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astin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stin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读小说,是喜欢情节性强的,“好看”的,而对所谓名著,总是敬而远之的。这可能因为才10岁出头的时候,就跟着年长8岁的姐姐一起读《安娜.卡列尼那》《苔丝》《包法利夫人》等名著给读伤了,盖因年幼,根本无法理解。(80年代,是崇尚文学的年代,就连完全理工科脑袋的老姐也未能免俗)。 打那以后,那些著名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在我的心目中就是晦涩艰深的代名词。
挪威的森林也是一样,太有名了,让我失去了接近的心。村上春树别的作品倒是读过几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散文《远方的鼓声》,是作者记述他在希腊小岛上写作时的轶事,文笔轻新,适度的幽默感,强烈地感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只恨自己无法读原著,只能隔着译文默默景仰。曾在别的小说里看到别人引用《挪威的森林》里的这么一句:“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心中不知道有什么被忽然拨动了一下。
有了这样的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我才终于能开始读这篇挪威的森林,一个星期来在看球的间隙断断续续地读,到了今天下午,尚未读完,不过已经接近尾声了。是很好看的一篇小说,这点勿庸置疑,可是这个好看不是情节性特别强的好看,而是完全由作者的文字,带入了某种意境,让人的心情,被文字牵动而起伏。并不特别关心主人公的命运,可是不由不被贯穿全文的一种悲观的情绪所左右,哪怕是主人公和朋友胡乱和女人睡觉,甚至半夜和朋友交换性伴侣;哪怕是可爱的绿子耍起小性子;哪怕是渡边陪伴绿子垂危的父亲,用小聪明让病人主动吃饭。。。即便如此,即便嘴边会浮起一丝微笑,即便会对主人公的乱交不由的摇头,可是,在这微笑,在这摇头的同时,更强烈的是一股绝望的悲伤,好像这所有的胡闹,都是为了抵御那无法抵御的来自心底的寂寞凄清,即使有一丝向上的愿望,可是仍不由自主地被拖着往颓废的路上走,并为此感到万分悲哀。
还有那么多触动人心弦的句子,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和女人胡来时,渡边说:“如果没有体温那样的温暖,有时就寂寞的受不了”; 因为绿子一段时期没有理睬渡边,他在信中写到:“由于不能同你说话,我送走了十分凄楚而寂寞的四月和五月”, 当然不能不提的是渡边对直子身体的描写,还有和直子的通信,“每当孤寂难耐,晚间我就从黑暗中对各种各样的人说话,而哪些人也同我交谈,其声如同夜风吹得树木飒飒作响”。。。人生是如此孤独和无奈,人们只能籍着彼此的体温取暖,饶是如此,心灵深处的那份孤独和无奈,却是挥之不去的宿命.
主人公不过才刚到20岁而已,可是感觉他好像已经阅尽沧桑经历过了一切,那些伴随着生的死,和由死衬托的生,好友木月自尽,女友直子苦苦挣扎后还是选择自尽,他自我放逐到无名小镇流浪,在陌生的海边被好心的渔夫接济,心中不胜悲苦。。。所幸村上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一点希望,借着玲子的口,他让我们明白,人还是要活下去,幸福地活下去,"把我和直子的那份都活出来". 主人公带着这么多记忆终于回到人间,还有可爱的绿子在等待他,当电话接通,绿子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都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而渡边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
后记:由于挪威的森林,我深深懊悔自己少年时候的不努力,放弃了已经学得象模像样的日语。我从来没有如今天这样,渴望能读懂日文的小说,跳过译文,去最直接地沉浸在村上的文字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