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YANGWIL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NGWIL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YANGWILL 于 2023-3-19 00:03 编辑
不同的车型:
Road Bike公路车:
公路车可分4种:
气动车Aero:车架刚性最高(也最不舒适),踩踏动力效率最好;非常注重空气动力学设计,但只有在高速骑行时(30km/h+)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Giant Propel, Merida Reacto, Trek Madone, Cannondale SystemSix, Scott Foil;
耐力车Endurance:侧重长途骑行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如Giant Defy, Specialized Roubaix, Trek Domane, Cannondale Synapse, Scott Addict;
爬坡车Lightweight:侧重各种轻量化,如Giant TCR, Specialized Aethos, Trek Emonda, Cannondale SuperSix, Scott Addict RC;
全能型All-rounder,相对综合以上各种性能的,如Giant Contend, Specialized Tarmac, Cannondale CAAD, Merida Scultuna;
新手一般推荐Endurance和All-rounder系列的,但Lightweight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可通过上管倾斜角度区分,越平越硬,越倾斜越软;上管越倾斜越有弹性,更越偏向舒适性和长途骑行,骑行姿势也相对比较直立点:
轻量化可以提升 加速度,但过度的轻量化肯定会牺牲一部分的舒适和高速骑行的稳定性,还有某程度的耐用度;
气动设计(空气动力)的车架更多见于竞速车型,但近年也逐渐愈多地应用在耐力爬坡车型(甚至是让人想不透地用在gravel bike上了),气动设计在高速骑行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也稍微增加了一点重量,所以对于耐力爬坡型车子来说这就是个人的选择了。但有不少人选Aero气动车只是因为车架造型更酷炫,就是所谓的骑帅不骑快嘛。
前变速器也有点差别,速度型一般用齿数更多的大盘(52-50),侧重舒适性和爬坡的用齿数比更少的齿盘(50-46),骑行更轻松,但也要跟个人腿力有关。
车把方面,女性的肩宽和臂长相对男性的小,有些品牌的女式公路车会搭配小一号的车把,长期骑行会更舒适。
至于高级点的各种气动设计和4D/5D造型把手,还有stem龙头车把一体式之类的设计,空动性确实更好,但可调整空间小,配件扩充性也少。
Gravel Bike & Cyclocross (CX) (Adventure Bike)
第三大类公路自行车,近些年来非常流行的Gravel Bike(砾石车/全地形公路车),适用路况范围广,能同时兼顾舒适性和速度;推荐给 能适应弯把车Drop-bar的童鞋们;
简单来说就是类公路车车架搭配较宽的越野轮胎(还是比MTB轮胎窄),可以看做是汽车的Wagon/SUV吧。换上公路轮胎能当公路车用,换上山地越野轮胎也能轻度off-road越野;
Gravel跟CX(注意,不是XC)看着差不多,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可以代表前面公路车的两个设计方向。
Cyclocross (CX) Gravel
Cyclocross(越野公路车):
更注重速度和竞赛和轻量化,车架的上管偏向水平设计,刚性高,动力传送效率高;
但对新手来说未必适合长时间骑行,复杂路况下需要更好的技术和体力;
车身也没预留太多扩充配件的地方(特别是负重类的),有些甚至挡泥板都装不了;
变速器一般更注重稳定性,前变速crankset多使用的是1X的较大齿比的牙盘。
CX比赛要求轮胎宽度33mm以下,所以车架最多只能装35mm以下轮胎。
比赛里有很多高速过弯,所以原装轮胎的侧面纹路一般比gravel的较深些。
Gravel Bike(全地形公路车):
就更注重长途骑行和舒适性了,车架上管普遍倾斜,刚性略差,但车架弹性和吸震性更好,预留了更多空间给更宽的轮胎(最多45-50mm),所以在复杂路况适用性更强。
Gravel轮胎更多注重直线行驶,所以侧面轮胎纹较浅,但也有各种MTB风格的轮胎选择。
前变速器crankset,有配适用性更大的2X齿盘,或者侧重简易和稳定性的配置1X的小齿轮比的齿盘的。
代表车型有:Giant Revolt, Merida Silex, Specialized Diverge, Trek Checkpoint, Cannondale Topstone, Orbea Terra, Scott Addict, Focus Atlas, Norco Search, Canyon Grail & Grizl, Cervelo Aspero等等;
两者相比,CX更偏向于公路车,更硬派一点,所以销量较Gravel差很多;由此近来厂家也开始把CX车型包装成更硬派激进点的Grave Bike来卖;
由此今年来Gravel Bike的差异化设计也愈发明显,所以选购前要想清楚自己是需要速度型的,还是舒适型,还是越野型的;
不过就好比SUV汽车,公路上没有轿车快,越野能力也没有4x4越野车好。这两款车同样是在公路上跑不过Road Bike,在off-road上还跑不过XC MTB,弯把在应对复杂路况的操控灵敏和稳定性比平把要差一点,也就是在碎石泥沙 平缓路面比较有优势。不过在保证一定的速度上又能有较广的路况适应性,整体来说还是蛮有骑行乐趣的;
所以如果只能拥有一辆自行车的话,Gravel Bike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好卖。
Speed is not the top priority, it is fun.
Triathlon/TimeTrial/Track竞速三铁型,最后提一下,一般用于铁三赛和计时赛和圈速赛,最注重踩踏效率和气动设计,骑行姿势也最激进,基本是趴着的,而且很多是使用Fixed gear固齿的(就是所谓的死飞),所以不推荐新手和日常使用,但路上骑着还是蛮帅气的(特别是刹车的时候)。
如Giant Trinity, Trek Speed Concept, Specialized Shiv, Scott Plasma。
-----------------------------------------------------------------------------------------------------------------------------------
山地车Mountain Bike (MTB):
MTB山地车按照车架区分主要就是Hardtail 硬尾和Dual-Suspension / Full-Suspension 软尾/全避震两种:
Hardtail硬尾只有前叉避震,重量更轻,操控更灵活,保养维护更简单,价格也更便宜;重量轻所以爬坡能力更好,但山地越野骑行需要更好的技术,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技术;
Dual-Suspension软尾在前叉和车架中间都有避震;越野通过性能更强,稳定性更高,后避震也给后轮提供更好的抓地力,车身有更多的调节范围,但重量更大,保养维护也更麻烦,价格比前者贵不少;
最简单的分类是根据前叉避震的行程Fork Travel (80mm-200mm) 分为4大类,行程越短越偏重速度,行程越长就有着更好的越野通过性。
80-120mm: Cross Country (XC),避震行程最短,最常见的山地车款,XC山地竞速赛用,车架注重速度和轻量化,也适合爬坡和长时间骑行,作为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的首选,或者是通勤使用;
车架绝大部分是Hardtail硬尾型,但近些年有些高端车型也会有加入后避震的软尾XC山地车;
120-150mm: Trail 林道车,也是较常见的越野类型,能处理路况更多,同时也保证爬坡能力和踩踏效率,轴距中等,拐弯操控性也不错,属于比较定位平衡的车型;如果想认真开始玩山地越野的话,建议选择Trail MTB这个级别;
以前普遍使用Hardtail硬尾,但近年材料技术和结构力学的进步,使得Dual-Suspension软尾变得更多,但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轻量化和爬坡能力。
(近年来新出现的Down-Country Bike分类,前叉行程在120mm左右,属于Long-travel XC或者Short-travel Trail,等于说想兼顾XC踩踏效率和Trail的越野性能;至于性能如何还要看各家的设计侧重点和个人需求和感受;)
140-180mm: All Mountain (AM)全山地 / Enduro耐力车,因为比赛里的上坡路段不计时间,主要是应对复杂和崎岖的下坡路面,所以更注重下坡和越野通过性;但有些车型也还是保留着上坡的踩踏效率的;
常见都使用Dual-Suspension双避震车架,车架强度高,轴距偏长,重量偏大。
170-200mm+ : Down-Hill (DH), 基本都是Dual-Suspension双避震车架,头管角度大,轮距大,重量也最大,踩踏效率较差,但可以应付各种极度崎岖的off-road路面和坡度极大的高速和高度下坡,更多见于赛用和高端玩家(因为Enduro已经能应付99%的澳洲MTB Trail了)。
一般玩到这个级别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有着很多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很多人都自己组装车了。
前叉行程只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方式,详细的还要看车架几何,各品牌和车型的定位和设计理念都不一样,有激进的也有保守设计的,有些更注重越野通过性,有些更注重速度和踩踏效率,有些更注重平衡稳定和适用范围,所以山地车的选择会比公路车稍微复杂一点。
下图是几个大品牌的各型号的归类,可供参考:
简单来说,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的选择XC;刚入门想多学习和锻炼山地骑行的技术和能力的选硬尾Hardtail + Trail;想一步到位的选择Dual-Suspension的Trail/AM,这个已经能应付澳洲99%的山地路况了。
根据骑行风格来选的话,想贴地快速骑行就选XC;想跳跃起飞得越高越远的话,就选等级越高 前叉行程越长的。
避震管Forks:
普遍是油压或者气压式的,也有弹簧式Coil,也有油压+弹簧的油簧型;
除了弹簧式,其他3种的性能都差不多,更多是骑行感觉的不同,好坏还是看工艺水平和个人喜好;
建议起码要有可调节回弹强度的(还有些可调节行程的);最好是带Lockout锁死功能的,在平坦路面上骑行更轻松。
有说“公路玩轮 山地玩叉”,除了好的车架设计,山地车最重要的就是避震的选择,好的避震器都价格不菲,其他部件倒是都可以在日后的损耗中慢慢升级;所以建议选购山地车时尽量根据预算 尽量选好一点的避震器;
最常见的Suntour和X-Fusion仅适用于休闲骑行和轻度越野,如果想认真玩山地建议还是选FOX和Rockshox这类级别品牌,还有Manitou, Marzocchi, DVO, Öhlinsz之类;Fox和Rockshox性能和手感都差不多的,主要差别是调节的方式不一样;
碳纤/铝合金:
两者最明显的差别就是重量,但对于下坡的越野性能是差不多的,影响更大的是车架几何设计,还有避震、变速套件和刹车;
但碳纤减下来的重量对于上坡和长时间的骑行更有利,而且操控上感觉稍微更灵动些;所以如果玩XC的话,预算宽裕建议选碳纤;
山地骑行摔车是常事,对于碳纤的抗摔有顾虑的,也可以考虑一下钛合金或者Chromoly的。
轮径:
27.5/29inches,根据路况和个人习惯和技术决定;轮毂直径大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和颠簸路况的通过性,也更适合长距离骑行;
轮径小有着更好的加速能力和操控灵活度和拐弯能力,特别越是在复杂路况下。
老款和低端的29in的车子一般都很重,但随着现代工艺和材料技术的发展,29in也做的越来越轻了,也是近些年大品牌公司的技术专攻的领域。
不过近年来也逐渐开始流行Mullet 即前29后27.5的组合,前轮有着更好的越野通过性,后轮有着更好灵活性。
相对的26in就逐渐往低端方向走了,所以如果不是身高局限或者特殊需求,尽量不选择26inch(高端玩家老司机除外,因为这类人的技术高很多)。
变速器:
后变档位自然还是越多越好,但前变速还是尽量避免3x的,真正要山地骑行的就选1X,换挡的稳定性和灵活度更高,也减少重量,保养也更容易。而且这样左手变速器(前变速)就能能改成Dropper坐垫高度控制器。
虽然中高端车型都会用1x12 / 1x13,但新手如果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兼顾平路上的速度 又想爬坡有更多扭力输出,还是可以考虑前变速有双齿盘的(2x10已经够用了)。
刹车:
条件允许尽量上碟刹,其中液压比机械式更好;
刹车盘直径越大 制动力越大,散热也更好,长距离持续下坡时候差别就很明显。
油碟刹车分 2 piston 和 4 piston活塞,2P的重量稍轻点,常见于XC和Trail;4P的刹车性能更强,来令片(刹车片)面积更大,散热也更好,但更贵,常见于Trail或以上级别的车;
伸缩座管Dropper Seatpost:下坡调低,上坡调高,一键转换更方便;也是最推荐的山地车配件升级之一。
车把Handlebar:越窄 操控越灵活,越宽 越好的把控稳定性,但太宽的话 长时间骑行也越累。
-----------------------------------------------------------------------------------------------------------------------------------
Hybrid Bikes:
无论是公路车还是山地车其实都是带有蛮多运动元素在里面的,所以对于一般休闲通勤加少量运动的使用情况下,还是比较推荐以及几款处于两者之间的最常见车型,这里放在一起解释一下之间的差别。
Flat Bar Road 平把公路车:
比下面两款会更注重速度和运动性能,跟爬坡型的弯把公路车差不多的轻量化车架和变速配置,但坐姿比较直立,增加了点舒适性(车架设计的吸震更好);轮胎宽度一般比弯把公路车粗一点,但比Hybrid和Commuter更细。
(btw,把手方面,平把会比弯把便宜很多)
Hybrid Bike 混合自行车:
兼备舒适性和速度,坐姿比前者稍直立,能适应很多种的路况,有偏向Road Bike的也有偏向MTB的,所以各车款差异性很大,有带避震的(XC行程或者更短)也有硬前叉的,轮胎宽度从CX到XC级别的都有,但普遍还是公路为主+偶尔山路的配置,对于健身休闲或是日常通勤都是不错的选择。
(Hybrid Bike和Flat Bar Road Bike可以说是最适合日常通勤和休闲骑行使用的两个系列的车)
Commuter/Urban 城市通勤车:
注重短距离骑行的舒适性和休闲感,骑行坐姿很直立,一般对于车子性能和速度没要求,设计装配都以简单耐用为主,轻量化基本不考虑。所以车架一般很结实很重,钢铁车架最常见于这类车当中;变速器的档位不多,齿盘齿比范围小,但维修保养简单。由此这类车一般跑不快,爬坡累,也不适合长距离骑行,所以对于悉尼墨村这些很多上下坡的地方来说不是很友好。
Vintage/Classic Bike复古车:
这个系列跟Commuter差不多,造型复古有情怀,买这车的人基本是冲着这个点来的,所以一般零件配置更低,各种焊接和喷漆要求也是上一个年代的水平……反正就是如果没有这情怀,尽量避开这个坑。
Women's-Specific Bicycles女式自行车:
对于女性来说,女士专属车款“不是”绝对必须的选择,每个人的身材比例都不一样,最好还是到店里试一下。
选择正确的尺寸和使用某些女性专用的零配件更为重要。尺寸方面有些店有做Bike Fitting的设备就能清楚地告诉你究竟适合什么类型和尺寸的车了。零配件方面,座垫最好选择女性专用座垫(其次就是车把,把套和竖管之类的)。
除了大品牌的高端车款以外,普遍女性自行车的定位都是舒适取向的,很少是偏运动型。
其中做的最有名的就是Giant的Liv系列。(个人感觉Liv的性价比没有Giant的好)
从理论上来说,女性的身材比例和力量都比男性小一点。具体来说就是身高偏矮,下本身比例更长,上半身比例小,肩宽较窄,手掌更小等等,所以设计的车架偏小,上管短和斜度大,坐姿更直立,踩踏角度,stem龙头偏短(手长的就没所谓了),车把更高更窄,握把更小,女士专用坐垫,颜色更女性化等等。最重要是能有更小的车架能搭配更大直径的轮毂,让骑行更轻松。
但是其实尺寸上的差别非常的小,所以对于肩宽臂长 腿脚粗壮的白人女性来说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必要,而且人体比例各有差异,普通的车会fit也很正常,不舒服自然的地方靠更换各种零配件来调节的方式也很多。
而且其实是很多男性也能使用女式车,特别是偏矮和青少年teenager。
所以,重点还是要试过是否合适。
Less about Gender, but more about finding a bike that fits
但有些坑还是要避开的,就是Vintage Ladies Bike,这个前面说过。Women Bike的车架的前三角区的设计中,上管都是很低,倾斜角度也很大,但很多Vintage/Commuter系列的还会直接拿掉上管做成V型车架设计,虽然很适合蹬上车的时候腿脚从前面跨过,也是穿裙子骑车的唯一选择,但这个设计大大减弱车架的刚性,所以为了达到一定的结构性就必须做得较粗较厚,但即使重量增加了不少,但还是没有三角结构的好。
所以如果不是非得要穿着裙子骑车,最好还是改变一下习惯,蹬上车的时候腿从后面跨过去,这样好车款的选择就多太多了。
-----------------------------------------------------------------------------------------------------------------------------------
以上介绍的这些车型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不同品牌和车店的分类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很多具体车款的定位就会处于某两三种车型之间,定位和边界都很模糊,或者同一系列里的不同车款也有不同调性偏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