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由 linkspee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nkspee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文深刻剖析了以王财贵为代表的转基因国学。
邹金灿:民间国学教育之弊
民间国学教育之弊
邹金灿
当前的国学,热在民间。各种培训、各方奇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神州大地涌现不绝。对此,不少人拍手称庆,认为国人终于迎来了传统文化的复兴阶段。当然了,国学热至少说明了,久受现代性荼毒的人心,正走在回归古典的正途上。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制造国学热的人,无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是真心倾慕也好,是叶公好龙也好,都至少在客观上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然而,热现象更需要冷思考。仔细观察并体验当前的国学热,不难发现它本质上属于虚热,就像人体的虚火一样,已经影响了国学的“正气”。概而论之,推动国学热的民间国学教育,存在着这三种弊端。
一、教育方法上的释本务枝
国学热出现在,原因就在于当前的学术界太令人失望。在民国时期,深具卓识的潘光旦先生就在那篇有名的文章《教授为学问之大敌说》里,极其深刻地指出:彼时的教授,因为门槛低,幸进的人多,素质参差不齐;教授只满足于贩卖来自西方的各种术语,并且门派森严,自外于融通之学;更设置各种制度,阻挡有志力的人继续深造。教授这一群体,已经成为了学问的大敌。潘先生的眼光非常犀利,因为他说的不只是民国,更是现在——今天的种种现状,无一不符合潘先生这篇文章所言。
学术界不争气,但人们又有着学习古典知识的需求,于是民间的国学教育应运而生,并且蓬勃地发展起来。但是这种发展是畸形的,因为许多的民间国学教育,采用的是释本务枝的种教育方法。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风行九原的少儿读经。教师拿出一些诸如《弟子规》这样的末流典籍,要求孩子不需理解就先背诵起来。这样的读经,没有相应的选择,不能传递古人的精神;又缺乏成熟的感染程序,不可能打动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不易的真理,教育需要经历一个循循善诱的阶段,还没有引起孩子的兴趣,就增加他们的脑力负担,无疑是揠苗助长,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笔者读大学期间,某记忆法的推销员进入学校宣讲。推销员拿出一本《道德经》,让观众随便选出其中的一句,然后他就准确地背出那一句在书中的哪个位置、前后的句子是什么。一时间满场哗然。然而,他那本《道德经》的版本,粗俗不堪、错漏百出,却被他奉为圭臬,拿来日夜诵读。识力如此差,就算是把古代的典籍全部背出来,也是枉然。同理,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儿童读经的方法,与这种旁门左道庶几近之。
古代的童蒙课程,固然有背诵的训练,但跟今天纯以背诵为目的的读经教育,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孩童习诗时,必先跟老先生摇头晃脑地反复吟诵,学会了吟诵,就懂得了平仄。老先生吟到紧要处,往往拍案叫妙。在这种沉浸式的氛围当中,老师不需要像解剖尸体般地解释诗作,学生自然懂得诗之美。不只是诗,就连经史的学习,古人都在这种沉浸式的氛围里完成。如此,学生的兴趣就被完全激发,内心就具备了一种原始的驱动力去学习,再根据禀赋,选择治学的侧重点,自然各自拥有独具特色的学问人生。
穿汉服,行古礼,诵经书……这些措施,貌古而实今,都是在流水线生产一批具有同样特征的人。诚然,汉服或古礼,都是每一个热爱国学的人所需要了解的,但是不应该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来进行教育,因为它们是“器”而不是“道”。因此,让孩子穿汉服、行古礼,其实也只能满足他们一时的好奇心,以消磨他们的课馀时间。
更有甚者,一些家庭让孩子完全脱离正式的学校教育,进入各种私塾学习。让孩子与现代社会脱离,这种做法很危险。因为即使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但这么快就让孩子挑战体制,待其成长之后,竞争力从何而来,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二、教育者素质堪忧
在古代的私塾里,教师尽管不全是硕儒、不都拥有科举功名,但却都是德学卓然于一乡之人,他们培养出来的弟子,即使不在事功或学问上有大成就,但都具备非常高的素质。
今天,高校里的教授只是专家,不是通人,这就注定了他们无法为古典文化传薪。很多教授连一首合格的七律都写不出来,却能成为古典文学的学科带头人。这很荒谬,但却是事实。但是教授至少还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能够传达给他们的研究生。在民间,国学教育者的素质显得更低。各种培训机构的教师,空有一连串自封的头衔,然而却连基本正确的信息都不能为学生传递。
倡导读经的人,呼声甚嚣尘上,但他们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经。经是“先王政典”,只有流传至今的《诗》、《书》、《礼》、《易》、《春秋》,才是经。《论语》、《孟子》等典籍当然很重要,但它们不是经。“十三经”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无论是清代经学大师皮锡瑞的《经学历史》,还是钱基博先生的《经学通志》,都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清楚,但有多少国学从业者了解到?
譬如在讲授古典诗词的时候,教师们都讲得有声有色,头头是道,却对最重要的知识如诗词格律、常用字的平仄,避而不谈。然而那才是真正的知识,让学子们知道诗何以为诗、词何以为词。缺乏这个基本步骤,诗词赏析做得再精彩动人,也只收到隔靴搔痒之功,不足以让学生领略到古典诗词之美。又如学国学必不能避免文言文,但教育者有几人具备文言功底?绝大多数的教师,连简短的文言书信都不会写,你让他们如何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
三、骨子里的功利诉求
国学热的兴起,本质上是因为人们有这个需求。现代性为全世界的人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的破坏,更是人心的荒芜。困扰已久的人们,渐渐发现,回归古典是惟一的出路。然而这种回归,还是带有极强的功利诉求。
很多家长送子女学国学,其意愿并非是要熏陶孩子们的心性,对他们进行人格上的锻造,而是要“学到有用的东西”。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有用,是有形的、浅层的。因此,诸如书法、礼仪、服饰这些课程,就相当具有卖相。让孩子读经,能背诵大量的文章,也是展示“有用”的一个途径,于是这种教育方式也走俏至今。成人学国学,往往希望向古人学习怎样进行政治斗争,或期待从典籍当中了解如何做生意、管理团体,而不是让心灵回归古典,与古人进行精神共鸣。于是,因应人们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一个前所未有且荒唐透顶的名词——“国学应用大师”——就横空出世了。
按照古人的要求,做学问乃至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必须承认,这片大地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再罹受近百年的破坏,文化面貌已经满目疮痍,即使出现天纵之才,处在今天的环境当中,这“四为”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为”,是很难做到的。不过,虽然现实严峻如风刀霜剑,但“为往圣继绝学”,我们是能做到的,也是必须要做的。由此,就必先对古典文化进行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然而,一“用”障目,往往不得见泰山。即使从效果上说,处处求有用,往往不得其用。
如果说求用的功利心,影响了人们对国学的认识。那么被浮躁严重扭曲的心态,更使得国学浸灭。今天的人们,不但不继绝学,还一门心思“超越”绝学,对古典知识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敬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学书法的没有几个不叫嚷创新,学诗的动辄反对格律、反对恪守平水韵,要求创造新的诗词格律和诗韵……
功利性的作祟,让民间国学并未能为人们呈现真正的古典文化,更使得学国学的人,缺乏一种了解之同情。
希望也在民间
国学热已经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对于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尽管今天的诗词界和书法界都是一片乌烟瘴气,但是仍有希望,因为写诗词或书法的人在逐渐增多。只要火种在,火就不会灭。同理,国学不会绝,首先是因为典籍仍在,其次是喜欢它的人在增多。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民间不必侈谈复兴,能传承前贤的绝学,已经足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