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0-21 20:1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ally00da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ally00da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loodp 发表于 2017-10-21 18:41
原文作者没有说黄帝内经就是讲看病的,也承认它是中医奠基之作,也承认中医是经验科学,里面有可以借鉴的 ...
好吧,下面我回答一下我的看法吧:
一,中医本质上还应该算是经验医学。根据曲黎敏教授讲的观点,《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要顺应自然才能健康,要根据四季的变化,人的生活、饮食、工作都要进行调整。鉴于古代信息交流不发达,交通条件有限,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就一定有局限性,其养生原理应该更符合四季分明的中原一带人。
黄帝内经的的养生原理明明就是针对中国人的。怎么能说只符合中原一带呢? 内经里素问«异法方宜论»明明就写了,东部西部南方北方各自有不同的气候饮食特点,会有什么样的倾向,什么样的治疗更有效。写这文章的人看过么?
二,从曲黎敏教授的讲座中,发现中医更强调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气,经络等,由于这些概念不能被检查到但又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所以也更容易被人滥用,抹黑了中医的名声。
气和经络确实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已经应用了几千年了,西医的检测仪器是这一两百年的事,为什么就一定要被西医的仪器检查到呢?
三,在治疗疾病这部分,过分强调通过顺应四时“纠偏”恢复健康,忽视了健康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这可能是古代中医和巫术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都过分强调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物质基础是什么?营养学么?分子生物学么?这个黄帝内经确实没有。
四,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食物供应和两千年前也不可同日而语,病谱也发生极大变化,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每两年都要更新一下基本用药目录,以应对新的变化,如果现在中医诊治疾病仍然以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为指导,是不是会有很大偏差?
如上所说,内经是一本理论指导书,经上千年验证而自然成为经典,不是谁规定一定遵从的。写经络的东西,顺应天地养生,什么人容易生什么病,什么样的病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样的东西,跟用药目录完全是两码事。没看过先去看看再批评。
五,中医界都认为《黄帝内经》是不可动摇的最高指导原则,而且极力推崇这一原则,为什么古代的平均寿命远低于现代人?
内经只是一个总的原则不是一本包治万病的书。就象是看了一本营养学就能营养好,不生病一样。古代的平均寿命低于现代是因为急病,传染病,流行病控制得不好,现在的西医的确在计划免疫和急症上比中医有非常大的优势。
六,我们现在知道地球很大,有寒带、温带和热带等,不同气候类型生长的动植物是不一样的,而古代中医所用中药绝大部分是鲜活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尽管也提到用鹿茸,我估计2千年前的人靠两条腿追上一条鹿也不容易),《黄帝内经》中用的那些植物,在其他气候类型可能都不会生长,《黄帝内经》如何治疗这部分人的疾病?现在用的中药大多是枯干的植物,生物活性是不是有很大差别?
黄帝内经不是一本药书,没有说哪些植物治什么病。药书是«神农百草经»,«本草纲目»这些。而且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病,基本上本地的草药能够满足本地人治病的需求。
七,现在整个中医界还在固守《黄帝内经》,是不是一种拒绝进步的偷懒行为?《黄帝内经》应该是老祖宗长期观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从现在的观点看应该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但似乎整个中医界都拒绝承认这种新的变化,我敢说现在的疾病高达90%是《黄帝内经》时代没见过的,如何用两千年前的经验治疗现代疾病?
再一次说,这本书不是讲怎么具体治病的。而且中医不是以西医的病名来看病的,而更多的是根据反应出来的症结合个人体质来治病的。
八,从知识积累的角度看,人们的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并对以前的错误知识进行纠正,所以西医一般引用文献都引用最新研究成果,而中医都引用历史久远的资料,甚至用马王堆出土的所谓宫廷秘方,让人感觉中医不如西医有进取精神。
中医继承了经典有效的方剂,也不断应用现代科技,还是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和研发了不少新药。中药也有了片剂,免煎药,不过相对于西医来说,的确发展得不够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