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2-2 14:2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NZ025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NZ025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hj 发表于 2017-12-2 08:56
怎么变成数学问题了。
即使按你的算法,仍有50精英学生参加。无论怎么减,也很难再减少。其实,东凑西凑 ...
認真考試
文章轉載“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December 1, 2017
PISA的跨國考試評量各國學童數理程度的結果,常把許多國家的官員和家長搞得胃疼,但芝加哥大學的實驗經濟學家John List所帶領的團隊,最近的一篇論文,也許可以讓不少人鬆一口氣。原來成績好不好,和認不認真考試有很大的關係,不一定是教學不好,也不一定是學生程度不好。
2012年的PISA考試,美國的高中生在六十五國裡,排名36,把這世界第一強國嚇壞了。人力資源是國家強盛的動力,如果美國投入這樣多的教育資源,學子成績才這樣,那美國還有未來嗎? 我以前覺得這事情也不難懂,美國這麼大,地區差距這麼大,PISA一定是選到不好的區,才有這問題。如果好區或是私校學生來考,程度又好、家長又注重教育、教學資源也多,沒道理在世界排名還落後。但後來仔細看,就連美國成績最好、最整齊的麻薩諸塞州,都排不上名,我就了解事情沒這麼簡單。
John List他們的猜想是,也許美國學生考試沒有其它國家那麼認真,所以雖然程度也不差,但是考試成績就不好。仔細想想,也很有道理,電影裡那些好萊塢的少男少女,哪一個認真唸書考試了? 但要怎麼把「考試認不認真」拿來當變數研究呢? List是搞實驗經濟學的,所以他們用最「乾淨」的研究方法 ,即對照實驗,來驗證這假說。
只要是人,誘因足夠的話,就會認真。而又有什麼東西的誘因,比金錢來得更直接有效? 所以他們秉持幾個原則,來發錢給學生,看他們會不會因為有金錢的誘因,就考試考得好。這些原則包含: 簡單清楚的成績和金錢關係、給錢方的信用夠、誘因要足夠大、「先給,考不好再要回」、即時等等。
他們在美國和中國上海各隨機找了兩群高中生,都接受縮小版的PISA考試,但一群有金錢誘因,而另一群沒有。有金錢誘因的那群,在美國的學生,考前就收到一個裝了25美元的信封,考完後,答錯一題就要回一元; 在上海的學生,則是拿了90人民幣的信封,答錯一題,被拿回3.6元。
結果,在美國的實驗和對照組,成績出現明顯的差別,而且是不分程度,有金錢誘因的學生,全部都考得比較好。而在上海的兩群學生,只有微小的差距,換句話說「中國學生是不能拿金錢收買的!」但也是說,中國學生本來就會對考試,不管什麼考試,都上心,給不給錢,差不多。List他們把美國學生的誘因差距,外插到真實的PISA考試,他們發現美國的排名,如果把考試認真程度算進去,應該是19名,不是36名。
這結果有很多的意涵,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讓美國的官員和家長放心,美國沒那麼糟,不用把PISA這些考試結果放大來看。而且,這結果也解釋了一些重要的謎題,文獻裡都指出考試成績和個人收入,或者是國家經濟發展有正向關係,但這正向關係不適用在美國。在美國,考試成績和收入的關係沒那麼大,而且美國全國平均成績,在跨國比較的研究都很差,但是經濟發展卻是世界第一。這研究結果,可以說解答了這謎。美國學生不是程度不好,只是考試不認真而已。
List他們用文獻裡的定性研究結果,簡單帶過美國和中國的差別,試著用東亞國家對教育、考試的態度、文化說明。但我認為用儒家文化解釋,和所有用文化解釋社經現象一樣,都是偷懶。List的研究不是針對東亞文化,如果他們的實驗是美國對俄羅斯,甚至是美國對歐洲,結果也還會是一樣。特別奇怪的是美國,不是東亞國家。而美國的「奇怪」在於,在這個富饒又自由開放的國家,個人有很多在各行各業出頭的機會,而且美國真的是各行各業都機會眾多,不是像世界大多數的國家一樣,人生翻身的道路幾乎就只有一條,「讀書考試」,當然美國人可以說,relax,考試沒有那麼重要!
所以這研究的真正價值在於,大家以前的認知都是倒果為因了。美國不會因為學生考試成績不好亡國,美國正是因為國家強盛才會考試輸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