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由世界边缘 (not quite) 到地之尽头——2016年初秋英国游记(完) (2018-5-29) shine_on · 发些ML350的照片 简单说些自己的感受 (2013-8-5) kevin_au
· 七种武器--铁齿铜牙 (2007-9-26) 葵花 · Perth本地游攻略 (2010-10-6) helnandez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方白

中文学校学生作业小展(三)万紫千红迎新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7 09: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说到桃花,最著名的莫过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2-27 09: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桃花源诗》的序文,但现在《桃花源记》出名程度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成了一篇单独的文章。

发表于 2011-12-27 09: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桃花源记》中出现了很多为后人所沿用的成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作者:方白

一直很向往一种天阔人稀,原野茫茫,长亭十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国气象,惜当今中国已人满为患,原始风貌已被人类活动破坏的面目全非,更当今中国,举国逐利,贪污成风,苛政如虎,礼义廉耻沦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思自己非经天纬地之才,无法改变现实而只能选择逃避,冀寻找心中的那片桃花源。可茫茫大地,何处是我落脚之处。放眼全球,自度只有澳洲可能尚有如此余地享此风景(地大、人稀,暂且不论人风),故发心移民澳洲。于2008年2月登上澳洲大陆,感觉天高气爽,绿树成荫,绿草如茵,自是一番不同景象。但仍不是我心中的那片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的桃花源,我暗笑我自己有一种中国式旧文人的酸气。更何况我落脚于悉尼,在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中,我要寻找那种田园式的净土,而且是中国式的净土,谈何容易。也许在我的将来我可能会移居于更偏僻的地区,继续去做我的桃花源梦,但也许这只是我寻梦冲动的延续,也许我可能我永远也不会找到我心中的桃花源,更也许我会适应目前这种另类的桃花源,还有很多的也许。。。。。。

且罢且罢,五祖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动。

定下心来想想,容易受外界的环境所影响,说明你还是只得桃花源的形,而未得桃花源的神,实际上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能让你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的桃花源,那就是快乐之心,恬静之心,问题由于世事的纷繁,由于欲念的丛生,我们把这块桃花源给遮蔽了。如何寻找心中的那个桃花源,比寻找外在的桃花源更为重要。当你能找到自己的心中的那个桃花源,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得桃花源之真趣。

让我们先来寻找心中的那个桃花源吧。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2-27 10:43 编辑 ]

发表于 2011-12-27 10: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诗词赏读:

崔护《题都城南庄》

崔护,字殷功。历史上对他的记载甚少,只知他是唐朝德宗贞元年间的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他本人的事迹流传不多,但他却因为作了一首七言绝句:《题都城南庄》而留名千古,至今仍是传诵不息、历久不衰。而诗中“人面桃花”的句子,到现在,依然是形容“景色依旧,人事全非”的经典名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的这个时节,在春深似海的桃花林中,在掩映半开的柴扉里,我看到了她。美丽的花光染红了她那娇羞的容颜,和绰约多姿的花影互相辉映着,令人惊艳而无法自已。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匆匆的一年过去了,春光还是烂漫,桃花依旧盛开,暖洋洋的东风,还是吹拂着人的脸颊,然而思念的她啊!却已不知何处去了。失去了她的桃花林,空自对着春风展露着笑颜,景色也依旧美艳,但是啊!所有的一切已是人事全非了,此情此景,更加深了心中无限的怅惘。

发表于 2011-12-27 10: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读后感欣赏(一)

读崔护《题都城南庄》有感
作者:锦衣风雷(方白略作改动)

     过去的时光,
     相遇在春天,
     桃花飞又落,
     心湖停泊泪眼。

     不曾有开始,
     离恨却无限,
     只有远相望,
     千山万水望穿。

     转身,
     期待下一个春天。
     独立,
     徘徊在冷露阶前。

     低首,
     满目是你的影子。
     凝望,
     何时再见你的笑颜。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1-12-27 11:26 编辑 ]

发表于 2011-12-27 10: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读后感欣赏(二)

读 崔 护《 题 都 城 南 庄 》
作者:云戈君(方白略有改动)  

你是桃花的妹妹?
你们手拉着手,在三月的枝头
飞来飞去,把自己
盛开成一朵最美的桃花。

你听到了吗?我喊过你
用我初恋般的心声
借春风的手,把一朵桃花
插在你的发鬓

又是一年花开时,我特意
选择去年的今天来寻你
哪是你的一声鸟啼?
哪是你的一袭花影?

春风依旧,桃花依旧
而此门却留下了空。我知道
你是被一缕相思带走的
我该用怎样的心颤呼唤你?

一朵桃花悄然落下
她砸在我的心上
一半是惨白
一半呈粉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2-27 10: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ngrov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ngrov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期望我孩子能看懂基本的中文就很满意了

发表于 2011-12-27 10: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mangrove 于 2011-12-27 11:37 发表
我期望我孩子能看懂基本的中文就很满意了


谢谢你的回复。
你觉得上面的两首读后感是不是最基本的中文,还是超出了基本中文的范围?

发表于 2011-12-27 10: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散文欣赏:
                                桃花.红颜.爱情
                                       作者:月清秋

   春之暮野,邂逅一园桃花,注定会邂逅一段爱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杏花、辛夷花都开得渐次疲惫、缤纷谢幕之后,桃花才款款登场。那份不争春的淡然,那份欲扬先抑的热烈烂漫,足以让她在一出场的刹那,赢得人们掌声雷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被桃花的美艳所折服。
  她只穿了粉色衣裙,由内而外渐渐皴染,鹅黄的细发在风中微颤。也有扎堆开放的,虽热闹,仍不减干净澄明的颜色。
  难怪那个考场失意的唐朝书生崔护,偶入桃花园,便宿命地结一段桃花缘。轻叩柴扉,借品茶之机,睹少女芳颜,为着桃花树下少女的含情浅笑,惹了浓浓相思。一年之后的寻访,却是人去房空,只见柴门上一把大锁锈迹斑斑。崔护失望之余,在门上题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黯然离去。
  惆怅,可是爱情的必然过程?于崔护来说,他只是一时失落,纵笔挥洒后,亦不再对少女苦苦追寻。听说,那痴情少女偶然返回,看到他题在门上的二十八个字的爱情留言,知道所爱的人来过又走了,悲伤不已,最终伤恸而死。殉情,可是爱情的至高形式?女人的爱,比男人还是浓些,可以为爱付出一生。
  桃园深处,一处桃花庵。或许年久失修的缘故,破屋寒舍,茅草刺飞。
  桃花庵前,风又飘飘,历尽沧桑的声音,告诉我们:桃花缘,有时会变成桃花难。
  河南人,没有谁不知道《桃花庵》。这是一部豫剧的名字。桃花庵内尼姑陈妙善与秀才张才相恋,不久,张才病死庵内。妙善生子,用张才生前蓝衫包裹,托付他人养活。16年后,因为孩子,妙善与张才的发妻窦氏相逢,互吐真情,方知张才同时欺骗了两个女人。剧中男人一直不曾出现,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女人,一个女人生活在对男人的茫然等待中,另一个女人依靠对于爱情的回味活着。豫剧名家张宝英,将女人生命的悲怆底蕴演绎得动人心弦。我一度疑惑,是生活辜负了爱情?还是爱情辜负了女人?在爱情的路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女人?
  花枝摇曳,蜂环蝶绕。
  美丽,是每一个女人的期许。然而,美丽,未必都是一种幸运,人们往往称之为桃花劫。这句话,春秋时期风华绝代的美女息妫,应该最有感受。她本是息国夫人,却因为貌美出众,引起息、蔡、楚三国战争。她的美丽,果然“倾国倾城”。国破家亡时,她被楚王抢进内宫,见她面如桃花,娇艳欲滴,封为“桃花夫人”。为保全丈夫的性命,她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虽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却三年不语。终于找机会见到丈夫息侯,互诉衷肠后,双双血溅城墙。
  王维曾在《息夫人》中写到:“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我想,他定是解花之人,可以看懂一个乱世佳人沉默中的反抗,字里行间含着悲悯与同情。
  微风拂过,落英缤纷,一地桃红。
  此时该有黛玉来,铺展香帕,轻笼落花,荷锄而去,为她觅一处香丘。收葬桃花,也是收藏爱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爱情,仅有过程就已经非常美丽了,只要清纯不俗,结果未必都能料得。一切随缘吧。
  繁华过后,总有冷清;热闹过后,寂寞光临。花的一生,枝上来,土里去,总归圆满。唯有桃花,不会留下遗憾,因为,她的一生,曾经深深爱过。

发表于 2011-12-27 12: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延伸阅读: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桃花
                                                    作者:徐昌才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唐诗大花园中,桃花独树一帜,占尽风光。文人们往往喜欢拈“花”惹草,兴感抒怀。桃花入诗被赋予了多姿多彩的感情内涵:或崇尚隐逸,或感怀身世,或讴歌友谊,或点示爱情,或流露禅意,或尽显生机……凡引种种,意趣横生,引人入胜。品读“桃花诗”,一朵朵凝结着生命雨露,散发着感情芬芳的奇葩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自由隐逸之花。李白的《山中问答》抒发诗人高蹈尘外,醉心山林的隐逸情怀。“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二两句“问”而“不答”,“笑”含悬念,“闲”显心性,尽见诗人远离尘俗,自由自在的浪漫情怀。第三句特写桃花流水、睿然远逝的景色,渲染一种天然宁静、淡泊幽深的氛围。桃花流水,自自然然,清明亮丽,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令人联想到宠辱不惊,淡泊处世的隐士风采。末句对比议论,满蓄真情。山中一溪桃花,一脉流水,一山青翠,一心清闲,别有天地而自得其乐。这份目无杂色,耳无杂音,心无杂念的舒适惬意,哪里是滚滚红尘、碌碌人间所能相比的呢?全诗借“桃花流水”展示诗人潇洒出尘之心和归隐山林之志。李白的另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土不遇》则讴歌朋友放浪山林,去留无踪的隐逸风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友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才、林茂竹修的地方,可以目接飞泉,耳闻钟声;可以与麋鹿为伴,与青松为友;可以浪迹山林,心游道院。后面六句环境兼活动的描写凸显友人淡泊高洁的志趣和逍遥自在的风采。一、二两句展现诗人缘溪而行,穿山进林的景象。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好一派宜人景致,令人联想到友人居住此中,如世外桃源,似人间天堂,超尘拔俗而自由自在。桃花,为环境添色,为人格增辉。张旭的《桃花溪》表达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起笔画远景,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山溪之上,长桥横跨,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似飘浮而动,如临空而飞。意境幽深神秘,朦朦胧胧。发问绘近景,涉“目”成趣:水中岩石,如岛如屿(石矶);清溪之上,桃花飘流,源源不尽,绵绵不绝,如红霞映水,似赤袖拂风。诗意美妙空灵,恍恍惚惚。天真有趣的一“问”引出一溪桃花流水,激活一份飘渺幻想,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直写桃花而桃花传情。诗歌写得象桃花源一样扑朔迷离,令人神往,张旭是高手!

(二)、悲愁苦恨之花。杜甫的《南征》抒发诗人老迈多病,漂泊天涯的悲苦之情。“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诗歌后面六句抒悲情,有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有年老体衷、疾病缠身的无可奈何,有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愤愤不平,还有百年歌苦、知音乏绝的沉痛喟叹。前面两句描乐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眺,枫树成林。好一派美妙迷人的春江景色!如此欢快明朗的色调,如此生意盎然的景色,如此光艳灿烂的桃花,反衬出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的忧郁愁苦。桃花亮人眼目却伤人魂魄。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一)以花喻人,揭示宫女的悲苦命运。“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一、二句以凄清画面见长。高墙大院之内,一个暮春的早晨,宫女在桃树下徘徊,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少;瞧瞧“树底”,“残红”越来越多。春风阵阵,桃花飘零,满地狼籍,“惨”不忍睹。这种伤春惜花的描写隐含着宫女对自身年华逝去、命薄桃花的嗟伤。三、四两句以议论取胜。桃花凋谢,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来,自然自在,不怨风,不怪雨,可是,宫女的命运却远远没有桃花结子那般幸运、自由,滞留深宫,青春不在,幸福无缘,只有老大徒悲的苦叹。纵观全诗,不管是写宫女惜花恨风,还是写宫女羡花妒花,跌宕转换的诗情深深地暗示出宫女凄惨悲苦的命运,也揭露了封建制度剥夺宫女幸福,扼杀宫女青春的罪恶。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抒写流人之愁和逐客之恨。“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在唐肃宗时期曾因事被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就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的。三、四两句说愁言恨,上句怨东风无情,不为遣愁,以见诗愁重难遣;下句怪春日惹恨,把恨拉长,足见诗人度日如年。一、二两句描柳绘花。上句说春草丛生,柳丝飘拂,以显盎然生机;下句说桃李争春,芳香四溢,可见明媚春光。这两句写良辰美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三)、爱恋惆怅之花。崔护《题都城南庄》写诗人寻春遇艳的惊喜和重寻不遇的惆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而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先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比喻城南女子,言其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可见诗人目注神驰、意乱情迷之态和女子温婉可人、脉脉含情之姿。两句诗文一幅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再说重寻不遇的失落和遗憾,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去往何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笑对诗人。诗人想起了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那番凝眸含笑、脉脉含情的风流,而今,桃花依旧,人面杳然,除了惆怅和失落,涌上诗人心头的还能有什么呢?全诗爱恨喜忧全由一树桃花映照而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二)借桃花易谢痛斥男子的薄情负心,表达女主人公的忧患愁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歌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的形象,峦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一、二句言喜。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红红火火,春意盎然;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潺潺流淌,情意绵绵。两句诗文烘托出农家女子陶醉在爱河中的幸福和甜蜜。三、四句说愁,托物起兴,触景生情。艳艳桃花,火红灿烂,但历时不久,易衰易谢,正如男子见异思迁,用情不专的爱心;汩汩春江,清清亮亮,源源不断,愈流愈长,正如女子排遣不尽,挥之不去的忧愁。数对方变心变情,可恨可气;想自己愁忧满腹,无可奈何。全诗写花开花谢,抒爱恨欢愁。

(四)、生意盎然之花。戴叔伦《兰溪棹歌》画兰溪山水之美,抒渔家欢快之情。“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首句描写月挂柳枝,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的情景。次句写月下山水,皓月当空,银辉四泻,溪平如镜,倒影清明。两句诗文把兰溪山水写得朦胧飘渺,美仑美奂。然而对于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于春潮渔汛:春雨过后,桃花飘零,溪水猛涨,鲤鱼跳滩,拨鳍摆尾,噼里啪啦。看到这种情景,怎能不让人心花怒放呢?全诗写柳写月,写山写水,写花写鱼,描绘出一幅明澈秀丽、生机盎然的山水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写寻春之喜,意境深邃,情趣盎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时已孟夏,大地春归,芳菲落尽,诗人登山寻春,没想到在深山古寺之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桃花!“始盛”点明桃花怒放,浓艳欲滴。那一片火红灿烂的桃花在诗人始所未料之时冲入眼帘,扑面而来!这该令人多么惊异,多么欣喜啊。一片桃唤起了诗人美丽的幻想,绽放出浓浓的春意。

此外,桃花入诗,还有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桃花流水比喻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明丽动人;郎士之的“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用繁缛绚丽的王母桃花比喻邻家笙乐的热烈欢快,如梦似仙,引人入胜;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花落家童未扫”(《田园乐》其六),写花开花落,无人过问,无人打扰,自然自在,充满禅意。……这些绚丽缤纷的桃花构成了一个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世界,品读这些“桃花”无意、诗人有心的诗歌,我们其实是走进了一个芳香四溢,深邃迷人的心灵大花园。那么,让我们用心、用情与桃共舞,与古人同歌吧。

发表于 2011-12-27 12: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相关知识:

                                 孔尚任与《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共有44出,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字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也体现在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当然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也加入了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剧本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舞台上经常演出,康熙皇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此后第二年,孔尚任即被罢官,疑与《桃花扇》有关),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部剧就能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

情节梗概:

书生侯方域来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归,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后经画家杨龙友的介绍,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萌发爱情,订婚之日,方域题诗扇以赠香君,作为信物。阉党阮大铖闻讯即出重金置办妆套,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给香君,意在拉拢复社文人侯方域。香君义形于色拒不让方域接收阮的馈赠。阮为此忌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时,诬方域内通左军;为避害,方域只身逃离南京投奔杨州督师史可法,为之参赞军务。崇祯在北京自缢后,奸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昏王奸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迫害复社文人。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马、阮于赏心亭置酒赏雪,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方域回到南京,被阮捕获入狱。清兵南下,昏君奸臣出逃,方域出狱后在避难栖霞山时,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在张道士的点拨下,他们双双出家入道。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1 22: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山茶花、腊梅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1-1 22: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前文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种花叫茶花,我曾经这样写:

“以前总以为茶花和山茶花是有很大区别的,但现在我查资料,发现其实是一回事,有些说有区别但我觉得区别也不大,比如说家里种的叫茶花,外面山上野生的叫山茶花,这种区别我觉得完全可以忽略了,我们就姑且把茶花和山茶花当一回事好了。”

这也是我在我们所学的这段文章中所列出的48种花名中发现第一个有重复的。

发表于 2012-1-1 22: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腊梅虽名“梅”,但它却不是梅,只是花形似梅。

蜡梅的“蜡”,很多人都一直以为是“腊月”的“腊”,因为它一般开在腊月,其实蜡梅是虫字旁的蜡,是因为这种花的质感就像蜡烛的蜡。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2-1-1 23:52 编辑 ]

发表于 2012-1-1 22: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般说的寒梅、冬梅,就是指的腊梅。

发表于 2012-1-1 22: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腊梅与梅花的区别:

腊梅为腊梅科腊梅属,而梅花则为蔷薇科李属,两者既不同科也不同属,只因两者都有一个“梅”字,都是先开花后长叶,又都具有芳香气,且都为冬春季开花,所以不少人常常误认为是同种。

其实两者的区别非常大,主要有以下4点:

        1、花色不同:腊梅花以蜡黄为主,而梅花则有白、粉、深江、紫红等色。
        2、花期不同:一般腊梅在农历腊月开放,比梅花要早约两个月。
        3、树冠不同:腊梅为灌木,枝丛生,而且枝直立,根颈部很发达,呈块状,而梅花则为乔木,有主干,高达10米,常具枝刺,枝除直枝外,还有垂枝,树冠呈不规则圆头形。
        4、叶片不同:腊梅叶对生,近革质,长椭圆形,全缘,上表面粗糙,呈绿色,背面光滑呈灰色;而梅花叶互生,叶广卵形至卵形,长4-10厘米,先端长渐尖或尾尖,边缘具细锐锯齿,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糼时两面被短柔毛,后多脱落,正在成长的新叶仅在叶背面脉上有毛,而以腋间为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1 23:0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海棠花、瑞香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1-1 23: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   

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里所说的四品指的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 其中西府海棠为上品。  

海棠花开娇艳动人,但一般的海棠花无香味。张爱玲在(1968年春到1977年)近十年创作完成的《红楼梦魇》中曾提到“海棠无香”。她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发表于 2012-1-1 23: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北京故宫御花园和颐和园中就植有西府海棠,每到春夏之交,迎风峭立,花姿明媚动人,楚楚有致,使名园胜景增色不少,并与玉兰、牡丹、桂花相伴,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发表于 2012-1-1 23: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诗词欣赏: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这是一首咏海棠的诗。诗的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人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发表于 2012-1-1 23: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诗词欣赏(二)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作者: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苏东坡爱花,实际上尤其钟情于海棠花,可能是受他母亲的影响。他母亲一生最喜欢海棠花,并且以海棠作为自己的小名。苏东坡1083年被贬到宜兴,好友邵民瞻特地用赏花的方式接待他,苏非常高兴,忧郁的情绪减少了许多。看到邵民瞻家的花园缺少海棠花,次年特地从老家带来了一盆植于朋友园中。18年后,苏东坡还时常提起那海棠,关心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1 23: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典故:海棠春睡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

明代唐伯虎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发表于 2012-1-1 23: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张大千《海棠春睡图》



 这幅《海棠春睡图》一尺见方,上面有盖有张大千印章的题诗:“锦绣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是张大千托其女于1982年底转赠给成都的张采芹先生,是其晚期作品,弥足珍贵。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2-1-2 00:2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2-1-2 00: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宋《清异录》记载:“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酷烈,及觉求得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为花中祥瑞,遂名瑞香。”

  瑞香最适合种于林间空地,林缘道旁,山坡台地及假山阴面,若散植于岩石间则风趣益增。

      日本的庭院中也十分喜爱使用瑞香,多将它修剪为球形,种于松柏之前供点缀之用。   

      瑞香的观赏价值很高,其花虽小,却锦簇成团,花香清馨高雅。

   金边瑞香为瑞香中之佳品,素有"牡丹花国色天香,瑞香花金边最良"之说。

发表于 2012-1-2 00: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散文欣赏:

                                瑞香花开满庭香
                                作者: 汪汪麦子

   年前先生从外面抱回了一盆花,兴冲冲的和我说:“这是瑞香,别看不起眼,但开花时非常香。”我一看,一个小小的花盆里栽着一棵小小的植物,叶子并不是全绿色,而是绿中带些黄,枝叶的顶部有些小小的白色的花蕾,由于花期未到还没有绽放。我的感觉是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盆非常平凡的花,和往常我们认识的水仙花、杜鹃花、桂花、茶花、梅花等并无二致,于是,我不经意的顺手把瑞香搁在了进门的木制的装饰格上。由于它的太普通,所以并没有激起我的多大的兴趣,不像对待水仙和杜鹃那样,每日里都会多去瞧它几眼,浇浇水拨弄拨弄,看看又长出了几个花蕾,是不是快要绽放了。水仙在每年的春节时正好绽放,在姿势别具一格的郁郁葱葱的叶子的衬托下,开满白色的小花,而花心又是嫩黄的,常常一个枝头开七八朵花,当花全部绽放时形态各异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美丽无比,再配上主人特选的雅致的花盆,花、叶、盆浑然成为一体,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好一个“凌波仙子”啊!每当有客人造访,总是先欣赏一番,数一数花朵,然后深深地吸上一口花香,这才安心的坐下和主人喝茶拉家常那。

    至于杜鹃那更是嫣红姹紫、千姿百态了。粉色的杜鹃品种难得,粉白的花瓣绽开时在绿叶的陪衬下,显得羞答娇嫩、与众不同,毕竟是花中精品么;而大红花瓣的杜鹃则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表达了节日中人们喜悦的心情,所以倍受人们的追捧,大凡节日中的普通人家都会在春节期间逛市场买上一盆,这不,一年的好心情全在上头写着呢。再看看案头上的瑞香,我不禁为它捏一把汗呢,它行吗?到现在还没有任何的动静,似乎只是为了点缀和突出其他的花才在客厅存在着,它静静的,不急也不躁,完全无视水仙的娇嫩和杜鹃的红火热闹。直到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和往常一样我掏出钥匙把门打开,正脱鞋准备进门厅,突然一股奇异的香味迎面扑来,我使劲地吸着,把奇香一鼓作气地吸入心脾,心想这水仙花还没有开,哪来的香气,再说也不是水仙的清香啊?循着香气我抬头一看,可不是瑞香花开了吗,就五六个枝头,每个枝头上开有五六朵的小白花,说它小还真是小,瑞香的花瓣就四瓣,每朵小花的花瓣长不到一厘米,若不是它的通体发出的奇异的香味,有谁会注意到它呢?

   是啊,植物也和人一样,有的誉满天下,尽人皆知,如香花有水仙花、桂花、梅花、栀子花、槐花……,观赏的花有杜鹃、茶花、牡丹、……;有的却平凡的很,默默无闻如瑞香及很多不知名的野花,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尽力的表现自己,尽管很小很不起眼,但在它们花开时却拼尽了全力,在生命的最高潮时发出通体的、区别于别的香花的香气,用奇异的花香诠释着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雅俗共赏、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是瑞香,花开满庭香的瑞香。

[ 本帖最后由 方白 于 2012-1-2 01:07 编辑 ]

发表于 2012-1-2 16: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玫瑰花、杜鹃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2-1-2 16: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玫瑰是蔷薇三姐妹之一,另外两个是月季和蔷薇,它们都是蔷薇属植物,之间有种类上的区别,没有科属上的差异。

在汉语中人们习惯把花朵直径大、单生的品种称为玫瑰或月季,小朵丛生的称为蔷薇。但在英语中它们均称为rose。

发表于 2012-1-2 16: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玫瑰香气馥雅,是世界上著名的香精原料,人们多用它熏茶、制酒和配制各种甜食品,玫瑰油要比等重量黄金价值高。

“玫瑰”这个词在古汉语中不是花名,而是指的是“彩色石头”,尤其是红色石头。司马相如《子虚赋》:“其石则赤玉玫瑰。”颜师古:“玫瑰,美玉名也,或曰,珠之尤精者曰玫瑰。”
《说文》中有:“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就是说“玫”是玉石中最美的,“瑰”是珠宝中最美的;

当ROSE这种花引进中国时,人们认为她太美了,而那些好听的名字都已取给其它花朵了,所以才叫这种花“玫瑰”,后来便流行开来。

ROSE在西方被视为是柔情万种的情感使者,但在中国,即使后来玫瑰变成了花的名字,中国人也没有西方那般柔情蜜意的解释。由于玫瑰茎上布满锐刺,中国人形象地视之为“豪者”,并以“刺客”称之。这种对“豪者”的欣赏非常符合玫瑰本性。我国目前唯一的花卉院士陈俊愉先生说,玫瑰并不娇贵,它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十分低,耐贫瘠,耐寒、抗旱,很多园林甚至直接就用攀援玫瑰做花篱,管理得相当粗放。玫瑰还是保护土壤、保持水土的良好植物。此外,因其香味芬芳,袅袅不绝,玫瑰还得名“徘徊花”;又因每插新枝而老木易枯,若将新枝它移,则两者皆茂,故又称“离娘草”。无论是“刺客”还是“离娘”,玫瑰展现出一种隐藏于坚韧中的绝代风华,绝非韶华易逝的悲情贵妇之态。

发表于 2012-1-2 17: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春来草自青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春来草自青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玫瑰原产地是亚洲,中国是原产地之一。仰韶文化出土的罐子就有玫瑰图案,还有人考证中华的华就是花,玫瑰花。

发表于 2012-1-2 19: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方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方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春来草自青 于 2012-1-2 18:31 发表
玫瑰原产地是亚洲,中国是原产地之一。仰韶文化出土的罐子就有玫瑰图案,还有人考证中华的华就是花,玫瑰花。


谢谢春来草自青的指正。

我查了一些资料,中国确实是玫瑰原产地之一,但如果把玫瑰原产地局限于亚洲也不一定正确。欧洲从古巴比仑时代就已有玫瑰的种植栽培,在古罗马时代就经常作为祭祀用品。(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科普网《玫瑰历史》)。当时欧洲有其自身的原种玫瑰品种,其植物学名字叫R.gigantea和R. gallica,其特点是是一年一次开花性、重瓣、不耐寒、花色单调、无香味。

东方种的玫瑰(被称为SALT ROSE OR JAPANESE ROSE)及东方种的月季(被称为CHINESE ROSE)先后于17、18世纪左右传入欧洲和美洲,和当地的原种嫁接杂交。通过杂交嫁接,于1837年培育出具有芳香、四季开花性的杂交品系“Hybrid Perpetual”。在19世纪末又用中国月季与南欧原产的玫瑰R.gdllica和R. moschata 等进行杂交,培育出Tea品系,在欧洲被广泛栽培。(来源中国植物科普网)。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应该了解到玫瑰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花种之一,其不同的原生态种群可能遍及欧亚。

所以我在百度百科中查玫瑰,它并没有列出玫瑰的原产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