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彭博社:小红书正在打破许多常规 
 
小红书在国内有着忠实的追随者,并且其国际用户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其下一步可能是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对于中国科技行业来说,这几年颇为动荡。 
 
政府的整顿重创了一代行业巨头和初创公司,加之更广泛的宏观经济逆风,抑制了消费者的支出。然而,在这种低迷的背景下,小红书逆势而上。 
 
根据《金融时报》引用的私有数据,这家中国增长最快的社交媒体平台今年早些时候的季度销售额超过了十亿美元,净利润增长了400%。 
 
在饱和的国内市场,这一成就是尤其引人注目的。许多公司,例如Temu母公司拼多多和一些较新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都在向海外寻找增长空间。但根据市场情报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小红书89%的月活跃用户仍然来自中国。 
 
而虽然许多国外的人可能从未听说过这款应用,但他们很可能已经亲眼见证了它的影响: 
 
它已经成为中国游客出国旅游选择目的地的推动力。 
 
拥有超过3亿活跃用户,其中大约一半出生于1995年之后,小红书紧跟中国年轻人的潮流。 
 
这款应用在Z世代的文化趋势中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出现了一句流行语: 
 
“当你不知道怎么决定时,转向小红书。” 
 
也许中国政策制定者在努力通过刺激措施提振经济时,可以考虑这句口头禅。因为他们会发现,年轻一代对消费的兴趣并不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刺激消费的努力至今效果不佳。该应用上一些最受欢迎的美妆搜索与奢侈消费无关,而是寻找实惠的替代品和居家护理方案。最热门的锻炼活动?散步或者在家铺开瑜伽垫。 
 
小红书还成为了“独居Vlog”兴起的核心,单身女性分享自己享受充实的独居生活,打破了“剩女”的负面刻板印象。(男性用户也在使用这个平台: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透露,近百万男性用户在搜索分手后与伴侣和好的方法。) 
 
常被描述为“防火墙内的Instagram”,小红书的界面类似于Pinterest的网格布局,同时充满了类似TikTok的短视频。 
 
但它有一个强大的内部搜索引擎,公司表示70%的用户积极使用它,这使得其信息查找功能更接近于谷歌。其名字“小红书”被广泛认为是对毛泽东语录“红宝书”的俏皮致敬,尽管其创始人此前否认了这一联系。 
 
除了强大的搜索引擎,小红书最近增长的部分原因在于其对真实性的坚定维护。 
 
据市场研究估计,该平台上90%的内容都是用户生成的。公司严厉打击虚假评论和营销人员伪装成用户的内容,并承诺限制发布误导性和过度滤镜的内容。 
 
管理团队还采取措施来提升用户社区的质量和可靠性。 
 
由此,强大的算法会紧密跟踪用户浏览的帖子类型,并向他们推送类似的内容。 
 
小红书在采取这些措施后用户增长的飙升,表明这些努力是有效的。如果其他平台能从中学到一课,那就是在日益虚假的数字世界中,投资于真实性可以获得回报。 
 
尽管中国仍然是其主要市场,但来自国外的月活跃用户数量也在显著增长。第三季度,越南的用户增长了27%,美国增长了23%,香港增长了21%,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 
 
另一种影响的迹象是,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去年悄然在美国市场推出了Lemon8应用,许多人认为这是小红书的国际仿版。 
 
也许现在最大的悬念是,小红书是否能够在香港顺利进行IPO。 
 
该公司的领导层已经暗示了多年上市的计划,此前由于政府整顿,美国上市的希望破灭。总部位于上海的小红书得到了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的支持。 
 
围绕其数据算法的潜在监管审查,进一步增加了其IPO之路的不确定性。 
 
中国当局一直试图向全球投资者发出信号,表明对私营部门的整顿已结束,但复苏尚未显现。 
 
或许政府现在恢复信心的最佳机会就是批准小红书的IPO。 
 
最终,小红书通过将“省钱”打造成一种潮流,并为“躺平”一代提供了更真实的社区感,成功抵御了中国科技行业的低迷。 
 
其近期的成功可以向政策制定者传达很多关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前状况的信息,甚至比近期的刺激政策引发的股市反弹还要多。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监管机构是否允许小红书上市将传递很多关于其未来的重要信号。 
 
 
  
 
  
 
  
 
  
 
来源: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 ... ?srnd=homepage-asia 
 
October 21, 2024 at 8:00 PM UTC 
 
By Catherine Thorbecke 
Catherine Thorbecke is a Bloomberg Opinion columnist covering Asia tech. Previously she was a tech reporter at CNN and ABC 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