白鱀豚。研究人员连夜驱车,赶到400 公里外的城陵矶。次日早晨,等到水产收购站开门时,他们看到了一具白色的尸体,而另一头受重伤——头部有 2 个铁钩钩出的洞。

  4 个月里,科学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让体长1.43米的幸存者恢复了健康。

  “开始,人们对白鱀豚吃什么都搞不清楚。曾把馒头、肉做成鱼的形状给淇淇吃。”

  中国白鱀豚研究创始人陈佩薰回忆说。也正因为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鱀豚的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

  白鱀豚害怕人类。初到为它而建的白鱀豚馆时,淇淇非常不安。研究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淇淇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它像一个贪玩的孩子,疯起来连饭都不吃。”淇淇的一位饲养员说。

  科学家们的努力换来了动物与人类的感情。“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我们回应它的方式是敲敲池壁,它会高兴地摇头摆尾起来……”一位研究者说。

  “那远远超出了人和一般动物的关系。”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豚类保护专家张先锋博士说,“在水生所里,大家视之为亲人。它有一点儿不舒服,我们就会很紧张。”

  4岁时,这只白鱀豚长成了“帅小伙子”。春秋两季,淇淇开始发情——局部皮肤充血变成桃红色,身体直力水中,一边激烈晃动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而它的生殖器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研究人员开始为它寻找伴侣。

  3年后,科学家捕获了一头幼年白鱀豚,取名为珍珍。白鱀豚本是一种群居动物,但独自呆惯了的淇淇第一次见到同类,是害怕和逃避。

  它们开始交往了,珍珍很勇敢,主动接近淇淇。1987年春,当发情期的淇淇表现激动时,珍珍迅速游到它的身边,用自己的身体与之摩擦,直到对方平静。可惜的是,珍珍4岁时因肺炎去世,死时未到性成熟年龄。

  每天寻找珍珍成为淇淇的“工作”,它甚至绝食了。声学仪器探测到,淇淇经常发出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呼唤着伴侣归来。珍珍去世后,淇淇再没见过同类。

  淇淇没有生育后代,是中国科学家最大的缺憾。虽然为它准备“婚娶”多次,可一次都未能“圆房”。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是长江里的白鱀豚太少了。

  科学家试图通过人工采精,保留淇淇的精子。开始训练时,淇淇已经很大了,这个训练3年都没有完成。1990年代以后,“淇淇”经常患病,训练不得不中断。“白鱀豚的人工饲养没有先例,所以把淇淇养活始终是第一位的。”科学家说。

  2002 年 7 月 14 日,世界惟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自然辞世。它与中国鲸类学家零距离相处了22 年185 天。

  “我们虽然照顾了它22年,但它是那么的孤独。”张先锋博士说,“这种悲剧也是人类造成的。”

  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到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追踪两月,野生“中国虎”踪迹不见

  华南虎,世界10大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之首,唯一原产于中国的虎——又称“中国虎”。

  两年的精心筹备后,2006年10月,广东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一支的野外科考队,向江西、湖南、福建三省交界处的大南岭山区进发。此前20年,因为没有见过野生华南虎的真面目,它是否已灭绝,一直是生物界争论的焦点。

  10月11日,在悬崖峭壁、深溪大沟中攀爬了近7个小时后,科考队第一小分队登上了海拔1250多米的天平架主峰。队员们在这里安装了第一台红外自动相机,它可以记录下兽王的行迹。

  面对苍茫大山,20余人的科考队太过渺小。他们必须先确定重点区域和重点线路,再依据一线科考队员的实际考察。在虎可能经过的地带,到2006年底前的第一阶段野外考察中,队员们已在南岭、武夷山脉布下了100多台24小时红外自动相机,这样的规模国内尚无先例。

  莽莽苍苍、无路可走的原始林就在面前。带队者卢学理博士停下来,做好GPS定位,然后严肃地提醒这支包括向导在内的4人小分队:“不许说话、注意安全……”

  接下来的,是一场飞崖跃沟、攀藤越岩般的丛林急行军。秋冬时节的大山里,阳光见得很晚,但夜幕会很快降临。科考队每天8点进山,但必须在下午5点前出山。山里的黄昏,可能伸手不见五指。

  考察队面临三种危险。

  迷路。这里的山不高,但林子很密,即使你爬到大树上,也分不清东南西北。而在丛林中,指南针都失去效应。幸好这里有不少水源,有经验的人会顺流而下,或许可以找回山脚驻地。

  捕兽夹。丛林中山猪出没,猎人则在山猪必经之处下夹子。大夹会当场击碎人的腿骨。在科考队到来前一周,一位女管理员进山调查,就踩中了“圈套”。

  黑熊。这种力大无穷的动物,会一掌打碎人的头颅。

  队伍不允许发出任何不必要的响动。虎多半昼伏夜出,因此科考队白天撞上它的几率较低。但“真正在野外遇到老虎,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情”。

  但人们都期待着这种“恐怖”的发生。那毕竟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如果华南地区失去了它,世界也就失去了它。

  刘张家山的瑶族人上山时,曾见过两只老虎,那是在1993年。它们是母子俩,一前一后地从山脊处走过,并下到附近湖边喝水。

  但传闻并不能成为野生华南虎存在的证据。“我这辈子,进山找了它10多次,一次没见着。我比你们着急!”年已花甲、患癌症多年的袁喜才研究员指着自己的白发,跟年青的科考队员打气。

  就在考察过程中——2006年11月16日,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南协作区年会上,广州动物园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兴金称:野生华南虎很可能灭绝了。2005年统计,中国仅有68只华南虎,分别生活在全国18家城市动物园中,全部为近亲繁殖。参与华南虎保护研究的动物学博士黄志宏说:“如果找不到野生种群,华南虎一定会灭绝。”

  而对这次科考,与会专家并不抱太大希望。

  但科考队员不愿承认这一点,他们说:“即使最终我们没能找到华南虎,也不等于其野生物种的灭绝。”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规定:只有连续50年找不到某种野生动物在野外的踪迹,才能宣布它从地球上消失。
布里斯班野战paintball长期活动http://www.oursteps.com.au/bbs/viewthread.php?tid=380986&pid=6837881&page=1&extra=page%3D1#pid6837881

发表于 2007-1-6 00: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antergaru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antergaru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声叹息

退役斑竹 特殊贡献奖章

发表于 2007-1-6 00: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行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行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偶也看了,真可怜的说。。唉。。

发表于 2007-1-6 12: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Orchi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Orchi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无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07-1-6 12: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黄河都成了季节性河流了, 就更不用说河里的生物了. 长江的命运很可能是第二个黄河.

发表于 2007-1-6 13: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ancingKey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ancingKey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哎, 在**,人的生命都不一定能被保证,更何况是动物...

发表于 2007-1-6 14: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ongb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ngb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过了,无奈,中国两大河流的污染太严重了!

发表于 2007-1-6 15:39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惨了那些可爱的动物们

此文章由 jessielf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essielf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表于 2007-1-6 17: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南方森林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南方森林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sh to ash, dust to dus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另类老年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7 00: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另类老年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另类老年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可怜,唉。。。。。

发表于 2007-1-7 01: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t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t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真希望能做点什么

发表于 2007-1-7 02: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omewa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omewa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觉总有一天地球会被折腾完的

发表于 2007-1-7 02: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ulao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ulao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Everyday hundreds of species extinct, however there are also hundreds of species that will see the first beam of sunshine. It's always a pity to see extinction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however.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7-1-7 05: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oolio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oolio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hat's called evolution..... human will extinct as well, just a matter of tim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发表于 2007-1-7 11: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ffbffbff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ffbffbff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

发表于 2007-1-7 11: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ulao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ulao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coolioo 于 2007-1-7 05:37 发表
that's called evolution..... human will extinct as well, just a matter of time.


I think we'll either extinct or evolve into something entirely different, something not even organic - well, partially at least. I would love to have titanium bones, synthetic skins that can resist acid, temprature and bullets; I want to have dual heart rather than one, and this heart better be much harder to break down than what we have now. And, how about integrated photosynthesis into skin, and chargeable bettery or fuelcell/nuclear cell that lasts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point here is that our mind can, and should live much longer than what it is now - we're caged inside an organic body that can only last for 100 years maximum...

发表于 2007-1-7 11: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umu_9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umu_9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igh

发表于 2007-1-7 15: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袖底风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袖底风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些东西该绝种就让他绝种吧~~就像是大熊猫,笨笨的,这么辛苦的保护不过是为了动物园里给我们观赏,或者被送到各个国家当作礼物,它们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发表于 2007-1-7 17: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南方森林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南方森林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现在觉得克隆技术更重要了。。。把每种物种留几个细胞就行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07-1-7 17: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ossu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ossu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人类的扩张正在消灭许多物种....

发表于 2007-1-7 17: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heOn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heOn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同哭,小白就这样让愚昧和落后毁了,555

发表于 2007-1-7 18: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erfum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erfum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唉...

发表于 2007-1-7 18: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ulao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ulao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袖底风 于 2007-1-7 15:03 发表
有些东西该绝种就让他绝种吧~~就像是大熊猫,笨笨的,这么辛苦的保护不过是为了动物园里给我们观赏,或者被送到各个国家当作礼物,它们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就是,大熊猫的生育率太低,科学家们就给熊猫看panda porn,来刺激熊猫生育。。。这种人工的干涉在我看来就不应该。人类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好恶来干涉其他物种的命运。按照混沌理论,我们没准会因为干涉了大熊猫的灭绝而导致自己的进化道路的改变。。。

发表于 2007-1-17 11: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yy_jessi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yy_jessi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7-1-17 11: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cca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cca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最怕看这些了,每次都忍不住掉眼泪,幸好办公室只有偶一个人。。。

发表于 2007-1-17 11: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eil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eil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可怜。。。

发表于 2007-1-17 22: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tepa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epa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袖底风 于 2007-1-7 15:03 发表
有些东西该绝种就让他绝种吧~~就像是大熊猫,笨笨的,这么辛苦的保护不过是为了动物园里给我们观赏,或者被送到各个国家当作礼物,它们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熊猫才不会笨呢,只是被关在动物园的动物都会变笨的。现在大部分物种灭绝都是和人类活动有关系,与其说人类去辛苦的保护他们,不如说是人类做的微不足道的补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