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华尔街日报社论:乌克兰的和平是否以软弱为代价?
在与普京的谈判中,特朗普的策略与其它场合不同,他先作出让步。
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开始兑现承诺,试图通过谈判结束乌克兰战争,但初步迹象令人担忧。他在没有获得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作出让步,并在事后才通知乌克兰方面。特朗普究竟是想达成持久且有尊严的和平,还是想以软弱换取和平,从而奖励克里姆林宫?
必须承认,特朗普接手了拜登留下的“烂摊子”。战争初期,乌克兰成功击退了俄军对基辅,哈尔科夫和赫尔松的进攻,还迫使普京的黑海舰队后撤。但美国未能及时提供足够的武器,致使乌克兰的后续反攻受阻。拜登政府的政策似乎只是向基辅提供刚好足够避免溃败的武器,但不足以实现胜利,同时也未向美国公众清楚解释这场战争的战略和意义。
特朗普可能也说得对:如果当时是他担任总统,普京在2022年可能不会选择入侵乌克兰。
但总统无法选择自己继承的世界局势,无论2024年大选由谁获胜,乌克兰战争很可能以谈判告终,但谈判的具体细节将对欧洲和美国的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特朗普的特殊谈判策略
在这一问题上,特朗普对待普京和俄罗斯的方式与他以往的谈判策略大相径庭。他通常喜欢先提出最大化的要求,再逐步让步,例如声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但这次,他却选择了先作出重大让步。
最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似乎将乌克兰排除在谈判之外,更谈不上将其视为谈判伙伴。他在与普京通话后才宣布开启“和平谈判”,并在事后才通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泽连斯基周四表示,乌克兰不会接受任何由俄罗斯和美国单方面达成的协议。他有充分理由担心特朗普会将乌克兰排除在谈判之外,就像他在第一任期与塔利班谈判时将阿富汗政府排除在外一样。
美方内部的矛盾信号
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周三表示,乌克兰不可能加入北约,并称让乌克兰恢复2014年俄军首次入侵前的边界是“不切实际的”。海格塞斯次日收回了前述关于北约的言论,称这一问题由特朗普决定。
但特朗普随后表示,他更倾向于海格塞斯的最初说法。
海格塞斯试图安抚欧洲国家,称“乌克兰的持久和平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之上,以确保战争不会重启”。但他随后强调,这一保障将由“具备能力的欧洲和非欧洲军队”来承担,而美国不会派遣军队。这些“非欧洲军队”将来自哪里,仍是个谜。
朝鲜半岛的和平已经维持了70多年,其关键在于美军的威慑力量与韩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未来如果乌克兰向俄罗斯割让部分领土,必须确保有可信的安全保障,以防普京或其继任者再次入侵。
基辅需要持续的外国武器供应和强大的本国军工产业基础。
如果北约不参与,美国可以考虑将驻欧军队主力从德国转移至波兰,并让美国承包商协助欧洲维和部队。
欧洲的担忧与质疑
敦促欧洲加强国防开支和对乌克兰的支持是正确的,但海格塞斯的言论似乎暗示特朗普政府有意放手,令欧洲自担责任。海格塞斯表示,美国将把重点放在中国和本国边境上,并建议“在欧洲和印太地区实现优势互补的分工”。
这一逻辑存在重大风险:威慑力无法被割裂。如果特朗普认为放任俄罗斯主导乌克兰能够减少美国在欧洲的军事投入,或能增强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威慑力,那他就错了。实际上,美国可能不得不增加国防支出和驻欧军队,以保护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和履行北约义务。如果特朗普放弃乌克兰,他很快就会发现中国对台湾的野心变得更为大胆。
特朗普的选项:以强硬换和平
特朗普一贯声称要从实力地位展开谈判,但在乌克兰问题上,他看起来反而是更急于达成协议的一方。而普京仍在以极高的人员伤亡代价,继续轰炸乌克兰城市和能源设施,并在东部地区推进攻势。
如果特朗普想要以体面的条件结束战争,他可能需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向普京施加更大压力。美国可以通过增加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解除对武器使用的限制,并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对俄罗斯的打击力度。比如,为什么“瓦格纳集团”(Wagner Group)在非洲仍能自由活动?
特朗普需要做出抉择:他是想在乌克兰赢得有尊严的和平,还是冒着重蹈阿富汗或越南覆辙的风险?
![](https://images.theconversation.com/files/632631/original/file-20241118-17-hpx2l3.jpg?ixlib=rb-4.1.0&rect=53%2C556%2C6000%2C3000&q=45&auto=format&w=1356&h=668&fit=crop)
![](https://i.insider.com/64836f02df98540018066421?width=700)
来源:
https://www.wsj.com/opinion/dona ... 5?mod=hp_opin_pos_0
By
The Editorial Board
Follow
Feb. 13, 2025 5:56 pm 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