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也谈我对蒙式教育的初浅了解,希望对大家有用。 (2009-5-27) snowbird · 可以拉丝的咸味土司----面包机制作流程 (2008-11-15) 紫雪花
· 小卡6个月成长记录--睡眠和食物 (2009-9-5) zliner · 好吃易做的奶酪卷(超多图,慎入) (2010-9-29) 花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182|回复: 8

迈克尔·杰克逊影响我们了么?---0907更新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7 22: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昨天,我终于下定决心,去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把80-200的镜头买回了家。至少未来一年之内,我不会再买镜头了。镜头很沉,长得粗壮有力,还买了一个独脚架,为的是拍演出的时候能更稳当一些。那只摄影包也因此沉了不少。

白天出门的时候,手机充满了电,到晚上回家的时候,已经剩下半格电了。一路上,手机不停地响。没有一个我认识的电话,我知道,都是媒体打过来让我谈米高·集训的。我特别不想谈,我只是一个他的歌迷,在他去世的时候确实没什么话想说,我说的话也确实无足轻重,有很多人都可以去谈论他。

而且,我都能想象得出,电话里会问我一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肯定一模一样。后来接了几个熟悉的人电话,果然,问的问题像是他们都商量好的一样:“你是什么时候喜欢米高·集训的?”“他对中国流行音乐有什么影响?”

这些人多少还算是朋友吧,我不回答,有些不礼貌,一个朋友上来就是:“你可真能耍大牌,电话都不接。”我数了一下,昨天一共有近20个陌生电话,共打过四十多遍,如果我都接了,我会吐的。您还是让我耍一次大牌吧。不然第二天的媒体上都会出现“前度乐评人王小峰说……”你看哪哪都是我的话不觉得闹心吗。我猜想那些我没有接的电话,问的问题也一定是这些。

如果一个叫阿洛·格思里的人死了,你要是报道,说对此人不了解还有情可原。毕竟这是米高·集训,你要是还不了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但是你也许会说,我干吗非要了解他呢?一个美国人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是啊,那你干吗要报道他呢,一个美国人跟你有啥关系呢?既然你要报道,就把功课做好。明天的各大媒体报道,估计也都差不多,长吁短叹的。真的,人家真跟我们没啥关系,就别上赶着凑热闹了。我发现咱总是不拿人家当外人。

我想象着,有一天鲍勃·迪伦死了,麦当娜死了,斯汀死了,米克·贾格尔死了,媒体同样会问这样的问题——“他对中国流行音乐有什么影响?”中国那点破流行音乐,谁愿意影响它呢。但凡有个人对中国流行音乐有点影响,中国流行音乐不至于像现在这么恶心。以后别老问这种傻问题了。现在的媒体都是编发公关公司或者某些单位直接发来的邮件,采访能力已经大大退化了。而且我也知道,打电话采访的记者多是在二十来岁,你们成长的那个年代,流行的不是米高·集训,而是米高·乔丹或米高·舒马赫,或者是别的米高,米高·集训对你们来说就是个清朝的古董,但是领导一定让你们做这个新闻,你只能被迫去做这些与你无关的新闻。令人惊奇的是,准备的问题居然一模一样,都一个班毕业的吧?

我在回答仅有的两家媒体的问题时,确实很吃力,完全搭不到点子上,得先普及背景知识才能继续对话,有些问题问得我无从下嘴回答,都哪儿跟哪儿啊。

[ 本帖最后由 alyssa 于 2009-7-9 21:0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steveking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9-6-27 22: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许联想音乐时间(32)——米高·集训
带三个表 @ 2009-06-26 13:40:27 分类: 音乐时间
这个倒霉孩子终于离开了我们。貌似听着他的歌曲长大的人应该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来应应景。标题我都想好了:《天堂里不分黑白》,可以很煽情那么写,催人奶下。后来发现,我以前写过四篇关于他的文章,再写什么都是多余了。回想1986年我第一次听到他的歌曲,那种激动的感觉,好像还能体会到。

早上看手机,十多条短信,三十多个突然很陌生的未接电话(除了送快递的就是问我这件事的,没关系,我扛到下午你们发稿就不会骚扰我了),我一个都没接,SMN上三十多个人告诉我死讯,这种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有点发懵,有点不明白,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然后我在屋子里假装让自己悲伤一下,酝酿了半天,发现自己并没有悲伤。如果我写一篇不悲伤的文章,会有人认为我是冷血动物,或者我根本不喜欢他。要悲伤才行,不悲伤至少伤感也行,可我也不是温斜杠那样的演技派,我徘徊了好半天,哈哈,最后都有点笑场了。相反,我倒觉得他解脱了,摆脱了一些烦恼,对他而言,死而无憾。那我还有什么理由假装悲伤呢。他从一个Neverland去了真正的Neverland,多好呀。不接受媒体骚扰事件好事,你想想,跟不同的媒体谈论米高老师,说不定我真会哭的——我记得我家阿毛就在这里啊,怎么就被狼叼走了呢……

80年代是造星时代,很多巨星都是在那个年代诞生的,米高·集训的死,标志着一个巨星时代的结束,今后不再会有巨星。在流行音乐领域,他是世界之巅。关于他的话题,会持续半个世纪,比如他的孩子,他的遗产,他的债务,他死后创造的其他财富……他的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他死后不得安生。

我没听说米高·集训之前有心脏病,死因不该是心脏病吧。

由于博客后台设置上出了些问题,马日拉老师跟人去吃午餐了,音乐时间不能更新,稍后会更新,全是米高·集训的歌曲。

发表于 2009-6-27 22: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解解闷儿玩吧
带三个表 @ 2009-06-27 2:10:06 分类: 闲扯
“嗨,迈克尔。”
“嗨,我又见到你了,你好吗?”
“我告诉你,我在录一张专辑,很快就要出版了,这里没有盗版,没有网络下载,每个人都可以尽情享受音乐。大声点,我是黑人,我很自豪!”
“真羡慕你,我还在想我的两个孩子。”
“不要忧伤,他们会好的。你在这里仍然是流行之王,仍然受到人们的拥戴。”
“你们在说什么?这里的威士忌比拉斯维加斯的好喝,我遗憾的是从来没有唱过你的歌。”
“你唱过我们黑人的歌就已经让我们自豪了。他们说什么,你是黑人音乐的代言人,荒唐,你就是黑人。你的鬓角和你的扭跨跟我一样,哈哈。”
“哇,迈克尔!”
“嗨,你可以比以前瘦多了。”
“这没有毒品,没有安眠药,只有上帝。还有我们,我们是逃狱三王,逃出了人间的地狱。”
“那个世界太可怕了,没有公正,没有善良,没有自由。”

“这是谁呀?”
“哦,美女,你也瘦了。你还会去想跟两万个人做爱这件事吗?”
“不,我只会去唱我的布鲁斯。”
“我们甚至可以组一支乐队,真的跟宇宙有关了。”
“没错,迈克尔,你来弹吉他。”

“迈克尔,你是自杀么?”
“不是。”
“你是吸毒吗?”
“不是。”
“那你太冤枉了。”
“不过他们会认为我是吸毒死的。”
“我又吸毒又自杀,这简直太可怕了。我想我的女儿,她还好吗?”
“她很好,哪怕她有一个糟糕的妈妈。”
“我爱她。”
“我也很爱我的儿子。”

“如果我能再多活10年,我一定是你的粉丝。”
“我可一直是你的粉丝,我喜欢你的诗,你还写诗吗?”
“我打开了灵魂之门,那是唯一的通向天堂之门,它让我发现,是人类自己总设置一道门,将灵魂和灵魂一分为二。我有生之年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来到这里才明白。”
“是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在这里,所有感知之门都敞开着。”

“我很遗憾,没有机会参加你那次We Are the World活动,假如我多活几年的话。”
“说不定那时候美国移民局还会把你驱逐出境,哈哈。”
“我会说,我是你的粉丝。”
“你好吗?”
“这里?太好了,跟我想象的一样。”
“我小时候就一直听你们的歌,那时候就想,要是跟你合唱一首歌,太棒了。”
“我们会唱什么?”
“我想一定是爱,而不是两个男人争风吃醋那样的歌曲。”
“来吧,我们现在就合作一首。”

“迈克尔,你也来了。”
“嗨,你是我真正的偶像,还记得有一年,我在台下看你唱歌吗?”
“你在你的几个哥哥中间,那时候你很可爱。”
“我不喜欢我的童年。”
“跟我不喜欢我的成年一样。”
“还好,这里没有仇恨了。”
“对,包括我的父亲。”

“哒哒哒!”
“你这个淘气的孩子,我可不是范·海伦。”
“你是英雄。”
“在我创作Beat It的时候,想到过你,如果你来给我弹吉他,那将是一首伟大的作品。”
“埃迪干得也不错,比如他的点指。”
“我想他一定是跟你学的。”
“嘘,别让他听见。”

请听题:米高·集训在那边都遇到了谁?
(答案很简单)

发表于 2009-6-27 22: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孩子这回是解脱了,不用上那个累人的50场骚了。。
更别提接下来环球的无数场了。
歇着巴。你妹会替你看小孩的。。

发表于 2009-7-1 21: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ritr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ritr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能再给些CONTEXT吗?也许我孤陋寡闻了,王小峰是何许人也?
看明白些,我就给加分...

发表于 2009-7-9 21: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迈克尔·杰克逊影响我们了么?
带三个表 @ 2009-07-05 1:59:13 分类: 杂谈
这篇文章发表在昨天的《新京报》上,一般我不爱把给媒体的稿子贴在博客上。我觉得,大家在忧伤地纪念米高·集训,其实不是在纪念这个人也不是在纪念这个神,而是在纪念一个符号。这里的文字跟报纸上的有些出入,反正没什么太大差别。我个人已经算很喜欢他了,但我也没觉得他跟我有啥关系,所有西方的文化跟我都没啥关系,只是当我们把它当成一种知识、文化、信息接受的时候被感动过,好像就觉得咋样了。其实没咋样。

迈克尔·杰克逊去世那天,有很多媒体打电话给我,而且都在问一个相同的问题:“他对中国流行音乐产生过什么影响?”好像这位巨星去世,不跟中国扯上点关系,我们就没法报道。如果扯上关系了,好像我们也能跟着沾点光。提出这样问题的记者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认真听过杰克逊的歌的年轻人,一种是没有在80年代听过欧美音乐。因为问题都是围绕杰克逊怎么影响中国流行音乐展开的,如果我说他没有影响过中国流行音乐,那么所有采访就不成立了,于是我拒绝回答所有这样的问题。

在随后的媒体报道中,所有人谈到杰克逊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都是含糊其词,没有具体事例,其实就是想当然地认为他老人家一定会对中国流行音乐有过巨大影响,光环那么耀眼,怎么也得照耀中国吧。崔健说:“这世界上没有人能比得上迈克尔·杰克逊。”这是一句废话,但是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至少跟崔健没什么关系,崔健最初摇滚的启蒙来自“滚石”“警察”和Talking Heads或“冲撞”这样的朋克摇滚,以及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乡村音乐和民歌,因为在当时他能听到的只有这些。即便崔健在当时听到杰克逊的歌,也只能是一种欣赏方式敬而远之。因为杰克逊真的没有办法去模仿或受其影响,连美国人都没法做到,更别说中国了。

其实大多数人突然出来纪念迈克尔·杰克逊,这里面有一份尊重,一份怀念,但是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间能看到的他们不过是把他当成一个符号。对于逮谁抄谁的中国流行音乐,为什么不去学学迈克尔·杰克逊呢?因为他没法学。

我们先看看中国大陆流行音乐都是怎么受到影响的。70年代末期,大陆开始有流行音乐,这时候受到的启蒙无一例外是台湾流行音乐。邓丽君至少影响了当时第一、第二代大陆女歌手。刘文正至少影响了第一代大陆男歌手。到后来,大陆的流行歌手基本上都以港台为参照,直到进入90年代,随着大陆开始出现唱片公司,开始包装歌手,开始研究人家的成功模式,才开始开阔眼界。而就在这时候,盗版和打口磁带唱片进入到大陆,才让我们有机会全面了解西方流行音乐。在打口唱片中,迈克尔·杰克逊的唱片很少,几乎构不成影响,如果说他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那也仅仅停留在歌迷层面。

大陆的摇滚乐就跟迈克尔·杰克逊更扯不上关系了。崔健那个时代,能让中国人听到的摇滚乐并不多,音乐多是来自外国留学生,当时能进口外国音像制品的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几乎没有进口摇滚乐。中国人接受摇滚乐的渠道几乎没有,只有音乐圈里的人能从外国人或海外亲属那里接受到一点可怜的摇滚乐资讯。所以说,崔健那一代对摇滚乐的理解多是摸索出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受到什么音乐影响,你很难说出来。后来的中国摇滚受到什么影响你听一首歌就知道了。比如“唐朝”受到了“克里姆森国王”“是”或者“冲击”的影响,“黑豹”更多是受到“戴夫·莱帕德”“邦·乔维”这样的流行金属的影响,再到后来,中国摇滚几乎是一对一函授了,跟迈克尔·杰克逊有什么关系?真正影响中国摇滚是“枪炮与玫瑰”“涅槃”这样的音乐类型,因为模仿起来简单易行。你模仿一个迈克尔·杰克逊试试?

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太与众不同了,他融合了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中最精华的成分,并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说,他是流行之王,别人不是。

再退一步讲,迈克尔·杰克逊也没有直接对中国歌迷产生过巨大影响。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1978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中美文化开始真正交流要滞后很多年,但是杰克逊在1979年开始成名,这时候我们对他一无所知。这一点不像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涅槃”或者“后街男孩”或者埃米内姆走红全过程,并且很快受到他的影响。1982年,迈克尔·杰克逊发行了《颤栗》,那时候我们在反精神污染,邓丽君都被列为精神污染,我们可能接触到迈克尔·杰克逊吗?

实际上,在1985、1986年左右,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才进口迈克尔·杰克逊的两张最成功的专辑《墙外》《颤栗》,这种进口产品数量并不多,价格在当时不是任何人都能消费得起的。那时候有多少人愿意花上14元或者22元买一盘磁带呢?更主要的是,当时有听欧美音乐习惯的人极少,他对中国听众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很多人认为,当初《天下一家》这首公益歌曲对我们影响很大,的确,这首歌直接催生出《让世界充满爱》。事实上,这次美国歌星的公益活动中国媒体并没有报道,音乐界只是通过民间流传的录像带知道了有这么回事,直到1987年冬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才首次播放《天下一家》。而只有这件事,迈克尔·杰克逊才与中国流行音乐有一点关系。后来百名歌星的演唱会形式持续了三年,到后来演出的成本增加,再加上这种形式已经不再吸引观众,没有更好的话题去支撑这么庞大的演出,“团体操式”的演出才退出舞台。

迈克尔·杰克逊对中国听众产生影响是在他的第三张专辑《真棒》,由上海中唱引进后,时间大约是1988年左右,在这个时期,民间开始流行他的一些音乐录影带,很多人就是在这时候看到了他的太空步。那些录像带都是从香港流过来的,MTV电视台在香港落地,香港人可以天天看到MTV的节目,然后把一些精彩的录影带录下来,慢慢传到内地,所以,内地知道这些滞后了好几年。

很多人认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比较大,他的确产生过影响,但是他的影响也仅仅来自《比利·简》这首歌的MV,在当时能看到的其他影像中,几乎看不到他的太空步。不过,这倒是我们认识杰克逊的一个标志。这些杰克逊吸收自美国黑人街头文化的舞蹈动作确实很有标志性,但仅仅那几个动作几乎不会让我们的年轻人开始霹雳舞的风潮。真正让中国人见识霹雳舞的是一部美国电影《霹雳舞》,这部电影1987年中国内地公映,它几乎就是一部跳霹雳舞的教科书,这部电影还在上映的时候,街头就已经出现了霹雳舞。那时候歌星走穴,都会有霹雳舞节目,并且深受欢迎。

换句话说,是霹雳舞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共同作用,才让中国在8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阵霹雳舞热潮,那么,一部电影在全国上映跟民间流行一些音乐录影带哪个对我们影响比较大呢?答案显而易见。今天很多人认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动作影响了中国霹雳舞的流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1988年,田壮壮导演了一部不太成功的电影《摇滚青年》,就是模仿《霹雳舞》,如果先前没有更多人去学这个舞蹈,他不会去拍这个电影。也就是说,在1987年间,霹雳舞在中国内地非常流行,很显然是受那部电影的影响。迈克尔·杰克逊的影像对中国观众的影响还要更晚,要到1992年内地出现盗版之后,但这时候,人们已经不跳霹雳舞了。

1988年以后,迈克尔·杰克逊才对中国歌迷产生更广泛影响,但此时,他已经越过了他最巅峰时期,但他的余温足以让中国歌迷狂热了。当代西方文化对开放之初的中国影响都是余温,“披头士”是最典型的,这是因为中国从全封闭走向全面开放就有时间差,更多时候我们对这些经典人物的认知不是来自他们本身的成长,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披头士”也好,迈克尔·杰克逊也好,对我们的影响就像我们去看演唱会只看到了一个返场而已。

在这一点上,杰克逊跟后来的“邦·乔维”“枪炮与玫瑰”“涅槃”甚至“绿洲”这样的乐队就不一样,我们有幸看到这些摇滚乐队从出道到成名的全部过程,时间上的错位也短了很多,对中国歌迷和中国音乐的影响是完整的。迈克尔·杰克逊的影响更多是因为他的知名度和符号化,是我们躲不过去的一件事。无可否认,他确实有很多中国歌迷,这和任何一个知名度较高的明星有大量歌迷是一样的,但他并没有因为知名度最高而对中国当代流行文化产生过任何影响,这就像鲍勃·迪伦或者布鲁斯·斯普林斯廷,他们的名气也相当不小,但是他们很美国,对中国文化有过什么影响呢?没有,但是我们几乎都认为他们是很标志的人物。

1989年,国内第一次出版迈克尔·杰克逊的传记《太空步》,让中国人才对这个传奇人物有一个全面了解,但是媒体对他的介绍仍然少得可怜。甚至到了1990年他发行《危险》专辑时,我们在1992年左右,还是利用当初传播录像带的方式去感受其中《黑人或白人》中的神奇换头术。在当时,迈克尔·杰克逊只是在小众人群中有一些影响而已,所谓的铁杆歌迷。即便在那个时候,真正喜欢欧美音乐的人加在一起也是少得可怜,在今天,它也不是一个大众群体。

迈克尔·杰克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只是在当时文化资讯匮乏的年代让我开了眼界,知道还有这么一个神奇的人物,由于当时无法把他放在一个整个欧美流行文化的背景下去感受,他的成就和地位都让我们无法直观去作出判断,他在最巅峰的时代,我们的媒体错过了他,没有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会小很多。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在回顾他的时候都显得有点虚头八脑、语焉不详。西方流行音乐全面进入中国内地,要在1994年以后,随着盗版和打口市场的日趋丰富,随着媒体慢慢开放尺度,欧美音乐才成为当今中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此时迈克尔·杰克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中国歌迷可以任意欣赏西方音乐,这时的迈克尔·杰克逊又是什么状况呢?对于互联网一代的中国年轻人来说,他是熟悉的陌生人。

换句话讲,迈克尔·杰克逊对中国的当代流行文化真没产生过什么影响,这跟他有多大名气无关,如果我们因为他的离去对它怀念而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这很正常,但是说他对我们的音乐或文化有什么影响,那是一种幻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9-7-9 21: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tritri 于 2009-7-1 20:26 发表
LZ能再给些CONTEXT吗?也许我孤陋寡闻了,王小峰是何许人也?
看明白些,我就给加分...


知道中国第一部影音杂志是什么吗?
三表哥当年就是从杂志读者中脱颖而出的。
现在是三联的首席编辑。
网络红人,博客啰嗦的,有时候都不知所云。
但是音乐方面的评论,如果他第二,没有人称第一。

[ 本帖最后由 alyssa 于 2009-7-9 21:00 编辑 ]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特殊贡献奖章

发表于 2009-7-9 22: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tevek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evek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倒,我还以为是LZ 原创呢

发表于 2009-7-9 22: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标题写的很清楚是转帖呀。
我哪里右心思把中国流行乐的路程全部回顾一下,把MJ 踢出局外呀。。(paopaobing(47))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