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由 hexidong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exidong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厕所简陋,臭气熏天
玩的乐器是孩子们
用扫帚、废水桶自己做的
……
绝望之际,一道可以钻的漏洞冒出来了。政府为了保证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规定私立学校必须有25%的名额留给贫困生。
而从贫困学生手里抢一个名额,只需要让自己“成为”穷人就行。
拉吉带着妻儿决定暂时搬到贫民窟装成穷人,只要骗过学校的上门检查,立即搬回自己的私家别墅。
但就在这谁也瞧不上的贫民窟里,他们一家却学到了好学校从来不会教给孩子的知识——善良和真诚,皮雅也交到了最知心的朋友。
明明是一贫如洗的邻居,却愿意把家里所剩不多的大米,辛苦挣来的工资分一半给老爸,让他们能够度日;
甚至为了替皮雅争取机会,他可以冒着生命危险撞车碰瓷……
当老爸意识到,他要偷走的不只是一个名额,而是一个穷苦家庭的未来的时候,他的良心受到了拷问。
“一切为了孩子”,就这一句话,让父母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而孩子未来也会变成被人讨厌的样子。
这就是这些父母所希望的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吗?
拉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是什么?我希望大家能去电影院了解)而电影之外的我们,又作何选择呢?
2006年,一部名为《没有起跑线》的真人秀在全网热映。“赢在子宫里”“赢在射精前”这样的话虽然听来可怕,但还是有不少家长高度赞同。
其背后的根源,是我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过得比他们好”。于是,家长们亲手把孩子本应快乐的童年变成了竞技场,启蒙班、兴趣班、奥数班,音乐班,还有各种体育竞赛,“你有我也要有”“大家都有的,我要更精”。
《没有起跑线》视频截图
现实往往比电影所展现的更为魔幻。
学校门口彻夜排队的家长 图片来自中原网
学校门口排队等候的家长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刷爆朋友圈: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而像我这种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享受北京教育资源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学习习惯和性格上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每一步基础打的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所谓教育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它曾经被视为打破阶级壁垒的主要通道,是无数人渴望改变贫富差距的唯一出路。
而如今,我们亲手把它变成了通过教育也无法改变的绝望。
当贫困变得世代相传,谁还会相信教育真的能改变未来呢?
受教育本是人人都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当它变成了多数人都享用不起的奢侈品的时候,教育又意味着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不拼,不能阻拦别人拼。但仔细想想,这种拼,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德和原则的“努力”,抛弃了这个社会本该有的公平和公正,游走在规则之外的黑暗角落。如蚀堤白蚁一般,一点点让教育变得腐朽、溃烂,直到某一天,轰然倒塌。
可悲的是,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从贫困阶层爬上来的校长,竟也沦为了利益的代言人,教育分化的帮凶
在这个“寒门再难出贵子”,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里,《起跑线》这样的电影无疑给了所有中国人一记暴击。
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我们究竟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真的所有人都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等候发令枪响吗?
《开讲啦》的撒贝宁,曾经说过一个约翰·列侬的故事。这个后来成为披头士主唱的人在小时候,和我们一样被老师问过一个问题——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起跑线》影页,版权归其所有
“你们长大了想当什么样的人?”
列侬回答:“我想当一个幸福的人。”
老师:“你没听懂我的问题。”
列侬:“不,老师,你没听懂我的答案。”
你在焦虑的流行病中,有没想过另外一种可能——孩子心目中的起跑线——他们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