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金融时报:特朗普的蜜月期为何迅速变质?
关税、削减开支以及对移民执法过度的担忧,拖累了特朗普总统在执政百日内的支持率。
今年1月,特朗普在国会圆形大厅开启了他的第二任期。当时他凭借2024年大选的胜利,意气风发地承诺要为美国人带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然而,仅仅过了100天,在一连串削弱联邦政府、通过大规模关税重塑全球经济的举措之后,特朗普又回到了他第一任期大部分时间里那种不受欢迎、极具争议的状态。
一项民调显示,截至执政百日时,他的支持率在过去七十年内所有总统中最低。
最新的民调显示,美国公众对特朗普表现的满意度迅速下降,对其贸易政策持怀疑态度,对其大刀阔斧削减开支感到不安,甚至对他在打击非法移民方面是否过度也产生了担忧。
根据RealClearPolitics的民调平均数据,特朗普在1月底的支持率为50.5%,反对率为44.3%。
而到现在,局势彻底逆转,他的反对率升至52.4%,支持率降至45.3%。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中心的康迪克(Kyle Kondik)表示:“大动作引发大反应。”
虽然在白宫任期第一年支持率出现下滑是大多数总统的常态,但特朗普的蜜月期结束得异常突然,他迅速消耗了自己的政治资本。
例如,拜登前总统直到2021年8月,执政八个月后,才因阿富汗撤军处理不当、新冠疫情反弹和通货膨胀加剧而遭遇支持率下滑。
政治分析人士和战略家指出,特朗普现在的民调数据尤其令人担忧,特别是在经济问题上的表现,而这曾是他在2024年竞选期间的优势。
共和党战略家黑伊(Doug Heye)表示:“人们走进超市,看到价格,心里就窝火,所以这当然有影响。再加上整体上的混乱……他当初当选总统,可不是为了做这些事情,但现在他却花最多时间谈论这些。”
周二晚上,特朗普将在他去年从民主党手中夺回的密歇根州发表一场重要演讲,以纪念执政100天,随后周四将在深度保守派州份阿拉巴马州发表大学毕业典礼演讲。
特朗普本人对低迷的民调不以为意,称之为“特朗普精神错乱综合症”(Trump Derangement Syndrome),并指责为ABC/《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福克斯新闻所做的民调,这些调查均显示特朗普的不支持率超过支持率10个百分点以上,背后存在“选举欺诈”,要求对这些民调机构展开调查。
特朗普依然在共和党基本盘中拥有强大支持,而且由于美国宪法限制总统任期为两届,他不必再面对选民投票。不过,特朗普仍声称存在一些“方法”可以让他再次参选。
但部分共和党人担心,国会共和党议员可能在明年11月的中期选举中首当其冲地承受选民怒火,而传统上,白宫掌权党派在中期选举中往往会失去席位。
共和党战略家佩尔西奥(Susan Del Percio)表示:“当我们看到他失去独立选民、女性选民及其他群体支持时,总统本人可能不太担心,但共和党众议员就必须担心了。”
另一位共和党战略家邦吉恩(Ron Bonjean)补充道:“如果特朗普能够兑现承诺,那么[支持率]可能会回升。但如果到了明年初共和党初选时还是这种数据……那么我们早该知道会发生什么了。”
美国人对特朗普贸易政策的评价尤其严厉,多项民调显示,选民认为他在关税问题上投入了太多精力,却未能有效降低生活成本。自1月以来,股市从高点回落,特朗普承诺的减税法案也尚未通过国会。
佩尔西奥说:“人们觉得[这些关税]杂乱无章。他们看到股市忽上忽下,自己的退休账户401k时好时坏。”
康迪克指出:“[特朗普]在经济方面的支持率实际上比整体支持率还要低,这是一个新现象,而且说实话,对总统来说非常糟糕。”
佩尔西奥还表示,美国人也开始觉得特朗普在移民政策上可能走得太远,而移民问题曾是他最广泛获得支持的领域之一。
“特朗普总统承诺驱逐那些非法入境且犯罪的人,大家对此支持。但……当开始剥夺人们应有的法律程序权利时,问题就来了。”
不过,许多共和党操作人员对支持率下滑并不感到慌张。
共和党战略家费里(John Feehery)表示:“总体而言,我并不太担心。他本来就承诺要搅局,而搅局本来就很难。”
共和党民调专家盖勒(Adam Geller)则将近期一些民调结果称为“背景噪音”,并表示民调一贯低估了特朗普的公众支持。他表示自己私下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特朗普形象要好得多。
盖勒补充道:“我们看到的公众民调并不是令人担忧的理由,因为事实一再证明,在特朗普问题上,他们要么不愿意,要么根本无法准确反映民意。”

来源:
https://www.ft.com/content/b973af75-01e7-4aef-a800-c86cd0604298
James Politi and Myles McCormick in Washington
Published
April 29 2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