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现在每天像小大人一样记日志,是老师要求的,明天要做什么,要准备些什么用具,自己收拾,做好了就在旁边勾一下,家长检查之后签名。这样确保他不会忘记去做什么事情了,而且他又是自己动手收拾的,会越做越顺手。这些事我们以前一二年级也有让他自己做,但是他以前还没有这么有条理,往往都是第二天快出门了才匆匆忙忙地收拾东西。现在不行,因为早上要赶时间,一定要晚上睡觉前就把东西整理好。我也惊讶于他的条理性,往往收拾得很好的,基本上不会遗漏什么东西。那天早上他第一次去高中部参加篮球特训,这是自愿性质的,我们早上六点多就出门送他过去。学校说训练结束家长要接了孩子送回小学部,要不家长就授权让他自己走回去,中间横跨几个马路口。因为第一次去高中部,我们还真有点不放心,尽管学校说了有高中部的学长在路口帮忙看学弟过马路。阿森坚持结束的时候自己走回去,我不放心就在后面跟着他,快到校门口叫他也不理也不回头看,后来他说是不想人家知道他妈跟在后面,觉得这样没面子,所以我们就说下次爸爸在后面远远地跟着,就不跟他说话了,主要看他走路是不是有留意周围行车安全,而且也不打算一直跟着,跟两三个星期就放手了。那天看着他小小的身影背着大书包又拎着一个运动包,从高中部一路走回小学部,觉得他真的长大,变得独立了。老师周末还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周末做一件平时都是父母为他们做的事,说因为他们大了,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他提出帮我们洗碗。洗得很慢,还要我们在旁边指导,但是洗得挺干净,结果我没有湿手。心里挺感慨他的成长。
从打比赛也可以看出鬼佬对运动多么重视。阿森昨天只不过在他们这个组里面表现抢眼一点,妈妈们马上跑过来围着我说,看来星期三早上的训练有效果啊!(so far 只有我们去参加晨练)又问儿子名字,然后场边大声为他加油。还问我早上训练的人多不多,看来也有点动心要不要也送孩子过去试试看了。听杰民的妈跟另一家长说 PLC 的印象,她女儿刚从 PLC 毕业,而那个家长女儿则刚刚送进去读 K,她说学校非常好,尤其是高考这一年,支持十分多,学校的 90 分以上考生达到 50%,very high 了。我想这就是 High 啦?鬼佬的要求可真低啊,我们华人觉得不到 70-80% 的都不叫高的。阿森的长处是文科,这次刚进学校,学习能力就已经受到老师的注意,但是这并没有迅速让他在同学中受欢迎起来。反而他打球表现好些,就受到追捧。在这个学校成长,我相信每个孩子个性会变得丰富、鲜明而饱满,因为他各方面的兴趣和长处能够不受限制地发展起来。他这两个星期每天放学回来就跟我说新学校的见闻,其中一个比利,他经常谈到,比较捣蛋,也是同学中的开心果。他就说比利非常好相处,不管认不认识的人,课间过来问他能不能一起玩他的球,他是有求必应,每次都是回答:Yeah, sure. 阿森原本跟我说,他在新学校没有交上什么朋友,有一天我们早上带他去买校服,离开学校之前先在操场偷看了他一下,发现他站在墙边看人家玩,并不加入,孤零零的。我有些担心他会不会交友困难,而且他在那些人之中显得特别矮和瘦小。我本来觉得他身高体重挺正常的,因为朋友的小孩差不多都是这么高,但是也许现在学校的入学时间比公校早,好像同一年级最大的孩子不是他这样十月生的,而是四月生的,差了半年感觉分别还是有的,而且大多数都是鬼佬,长得高大长得壮的多多了。因为比利的好相处,他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明显是松了口气。从他的表现我觉得他很小心和敏感,怕被拒绝。之前他一直在观察谁比较好说话,发现任何人问,比利都说可以,他才忐忑不安地鼓起勇气问,事实证明这个方法也凑效了。我想说他很没种,不过这是他的性格,又不是我说这不可怕,你去做吧他就能克服的。后来放学回家就听他说今天终于交上朋友了,课间的时候跟萨沙,福来德和班杰明一起玩。我想他之前说没交到朋友,现在说交到,可能指的就是课间有没有人跟他一起玩球。因为比利也不是天天有球,儿子不知道为什么找不着自己的球了,所以也没法带回学校。我看不需要怎么管他交朋友的事,现在刚换学校,总有个适应期,如果过了一两个学期还是说交不上朋友可能我会觉得有点问题了。就是这个比利,打篮球还挺好,三年级就跟四年级的一起打 A 队。同队的还有奥力维亚,不但打球好还拉的一手大提琴。这些孩子的兴趣都是多面的,也许他们的学习成绩比不上阿森(我们入学前做过一次测试,老师留意到他的文字能力和数学能力超出其他同学,为免他觉得作业无聊,特意给了难度高的拼写和数学作业),可是他们身上有别的闪光点。
儿子并不是一个篮球天才,但这并不妨碍他热爱这项运动并且从中得到乐趣。事实上他们一起打的这些同学,又有多少天生的篮球明星呢?分别只在于技术的纯熟程度和身体力量的分别罢了。所以私校是越早送越好,这么多课余活动,跟同学四年建立起来的友谊,许多可是战斗的情谊。还有别校一起打球的人,儿子也因为比赛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只要一直留在篮球队(或者任何感兴趣的运动队),这么多年比赛要是经常都见到,自然就认识了对方学校的人了,以后上大学,去工作,说不定碰上的就是这些人,这都是珍贵的资源,人际关系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好多人总是觉得小学送私校经济压力大,不值得。等到中学再送,不管是考奖学金进去,还是花钱去,都比较经济实惠。可是考奖学金进去的学生多数是成绩好的,如果家里政策比较宽松,孩子的其它兴趣爱好没有得到很多抑制,那在私校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适应的,也容易受同学欢迎。但是如果只是成绩高的孩子,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可能不大容易交到亲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