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扫地僧满地乱走之一个人的旅行 -- 塔斯马尼亚 (2012-3-4) 扫地僧 · 也说说记忆中的上海 (2012-4-24) 蓝咖啡豆
· 我在韩国的吃喝玩乐21天,第六页更新14年3月鹭梁津水产市场等 (2013-3-29) kaka428 · 今天的菜不寂寞.....特别方便米粉!!!!!!!!(更新肉臊单子) (2009-12-28) jmms_smmj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ppt123

[往事如烟] 我小的时候, 在北京.......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1 19: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傲气雄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傲气雄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再后来父亲在英国收到了使馆发来的邀请信,希望他能够继续管理在北京的企业,并退回文革时没收的房产。
父亲把退回的房产捐给了国家,飞回北京继续扩展他的企业,
2003年小时候在北京住的那条街被拆迁,盖一片烂尾楼。07年我接手把它建设完成,也算一个北京人对北京的一个交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9-11 23: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知足者常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知足者常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傲气雄鹰 发表于 2014-9-11 18:54
再后来父亲在英国收到了使馆发来的邀请信,希望他能够继续管理在北京的企业,并退回文革时没收的房产。
父 ...

退回房产,刚想说你家发大发了,又看到捐给国家了
快乐,健康,能吃能喝

发表于 2014-9-11 23: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知足者常乐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知足者常乐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小时候家家有一个半身毛主席石膏像还有一个蜡制的芒果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2 18: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傲气雄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傲气雄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小的时候记得小玩伴们的父母许多都不是北京人,说话也都是南腔北调的。一直住在东城区,没去过别的区。
小粉猪她妈老叫我大哥哥,让我跟她女儿玩。她发音是大锅锅,至今都没搞淸楚她妈是哪的人。

发表于 2014-9-12 23: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cfc4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cfc4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傲气雄鹰 发表于 2014-9-12 17:23
我小的时候记得小玩伴们的父母许多都不是北京人,说话也都是南腔北调的。一直住在东城区,没去过别的区。
...

这个没错,大院里父母及他们的同事几乎没有老北京,孩子们倒都是一口京腔,到哪儿都爱套个近乎,没聊几句就开始胡说八道了。父辈们不曾带来太多的地域色彩,孩子们倒是不自觉的流入出来,不是歧视外来人,只是有时身处异地,用那种方式能够带回到某个生长环境的时间点,感到亲切而已。其实每次回京,什么都不是了,没感觉了,陌路人一枚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3 23: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uigu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uigu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cfc489 发表于 2014-9-12 22:53
这个没错,大院里父母及他们的同事几乎没有老北京,孩子们倒都是一口京腔,到哪儿都爱套个近乎,没聊几句 ...

现在北京除了老城区的胡同,其他地方很难听到京腔了,大多数场合都是普通话、南腔北调,尤其是10年新的小区里,全是南腔北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9-14 17: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番茄娃娃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番茄娃娃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真正的京腔是很多外地人,特别是港台同胞听不懂的。我跟他们说话很注意,确保字正腔圆,致使读书时两个香港同学激动的拉住我的手说,我们终于能听懂北京人讲话了!!

发表于 2014-9-15 13: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亲爱的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亲爱的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小时候在北京,经常是翻墙进公园的,有月票也翻墙,懒得走一大圈去正门

发表于 2014-9-15 20: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亲爱的 发表于 2014-9-15 13:21
我小时候在北京,经常是翻墙进公园的,有月票也翻墙,懒得走一大圈去正门 ...

您翻过香山公园滴墙吗?
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发表于 2014-9-15 22: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亲爱的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亲爱的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ng5637 发表于 2014-9-15 19:47
您翻过香山公园滴墙吗?

没有吧。。。
不过秋季去看红叶也曾经是保留项目啊

发表于 2014-9-16 00: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亲爱的 发表于 2014-9-15 22:22
没有吧。。。
不过秋季去看红叶也曾经是保留项目啊


大约在1968、1969年滴秋天,俺和几位同学骑自行车到香山。没买园票,抄小路从南边山坡院墙翻进院内。那是院墙破烂不堪,放羊滴人从缺口哄羊进入香山公园,没人管啊。文化大革命乱哄哄,人心涣散,人人自危,公园里静悄悄的,俺在那呆着,都感到慎地荒。
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9-16 01: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北京琳达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北京琳达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香山眼镜湖附近有一个雅致的小院,我们一群孩子文革前每个暑假都在那里度过。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6 01: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esktop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esktop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工体现在是北京最后的四合院儿

发表于 2014-9-16 07: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亲爱的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亲爱的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ng5637 发表于 2014-9-15 23:27
大约在1968、1969年滴秋天,俺和几位同学骑自行车到香山。没买园票,抄小路从南边山坡院墙翻进院内。那是 ...

额。。您说那年代,我妈还小。。。

发表于 2014-9-16 10: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cfc4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cfc4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北京琳达 发表于 2014-9-16 00:23
香山眼镜湖附近有一个雅致的小院,我们一群孩子文革前每个暑假都在那里度过。 ...

么有印象眼镜湖,香山有水的就记的有着一宗溪水可及泉眼的樱桃沟,好多年没去了,不知现在是什么样儿了

发表于 2014-9-16 12: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北京琳达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北京琳达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cfc489 发表于 2014-9-16 09:56
么有印象眼镜湖,香山有水的就记的有着一宗溪水可及泉眼的樱桃沟,好多年没去了,不知现在是什么样儿了 ...

一进香山大门不远的地方有二个小湖中间有一拱桥相连就像一个眼镜。故称眼镜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9-16 22: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obbie201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obbie201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误入敬老院,闪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gracehyh + 2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16 22: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番茄娃娃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番茄娃娃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表于 2014-9-17 12: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亲爱的 发表于 2014-9-16 07:56
额。。您说那年代,我妈还小。。。

O(∩_∩)O哈哈~,实在对不起啊!
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发表于 2014-9-17 12: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unnykelly 发表于 2014-9-16 22:48
误入敬老院,闪了。

O(∩_∩)O哈哈~,您别捉急啊,就是转眼之间滴事!
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发表于 2014-9-17 12: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亲爱的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亲爱的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ang5637 发表于 2014-9-17 11:48
O(∩_∩)O哈哈~,实在对不起啊!

颜文字啊,您太潮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9-18 11:0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damlong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damlong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傲气雄鹰 发表于 2014-9-11 18:54
再后来父亲在英国收到了使馆发来的邀请信,希望他能够继续管理在北京的企业,并退回文革时没收的房产。
父 ...

您这故事应该重开一个帖子

发表于 2014-9-18 16: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damlonger 发表于 2014-9-18 11:01
您这故事应该重开一个帖子

英明、正确啊!来吧您,走一个!嘚,一仰脖,牛二喝了一大口啊!爽啊!
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9 14: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傲气雄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傲气雄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948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那时的北平有32个区,包括北京内城、外城和四郊三个地域,面积707平方公里,人口为420.1万人。
籍贯北平的不到80万人。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9 14: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傲气雄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傲气雄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958年毛泽东和中央政府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在“超英赶美”极左思潮的影响下,除了大炼钢铁外,全面发展民族工业及其他的手工业。迅速膨胀起来的工业手工业,需要大量的外地人,以河北人居多的外地人成批量的进京支援北京的建设。当时凡是在北京工作得的外地人,只要凭所在的单位(哪怕是个几十人的小厂)出具证明材料就能将户籍迁移进京。短短两年时间北京剧增人口100万。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9 14: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傲气雄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傲气雄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部队复转军人。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批的解放据的部队进京,由于工作需要,大批军人,脱掉军装,改行成了第一代北京的公务员,人员很庞大。具体多少外地军人成为了北京人,我想这是个难以统计到的数字。此后至今,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地在北京服役的部队人员,退役后,按政策留在了北京,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
  (2)高校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来京人员。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1996年左右,凡是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只要在北京找到工作,均能顺利把户籍迁到北京,连一些体育院校毕业生,北京也敞开了他那容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他们。至1996年后,大学毕业生进京的门槛才高了起来,但是每年仍有数量可观的大学生落户京城。
  (3)郊区县的小户籍。九十年代的初期,北京的郊区县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在县城附近圈占耕地,兴建楼房,为了把楼房卖出去,凡是购买该楼房外籍人,能够把外地户籍迁入该区域,俗称“小户口”,几年光景,大量外地人无偿的占有了北京郊区县房源,户口也落成了北京户口。北京市政府怎么那么.....哎!
  (4)婚姻。外地人和北京农村和户籍结婚的人,按照国家规定,结婚满5年的,户籍可迁入北京。许多外籍女子以此为跳板,和北京籍农民结婚,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5)建筑工程兵和建筑工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修建了以人民大会堂为主的十大建筑,招募百万外地人参加首都的建设,建设完毕,这支建筑大军的绝大部分外地人留在了北京。如今的朝阳区永安东里那片楼就是为58年进京建设的外地留京人员所建。
  中国军队有一个特殊军种:建设工程兵,该工程兵1963年成立,大约50万人。该这支部队部分人员参加北京地铁二期修建及其他一些项目。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次大裁军,1该军种番号撤销。在北京服役的大部分军人大部分转入民企而留在了北京,是多少人吗,只有中央军委知道,但是人数不会少的。
  (6)其他情况。通过各种关系进京的人员,北京每年都有,进京的理由五花八门。
  大家想想,自1949年至今已过去了64年,通过各种渠道进京而成为北京人的并拥有北京户籍人是多少?这些人的外地人又裹带进来他们的亲属、村民、同僚、同学;亲属的亲属又裹进亲属,村民的村民又裹进村民,同僚的同僚又裹进同僚,同学得的同学又裹进同学,事儿复返,又是多少人?谜。
  有人争论何为北京人。现在意义上的北京人,只有爷爷出身在北京的人方为北京人。号称北京人的,你们填各种表格时,内有“籍贯”一栏,籍贯就是爷爷的出生地。什么人是北京人就不难区分了。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2 收起 理由
gracehyh + 3 籍贯不是北京的生长在北京的新北京人加分!.
bcfc489 + 6 感谢分享
yang5637 + 3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4-9-19 14: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傲气雄鹰 发表于 2014-9-19 14:18
1958年毛泽东和中央政府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在“超英赶美”极左思潮的影响下,除了大炼钢铁外,全面发展民族 ...

接茬讲讲啊,味绝对正啊!要不这帮孩子全都忘喽,神马都不知道了。
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发表于 2014-9-19 14: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ng563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563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5637 于 2014-9-19 14:47 编辑
傲气雄鹰 发表于 2014-9-19 14:24
  (1)部队复转军人。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批的解放据的部队进京,由于工作需要,大批军人 ...


"中国军队有一个特殊军种:建设工程兵,该工程兵1963年成立,大约50万人。"俺在这点上和您商榷一下啊,不知对否,请见谅。建制、编制和名称:中共中央决定1966年8月1日开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1983年11月撤消,只存在了17年。基建工程兵部队最大建制是师(支队),分为建筑安装施工部队、水文地质部队、铀矿地质矿山部队、黄金地质勘探生产部队、基建工程支队等。“基本建设工程兵”
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9 18: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傲气雄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傲气雄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出生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的人,都知道,那时候谁家的孩子要是小偷,大人都羞耻;那个女的出轨,走到哪都会有人骂“破鞋”,未婚先孕是不可能的事。十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了北京,随着外地人的逐渐増多,北京的格局被打乱了。谁是罪魁祸首?北京市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北京市政府和区政府大兴商业街,大规模兴建商厦,大范围圈占土地,大规模招揽外地人,造成了外地人的大量涌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以破坏文物为代价,在天坛坛墙整个北墙为依托延至部分到天坛东坛墙,修建了几百间房屋,出租牟利。而租用房屋的人大部分是外地人,可想而知,吸引来了多少外地人。那么在北京的外地人有多少?保守的说,不低于1000万。这1000万加上年年以各种名义进京人员,人数不低于2000万。这2000万人对北京的危害是巨大的。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4-9-19 18: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傲气雄鹰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傲气雄鹰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交通的危害: 北京的机动车已达到500多万辆,而且还在以每年两万多辆的速度增长。北京的机动车数量之多已对北京的交通、环境、出行造成极大的影响。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北京的自行车拥有量为320万辆,那时的北京号称“自行车王国”,上下班的自行车车流蔚为壮观。现在呢?500多万辆机动车,把北京的大街小巷塞得满满的,大片的良田、街巷、小区空地变成了公路和停车场,车辆之多对北京城的危害是“罄竹难书”。北京城内交通主干线为二、三环路,及后来的四、五环。十多年前,人们就戏称:在二环上开车挂二档、三环开车挂三档......用以调侃北京交通之堵。现在呢?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想体验一下北京交通之堵,开上车去西二环、东三环、北四环转上一圈。如今北京交通非常脆弱,任何一条环线出现交通事故都会波及到相邻的环线和事故点周边的交通。2001年12月7日一场小雪、2012年6月22日一场大雨,让北京城全程交通瘫痪,我想大家会记忆犹新的。
  其实北京不是不想控制机动车的无序发展,九十年代初期,北京的激动车已达到200多万辆,当时为了控制外地人在京无限制的购车,北京市政府出台了限制非京籍购车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非京籍人士为了购买车辆,便使用北京籍的身份证购买车辆,以此北京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行业:“背车族”。所谓“背车族”就是一些北京人,有偿让非京籍人士使用其身份证购买车辆。“背车族”最多的一个人背车达千辆。北京市政府和交管局的官员,没有采取遏制“背车族”的行为,也没有出台限购政策,而是于1998年出台了购买机动车需要“停车泊位证明”政策。2004年,由于收取的停车泊位的巨额钱款去向受到媒体的质疑,执行了近6年的“停车泊位证明”政策被废止。
  北京的交通如此混乱,北京的车辆如此之多,北京的道路建设的速度跟不上车辆发展速度。在此严峻的情况下,2005年时任北京市长大人(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废除了非京籍不得在北京购车的政策,外地人只要在京拥有暂住证明等简单手续就可购买机动车,等于政策放开了(糊涂呀!)。此后几年北京的车辆成几何速度增长,从320万辆,一下激增现今机动车已达到500多万辆。北京的机动车已成车患,所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
  北京市政府为了疏通北京的交通,开辟了前门到大兴德茂庄的半封闭式的快速公交。我建议没有坐过该公交的人体验一下,拥堵程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用一个成语形容拥挤程度“水泄不通”,在车上,人贴人,脚绊脚。而乘坐该车的人大多均系外地人。如果在该车上出现“6.7”厦门烧车案,会无一人逃生。在看看地铁5号线,更被北京人戏称“外地人专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