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
此文章由 bet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et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其实我从没认为女儿有什么天赋,天赋这种东西可大可小,说不清楚,除非是特别突出的那种。按照流行的基因论,我们家没什么音乐的基因,她爸爸五音不全,而我以前从不听古典音乐,唱流行歌曲我倒是一度很喜欢,虽然嗓门儿不怎么好,节奏和音准倒是不错,在卡拉OK还不太普遍的年代经常在学校的文艺汇演里拿个奖什么的。所以我经常在听到女儿弹得节奏不稳、拍子不准的时候愤愤不平地想,哪点儿能看出她乐感好来了?说我乐感好还差不多! 但我这个外行说了不算,听到几位钢琴老师说她乐感不错,而且从她这几次参加比赛的结果来看,也是这个叫乐感的东东起了不少作用,弹那些速度快、技巧难的曲子她总是力不从心,手指的功夫太弱了,而弹一些比较慢的、Romantic的、比较有音乐表现力的,她总能演绎得不错。
说到这里,我插播一条消息:女儿在上周末St George 16岁以下Romantic的比赛中获得了第四名,同场竞技的18名选手里只有2个小孩子,其他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本想她能得到一个HC鼓励一下就不错了,没想到还得了第四名。今天上午,又意外地接到主办方的电话,说要给女儿颁发一个特别的奖杯,因为adjudicator对她演奏的“十月”印象很深,并邀请她在这周末的Junior Championship上表演,我很开心 ,本来就打算买票去观摩决赛的,现在又多了一项意外的收获!看来我还真得相信乐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东了。
然而,最让我头疼的还是她练琴的状态问题。去年我们去第一名处借用三角琴练习,只是半天的时间,第一名就看出她练琴的状态是最大的问题,的确,她练琴基本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尽管现在她已经比小时候好多了,但很多时候她只是用手在弹琴,而没有用脑。喝水、上厕所、吃零食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坐在那里弹,嘴里也在念念有词,不是在唱谱,而是在编故事。我试过很多方法让她集中注意力,比如减少练琴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然后就休息,可是第一个15分钟还可以,后面就不行了,而且休息以后她的精神就更拉不回来了。老师也说过如果她练琴的时候不能保持90%以上的专注度时就先停下来,等状态调整好了再开始,可是如果那样做,她恐怕就没什么时间可以练琴了,因为怎么都做不到。不过,她也会有表现好的时候,有时候她会突然想表现好给我看,比如放假时我还在睡懒觉,她就自己爬起来吃了早饭就开始练琴,连续弹上一个多小时,只是这样的时候总是昙花一现。真希望有哪位老师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
到澳洲后的学琴经历暂时就不想说了,想说的只有一点感慨,就是在澳洲找到一位合适的钢琴老师比国内难多了。国内(北京)的钢琴城规模都很大,一个分部就有几十个老师,老师的学历、专业、分级的信息都可以从钢琴城了解到,如果学了一段觉得不满意也可以让琴城给你换,不需要直接面对老师的尴尬。而在这里信息来源就很有限了,只能通过报纸的广告、朋友的介绍和网络,我们刚来时还不知道新足迹,也没有朋友介绍,只能看报纸的广告,可是广告的信息并不完全可靠,我们就碰到过学声乐的声称自己是学钢琴的。我知道好的老师收费一定不便宜,而以我们的经济条件,只能找一些中等价位但要货真价实的老师,可是这里的情况却是浑水摸鱼的挺多的,单从收费上并不能区分出老师的水平。比如我们在澳洲的第一任钢琴老师,我个人认为他的演奏水平是很高的,但他并没有把教学作为主要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学生并不多,他有时会有点不平衡地感慨,他学作曲的女朋友教钢琴跟他的收费是一样的。后来他回中国,在姜杰钢琴城被定为5A级,收费标准是人民币450/小时,而我们那时只是AUD50/小时,而当时我一个朋友孩子的钢琴老师,香港人,好像都没有专业音乐学院的学历,收费是AUD60/小时。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好老师一定会贵,但贵的不一定是好老师。(突然发现我前面这段话的表达可能有问题,容易造成歧义。我其实是想说我们在澳洲的第一个老师是个水平很高的老师,但在鱼龙混杂的这里也只能按照一般老师的标准收费,而一些水平不如他的可能收费还比他高,特此解释一下)
----全文完
[ 本帖最后由 beta 于 2011-8-4 11:16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