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记录一下昨天在Ikea被ambulance直接拉走的经历 (2014-4-14) johnny1229 · 生于70年代(小豹子倾情奉献#128) (2008-7-20) 阿Ka
· 我的揾工经验 (2006-3-30) StKilda · 胖丫妈的面试攻略 (2015-9-30) 辣椒咖啡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433|回复: 8

李开复:“早期”那点事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7 01: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典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典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李开复:“早期”那点事儿
创新工场三年,它在“孵化器”模式上走过些弯路,但也比别人多了些经验

采访李开复那天,虎嗅看到他办公桌上放在茶杯旁的一本英文大部头居然是《Be A Better Dad Today》。呵呵,李开复可不像是一个还需要学习如何当一个好爸爸的人——他平时在他微博上晒他跟两个女儿的温馨片段不少了。
如果要牵强附会的话,做创新工场的领头人(CEO)、或者早期投资人,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时候可能也算一种“Dad”角色?他需要不断学习?
李开复的办公室是没有锁的,他说这是创新工场文化中开放、和善的一部分。
2009年9月,创新工场宣告建立时,业界不乏质疑的声音。李开复本人甚至在微博上点名对创新工场存在异议的易凯资本CEO王冉,希望电视台能请到他来参与节目讨论。当时,王冉在他博客里对创新工场这个“孵化器”的异议焦点是:真正的创意创业者是可以被评比、选拔出来的吗?真正的创意创业者是可以被批量生产的吗?
事实上,王冉们当时这两点担心,在创新工场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部分验证。但是,当时很多人对“工场”想法的否定,也表现出当时国内对“孵化器”其实存在概念空白或认识上的偏差,在很多人意识形态中,“孵化”好像是把一个毫无创业经验与基因的人,生生“培育”和“转变”成一个创业家。
其实不是。为什么创新工场三年后能活下来,而且陆续募集到一期、两期美元基金与人民币基金,一是孵化器对创业者的长成想起的作用是“放大”、“加速”与“催化”、而非“转基因”工作,这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创新工场在实践中也适时调整了自己的操作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从带着创意找创业者,变成了直接投资于创业者。
事实上,眼下,更多的孵化器在国内建立。而有了三年经验教训积累的创新工场,也就有了对孵化器与早期(投资)那点事儿比别人多一些的看法。
所以,今天我们就请李开复来谈下早期投资与早期创业。
对创业者的“早期”忠告
1、“20岁创业”不太行
李开复:国内现在有一种“二十岁创业”现象,很多人看到的是Facebook、苹果这些公司,都是由20岁左右的创业者建立的,可是在中国,二十多岁的创业者路会走得很辛苦,这样的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教育比较单一,培育专才、比较难培育出全才,学生时代很难在财务、产品、交流上均有建树。
第二,美国是鼓励做事是追随自己的心,而中国还是注重先把书读好以后再说。
第三,就是中国的互联网江湖化严重,“3Q”、“小3”大战层出不穷,一个刚毕业不久的人很难去交战。
可以看到在过去这10年,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当他们创业时的平均年龄是33岁,上市的时候呢已经接近40岁。在“孵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成熟创业者的成功率要高出初次创业者4至5倍。
外部以为我们找一批二十岁的人,然后把他们培养成创业者、企业家,实际上我们也认为这个方向是走不通的,也并不是工场所做的事情。而且毫无疑问,未来我们成功的案例绝大部分不会来自年轻的初期创业者。
当然我们还是比较愿意做培养者。通过演讲、活动或者是培训帮助那些初次创业者。
2、以创新工场的失败案例为例,来看早期创业者容易失败在何处
李开复:在创新工场投资的50多个的项目里有4个清盘了。
通常最大的问题是在执行力上,执行力和专注应该是捆绑在一起的。不专注表现在聪明人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肯放弃,而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其实这个时代是“精益创业”的时代,就是先把一点做精,再慢慢的推动产品发展,做“减法”要比做“加法”更加合理——但聪明人往往是喜欢做“加法”。
第二个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是创始人过于技术而不够专注用户需求方面。所以,如果太技术了我们就不会再投了。我们有一两个项目陷入了这样的陷阱,创始人总说这个技术有多棒,但变成了技术要找用户,而不是用户需求来找技术,最终没有解决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第三个问题,是创始团队太单薄。最完美的创业团队应该是两到三个人,是长期的熟识、信任并互补的。可惜,创业团队很少有这么完美的状况。现实往往是怎么样的呢?创始团队可能刚刚认识,或者是我们撮合,或者他们为了得到我们的投资马上去找一个搭档。如果没有充分的信任,造成创始人的摩擦,可能会传递给团队一些不好的信息。此外股份不公也可能会是个问题。还有就是创始人的成长不能匹配公司的成长,有时一个好的创业者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经营者。
关于早期投资
http://www.chuangxin.com/news/iw-news/5212.html
职业灌水赚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3-17 11: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哈士奇之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哈士奇之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李开复和唐骏有一拼,除了造势,装b 没干出来什么事

发表于 2013-3-17 11: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熊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熊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表于 2013-3-17 18: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ecisiontre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ecisiontre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哈士奇之春 发表于 2013-3-17 11:32
李开复和唐骏有一拼,除了造势,装b 没干出来什么事

太高看唐骏了。中间差着级呢。

发表于 2013-3-17 18: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d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d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项目很少有去创新工场的

都是一些新手,app开发的才去

发表于 2013-3-23 01: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oa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oa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丫最喜欢总结些华而不实的心灵鸡汤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3-3-23 09: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ernand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ernand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开复的微博机器人开发得也挺好的,自动抓关键词转发,虽然时常转些假消息

发表于 2013-3-23 16: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mithshe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mithshe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udi 发表于 2013-3-17 18:38
大项目很少有去创新工场的

都是一些新手,app开发的才去

很多小创意成就大事业,哈哈,话说谷歌当初创立也就是想给网上点皮萨提供方便。

发表于 2013-3-24 13: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us2005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us2005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aus2005 于 2013-3-24 13:52 编辑

唐和李两人都有直接接触,李那时候刚回中国办MS Research Asia。 唐刚刚带着5个美国来的人建立技术中心。张亚琴还只是一个纯粹做研究的,露脸机会不多。  如果谈技术方面的造诣,李比唐利害多了,至少正儿八经paper是有的,理论上有建树的。,唐唯一的就是搞了一个加速windows中文开发方面的事, 也就是开发层次的。 管人方面,李是搞研究出身,更nice一些,更open,宽容。唐是搞开发的,明显“剥削”的利害。就能力而言,2人沟通,管人方面都是很牛的。唐更钻营,典型的“坑蒙拐骗”,只要能上就行。李典型的台湾人,更好“面子”, 唐比李更早开始“自我崇拜”。 李在市场方面不行,在google也是负责技术产品,市场都是其他人在运作。唐要强些,但是毕竟不是从sales一些出身,管销售和管engineer完全不同,所以最后被tim chen给赶走了。其实,自从离开MSFT,google,这2人已经走过了carrer的高峰,现在都是靠老本忽悠,外企这条路基本上走不回去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brahmasky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