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samtheexpert 117# 帖子
此文章由 2KMU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2KMU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而且亚裔有一半都是跨区的。当然了,因为这几年OC班全是亚裔,所以他们的弟弟妹妹都可以进beecroft读书。这也增加了亚裔的人数。
假如我有能力把家安顿在Beecroft, 假如我的孩子从kindy 开始,假如我们没有教会小学的比较, BC仍然会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
你所提及的那些优点我完全赞同, 家长素质,活动丰富,亚裔比例,整体成绩,否则, 当年住在西区的我, 也不会把该校做为首选了, 要知道, 当初可是没有Myschool的,我也不上足迹网,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自己的research。 所以,从来没有去过Beecroft的我,才会自不量力地跑到这个区去看房。可以说, 我对BC原本是有着一种特殊情结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发这个贴。BC 值得我为它码字。
问题是,我们和大多数该校的亚裔家庭一样,是跨区的, 而我们还是转学的。
我认为学校不只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 更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叫做community, 公立小学对于community 的界定是基本按照catchment, 也就是所住的区域来的。 孩子们的互动关系不止是局限在校内的时间. 比如我家大k 就和他原来的同学组建了一支篮球队, 每周一次参加比赛和训练。还有的女同学在一起学跳舞,play netball等。 试想Beecroft 的同学们都去参加一些local 的club, 什么soccer,rugby, cricket 或者church, scout 等等课外组织, 而跨区的孩子必然因为接送的问题而很难involve, 即便是校内的资源, 如乐队等, 跨区的家长恐怕要更多的付出才能让孩子参与其中。 所以我觉得, 外区的孩子在social 方面, 其实是更加不利的。这位幸运的家长, 孩子一去就已经有原来的老朋友做伴,如果没有那么幸运呢? 孩子有多少机会和他的同学一起锻炼社交能力,teamwork, 共同成长呢?难道我们都要在小孩上学之前就为他们把朋友预备好吗?对孩子的social skill, 我觉得家长应该做的是为他们创造条件和引导,而不是包揽或放任。
跨区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家长的脚步匆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学校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华人家长, 但是由于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包括原来为上学暂时租住在BEECROFT的, 后来为买房也搬走了的,都有自己local的生活圈和朋友圈,所以在学校的停留很少,感觉并不close。而转学的家庭就更难深入接触到华人家庭了。当初我以为,做为华人妈妈的我, 可以在BC更加地融入, 事实上, 在我们的教会小学, 倒是和几个马来,香港,新加坡的妈妈亲近,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彼此珍惜。
也许对我而言,期望越高, 失望越大吧,另外的一些负面感受, 就不多说了。
说千道万,祝愿每一家都为孩子都找到最适合的学校, 虽然有时候这学校不一定是适合家长的。多一点理性, 少一点情结,多一点实地考察,少一点道听途说,多一点对孩子的了解,少一点对排名的纠结。
[ 本帖最后由 2KMUM 于 2012-3-10 09:18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