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莽撞人 于 2018-11-20 10:55 编辑
练琴记
谈琴说爱之二 ( 原创 )
国内的学生和家长都苦, 其实只要生在华人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很苦的, 各种补习班+各种课外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琴棋书画体育运动, 或是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做的,或是对升学有用的。我儿子自己在小学时也一度认为自己很苦, 但现在他明白和绝大多数华人的孩子相比, 他那点苦根本不算啥。小学时课外活动有这几项:音乐(钢琴,乐理),国际象棋和游泳, 中文。钢琴每天有1小时, 乐理每天半小时, 国际象棋参加的是学校的俱乐部, 每周一天放学后在学校上1小时一堂课, 有点作业; 游泳是我自己教的,每个礼拜天游一到两次, 每次连续游1500米到2000米, 纯粹锻炼身体; 每个周末去中文学校读半天中文, 中文学校有家庭作业; 所以每天放学回家1小时钢琴, 半小时乐理, 半小时中文, 剩下的时间做国际象棋作业和看棋谱, 阅读, 玩魔方,8点睡觉, 一直到小学6年级毕业。我觉得澳洲很多华人孩子除了补习班,课外活动也太多了, 胡子眉毛一把抓, 孩子家长都累,迷失了方向。小学一年级时国际象棋教练认为孩子很有天份,建议我们送孩子去校外的专业国际象棋俱乐部, 但考虑到在俱乐部下棋花的时间比音乐上更多, 就没有这样做, 国际象棋大师梦就因此破灭了。现在澳洲他这个年龄段排名最靠前的是以前小学时的国际象棋队友, 他们当时去了专业俱乐部,以前棋都下不过娃。我们在孩子小学时同样也不希望孩子在音乐上花太多时间, 如果有3小时的话, 希望1小时弹琴, 1小时学习, 1小时瞎玩,比如玩了好多年魔方, 家里有几十个大大小小, 规则不规则的魔方, 他3阶魔方不到20秒, 一直玩到9阶, 那个上过最强大脑的菲神是我孩子的学长。舍得舍得, 有舍才有得。
青少年时期很少有人就明确知道自己将来想要走的路,在澳洲又没有附中附小, 在墨尔本光我知道成为职业演奏家的那几个人, 他们大学一开始读的都不是音乐专业, 有的读金融, 读法律, 读医学, 钢琴大师Leslie Howard本科读的Monash英语专业。但为什么都在大学时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原来是音乐并决定以此为职业的原因呢?这是一个很有趣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方面是年龄心智的成熟,个人猜测是不是孩子读了大学, 家长的彻底放手了, 即使想打也打不过了,想管也管不动了, 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才容易发现内心的真爱? 如果是这样是不是给人以些许启示?我们也听到或看到周围不读音乐专业的所谓业余人士,不但其水平和能力, 就是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都远远超过那些所谓读专业的,有一年范.克莱本比赛上得第一名的是一个中学德语老师,还有一年得前三中的一个是哈佛数学系的。莫问前程, 但求耕耘, 孩子选择哪条路,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 在这过程当中琴童家长除了陪伴, 就是默默地等待和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