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甜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甜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真是勾起好多回忆的贴子。
好像是小学的时候,电视上开始放《 射雕影英雄传》,翁美玲演的黄蓉, 每周两集, 一到那个时间简直是满街空巷,现在看来粗糙的制作,当时在娱乐节目有限的情况下,简直就是最好看,最扣人心弦的,最神奇的故事了。
之后,上了初中,就开始读金庸的书。记得我坐在第二排,同我最要好女tx 一起看,下课看,上课看。我们都是成绩很好的学生,一方面为了自我安慰不落课,另一方面不想目标太大,被老师发现, 开始我们决定两个人轮着看, 一人十分钟,另一个负责听课记笔记。后来,我看得快一点,有点不同步了,就改成一人看10页,然后换。 再后来,实在忍不住了,笔记也不记了,反正觉得我们都会,就开始把书藏在课桌下,一人揪书的一个边,低着头一起看,只是偶尔地 抬抬头,装着听讲的样子。我们就这样自以为聪明地看了好久,直到后来,我们有机会自己上讲台,才很心虚地发现,第二排的位置,学生作什么,讲台上看得一清二楚。老师没把我们点破,是因为我们平时都不错,给留点面子而以。
第一套在书摊上租的武侠书,也是我看得最仔细的一套,是《笑傲江湖》。忘了是初中还是高中的事儿了,反正是投入得不得了,迄今为止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套。
后来班上流传着一套《倚天屠龙剑》,第一本tx A 在读,第二本 tx B 在读, 等等, 已经等不及从头看了,哪本到手就看那本, 最后故事应该是看完了,可是时间顺序,故事的内在联系搞得一塌糊涂,到现在还糊涂。
我是被金庸带进神奇的武侠世界的。后来看过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觉得远不及金庸的, 一点都不上瘾。 也看了不少古龙的, 悬念上是足够的,但情节的深度差远了。尤其是,一个个出人意料的情节展开后,看完一本书,反过来一想,不对呀,推理上有诸多漏洞。就象一个二流的侦探片,一步步地给你惊讶,之后从头贯穿一下案例的整个过程,发现很多站不住脚的地方,那些惊讶也有故弄玄虚之疑了。 而且,古龙的故事描述上很简单, 短句高手, 一句一段,整个一个字“神”。有时想想,我都能写点貌似古龙的小说了。 而对金庸的博大精深而言,我只有滔滔江水一样的敬仰了。
读武侠小说,是我中学时代重要的一个生活面。现在回国, 见到我的好朋友,我们总还要提提那时的疯狂。 大家唏嘘一番。
我的ex, 不是中国人,所以这方面从来不能透彻理解。我又解释不清,所谓的江湖 maritial art world ,不是他知道的李小龙的功夫片一样的东西,而更像西方的 fantacy novel 里面的东西, 里面自有一番天地。 他能看到我提起武侠小说的激动,却永远不能在这方面同我共鸣。
在澳洲,我第一次有机会同一个中国朋友谈到武侠是来澳洲七年后的事。那次还是在电话上,本来是问点事,结果聊开了,谈得特别投机, 一个电话讲了4、5个小时,从天上到地下, 从中学谈到在澳洲的体会。 可笑的是,两个人是用英语聊的,因为到那时为止,我们一直在英语环境中打交道。 这次谈话,总算给了我一个机会,把过去的武侠狂热分享了出来,加上其他投机的话题,我们简直是相识恨晚。后来他就成了我现在的 BF 。 虽然不能说是武侠书把我们推到了一起,但武侠书是共同的文化的一个小部分,而共同的文化,给了我们很多的共鸣。
对我来说,武侠的日子过去了,对国内拍得各种各样的武侠电视剧也不感冒,哪怕是金庸的书改编的,虽然比起当年的《 射雕影英雄传》,技术上都长进了不少。可能是年龄大了,心态也变了。但那时候的回忆,却 还能让我心情荡漾一番。。。
[ 本帖最后由 pam 于 2008-5-23 15:27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