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个避免战争扩大的战略变成了公然招致扩大战争的冒险行动
此文章由 mileswei200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eswei200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950年9月末,当联合国为实现朝鲜的统一和民主争论不休时,麦克阿瑟收到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的一项命令,参联会授权他越过三八线。该命令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军事目标是消灭北朝鲜的武装部队”,你被授权指挥朝鲜三八线以北的军事作战,条件是作战时没有苏联或中国共产党部队主力进入,他们没有宣布准备介入,或没有威胁我方在北朝鲜的军事作战。”这一命令清楚地表明华盛顿不打算给他派任何部队,而是让他带着南朝鲜的军队进入毗邻中苏边界的省份。
麦克阿瑟征服北朝鲜的计划是立刻将地面部队兵分两路。沃尔顿·沃克的第8集团军,约20万人,沿仁川—汉城地区西海岸挺进。第10军,约10万人,由麦克阿瑟的前参谋长爱德华·阿尔蒙德指挥,从东海岸前进,参联会怀疑将部队这样分开是否明智,但是仁川胜利以后,谁还敢和一个军事天才争论呢?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批准了麦克阿瑟的计划。
10月,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麦克阿瑟通过电台发出通告,劝说北朝鲜政府投降。
对这些事件做出答复的不是平壤而是北京。中国总理周恩来通过一位印度外交官通知美国政府,如果是南朝鲜军队进入北朝鲜,中国将不做出反应,而“美国入侵北朝鲜将会遭到中国的抵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麦克阿瑟耳朵里,但他置若罔闻。
杜鲁门也没有认真对待周恩来的威胁。他认为那位印度外交官是共产党的同路人,不过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小卒子罢了。他以前也转达过这类危言耸听的威胁,可什么也没有发生。沃克的第8集团军和阿尔蒙德的第10军继续向北朝鲜前进。麦克阿瑟在提交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中指出他要让美军向前推进约125英里,并在朝鲜半岛的蜂腰部建立一条强有力的防线,这条防线从定州延伸到咸兴。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令,只让大韩民国的军队在这条线以北作战。
但是10月17日,当美军接近平壤时,麦克阿瑟改变了主意。他没有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商量就直接通知参谋长们他打算让美军和其它盟军前进到接近中苏边界一线,这条战线在他计划驻扎的朝鲜半岛的“蜂腰部”处还要向北推进40英里。这条新战线比旧防线长1/3,防守的难度要大得多。
这个问题本该由麦克阿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共同商讨,但他既没有表示要和参联会讨论,参联会也没有提出这一要求。他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从未像这次这样不顾一切。而现在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参联会也懒得再管他了。他们的地位和能力都不及他们所替代的人,巨人的追随者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巨人的身后。
随后发生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麦克阿瑟命令沃克和阿尔蒙德“全速前进……利用地面部队的所有力量……确保整个北朝鲜的安全。”
他一下子便打破了不许在邻近中国和苏联的地区动用美军的限制。这一次引起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强烈反对。他们通知麦克阿瑟该命令违背了授权他向北朝鲜推进的指令,还用一种几乎很滑稽的口气有所保留地说:“你的行动是我们这里颇为关注的事情。”
麦克阿瑟回电说,他不能奉命使用南朝鲜的军队是因为南朝鲜兵力不足,而且南朝鲜的指挥官们情绪不稳定、不可信任,同时,他的命令并未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令相悖。此外,马歇尔曾让他不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要毫不犹豫地越过三八线,这等于授权他可以根据需要对他的指示作一些调整。麦克阿瑟完全断章取义地理解马歇尔的话,把它当作一张空头支票,而他当然知道这并非马歇尔的本意。然后,他用特有的麦克阿瑟方式,以一句不祥的话结束了他的电报,他阴郁地暗示“除了我已经指挥实施的行动以外,还可能会有其它行动导致战术冒险”。
这就是在朝鲜战争中指挥关系的问题了:谁来做出战略决策?无疑,参联会不希望从一万英里之外对战争进行微观指挥。美国的传统是允许战场指挥官在解释其命令时有一定的余地。另一方面,在不许美军接近中苏边界的命令中也没有一丁点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的地方。没有任何文件规定允许麦克阿瑟在没有事先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做出变动。
只让南朝鲜军队向中苏边界挺进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不想引发中苏介入,也不会给他们任何借口介入朝鲜战争。杜鲁门也要考虑如果这场战争需要国际援助,将会引起盟国忧虑。特别是英国就曾反对越过三八线,因为他们怕中国趁机夺回香港。麦克阿瑟的行动之所以不能被认为是正当的,是因为它不是修正了美国的战略——它是军事战略,但更是政治战略——而是改变了美国的战略。他把一个避免战争扩大的战略变成了公然招致扩大战争的冒险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