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酸菜小鱼121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酸菜小鱼121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酸菜小鱼1212 于 2019-2-4 10:30 编辑
来澳第二年教育的工作重点——全面追平并重塑自信
如果第一年进展较为顺利的话,那么到了一年结束的时候,应该已经:
1. 上课日常对话能基本听懂,但具体的细节还跟不上。比如知道老师在介绍鲨鱼(Shark),但对于哺乳动物/食肉动物/产卵等名词听不懂,所以鲨鱼具体怎么了还是听的很懵的。
2.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经常跟小伙伴说英语,虽然发音可能还不标准,语法也乱七八糟(HE/SHE不分等)。我家当时因为生性内向寡言,一年了还金口难开让人着急。
3. 在学校里交了几个朋友,每天去学校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学校的作业大部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这个时候,孩子的融入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仍然能时不时地觉得比不过别人,比如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不会玩,小伙伴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听不懂等。所以树立自信就成为第二年的工作重点了。
我家学霸老公的金句:“树立自信在于一点突破”。深以为然,树立自信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优异。华人最常见的做法是push孩子考OC/精英,能考上当然是无比了不起的事情,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学术型的。
其实很多小的成绩都可以为孩子的自信添砖加瓦,举几个我家娃当时的小例子:
1. 上学第一天,正好老师安排男生女生分列两排,互踢足球射门。也不知走了啥狗屎运,我家那个四体不勤的体育渣渣居然随便一脚就成了当天唯一射门成功的女生。后来接娃的时候我被好几个老外妈妈说恭喜恭喜,那个热情,就好比在国内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家长在家长会时的待遇。我们母女俩当时虽然被恭维得云里雾里不明白这事儿有啥好恭喜的,但确实是个好开头。
2. 有一次学校为庆祝Environment Day,号召小孩子做相关的POSTER。但通知得很不到位,只有NEWSLETTER中间小小一行字。我当时为了学英语,每次NEWSLETTER都当重要文件逐字逐句精读的,本着积极参与学校所有活动的精神当然也要精心准备。结果女儿为环境日做的海报让她在ASSEMBLY上台赢得了一盒大大的玩具!后来才知道她是全年级唯一一个画了海报的小朋友。
其他零零总总获得的表扬还有很多,比如在CRAZY HAIR DAY时候被评为CRAZIEST HAIR之类。
这些小小的成绩在我们大人眼中可能不值一提,尤其是华人更偏重考试成绩对参与学校活动普遍不如LOCAL积极,但其实对小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很大。
澳洲小学活动多,只要积极参与,总能拿点小奖。如果有一项擅长的体育运动或者哪怕打游戏打得特别好,都能为孩子赢得赞赏和友谊。如果实在文不成武不就,那就带着孩子一起练练跑步,CROSSCOUNTRY的时候,跑前三名需要天赋,但跑前六名一点也不难(如果提前练一练的话。)跑进前六名貌似就会被表扬并选拔到校际比赛了。
除了树立自信以外,我们第二年的另一个目标是全面追平。
来了澳洲以后,通过跟当地家长的交流,我发现西人妈妈对孩子在生活技能上的培养其实是花了很大精力的。所以女儿的同学个人能力方面普遍比她要高出不少。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是下了苦功夫向当地孩子学习。比如积极参与学校所有能参加的活动,报名体育类的兴趣小组,要求孩子自己铺床叠被整理房间做家务,多带孩子跟当地孩子PLAY DATE,时时向当地娃看齐等等。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夫妻之间其实一直有分歧,我家学霸老公的理念在于扬长,觉得成绩好就行了,做个NERD没啥不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如果以后还能凭运气嫁个好老公人生就算不错了,为什么要整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大人累娃也累。我却觉得小学阶段应该鼓励全面发展,趁着年纪小,学业压力不大的时候,多探索各种可能性,避免在某些方面特别欠缺。到了Y10以后再聚焦学业不迟。该争论没有定论,但因为我家我负责带娃,所以80%的精力都放在了娃不擅长的运动/社交/能力培养方面。
效果是有的,但与付出真的不成正比。估计我家娃的天赋技能不在体育/社交上,所以花了很多精力,也只是达到她这个年纪的平均水平而已。
不过我已很满足,我们也就是普通父母和普通娃,要追求样样拔尖的人生太辛苦,大面儿上能达到平均,有个别方面拔尖就行啦。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