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天字第一号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天字第一号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大利亚国歌的变迁及原因解析
国歌是被一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官方乐曲,带有爱国主义色彩。一般来说它反映了本国的历史进程、民族传统或国民顽强斗争的经历,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统一。在重要的集会、国际之间的交往仪式和国际体育比赛中,都要演奏或演唱国歌。除少数国家的国歌是纯粹的器乐曲外,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歌都有歌词。各国国歌的歌词因该国社会制度、国家性质、政治路线、历史情况、地理环境、民族成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内容非常丰富。
一 国歌的演变与历史
澳大利亚的国歌与其历史息息相关。澳大利亚最早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至今仍然是英联邦的成员之一,与英国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788年1月26日,由11艘船只组成的第一舰队携带1500人(其中有一半是囚犯)抵达悉尼港。后来,这一天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1901年,六个州在统一的宪法下结成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各殖民区改为州,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帝国内的联邦或自治领。1931年,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澳大利亚签署了《与澳大利亚关系法》,该法规定澳大利亚最高法院享有终审权,英国法律对澳大利亚不再有效。1999年澳大利亚是否采用共和体制举行全民公决,最后结果是多数人仍希望保留原有体制,英王继续成为澳大利亚的君主。
从1788到1974年,澳大利亚的国歌一直是《上帝保佑女王》,但是多年来很多商业或是官方的比赛都想找到另一首歌来代替它。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民众想要变更国歌的呼声越来越高,征集澳大利亚国歌的活动一直在进行着。1974年约有6万人参加了公众投票,从3首备选歌曲:《上帝保佑女王》、《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和《华尔兹玛蒂尔达》中选出一首。最终结果为《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获得了51.4%的选票。随后,总理高夫惠特曼宣布《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作为澳大利亚国歌。但是,在一些特殊场合,这首歌与《上帝保佑女王》一起演奏。1976年,在政府换届选举后,《上帝保佑女王》又被确定为在女王、总督出席的代表王权的场合演奏的歌曲,而《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则在其他正式场合演奏。1977年,澳大利亚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超过700万人参加投票,其结果为《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约占44%,《上帝保佑女王》占18%,《华尔兹玛蒂尔达》占28%,《澳大利亚之歌》占10%。
1984 年4月19日,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宣布《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为国歌。这首国歌是所有官方以及庆典礼仪中用于演奏而不是用于歌唱的,如果有英国王室家族成员在场,仪式开始时必须演奏《上帝保佑女王》,并在仪式结束时演奏《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
二 国歌的翻译与分析
澳大利亚国歌《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是著名的澳大利亚爱国歌曲。在二战期间,澳大利亚广播电台在播放新闻节目以前常常播放这首歌以鼓舞人们的爱国热情。该歌曲创作于19世纪晚期,作曲者是Peter Dodds McCormick。原曲有五段歌词,但是官方国歌版没有用第二段、第四段和第五段,因为此三段歌词由于英国情结过重而不被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所接受。原曲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歌词在被选为国歌后稍作了修改。《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如下:
Advance Australia Fair
Australians all let us rejoice,
For we are young and free;
We've golden soil and wealth for toil,
Our home is girt by sea;
Our land abounds in Nature's gifts
Of beauty rich and rare;
In history's page, let every stage
Advance Australia fair!
In joyful strains then let us sing,
"Advance Australia fair!"
Beneath our radiant southern Cross,
We'll toil with hearts and hands;
To make this Commonwealth of ours
Renowned of all the lands;
For those who've come across the seas
We've boundless plains to share;
With courage let us all combine
To advance Australia fair.
In joyful strains then let us sing
"Advance Australia fair!"
译文: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全体澳大利亚人,让我们快乐吧!
因为我们年轻而自由;
我们有金色的土地和劳动可以创造的财富;
我们的国土为海洋所环绕;
我们的土地富于自然的恩赐,
美丽、富饶而稀有;
让历史的每一个时期
推动美丽的澳大利亚前进。
让我们快乐地歌唱,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在南十字星座灿烂的星光下,
我们用自己的心和双手辛勤地劳作,
为了将我们的联邦
建设得举世闻名;
对那些远涉重洋到来的人们
我们有无尽的土地来分享;
鼓起勇气,让我们一起
推动美丽的澳大利亚前进。
让我们快乐地歌唱,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而在全民公投中获得28%的选票的《华尔兹玛蒂尔达》是一首非常出名的澳洲民歌,它被许多澳大利亚人认为是非官方国歌。1895年澳大利亚著名的诗人Banjo Paterson为其填词。这首歌的歌名实际上是一个由德国移民带来的词汇。Waltzing出自德语的一个词组deerwaltz,意思是说当时乡村的学徒工随着他的师傅,在乡下四处周游,随遇而居。而Matilda是日耳曼语,指战争随军妇。据说原来指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随军的妇女,所以延伸为晚上取暖的意思,后来进一步延伸指军衣和军毯。因为军队在行军的时候,战士把铺盖卷扛在肩上,所以,这里的Waltzing Matilda则是指扛着铺盖卷到处找工作的人, 一般指剪羊毛工。他们到了剪羊毛的季节, 背着铺盖,不怕澳洲内地的严酷气候,四处寻找工作。在每个剪羊毛的季节,他们弯腰驼背,为澳洲剪掉数以百万计的羊只的羊毛。正是因为这首歌,那些勤劳幽默的swagman 成了澳洲的一个标志。歌中唱的是一个扛着铺盖卷四处打工的人,日子虽然辛苦,但是他却快乐幽默并且充满幻想。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的桉树下,偷了一只在河边饮水的羊。当羊的主人带着三个警察马上就要抓到他的时候,他宁愿自己跳进水塘里淹死,也不愿意被警察抓住。他死后,人们似乎仍然能听到他自由的魂魄在水塘边歌唱。英文原本和中文译文如下:
Waltzing Matilda
Oh, there once was a swagman camped in the billabong,
Under the shade of a coolibah tree,
And he sang as he looked at the old billyboiling,
Who’ll come a-waltzing Maltilda with me
(Chorus)
Who’ll come a-waltzing Maltilda my darling,
Who’ll come a-waltzing Maltilda with me?
Waltzing Maltilda and leading a waterbag,
Who’ll come a-waltzing Maltilda with me?
Down come the jumbuck to drink at the water-hole,
Up jumped the swagman and grabbed him with glee,
And he sang as he put him away in his tucker-bag,
You’ll come a-waltzing Maltilda with me.
Up came the Squatte a-riding his thoroughbred,
Up came Policemen - one, two and three,
Whose is that jumbuck you’ve got in the tucker-bag,
You’ll come a-waltzing Matilda with me.
The swagman he up and he jumped in the water-hole,
Drowning himself by the coolibah tree
And his ghost may be heard as it sings by the billabong,
Who’ll come a-waltzing Matilda with me?
译文:
华尔兹玛蒂尔达
一个四处流浪的打工仔,
栖 身 在水 塘 边 的 桉 树 下。
一边望着篝火上的铁皮壶一边吟唱,
谁和我一起去流浪?
谁和我一起去流浪?
一只绵羊过 来 饮 水,
他高兴地起身把羊装进口袋,
还在哼唱着:你将和我一起去流浪?
地主骑着他的马走来,
三三两两的警察也聚拢过来,
你袋子里的羊是谁的?
你将和我一起去流浪。
他突然起身跳进水中,
溺死在了桉树下的水塘里,
他 自 由 的 鬼 魂 在 水 塘 边 歌 唱,
谁和我一起去流浪?
三 国歌变迁的原因解析
19世纪最后的20年,英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减弱,英帝国的各殖民地也成了其他国家垂涎的对象,这使英国感到必须调整本国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殖民地的关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澳大利亚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建立澳英新关系主张的方案。少数人主张澳大利亚参加有一个中央议会的英帝国联邦,也有人主张脱离英国,建立完全独立的澳大利亚共和国。由此可以看出,在澳大利亚建国前夕,澳大利亚人民的国家独立意识已经初露端倪,这也成为后来澳大利亚国歌变迁的前奏。
20世纪初,澳大利亚是一个开放、民主的“新世界”。这里没有贵族阶级或统治阶级,只有人人平等的观念。澳大利亚社会崇尚人尽其才,充分实现自我。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缔造者致力于把澳大利亚建设成一个和睦、统一、人人平等的社会。他们有着关于人权的先进思想,遵守民主程序,并推崇无记名投票法。但是,他们却区别对待各个民族,歧视土著与亚洲民族。澳大利亚同英国保持着广泛的联系,许多人仍将英国视作他们的“祖国”。澳大利亚联邦建立时,政府决定采用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作为澳大利亚国歌,因为英国国王也是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澳大利亚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政治机构和习惯均沿袭西方的民主传统。
同时这也反映了英国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在政治、历史等领域的重要性;并且相当一部分澳大利亚人在心里上仍然对英国保持着某种割舍不去的情结、依恋,或者已经习惯了现状。但从那时起,澳大利亚同英国在宪法上的联系逐渐变得松散。亨利·帕克斯爵士是澳大利亚联邦的伟大倡导者。他认为,澳大利亚已经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因为“她的人民充满活力、勤劳,有进取心,有远见,并富有创造力。”
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战后移民造成了其民族的多样性;作为世界强国之一,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它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性相对于美国来说减弱,尤其是在越南战争期间。二战后的一代,即所谓“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成为一支积极的力量,力图改变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国歌问题的争议不多,但此后,随着澳大利亚在各方面从属于英国的状况逐渐改变,澳大利亚人对于英国王室的感情也逐渐趋于平淡,因而出现了是否继续用《上帝保佑女王》作为国歌的问题。
1974年4月,惠特拉姆领导的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根据民意测验的结果决定,在举行国家庆典时,演奏《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以代替《上帝保佑女王》,但在英国女王在场或有要表明女王是国家元首的场合,将同时演奏《上帝保佑女王》和《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1984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宣布,《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的国歌,但在举行有英国王室成员参加的庆典活动时,将同时演奏《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和《上帝保佑女王》。这一点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极为罕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英联邦国家的特殊性,而其国歌的变迁,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在政治上的独特性。
在历史上,澳大利亚是通过宪法程序,建立联邦后逐步走向独立的。1901年通过的联邦宪法规定,澳大利亚继续同英国保持政治体制上的密切关系,采用以英国君主为国家元首的君主制。而国歌的变迁,一方面反映了一部分澳大利亚人寻求独立,定位“自我”的心态。John Dunmore Lang,在1826年出版的《Australian Anthem》和《Australian Hymn》就已经开始主张澳大利亚要有自己的国歌。澳大利亚学者约翰·里卡德在1988年欧洲移民登陆澳洲二百周年时出版了《澳大利亚文化史》一书,他在书中说,澳大利亚短暂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断探寻如何自我定位的历史,澳大利亚的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种探寻过程的镜子。学者黛布·费尔赫芬在墨尔本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讲授电影研究课程时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澳大利亚文化中有种挥之不去的“自我定位”情结。
还有一首国歌的备选歌曲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华尔兹玛蒂尔达》。这首民歌为何能被诸多澳大利亚人喜欢并选为国歌候选曲目呢?它所反映出的澳大利亚特色是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首先,它讲述的是一个流浪汉在丛林中的故事。“丛林”这个词用来描述澳大利亚的乡村地区,特别是那些偏远或人口稀少的地方。丛林被视为与澳大利亚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息息相关,集中体现了澳大利亚人的种种美德,如伙伴情谊、平等主义和一种藐视权威的心态。近年来,丛林又总是与排外主义、反对全球化以及种族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与澳大利亚城市居民相对国际化的观念形成反差。 “丛林”奠定了独特的澳大利亚文化基础,而且这一点也突出反映在澳大利亚文学、绘画和流行音乐作品中。所以说丛林塑造了澳大利亚的国民性格。
澳大利亚的种种神话和传说也往往以丛林为背景。丛林大盗内德・凯利的传奇故事在澳大利亚众多传说中知名度最高。内德・凯利的故事代代相传,许多澳大利亚人把他看成是反抗和藐视权威这一源于丛林生活的国民美德的化身。
对于到底希望哪一首曲目作为国歌代表澳大利亚这个问题,澳大利亚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理由。《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尽管已经被宣布为国歌,但是全民公决的结果显示这一结果并不是压倒性多数的选择。投票的人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自己怎样选择的理由。
在1977年举行的关于决定澳大利亚国歌的全民公决中,有超过七百万澳大利亚人参与了投票。结果是《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赢得了其中约43%的选票,列第二位的是《华尔兹玛蒂尔达》,共有28%的人支持将它作为澳大利亚的国歌,而原来的国歌《上帝保佑女王》的支持率仅为19%。由于四个备选者的支持率都没有超过半数,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再进行一轮投票以决定获得较多支持的两首歌曲中哪首将最终胜出。最终的结果是《前进! 美丽的澳大利亚》获得了65%的选票,当选成为澳大利亚的国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