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年龄的孩子在中国和澳洲所受教育的区别,以我个人的实际感受及经历,简单地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总结:
1. 教育的形式:
国内的教育形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从老师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变成一个样式。模板就是班上的班长,学习委员或者是各项考试名列前茅的所谓学霸。如果自己的孩子跟模板不同,我们通常不会去寻求自己孩子更特长的地方,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的孩子向模板靠拢。而学校又通过各种方式不停的遴选出各种榜样式的任务。所以家长会你经常可以听到:“看看XXX,这次又是第一名。”,”看看XX,这次老师又表扬他了,还给了两颗五角星“。总体来说,从形式上,我们把孩子都在跟别人(特别是模板式人物)进行对比,然后找到差距,全力以赴向着模板前进。
澳洲的教育没有固定的形式。因为没有模板,所以突出个性。个人干自己喜欢的事。你可以喜欢阅读,我可以喜欢运动,他可以喜欢画画,又有人喜欢音乐,你还可以喜欢玩电脑,抓虫子,跳舞等等。但是没有模板并非没有榜样。只是这个榜样不是国内由学校或者老师按一定的标准来设定的,这是个自发的,由学生自己设定的。比如哪个同学网球打得好,在那一拨人里便成为偶像。或者有同学画画好,就在那个圈子里成为榜样。这时常常在国内挂在嘴边的“看看XXX,如何如何”转换到孩子嘴里“看看XXX,他的反手击球太棒了。。。”。“看看XX,他的XXX游戏可以打到14级了”。但是从来没有听哪位家长说要向谁学习之类的话。
综上所述,从形式上,国内的教育从进入学校那一刻起,基本上可以揣测到孩子20年以后的样子,因为有模板在。而且这个模板不是今天才有,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标准模板,在家长眼中,谁的言行举止离模板越远,20年后就离成功越远。而在澳洲,你很难根据孩子小学阶段的表现推测出他以后的发展。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怀着很大的好奇心,即使他现在喜欢美术,可能到高年级喜欢音乐也说不定,只是这里放任他的个性发展,最后他可能成为澳洲总理。
2. 教育内容: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栽树,百年育人。人的寿命都没有百年,为何要百年育人?这说明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系统工程。上节讲到的模板形式,也是国内几十年,上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方式。所以教育的内容也是这样,我相信(尽管我没有问过老师),两国都有自己的教育大纲。
国内的教育集中在循规蹈矩的知识点上。低年级孩子的拼音,写字,加减法,心算等等。说他必须循规蹈矩,是指不能错一点点的。甚至写字的笔画先后也是不能错的。语文考试对于汉字的笔画先后顺序专门是一个考点,也可以认为是教育大纲中的一个要求。文科以背诵,默写为主,数学以加减乘除为主。提高成绩以课外习题为主。所以我儿子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会分数的加减法。而对于语文的教学,我看了儿子国内的作业习题,似乎除了背诵,默写,其他就是标准化答题。如课文的分段,段落大意如何写,中心思想表达什么。硬生生把一片好文章分割一个个数学题,向标准答案靠拢。可操作性极强。孩子回家的家庭作业主要是复习课堂上学的和预习课堂上将要学的。
而澳洲贯穿整个小学教育的统一要求是阅读。从每页只有一句话的图片书,到一整本小说等读物体现了一个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进步。低年级的回家作业就是阅读。每天老师要求读15分钟,要求家长签字,并写上书名和页码。书的内容都由孩子自己选定。简单的加减法是从学习澳币各种面值开始的。然后题目主要围绕着各种交易而出现的加减法。同时加深了各种澳币面值的印象。而外语课(我儿子学校是学日语的)更是结合日本的文化,有茶道,日本文化节等展开教育。并不在乎你学了几句话,几个单词。而对于自行车课,游泳课等深受孩子喜爱的课程,国内学校可能根本不能列入教学计划。
总之,从低年级的孩子兴趣来看,这里的学习内容更能吸引孩子。同时,这样的课程和作业所培养的是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同时扩大了孩子的视野。可以让孩子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当然,国内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孩子在基础理论上显得基本功更扎实,分析问题会更加比澳洲孩子缜密。
3. 学习的环境:
这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以上三种环境在国内是泾渭分明。早上准时在学校门口集结,进校后直接进入班级上课。放学后,家长在校门口接到孩子,送各类课外辅导班,或者回家做作业。家长几乎很少让孩子接触社会。家庭学习环境中,家长以孩子按时完成学校,和所有课外学习作业为中心督促孩子。学校学习环境中,老师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督促学生以考出好成绩为唯一标准。学校跟家长的沟通主要是以家长会的形式,或者老师的紧急召见。我参加过儿子两年国内小学的所有家长会。2个小时的家长会,其中一个小时听学校领导广播,半个小时听班主任教师训话。只等班主任说:“还有谁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来找我”,然后所有家长一窝蜂似的涌上讲台询问自己孩子的状况。提问的主线围绕的是孩子在班级的名次。竞争是国内环境的关键词,甚至不止于孩子的教育。
而澳洲的环境,如果单纯从孩子的教育环境看,以上三个环境似乎没有明显的界限。接送孩子家长都可以任意进入学校,放学后,孩子都会在操场上玩一会儿,你随时可以和老师甚至校长交流。同时学校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如:FETE,CAMPING,SWIMMING,CYCLE RIDING,WORK BEE,ROSTER,CLASS PARTY。。。所有这些活动,都会让家长自愿协助学校帮忙。同时,一些大型活动都会邀请社区和企业参与并赞助。这样整个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融为一体。去年孩子学校的FETE,在学校老师和所有家庭的参与下,比起BOXHILL的华人新年庙会毫不逊色。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每一个环境都给教育提供了机会。相对于这些,家长会则显得严肃和郑重。约好时间,15分钟。你可以尽情问问题,但是原则是没有名次,成绩只限于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之间的比较。轻松是这里学习环境的关键词。
其实两国的教育区别还有很多,比如说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如何参加集体活动等,我们两个孩子刚到这里一年多,我也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的教育方式,我们家庭现在也纠结于通常意义下的学习成绩,和挥之不去的名校情结。总之,教育是一条永远走不到头的路。直到现在,我自己也还是被教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