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索小小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索小小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gaox 发表于 2015-12-21 16:24 
鱼腥草也是的。
还真是哦。不过偶尔吃吃也没啥了。
【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查阅资料,鱼腥草已检出过过百种化学成分,除了一般的多糖、氨基酸、维生素、脂肪,还有黄酮类、有机酸、甾醇类、生物碱… 其中生物碱和酰胺类成分可看到貌似熟悉的字眼:马兜铃内酰胺-I(aristolactam I,AL-I) 、马兜铃内酰胺 II (aristolactam II, AL-II) ![4]
如果我们对马兜铃酸有点了解,就知道马兜铃内酰胺既是马兜铃科植物的天然化合物,同时也是马兜铃酸在体内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会跟DNA结合成稳定、难以降解的加合物,会在肾脏内长期存在,持续损害病人肾小管及诱导上皮细胞转分化,病人患肾病和上尿路上皮癌的概率大大增高。
马兜铃酸à代谢形成马兜铃内酰胺à 马兜铃内酰胺- DNA加合物
以前的研究多是聚焦于马兜铃酸本身,鱼腥草检出含马兜铃内酰胺,却不含马兜铃酸;我们评估其风险时应考虑,1.其马兜铃内酰胺含量;2.是否具有跟马兜铃酸可比的毒性。
早在2001年,韩国一研究机构就定量测量了鱼腥草的主要生物碱含量,用原料2kg鱼腥草地面部分干草,提取得AL-I 7mg,AL-II 25mg,可折算得总马兜铃内酰胺含量为16mg/kg。国内也有类似鱼腥草的生物碱含量测量报告,但貌似数数据不全。[4][5]
【马兜铃内酰胺的细胞及动物实验】
国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及药学院等单位在2004年发表过用外源AL-I做细胞体外实验的报告。摘录其结论:“AL-I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分布部位在细胞浆,不进入细胞核;AL-I在细胞浆内的蓄积可能与其致肾损伤的毒性作用机制有关,即通过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6]
北京大学李彪等做的《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实验,证实了外源性AL-I与AA-I同样具有直接细胞损害作用,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同等浓度情况下,AL-I的致细胞损伤作用较AA-I更强。[7]
201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张良等发表了用AA-I及AL-I做的动物对照实验报告,结论是:AA-I及AL-I均能导致肾脏毒性,且AL-I的肾毒性作用强于AA-I。[8]
综合,马兜铃内酰胺对动物肾脏损伤的作用与马兜铃酸类似,甚至更强一些,这可能因为更高比例的AL-I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持续发挥毒性作用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