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niur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iur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小武》(1997)
导演贾樟柯凭借《小武》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成为青年导演中后来居上的代表人物。他的拍片方式与其他一些人并无二致,都是走国际融资与发行的道路,基本与本土电影市场不发生任何关系。在国内,《小武》及其他类似的电影作品,因诋毁政党形象,涉嫌煽动都是通过盗版VCD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1997年,山西汾阳。小武是个扒手,自称是干手艺活的。他戴着粗黑框眼镜,寡言,不怎么笑,头时刻歪斜着,舌头总是顶着腮帮。他常常抚摸着石头墙壁,在澡堂里练习卡拉OK,陪歌女枯燥地压马路,与从前的“同事现在的大款说几句闲言淡语,他穿着大两号的西装,在大兴土木的小镇上晃来晃去。
《小武》,继《古玩》、《卡拉是条狗》、《情不自禁》之后看过的最佳国产电影!被张扬、高晓松、金琛、张一白、孙周、娄烨之流搞坏了胃口的我,因新青年导演群体中资质优秀者的超凡表现,而重对中国电影燃起信心!
对《小武》的简单评价:青年导演创作的青年电影。
不要以为青年导演、青年电影的概念很简单,不是导演年轻、题材关乎爱情之类就可以叫了青年导演、青年电影的!电影学院一茬茬培养了那么多新人,都叫青年,我不敢肯定,因为中国的教育本来是培养老头儿“从娃娃抓起”的!所谓青年导演,要看你有没有青年的意识!所谓青年电影,要看你有没有青年的精神!如果没有自由的意志、批判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如果不能令你的观众热血沸腾、思想解放你就没有资格叫做青年导演、青年电影!在这个意义上,凡是具有探索意识乐于推陈出新的导演和电影都可以叫做青年导演、青年电影。比如在我心目中,希区柯克、斯坦利库不里克、马丁西柯塞斯、奥利弗斯通、斯皮尔伯格永远是青年导演,他们的得意作品永远是青年电影。
电影学院培养导演已经到了“第X代”,但是中国电影自“第五代”、“第六代”以来走的是日渐式微的路,《红高粱》那样到处得奖的电影,《霸王别姬》那样史诗般雄浑影响深远的电影,早就没有了。后来的“新导演”、“新电影”都是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的短暂幻想。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政治气候使然?就像宋祖英高亢地唱着“越来越好”那样,我们总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电影一年比一年繁荣一年比一年辉煌,此类高调不管你相信与否只能老老实实的听着,乖乖的接受疏灌,因为这样的声音无所不在。此乃“国情”。--所以感觉《小武》开头一段尤为亲切尤为震撼:中央台式义正词严的声音在敦促犯罪分子投案自首。这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显然被导演有意放大了加以利用,声音构成的强大压迫力下,我们的小武仍然像往常一样迈进自己的县城生活。一个渺小到不能再渺小的人对抗得了国家法律、破坏得了社会秩序吗?影片由窃贼小武的遭遇对国家中“个人尊严”和“社会温暖怀抱”的存在提出了质疑、进行了反讽。于是,《小武》成为一部有思想的电影,不愧为青年电影的电影。
时下某些“青年电影”所缺乏的正是思想。一方面,中国的现实是,思想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带来危险(《小武》遭禁即为一例,当然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某些“青年导演”心甘情愿地做了“无脑人”;一方面,现实可能比我想象的还残酷,某些导演根本不具备思想者的素质,他们对影像的理解和大多数国产电视剧的导演差不多,不可指望他们有思想。如此可以确定,国内电影界一直是“衰老导演”的天下,青年导演难有立足之地。中国青年导演的青春期之短也是世界之最:有的人刚出校门即和青春挥手告别,精明地遵守秩序老而不死了。不思进取只图“通过”、不敢创新、安于“有片拍”现状的人多了,号称“青年导演”、“青年电影”观念却比80岁老头陈腐100倍的病例即屡见不鲜:张扬导演的《爱情麻辣烫》顺应“形势需要”谋求“老少皆宜”,青年导演对主旋律爱好到如此地步,功利之心昭然若揭,绝对不可饶恕。还有一种导演在聪明地放弃思想权力的同时通过模仿大师手法制造“时尚艺术”,这样做既偷懒又安全,也对得起 “青年导演”的名份(《像鸡毛一样飞》、《紫蝴蝶》、)--此类“青年导演”、“青年电影”危害到中国电影的发展,把中国电影拖进人性匮缺的泥潭(为什么电影票房一年年的衰败下去?)。但他们却在现实中得到了特别宠爱,审片大员对他们的态度并不十分严厉,因为他们本质上是“遵纪守法”的乖孩子!大多数国内主流媒介也喜欢炒他们,因为炒此种另类既有利可图又“安全无害”,有时候为着革命的名义还可以大张旗鼓地炒理直气壮地炒(《红色恋人》)--真正的另类,主流媒介敢碰吗?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