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西澳行之- 珀斯, 向北 ,野花野花, 春光里的自驾之旅 (2016-10-13) woodywup · 参加活动---朝花夕拾之相见不如怀念 (2013-6-8) Poppy123
· 登陆周年纪念日的郁闷经历 (2005-7-14) (︶︿︶) · 泰国 曼谷+普吉 (2012-9-16) JerryWu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河水洋洋

[澳洲] 澳大利亚灯塔拾趣-说说那些白色建筑后面的彪悍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7 22: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成若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成若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跑了不少地方,羡慕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0-27 23: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cfc4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cfc4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的故事还没完呢?那云缝中滋出的光线可是有点诡异了。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0-28 09: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r697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r697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0-27 21:22 发表


最近一段时间开始对灯塔比较有兴趣,好在这里灯塔随处都是,每座灯塔看似相似,却都有自己的小故事,就像中国的庙宇一样,很是有趣。

我每次去灯塔都会了解灯塔的历史,但是转头就忘。难得LZ能有这份心思。

发表于 2011-11-1 15: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彪悍的故事还得从英国说起。

1780年,威廉.巴克利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小农场主的家庭,他的外公把他扶养成人并且让他做了一个砖瓦匠学徒。1799年不甘平淡的巴克利参军入伍,因为身材高大(6英尺6英寸),他成为队列标兵。后来他被送到荷兰作战并在战斗中受伤,这次冒险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善,退伍后还是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1802年,他终于吃上了一个官司,因为窝藏赃物(一卷布),被判处14年海外流放。巴克利在法庭上激烈地替自己辩护,说那是一个陌生女人硬把那卷布塞在他手里,他就只好扛着这卷布了。这个理由显然很“二”,不但无法替自己开脱罪责,而且让法官在量刑的时候更加严苛(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在那个时代的英国还算比较流行,有人做过研究,在某些法官那里,同样的罪行,如果认罪,刑期就只有三四个月,不过拒绝认罪,刑期就是10年以上)。

这次判决让巴克利跟澳大利亚联系起来。1803年4月他被送上开往澳洲的“加尔各答”号军舰,负责押送这批囚犯的就是大卫.柯林斯,他最早做过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司法官,后来又做了塔斯马尼亚殖民地的总督,现在墨尔本市中心的柯林斯街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不过这次航行的目的地并非墨尔本,而是位于今天墨尔本南部Mornington半岛上的Sorrento附近的一处小海湾。这一年的10月10日,他们穿过暗流汹涌的菲力浦湾的入口,到了他们的目的地。我们的威廉.巴克利眼看就要和另外298名囚犯一起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过上崭新的牢狱生活了(跟英国本土不同,早期流放在澳大利亚的囚犯根本不用住在监狱里面,他们其实可以在帐篷营地里面自由行动,随行的陆战队士兵只是负责惩戒他们的过分举动,并没有看管他们的义务,因为殖民地当局相信澳大利亚严酷的荒野顶得上防守最严密的狱墙!)。巴克利显然另有计划,1803年12月27日,他跟另外两名同伙一起离开了营地,走上了追求自由的“光明大道”。最初的几个星期里面,三个人不得不处处留神,一方面害怕被官方追捕(这点有些多虑了),一方面害怕被土著居民攻击。平时主要靠捡拾贝类,采集浆果填饱肚子,这套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流行的健康海鲜饮食观念对他们来说显然太过超前,他们很快就耗尽了体力,而且被荒蛮的旷野吓破了胆,他们已经围着菲力浦湾兜了一圈(这一圈差不多有200多公里),甚至没有胆量再走回营地自首,于是就在海边燃起篝火,指望别人看到后会派船把他们接回去,这个举动显然没有奏效。绝望之中,巴克利的两个同伙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走到悉尼去!他们只知道澳大利亚还有另外一块叫做新南威尔士的殖民地,以为就在北面不远的地方,却不料这段旅程将近1000公里!这样荒诞的想法在那个时代的囚犯里面并不罕见,驻扎在悉尼附近的囚犯企图逃脱的时候,就会往西边走,因为他们相信穿过蓝山没多远就可以到中国了。

巴克利的同伙们踏上了北上悉尼的道路后就失去了音信,显然他们被旷野吞噬了,而巴克利又累又饿,他决定哪里也不去,就呆在原地。按照他后来自己的描述,他在Point Lonsdale山崖下的一个岩洞里面住过一段时间。这个岩洞至今仍在,可惜这次因为光顾着拍摄灯塔了,没有前去观光。

巴克利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在家乡运气不佳的他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终于有了转机:他遇到了一个土著居民的部落的时候,被人家当成是逝去的前任酋长的化身,于是就开始好吃好喝的招待起来。走投无路的巴克利当然来者不拒,于是就渐渐融入他们的群体,他学会了土著居民的语言,甚至讨了一个土著老婆,还跟人家生了一个女儿。中国古话说,山中方一日,世上一千年,巴克利乐不思蜀的神仙般的日子自然过得飞快,间或他也会看到一些欧洲的探险家出没,不过考虑到自己乃带罪之身,他决定还是保持低调。柯林斯带领的几百号人在Sorrento也没有呆久,几个月以后,他们发现当地水源奇缺,树木也奇形怪状难以利用,更加上菲力浦湾入口处非常凶险,让他们原本规划的捕鲸大业难以实施。1804年柯林斯带着这些人离开了Sorrento到了今天的塔斯马尼亚(那时候还叫做范迪门地),后来在英国囚犯门的心目中,这个范迪门地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接近地狱的地方。

一晃30多年过去了,1835年的时候,巴克利在偶然的场合听到一个部落正准备洗劫一个欧洲居民的营地,这个营地就在今天的墨尔本的市中心Yarra河的北岸,这一年也是墨尔本建城的开始。巴克利觉得是到了该他出马的时候了,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部落成员,赶到那个营地。这个时候,巴克利才发现,自己已经把母语忘得差不多了,当别人问他名字的时候,他竟然无言以对,只好指了指自己臂膀上“W.B."纹身。

这个营地的头头叫做Batman,这个名字叫做“蝙蝠侠”的家伙很快意识到巴克利的价值,经过他的一番折腾,当时的塔斯马尼亚总督很快发布赦免令,这样巴克利就正式成为一名自由人,而不再是在逃囚犯。巴克利加入Batman的探险队伍,充当翻译的角色,工资是50镑,不过他没多久就厌倦了这个工作,因为无论是外来的殖民者还是土著居民都不信任他,对他处处提防。1837年他离开墨尔本到了霍巴特,在那里他为政府的一个仓库做管理员。1850年,巴克利退休,领到一份12镑的年金,而当时维多利亚当局另外再支付给他40镑的年金。

虽然领着还算不错的退休年金,或许因为常年颠沛流离的缘故,他在理财方面一塌糊涂,经常陷进入不敷出的境地。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另外一个同样手头特紧的家伙John Morgan,两人合作很快在1852年出版了一本叫做“威廉.巴克利历险记”的书。为了吸引眼球,书中充斥不少荒诞的描写,不过根据后人的大量研究,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还是真实可信的。威廉.巴克利的描述也成为后人研究那个时代土著居民生活的最佳素材。

巴克利的离奇经历也催生了一句澳大利亚的俗语:"You have two chances: Buckley's or none",简言之就是“你死定了”。

黄昏时分的Point Lonsdale栈桥, 桥上影影綽綽钓鱼人,桥下丝绸般滑过的海浪。。。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2 17:3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bcfc489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1 20: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ar_sprit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ar_sprit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错 支持下

发表于 2011-11-1 21: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cfc4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cfc4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哈哈,原来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来源于西方.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1-1 21: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est1ok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est1ok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灯塔专家,佩服。谢谢分享。

认罪可以减少调查程序,所以比较轻处理。我觉得。

发表于 2011-11-2 23: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857年9月17日,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一艘体态修长的蒸汽三桅快船下水了。这艘船的主人给她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Admella”,因为很快这艘就要远赴澳大利亚,准备在阿德莱德,墨尔本和塔斯马尼亚的郎塞斯顿之间运营,她的名字就是这三个城市字头的缩写。Admella全长60多米,排水量将近四百吨,配备两台100马力的蒸汽机,航行速度是17节(31公里/小时),她是当年澳大利亚最快最豪华的邮船,曾经创下过从阿德莱德出发42小时抵达墨尔本的记录,在那个几乎所有陆地交通都必须依靠马匹的时代,这个速度只能用“梦幻”来形容。

Ademella号曾经39次往返阿德莱德和墨尔本之间,她的船长Hugh McEwan处事谨慎,技艺精湛,这段时间里面从未发生任何意外,一切都看起来非常顺利。1859年8月5日清晨,Admella号从阿德莱德港口出发,象往常一样踏上了驶往墨尔本的旅程。船上载有93吨货物,包括金属铜还有一些准备卖给淘金者的面粉。此外船上还搭载了7匹马,其中的4匹还是名贵的赛马,准备参加当年的11月的墨尔本杯比赛。船上一共有29名船员和84名乘客。穿过袋鼠岛和大陆之间的海峡后,风浪开始渐渐变大,赛马已经无法站立,为了避免让它们受到进一步的伤害,船长稍稍修改了航线,之后赛马也没有再出现任何问题。

第二天凌晨,Admella号已经接近南澳和维多利亚的边界,如果没有意外,他们很快就可以看到位于Cape Northumberland上的灯塔了。船长对自己的计算颇为自信,他觉得自己的船正行驶在远离陆地的安全海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海中暗流的推动下Admella号早就偏离预计的航线,正在一步步靠近布满礁石的Carpenter Rock海域。

一声巨响之后,Admella号冲上了一片礁石,瘦削的船体在风浪的作用下很快侧翻。在船长的指挥下,船员们试图放下救生艇,不过前两艘救生艇很快就在礁石上摔的粉碎,第三艘则被风浪卷走了。很快又一个大浪冲过来把整条船推上礁石的脊部。Admella就这样右舷朝下左舷朝天横躺在礁石上。更可怕得事情还在后面,在船体和货物重力得作用下,船体在15分钟内就断成三截,几名乘客和船员被冲进大海。慌乱之中船员们试图点燃报警火箭(就是大家在电影“泰坦尼克号”看到的那种小火箭),指望二十多公里外的灯塔守护人能够看到他们,不幸的是所有的火箭都受潮了根本无法点燃。

天亮之后,大家终于看清了情形,1000米外就是一段荒无人烟的海岸线,不知道何时才会有人经过,这时有人发现远处有一艘船经过,这艘船实际上就是Admella的一艘姊妹船Havilah号,大家迅速行动起来用残存的桅杆制作了信号标记,并且用力敲响船钟,可惜因为距离遥远,并没有引起Havilah号的注意。Admella号船尾装载了金属铜,所以相对稳固一些,不过大多数妇女和儿童都呆在摇摇欲坠的船头,一番努力之后,大家在船头和船尾之间拴上一根绳子,几个男性乘客冒险爬到了较为安全的船尾,不过所有的女性乘客和她们孩子一起呆在原船头没有动,有几位男性乘客也没有离开,几个小时后,一个大浪冲过来把船头部分推入大海。

船尾的情形也不断恶化,所有的船舱都进了水,大家只能紧紧的抱住桅杆,或者是蜷缩在船尾甲板上凸起的部分。第二天,海面稍稍平静了一些,两名船员John Leach和Robert Knapman乘坐一只小筏子成功登上了海岸,两个人虽然已经精疲力尽,仍然强打精神赶往30多公里外的灯塔求救。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3 17:2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hr6970 + 8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3 22: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当时距离Admella号失事地点最近的就是位于Port MacDonell镇上的Cape Northumberland灯塔。这座灯塔刚刚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建成投入使用。两名水手走了整整一夜之后终于见到了灯塔的看护人Germein先生,他一分钟也没有浪费,马上跑到附近的农场借了一匹马赶往30公里外的Mount Gambier镇,在镇上的邮局里面Germein用电报告知阿德莱德和墨尔本这次可怕的事故。南澳和维多利亚殖民地当局很快组织营救,南澳从阿德莱德港派出了Corio号,维多利亚则从失事地点东面一百多公里Portland港派出了Ladybird号参加营救。不过由于两名水手无法讲清沉船的确切地点,两艘船都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Ademella号。Germein先生也没有坐等其它营救船只,他调出灯塔配备的小艇准备参加营救,因为附近海域风高浪急,Germein先生跟他的同事们一起扛着小艇从陆地向失事地点进发。在后面的营救中,Germein的几个手指被夹在小艇和Admella号的船体之间挤碎。Germein先生在整个营救过程中做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后人在他曾经工作过的灯塔前面设立了一块铜牌缅怀他的事迹。



当年的老灯塔因为太靠近悬崖边缘,在狂风恶浪的侵蚀之下,20多年之后就出现晃动的迹象,不得不拆除另建,今天能够看到只有当年灯塔和小屋的地基,某些部分的地基已经处于悬空状态:



当年灯塔是这个样子的:



新灯塔建在四百多米之外的山顶之上:



新灯塔下面的小屋连同周围的土地已经卖掉,成为私人物业,所以我们也只能在远处看看了。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9 09:0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7 22: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zj33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zj33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11-11-8 22: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dmella号上幸存者的苦难还远没有结束。1859年8月10日,星期三,Corio号终于找到了这艘不幸的邮船,幸存者们已经在寒风和海浪的侵袭下在桅杆和狭窄的甲板突出部上蜷缩了5天,他们身上的衣服被冰冷的海水浸透,没有任何饮用水,仅有的食物就是一小袋杏仁。参与营救的一艘救生艇的艇长描述说:

“幸存者们看上去就像一尊尊固定在那里的雕塑,他们目光呆滞,嘴唇发黑,暴露在外边的肢体在海浪的无情冲刷之下发白肿胀。”

因为Admella号是搁浅在一片礁石之上,大型船只根本无法接近,小型的救生艇也很难靠上去。8月11日Germein先生放下了他们远道扛过来的小艇,不过很快被海浪吞没。幸亏这时候大家已经在岸上找到Admella上被海浪冲走的那艘救生艇,Germein先生带领对这艘小艇做了简单修复之后就再度投入营救,然而每次都被如山一般的海浪卷回海滩。从阿德莱德赶来的Corio号和从Portland赶来的Ladybird号都放下救生艇企图接近Admella号,可惜几次尝试均没有成功,其中一艘救生艇因为涌进太多海水沉没,船上的水手不幸丧生。入夜之后聚集在海滩上的人不断燃放火箭,为海上的营救船只指引方位,不至于被风浪冲走。

Admella遇难的消息在附近社区引起巨大的反响,阿德莱德和墨尔本的记者们守候在邮局电报处等待营救最新消息,报馆把收到的最新消息马上印成号外,很快就被焦急等待消息的人们一抢而光,南澳殖民地的议会上下两院因为这次海难均宣布休会。

到了星期六,也就是Admella号搁浅整整一个星期之后,终于有两艘救生艇成功地接近了她,三名幸存者抓住机会跳上了救生艇,不过那艘救生艇随即倾覆,一名获救的幸存者落水后溺亡。Corio号燃煤告罄之后不得不退出营救,而从几十公里外的Robe镇赶来的Ant号则在这时加入了营救。在Ant号的协助之下,一艘救生艇和捕鲸船(两条船都是Ladybird号从Portland拖来的)终于靠近了Admella号,救生艇的艇长用力掷出一根缆绳,幸存着们拼出所有的力气抓住了缆绳并且将它收紧,这样Admella的半截船体上整整蜷缩了11天的19名乘客终于获救了。

这艘立下大功的救生艇至今仍旧保存在Portland的海事博物馆,她也是澳大利亚现存的最古老的一艘船了。

头等舱的Hurtle Fisher是最幸运的乘客之一,他和他的赛马都幸免于难,而且成功地参加了当年的墨尔本杯比赛,不过没有获得任何成绩,显然他们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好运气。这次海难牵动了附近社区居民的心,很多人和船只自发投入营救,让那些本来孤立的村镇短时间内凝结成一个整体。Germein先生就职的灯塔在海难后很快就装上了电报,这样他就不必再骑马飞奔几十公里来报告各种紧急状况了。

1883年,南澳当局在Admella号遇难地点附近的Cape Banks树立了一个灯塔。灯塔采用当地出产的石灰石修建,高度为7.5米,1928年这座灯塔被加高到15米。现在这座灯塔被涂成桔红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分外夺目。



入夜时分,灯塔内1000瓦钨丝灯被庞大的菲涅尔透镜汇聚到4个不同的方向,耀眼的光束在定时装置的驱动下缓缓转动划过夜空。



在灯塔下的观景平台上,树立一个牌子,讲述着Admella号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9 09: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21 收起 理由
citymoon + 3 感谢分享
hr6970 + 15 感谢分享
bcfc489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1-8 22: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r697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r697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谢分享!LZ潜水那么久,突然大爆发了。期待继续。

发表于 2011-11-10 22: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如果问起维多利亚最古老的城镇是哪个,很多人会不暇思索地说是墨尔本,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座落于维州和南澳边境附近的Portland于1834年建城,比墨尔本还要早一年。

1800年3月18日James Grant驾着60吨的Lady Nelson号从英国出发,准备测绘澳大利亚的海岸线,以备万一他们的老对头法国人也对这片土地提出主权要求的时候进行辩驳,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实际上1788年亚瑟.菲力浦带领第一舰队停靠在悉尼南部的植物湾的时候就曾经在那里巧遇法国探险家拉帕鲁斯,虽然双方都表现出良好的礼貌和修养,不过内心恐怕还是非常警惕的。后来由于拉帕鲁斯的探险队失踪以及旷日持久的革命和内战,法国人并没有表现出染指这片领土的意图。不过拿破仑上台后咄咄逼人的架势的确让英国人不得不小心从事。

1800年7月8日,Lady Nelson号到达南非开普敦并做短暂停留,在那里James Grant接到了当时的内政部长Portland公爵的指令,让他设法从塔斯马尼亚和澳洲大陆之间的海峡穿过去,做进一步细致的勘测。在澳大利亚的沿岸航行的时候,James Grant注意到一个风平浪静的深水海湾,他把这海湾命名为Portland湾,算是讨老板欢心的一个小把戏。之后经常有一些捕鲸船到这个海湾避风或者补充淡水,但是始终没有建立永久性的定居点。

到了1830年前后,当时的塔斯马尼亚殖民地的土地日益紧张,殖民者们不得不设法去澳洲大陆寻找发展机会。1834年, 24岁的Edward Henty带领几名劳工一些牲畜,土豆和种子乘坐Thistle号到达Portland湾。在那里,Henty用自己制作的犁开垦了整个维多利亚第一块土地,他们随后在那里修建房屋,渐渐把那里发展成一个繁荣城镇。

Portland是阿德莱德和墨尔本之间唯一的深水良港,随着澳大利亚和欧洲大陆的海上联系日益密切,殖民地当局渐渐认识其重要性。1870年代在Portland城外10公里的Cape Nelson树立了一个木质灯塔,为那些从欧洲远道而来的船只指引方向,1884年这个灯塔被现在的玄武岩结构的灯塔取代。

灯塔座落在Cape Nelson州立公园内,一条蜿蜒的柏油路把它和附近的Princes Highway联接在一起。我们到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这条路显得更加寂静:



Cape Nelson灯塔高达32米,修长的白色塔身配合鲜红的拱顶在蓝天的背景下非常醒目:



Cape Nelson上面常年被狂风侵袭,所以在灯塔和看护人小屋之间特地修建了一道将近两米的挡风墙,这样看护人就可以安全往返灯塔和住处之间了。



灯塔看护人的小屋现在被修葺一新,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度假小屋,价格不菲,不过也没有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19 21:5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10 23: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zj33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zj33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nice

发表于 2011-11-11 22: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人和俄国人在中亚地区(主要就是阿富汗)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甚至一度到了战争的边缘。这让孤悬海外的澳洲人很是紧张,担心成为北极熊的出气筒。这种恐惧在1885年5月达到顶峰,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在讨论俄国人入侵的时机和地点问题,甚至有谣传说,俄国人的军舰已经在外海守候,随时都会出击。在这种情形之下,灯塔看护人也被分派了了望敌情的任务,在Cape Nelson的灯塔还保存着当年的一台巨大望远镜,长度超过两米,据说可以清晰分辨30公里外的船只。

望远镜的作用毕竟有限,大家很快意识到大炮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于是各个殖民地城镇很快又掀起了修建炮台的高潮,Portland当然也不能免俗,为了修建炮台,Portland人甚至不惜挪动灯塔的位置。在Portland港入口的地方,有一座1859年的灯塔,它是维多利亚最早的一批灯塔之一,因为灯塔所在位置视野绝佳,是控制船只进出港口的咽喉要地,1889年当局决定在那个位置修建一个炮台,为了给炮台让路,就把这个灯塔迁移到附近的Whalers Bluff,拆迁的理由十分牵强,说是新的位置更加安全一点,不容易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其实真正的理由恐怕是担心敌人袭击炮台的时候,灯塔起到指引攻击方向的作用。不管怎样,这个灯塔还是被拆了,然后又一块一块石头地搬到新的地点重新组装起来。灯塔看护人被告知必须对炮台施工情况严守秘密,并且禁止任何从灯塔的位置拍摄炮台。俄国人终究没有来,炮台也渐渐失去了军事意义,只有灯塔还在那里默默地为过往船只指引方向。



灯塔周围已经变成了一个Reserve,草坪修建得非常整齐,灯塔周边种满了漂亮的花草,灯塔的门也刷成了耀眼的红色:



灯塔看护人的小屋已经出售,变成了一个B&B,不过旁边已经为普通民宅包围,少了许多灯塔小屋特有的孤傲气质。B&B的招牌:



石砌的小屋依然散发者19世纪民居的气息: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11 23: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5 收起 理由
autrant + 2 感谢分享
bcfc489 + 3 感谢分享
hr6970 + 1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1 22: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南澳的约克半岛是个盛产大麦(Barley)的地方,据说澳大利亚市场上的每一杯啤酒里面都有那里出产大麦成分,除了啤酒,大麦也是酿造一些烈酒的原料,苏格兰人引以为豪的威士忌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这里出产的优质大麦。这片富含碳酸钙的土地算的上澳大利亚最好的麦田之一,从1840年代起,欧洲移民开始在那里定居,在很短时间内就把这里变成了澳大利亚的重要谷物生产地。半岛上的Minlaton小镇,人口不足千人,却因为在世界大麦贸易中的地位,一度被称做是“世界大麦之都”。在半岛上旅行的时候,经常会被一片片壮观的麦田所吸引:



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地形狭长约克半岛的陆路交通都相当不便,人们出行和运输货物更多依靠海路,半岛上居民大多拥有一条或大或小的船,就像今天澳洲的居民大多拥有一辆或豪华或破败的汽车一样。18世纪中期开始蒸汽轮船开始在一些短途运输中取代传统的帆船,但是对于从欧洲到澳大利亚这条超长的贸易路线,依旧是帆船的天下。跟消耗大量燃煤蒸汽轮船相比,帆船运行成本低得多,从19世纪早期开始,帆船设计上开始引入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一些快速帆船可以达到每小时17节(31公里/小时)的速度,只有现代的竞赛帆船才能超越这一速度。19世纪末期,运行在约克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的是一种被称做Windjammer的大型钢制帆船,这些排水量达到数千吨的庞然大物体态修长,在南纬40度上盛行的信风推动之下,可以在100天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从约克半岛到英国的航程。虽然应用了许多精妙绝伦的现代设计,这些Windjammer跟所有的帆船一样都存在操纵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在礁石密布的沿岸地带,经常会被变幻莫测的海风推向极度危险的水域。约克半岛西侧的的Spencer湾内的Corny Point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地方,殖民地当局曾经试图炸掉那些凶险的礁石,不过收效甚微,1882年,他们在这个位置修建了一个灯塔为那些满载谷物向西南方向航行准备驶向欧洲的船只指引方向。



最初的Corny Point灯塔采用当时刚刚引入澳洲的双灯芯油灯作为光源,所以需要有人不间断的照看。附近缺乏水源,降水也谈不上丰沛,所以灯塔看护人的小屋附近还修建了两个巨大的地下水箱,每个可容纳4万公升淡水,一旦遭遇到极端干旱的年头,这些水就变成了救命的甘露。南澳当局每年两次派人到灯塔进行定期维护,看护人所需要的日常补给和他们的邮件则每周从几十公里外的Yorketown上送过来,总得来说这是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艰苦生活。1917年,灯塔的管理权被移交给联邦当局,1920年,最初的油灯被自动化的乙炔灯所取代。灯塔看护人也被召回,他们居住的小屋后来也被拆掉,所以现在看起来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灯塔了。



按照澳大利亚的灯塔规范,灯塔中央的灯光是白色的,而左右两侧是红色,红色有严重警告的意味,当一艘船看到红色的灯光的时候,就意味者她离开陆地已经很近了,处于非常危险的水域,必须立即远离。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2 09:5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大牛哥 + 3 感谢分享,好看好看!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1-22 22: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nnah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nnah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喜欢 Queenscliff 和 Corny Point  这两座白色灯塔。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是啊,这也是我心中经典的灯塔。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3 20: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allmelil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allmelil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楼写得太好了,就喜欢这样的游记,可惜我还不能给加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3 2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多谢楼上美言!

在Yorke半岛南端的Innes国家公园内有两座灯塔,一座是开始时候提到的West Cape上的不锈钢灯塔,一座是Cape Spencer灯塔。Cape Spencer由澳大利亚早期卓越的探险家Matthew Flinders在1802年命名,跟当时所有的探险家一样,他也是用当时的权贵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地标,毕竟这些权贵掌握着大笔的海外探险资金,没有他们的支持,再伟大的探险家也寸步难行。当时的Spencer伯爵二世曾经担任海军大臣并在稍后成为主管殖民地事务的内政大臣。这位风光一时伯爵老爷对于现今的普通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不过他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女儿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角色了,她便是大名鼎鼎的黛安娜王妃。

跟风采绝伦的王妃相比,这座建于1970年的灯塔就显得有些乏味了,浑身上下散发着摩登时代的无奈和俗气:



不过从远处看看就好多了,或许因为此地非凡脱俗的自然风光给这座灯塔增添了不少动人之处:



画面背景里面的小岛叫做Althorpe,我们的Flinders船长显然觉得单单把这个海角命名为Spencer还不够体贴,他干脆把海角旁边的小岛顺便命名为Althorpe,这Althorpe正是Spencer伯爵家祖传庄园的名字,这还没完,Flinders还把Yorke半岛西面的整个海湾(就是前面说到Corny Point灯塔所面对的海湾)都命名为Spencer湾,不知道当年的伯爵老爷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有没有高兴得连下巴都掉下来。

Althorpe上也有一座灯塔,这座灯塔建于1880年,比Cape Spencer灯塔古老的多。不过在当时这座灯塔可是殖民地当局投入巨资兴建的一个现代化灯塔的样本,全部预算高达11000英镑(其中1500英镑用于解决供水问题),这相当于当时一名普通劳工91年的工资!Althorpe岛上本来有一座简易机场,现在已经废弃,唯一到达那里的办法就是租借船只,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了。来张大一点的岛上的照片,这个灯塔距离Cape Spencer超过8公里,水面上蒸发的水汽在阳光的照耀下给她蒙上了一层细纱: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24 09:1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大牛哥 + 3 感谢分享,渊博的知识+平实的文字+美景图片=偶像的作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4 09: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罗卜扛大包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罗卜扛大包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图文并茂的帖子,总是如此地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增广博闻之余总是徒曾慕羡多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多谢夸奖!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5 22: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约克半岛南端这样密集的灯塔分布并非没有道理:这里是从西澳或者欧洲远道而来的船只进入阿德莱德港的必经之地, 如果没有这些灯塔引导,南大洋上凶猛无情的风浪以及岸边犬牙交错的礁石就会轻而易举的吞噬掉那些迷航的船只。即便有这些灯塔,在过去100多年里面仍然有许多船只因为种种原因而在这片海域失事。

横卧在Innes国家公园内一片沙滩上的一艘沉船的残骸:



海浪就像高墙一样不断地涌过来:



沙滩上另外一侧还有一具船用锅炉的残骸,应该是19世纪末期或者20世纪早期的产品:



站在这个位置上还能清楚地望见几公里外Althorpe岛上的灯塔: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29 10:3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bcfc489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1-25 22: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ncentw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ncentw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拍得很不错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6 19: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834年8月在英国政客Edward Wakefield的大力推动之下,英国国会通过了“南澳大利亚殖民地法案”。跟其它的澳洲殖民地法案不同,这个法案明令禁止向那里输送任何囚犯,相反,英国政府企图把那里作为一个改造英国社会的途径:按照Wakefield等人的观点,当时英国诸多社会问题的焦点就是人口过度拥挤,解决的办法就是向外移民。根据这一法案,南澳的殖民地均为“官地",也就是Crown Land,农场主必须直接向殖民地当局来购买土地(虽然法案中也规定任何土地交易都不得影响原住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但是这一条款实际上从未被认真执行),而出售土地所得的款项则用来支付移民们的旅行费用。按照1839年的一份文件,凡是年龄在15岁和30岁之间的农业劳工,建筑和造船工人,只要证明自己诚实肯干,就能获得免费乘船前往澳洲的机会,殖民地当局同时也将支付他们随行的妻子和幼儿的费用。Wakefield这些劳什子后来被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精妙绝伦的逻辑推理大大批驳嘲弄了一番,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南澳成为富裕繁荣的地方,也没有妨碍那些把“资本论”当圣经的地方继续在贫穷和血腥中挣扎,这是后话,我们这里按下不提。

借着这个政策的春风,在澳大利亚和英伦三岛之间往返运输移民的生意日渐红火,三桅帆船Marion号就是其中的一艘,这艘船1850年建造于加拿大的魁北克,排水量为919吨。1851年初,Marion到达英国的普里茅斯港,准备把等候在那里的350名移民送往南澳的阿德莱德港。这些移民当中大约三分之二来自英格兰,其余的来自苏格兰和爱尔兰。这一年的3月24号,Marion号从英国出发,奔赴遥远的澳大利亚。7月初,这艘船绕过好望角,乘着“咆哮的40度线”上强劲的西风,在7月26号顺利到达约克半岛的外海。穿过约克半岛和袋鼠岛之间的海峡后,阿德莱德港已经远远在望了,此时海面平静,天气晴朗,船长和船员们大概已经开始筹划如何到城里轻松快活一番然后准备返程了。7月29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Marion号不知不觉地撞到了约克半岛岸边几公里外的暗礁上面。这次撞击温柔而残酷,很多人甚至没有感觉到碰撞的冲击,但是船体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失去了拯救价值。无奈之下,船长只好决定弃船,打算用船上的大小救生艇分批把乘客们送到岸上去,当时天气和海况都不错,所以乘客们顺利地登上了救生艇。然而后面的事情就很有些不可思议了,虽然Marion号的长艇上也装备了指南针,负责划艇的船员还是迷失了方向,没有把这条小艇划到西面几公里外的约克半岛的沿岸,而是横渡了几十公里宽地St Vincent湾,直接到达阿德莱德这边的海岸。不过这次误打误撞实际上加速了拯救过程,艇上的船员们设法通知了当局,当局随即派出一艘救援船只把等候在海湾另一边的乘客们悉数接到阿德莱德港。尽管发生了这次不幸的事故,全部船员和乘客均安全获救,没有一人伤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Marion号只是约克半岛沿岸的浅滩和暗礁所吞噬的几十艘船只中的一个幸运者(半岛上离开失事地点最近的小镇也被命名为Marion,镇上有不少旅馆酒吧,还有很多人承担船只租赁业务,是南澳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之一),单单在1850年当中就有7艘船只在附近搁浅或者触礁。为了改善这一状况,1855年,殖民地当局在浅滩中心Troubidge岛上修建了一个灯塔。这座灯塔和袋鼠岛上Cape Walloughby灯塔(建于1852年)一起共同为进出阿德莱德港的的船只指引方向,这两座灯塔也是南澳最早的灯塔。

Troubridge岛上灯塔虽然作用巨大,但是这个小岛本身却面临着严重的海岸侵蚀问题,在风浪的作用下,小岛正在一点点被大海吞噬,在上个世纪后期,大海已经侵蚀到灯塔的地基。在这种情况之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附近约克半岛沿岸的Troubridge山上又修建了一座新的灯塔。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29 10:5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大牛哥 + 3 博学多才~~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6 21: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roubridge山灯塔建于1980年,是澳大利亚为数不多的砖砌灯塔之一。大概是有点自恃天生丽质的意思,完全不施粉黛,絳红色的塔身实际上就是红砖自身的颜色。为了这个灯塔,砖场还特地制造了专用的模具,烧出的每一块砖头都是楔形的,用这样的砖头砌出的灯塔更为紧凑密实,使得这座高度达到32米的灯塔还能够抗击一定程度的地震。这种砖头后来还获得制砖协会颁发的特别奖,给砖头们来张近照:



这座灯塔最初采用就是类似70年代汽车大灯的那种光源,几个这样的大灯装在一个电机上按照规定的速度转动,这样在远处看来就像灯光按照一定频率闪烁一样。可是没过多长时间,管理当局就发现这种设计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维护,不太符合经济原则,于是又更换成传统的让光源固定,让聚光透镜旋转的方式。现在使用的光源是1000瓦的钨丝灯,经过透镜聚焦后,发光强度达到25万7千坎德拉,相当于现代汽车远光大灯亮度的4倍左右,40公里之外依然清晰可见。



给这位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女来张全身照: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19 21:5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26 22: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站在Troubridge山顶远眺,方圆十几公里之内全是麦田:



麦田中央被经年不断的海风吹得一边倒的小树:



南澳素来就有政治激进的传统,这块殖民地是全世界最早给予女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方之一,甚至比英国本土还要早。如今在风能的利用上面也是高歌疾进,进出灯塔的小路两边的麦田里面遍布风能发电机: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26 22: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26 23: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cfc4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cfc4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沉船残骸还有麦田里被吹歪的小树拍得很棒。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1-27 22: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997年版本的”泰坦尼克号“把子虚乌有的杰克和罗思之间的浪漫故事演绎得美伦美奂,其实在澳洲历史上发生过非常类似的故事,而且比电影更加动人。这让我想起老早以前有个网络小电影叫做“十面埋妇”,里面的私家侦探最后由衷得感叹“介生活呀,比电影还精彩!”。

一切还得从爱尔兰说起,Eva Carmichael出生在那里的殷实家庭,她父亲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太好,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决定移民到澳大利亚,希望那里绚烂的阳光和干燥温和气候能够妙手回春。1878年初,他们登上了驶往墨尔本的三桅快船Loch Ard号。这艘船建于1873年,长度将近80米,排水量大约1700吨,曾经去过三次澳大利亚一次印度。Loch Ard属于一家苏格兰的船务公司,船的名字就是当地一个淡水湖的名字。3月2日当这艘船离开英国的时候,船上一共载有36名船员和18名乘客,这些乘客大多数都是Carmichael家族的成员,除了这些乘客外,船上还装载了一些准备运到墨尔本的货物,包括名贵瓷器,钢琴,糖果,床单还有一些铁轨联接件,总价超过5万3千英镑。船长是时年29岁新婚不久的George Gibbs,他出生在一个水手世家,父亲William也是一位船长。船员当中有一个18岁的学徒Tom Pearce,小伙子的经历很有意思,他的父亲也是一位船长,曾经航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航线上,1875年他驾驶的“古登堡”号在昆士兰外海触礁失事,老Pearce在事故中丧生。这件可怕的事情并没有让Tom胆怯,他依旧选择了水手这个行业。

1878年6月1日,经过13个星期的长途航行,Loch Ard号已经抵达维多利亚海域,如果不出意外,一两天之后他们就能看到墨尔本的海岸线了。这一天的凌晨,海面上笼罩着厚厚的迷雾,Loch Ard就像一只落入牛奶杯的小虫子一样在海面上滑行。船长极力设法弄清楚船只真实位置,他看不到预期中的Cape Otway灯塔,结合指南针的读数,他判断现在他应该航行在远离大陆的外海之上。凌晨4点钟,当迷雾散去的时候,船长马上被眼见的场景惊呆了,船头前方2公里的地方就是一片犬牙交错的悬崖,悬崖下面林立的礁石组成了一幅地狱般的画面。船长马上下令调转风帆方向,同时放下船锚,希望能够让船调转方向,驶向外海。不过已经为时太晚。Loch Ard号被海浪卷入林立的礁石阵列。这个地点就在今天大洋路上的12门徒景点西面几公里的地方,这些动人心魄的风光在George Gibbs眼中却是世上最狰狞的景象。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2 11:10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28 22: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Loch Ard号重重地撞击在岸边的一个高耸的小岛上,巨大的撞击力让船上高达45米的桅杆瞬间折断,跌落在甲板上的桅杆让几名不幸的船员瞬间丧生。情急之中船长Gibbs下令放下救生艇,然而此时甲板上已经一片狼籍,船员们用尽全力也仅仅放下一艘救生艇,小艇下水的瞬间就被海浪打翻。沉重的撞击破坏了Loch Ard号的船体,在滔天海浪中渐渐失去平衡一点点滑向深海,整个过程前后不过十几分钟。撞击发生的瞬间,Eva Carmichael正呆在甲板下的船舱内,她冲上甲板,想看看发生了些什么,这一举动救了她的性命,她的家人和那些仍然呆在甲板下的船员和乘客一起被这艘铁船带入冰冷的大海,全部遇难。落水之后,慌乱之中Eva抓住了一根船帆的撑杆。借助这根木杆的浮力,Eva在风浪中苦苦挣扎了5个小时,后来她被冲进海岸上内凹的一个小峡谷内,这个峡谷后来就被称为Loch Ard峡谷,位于大洋路上Port campbell国家公园内。峡谷的末端是一个平缓的沙滩,里面风浪稍微缓和一些,不过此时Eva已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无法踏上沙滩,只能在海面上漂浮回旋。恍惚之中Eva发现沙滩的石头上似乎有个人,于是大声呼救。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船上的学徒Tom Pearce, 他被船长指派去放下救生艇,救生艇倾覆之后他也随即落水,不过他随即抓住了救生艇的一角,最后得以幸存。听到呼救后,Tom冲进海里,奋力将Eva拉上岸。

上岸的时候Eva已经失去知觉,借助一瓶在沙滩上捡到的白兰地,Tom Pearce唤醒了她。此时两人是筋疲力尽,所幸沙滩的尽头悬崖的下面有一个山洞,Tom把Eva安顿在山洞里面,开始设法寻求救援。这片沙滩的三面都是几十米高的悬崖,另外一面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权衡之后,Tom决定徒手攀上悬崖求救。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他终于爬上悬崖的顶部,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些牛的蹄印,他沿着这些蹄印走了三英里多之后,遇到了附近Glenample牧场里面的两名工人,告诉了他们沉船的详情之后,Tom又返回峡谷,两名工人则骑马回到牧场求援,等他们回到峡谷的时候天色已经变暗。他们找到山洞的时候,发现Eva并不在里面,他们四下找寻,终于在一处灌木丛中找到了她,此时她已经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不断的哭喊“我快要死了,Tom Pearce在哪里呀?”

Tom 和Eva随后被安顿在Glenample牧场休养,这段动人的故事也流传开来,这幕英雄救美的经典剧情让人们唏嘘感慨不已,所有人都觉得这两个年轻人应该成为一对佳偶。Tom Pearce后来到了墨尔本,在那里他受到英雄般的接待,当时的总督也请他到府上作客,人们还向他颁发了一笔不菲的奖金,表彰他的英雄壮举。六个星期之后,Eva Carmichael乘船返回了爱尔兰,那里还有她的一些家庭成员。人们所企盼的旷世奇缘终于没有发生,事实上两个人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Eva后来嫁给了一名医生,而Tom则跟他昔日在Loch Ard号上的一位朋友的亲戚结了婚。Eva Carmichael于1934年去世,去世之前的几年,当人们问及当年往事的时候,她回忆到,每个人都希望她应该嫁给Tom,Tom本人也说他愿意放弃自己以前订婚的对象和她结婚,Tom虽然失去了父亲,不过还有一个家境不错并且愿意资助他的叔叔,似乎这应当是一份金玉良缘。不过经过思考后Eva觉得两人并没有多少共同点,如果仅仅因为这段恩情而结婚那将是一个错误。

虽然没有美好姻缘,这段往事依然能够让人倍感温暖。下面便是Tom和Eva在Glenample牧场休养期间的照片,这应该是他们唯一的合影了:



这张照片陈列在Warrnambool镇上的Flagstaff Hill航海博物馆内,站在照片前面,我忽然想到,他们没有结婚也许是正确的,假如“泰坦尼克号”里面的杰克能够活下来,罗思会跟他结婚吗?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30 21:4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9 收起 理由
FOR + 3 good story
bcfc489 + 3 故事好精彩
大牛哥 + 3 感谢分享 写得精彩传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9 11:4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河水洋洋 58# 帖子

此文章由 大牛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牛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了这帖子才知道,原来我被大洋路上的导游给骗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安慰一下下。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29 11: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cfc4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cfc4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导游是咋骗你的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