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踏上养金毛的快乐之路 (2017-9-23) sandyben · oursteps买房贴检索-- (2007-7-28)
· 我真是天才啊~海绵蛋糕我做成了! (2009-4-16) 仰望星空 · MEL买房记 (Endeavour Hills→Rowville→Ringwood→Gl Waverley→Mt Waverley) 2楼填 (2007-11-26) rosali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1394|回复: 63

[评书论文] 战争与和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 23: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几乎任何一个经典书单上都少不了《战争与和平》,读了之后才叹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托尔斯泰完整的呈现了什么是描写(narrative),从故事架构,人物刻画,背景铺垫,多线索展开,中心思想的提出,深刻的理念以及宗教信仰的坚实基础,这一切构建了一个经典小说的典范。

《战争与和平》的故事架构很庞大,战争部分与和平部分交替混杂,穿插三个家族,六个以上主要人物,基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个俄国主要城市,极为丰富的呈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这种讲故事的感觉,让我联想到了《红楼梦》。后者也是基于两个主要家族,多人物,多线索。但是我的感觉,《红楼梦》毕竟只有半本,而且从架构上来说,视野还是低于《战争与和平》的。《红楼梦》的脂砚斋批评本,点出了作者新奇,有趣的手法,不过跳不出落魄富家子弟对于以前奢华生活的回忆范畴。关键是其立意不够高,至少是在半本残书中无法表达出来。反观《战争与和平》,由于有极为坚实的信仰理念,对战争的历史分析部分,特别是最后的尾声,几乎到了哲学的高度,和平部分对于婚姻,爱情,人的成长也是极为深刻,细致的。无愧于经典之名。

人物刻画上,Andrew的部分我觉得更为主要。他不但经历了两次生死,和Natasha之间的爱情几乎构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主要部分。Andrew出场便厌倦婚姻,这种厌倦感的描写极为高明,基本没有赘述为什么之类的细节,而是巧妙的引出了一种婚姻疲惫的通感,这种感觉基本只有到了某个时间点的人才能领会。而这恰恰是作者高妙的手法吧,也能解释为什么不同年龄段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感觉来,又或第二,第三次读,会有与第一次不同的体会。

两次生死也是有一种看尽繁华,一切皆空,唯有信仰是最后的坚石的感觉。特别是第二次,那种一只脚已经跨入灵魂领域,而又被尘世最后,也是最强的爱情拉回来,最终又因为更高的,所谓永恒大爱的信仰领悟而离开世俗世界的描写,真是我所见的生死描写中最深刻的了。

爱情方面应该是属于Natasha的,对年轻,纯粹爱情的描写并非理想主义的,反而是添加了受不了诱惑的细节,而这种爱情更为接近自然本质。很难想象,一个如此严肃,宏大,又富有信仰核心的作者,同样能掌控类似纯爱主题的这个分支。

Pierre作为第二男主角戏份一般,和Helen成婚的那段,倒是让我颇有感触。之后想从FreeMason方向逃避婚姻和现实,在宗教中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让我非常吃惊的。作者对这样的现象显然有着比较普遍和长时间的观察。

Nicola和Mary各有戏份。Rostov家族的衰弱像极了《红楼梦》中的贾家。Nicola最后没有和自己的表妹Sonya结婚,而是选择和富有的Mary联合,期间的来回转折,就没有《红楼们》那种罗嗦。Nicola虽然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还是很有自我的,最后也是因为对母亲的爱与对家庭的责任,幡然醒悟到和Sonya的结合只会令整个家族痛苦,而和Mary的婚姻,最后也是非常幸福美满。而宝玉,黛玉,甚至宝钗,从头到尾其实都是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的。这也恰恰体现了两个社会的本质不同。

俄国社会在叶卡捷琳娜时代就全面欧化,上流社会全部以学法语,说法语为尊贵。甚至官方语言就是法语。很多贵族法语很流利,反而是俄语说得不像样。《战争与和平》有20%左右时用法文写的。像Pierre这样的富二代,也是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的代表,直接就是去法国留学。也正是这样的全面学习欧洲先进文明和思想,奠定了俄国社会先进的基础。其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基本意识形态是非常接近现代文明起源的。再看看日本,明治维新到二战后被美国占领,也是西化了几百年。但是,日本,俄国出来的成果,作品,谁敢说不是日本,俄国的,谁辨认不出是日本,俄国的。反观中国,近代到现代,还没放下架子全心全意的学习,就开始自缚手脚的提什么洋为用,中为体,不要崇洋媚外,全面西化的危害之类。俄国人说了几百年法语,也没变成法国人,日本人即便学了几百年汉唐,不是也还是日本人吗?中国人呢,倒是落了个尴尬,西学没到手,反而又把自家传统给砸了。

战争部分,对于历史是由无数平凡人的不自觉而推动的也算是反历史个人英雄主义的一个代表了。我能理解一些战争的细节和很多历史情节确实不是几个伟人能定下来的。不过我觉得伟人对历史的影响还是要大于很多一般人的。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间点上,个别强有力个体的个人意识,是决定了历史的走向的。比如毛,邓的一些决定。当然需要看历史环境,这些个体也是受无数其他人的影响的。但我还是不能接受把上帝的意志作为影响这些强有力个体的解释。也许在更高层面,人类社会是在上帝的计划之中,但是很多历史事件,其实它们的高度还是没有到达需要上帝来影响一些人的地步。

和平部分几乎就是不断的舞会,婚姻匹配,娱乐生活。到也算真实。特别是婚姻匹配,在贵族圈的生活中也是占了很大比例。1800年的俄国社会,其男女恋爱,婚姻的模式已经非常现代了,甚至比现代人狭窄的生活圈,缺乏社交的平台,显得更为丰富。一个接一个的舞会,就是给年轻男女一个互相接触了解的平台啊。成年男女也是一个娱乐,休闲的主要渠道。至少比什么相亲聚会有意思吧。老外喜欢周末去酒吧,估计应该是平民阶层无法舞会的衍生选择了。再看看《红楼梦》里怎么婚配的,唉,文明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评分

参与人数 8积分 +64 收起 理由
Oken + 5 精品文章
九路 + 3 你太有才了
mhh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3-4 15:05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与和平》-Andrew篇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huzhenxin 于 2017-3-4 16:05 编辑

Andrew是《战争与和平》中唯一死亡的主要角色,他经历了两次生死,一次婚姻,一次爱情,不但在和平部分的故事情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战争部分中,也是主要的描写视角提供者。相对于另一位主角,托尔斯泰的化身Pierre,我个人认为Andrew才是整本小说的第一男主角。

Andrew出场后和Pierre有一段对话,引出了他所处人生的状态。
Never, never marry, my dear fellow! That's my advice: never marry till you can say to yourself that you have done all you are capable of, and until you have ceased to love the woman of your choice and have seen her plainly as she is, or else you will make a cruel and irrevocable mistake. Marry when you are old and good for nothing—or all that is good and noble in you will be lost. It will all be wasted on trifles

这是一种婚姻疲倦,只有到了特定年龄,特定阶段的人才会有所感悟吧。托尔斯泰本身的婚姻是他自己非常不满意的,虽然表面上看,托尔斯泰的妻子为他生了十几个孩子,照管着他巨大的庄园,财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贤妻良母,但是这种婚姻疲惫和伴侣如何并无多大关系。这里的经典总结,也奠定了这本书在我阅读初期心中最基本的水准。

带着这样的婚姻疲惫感,Andrew毫不意外的离开了带有身孕的妻子,投身于俄法之间的战争中。这是某种程度的逃避吧。战争的第一部分并没有特别惊心动魄,大量的行军,操练,军队生活也不像我想象中的严苛。Andrew家族的地位在《战争与和平》中应该是主角中最高的。其父亲是叶卡捷琳娜女王的直系血脉,他自己也担任最高统领的副官。Andrew对沙皇有着和大多数俄国人一样狂热的崇拜。皇帝这个概念,并不像在近代中国革命中这样被攻击,丑化的厉害。无论法国皇帝拿破仑,还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在那个时候都是很受人民爱戴的,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都是和热爱自己的皇帝联系在一起的。Andrew也正是带着这样的憧憬,能做一番功绩,有朝一日受到皇帝的觐见,授勋。怀着这样年轻人普遍抱有的梦想,Andrew迎来了第一次生死经历。
"What's this? Am I falling? My legs are giving way," thought he, and fell on his back. He opened his eyes, hoping to see how the struggle of the Frenchmen with the gunners ended, whether the red-haired gunner had been killed or not and whether the cannon had been captured or saved. But he saw nothing. Above him there was now nothing but the sky—the lofty sky, not clear yet still immeasurably lofty, with gray clouds gliding slowly across it. "How quiet, peaceful, and solemn; not at all as I ran," thought Prince Andrew—"not as we ran, shouting and fighting, not at all as the gunner and the Frenchman with frightened and angry faces struggled for the mop: how differently do those clouds glide across that lofty infinite sky! How was it I did not see that lofty sky before? And how happy I am to have found it at last! Yes! All is vanity, all falsehood, except that infinite sky. There is nothing, nothing, but that. But even it does not exist, there is nothing but quiet and peace. Thank God!..."

这一段对我的心灵是一次重击,所谓灵魂的震颤,应该就是阅读这一段的感受。Andrew第一次在战争中受伤,falling。不像一些科幻,修仙小说,主角带伤108处,全身经脉断裂,还照样救得过来。做为严肃的经典,这次受伤,不但伤及了Andrew的身体根本,也颠覆了Andrew那颗所谓“赤子之心”。Andrew迅速回到自己家族领地,不但是为了调养身体,更重要的是修复自己整个人生理念的创口。然而打击远远没有结束,回家的Andrew正好赶上了妻子的临产,你可能已经猜到,新生命的到来也带走了他的妻子。而妻子离开的那段描写,也是笔墨颠毫,切到了要点
She was lying dead, in the same position he had seen her in five minutes before and, despite the fixed eyes and the pallor of the cheeks, the same expression was on her charming childlike face with its upper lip covered with tiny black hair.
"I love you all, and have done no harm to anyone; and what have you done to me?"—said her charming, pathetic, dead face.

这样的双重打击,导致了Andrew在自己的领地上与世隔绝的修养了很久,直到寻到FreeMason价值观,并视其为人生希望的Pierre再度出现,以及Andrew自己的身体终于慢慢恢复,自然的生存之力再次将其推向世俗,Andrew才重新回到城市,并希望通过修改,编订一部法律,确认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存在理由。作为一个经历了生死的人,法律,政治这些,很快就因为其严重的世俗性在Andrew眼中失去了价值,而他不知道的是,处于上帝视角的托尔斯泰为他回归世俗生活所安排的是一场最纯粹的爱情。对手,正是《战争与和平》中,纯粹爱情的化身Princess Natasha Rostova.

Natasha毫无疑问处于爱情的最好阶段,十八岁,美丽,单纯,无忧无虑,涉世未深,最重要的是向往爱情的炙热之心。这才是大多数在经历了爱情,而身心疲惫,爱无能者所缺乏的最关键力量。对于Andrew来讲,也只有,必须是Natasha这样阶段的上帝恩赐的爱情天使,才能挽救他早已因婚姻疲惫,又经历了生死打击,而缺乏继续生存下去理由的已死之心。

Andrew在舞会中很快坠入爱河,应该说他很快的本能的意识到只有Natasha的爱,才能拯救他自己。而Natasha方面,和所有期待第一次爱情的女孩一样,会轻易的爱上任何她认为“对”的人,有时候她们更多的是和自己恋爱,或者和爱情恋爱。Andrew是完全符合任何女孩期待的,甚至从Natasha角度,Andrew的家族,身份和地位,以及外貌,都是足以匹配她的。只有他们的父母,才看到Andrew和Natasha之间的年龄,背景,经历差距。Natasha的父母看到的是Andrew已经有过婚姻,甚至还有小孩,社会中也传言他在战争中受伤颇重,还有显而易见的年龄问题,Natasha实在太年轻了。更何况,Rostov家族也在衰弱之中,他们深感无法匹配Andrew所在的Bolgansky家族。

Andrew的父亲也是不满儿子的选择,这位父亲的不满并非普通的不满。他做事怪异,和自己女儿,虔诚的Mary之间也相处的非常别扭,带有老派俄国贵族特有的倔犟。这里就不展开了,希望有机会在Mary篇中展开。只说一点,他父亲是觉察到儿子为什么会选择Natasha的理由的。最终,老父给儿子一年时间的等待和冷静期,如果一年后双方还是没有变心,则接受他们的婚姻。这一年,也让Andrew能到海外修养。想必俄国寒冷的天气不利于伤口愈合,地中海温暖的气候,以及欧洲领先的医学水平,才是Andrew最好的选择。

一年,对于Andrew这样经历丰富的人自然不算什么,然而让Natasha这样正急需爱情的女孩子冷静一年,无异于残忍。毫无意外,在Andrew因病情而拖延了回归日期的最后三个月中,早已在等待中开始怀疑自己爱情的Natasha与Pierre妻子的弟弟,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Anatole坠入了爱河。这一段爱情的描述也并没有像通俗爱情小说那样,搞得像小三,或者小狼狗那样的套路。某种意义上,这一段也是毋庸置疑的纯粹爱情。Anatole虽有花花公子之名,但是他并非玩弄女性的富二代,而是某种意义上认为只有恋爱,享乐才是人生最终目的的这么一个人。美酒就要喝最好的,爱情同样也是需要最纯粹的。如果不是和Andrew有婚约在前,这样的一对,某种程度或许是比Andrew更般配。当然,纯爱无法在世俗面前久存,也正是因为有很多东西,不是仅仅因为爱情就能在一起的。在计划失败的私奔之后,Natasha这朵爱情之花,也正式接受了第一次世俗的洗礼,凋谢了。只不过,她当然还有第二期的花季。

Andrew回归之时,已经得知了Natasha背弃婚约之事。身受病痛困扰的他虽然早就在一年之约中给予了Natasha随时反悔的权利,但毕竟是感到了耻辱。正逢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大举入侵俄国,Andrew再次投入到了战争之中。没想到的是,这次等待他的是真正的死亡。

第二次的受伤毫无征兆,Andrew所在军团甚至还未有进入正面战场,就是一颗飞弹落在了Andrew身边,导致其腹部重伤。《战争与和平》中没有英雄主义,甚至其是反英雄的。托尔斯泰在每一本书的开篇,特别是在最后的尾声都大量的讨论了历史不是由个体英雄推动的,比如拿破仑。Andrew也毫无例外,完全称不上英雄式的受了飞来横祸,而之后妄想刺杀拿破仑的Pierre也是同样连拿破仑的影子都没看到就被抓了起来。

这次受伤,彻底夺走了Andrew的生命,虽然他没有立即死亡。而剩下的这段与死亡相伴的描写,才是真正凸显何为经典的部分。完全没有与死亡搏斗的意思,死亡是神圣的,它和生命一样,只有上帝可以给予。如果你有信仰基础,就不会认为和死亡的关系是一种搏斗关系。也不是说等死,这就是读书的妙处,这种关系只能自己去领悟。

与此同时的Natasha同样经历着不亚于生死的经历,和所有初历爱情的女人一样,她已经开始由女孩转向女人了。Natasha在被剥离爱情之后,也马上意识到与之相伴而来的耻辱,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对自己背信弃义行为而产生的自我否定之中。这时候法军也即将进入莫斯科,所有的贵族,商人,农民都在撤离。途中,Rostov家族遇上了Andrew所在的伤兵团。Natasha也不可避免的与Andrew再次相逢了,而上次的见面,两人还在热恋之中。这次相遇的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

Andrew正在死亡边缘,几乎放弃了生的希望。Natasha在自我忏悔之中,得知Andrew就在自己的队伍之中,怀着对他悔恨,重燃的爱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那种纯粹恋爱之火,而是某种大爱,特别是在见到濒死的Andrew之时。人类的那种怜悯,sympathy,是来源与上帝最初的烙印的。Andrew在见到Natasha时,也是奇迹般的回光返照,看着Natasha的泪水以及眼中的爱意,他感受到了这种大爱,也暂时恢复了生机。

然而,奇迹发生之后还是消失了。Death已经进入了屋子,即便用爱情关上了门,也同样无法阻挡。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对于最后Andrew状态的描写。他已经一半进入了永恒世界,整个人都塌陷了下去,不再对任何世俗世界感兴趣。这并非冷漠,而是感受了大爱之后,即将进入永恒的征兆。因为他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关心这个暂时的世界,甚至在自己的妹妹和自己的儿子面前,也并没有什么变化。在最后的时刻,他的眼神只是在询问这个世界还有什么需要他做的吗,比如和自己儿子的告别形式,完成它,他对这个世界也再无任何要求,Andrew就这么离开了。
They both saw that he was sinking slowly and quietly, deeper and deeper, away from them, and they both knew that this had to be so and that it was right.
He confessed, and received communion: everyone came to take leave of him. When they brought his son to him, he pressed his lips to the boy's and turned away, not because he felt it hard and sad (Princess Mary and Natasha understood that) but simply because he thought it was all that was required of him, but when they told him to bless the boy, he did what was demanded and looked round as if asking whether there was anything else he should do.
When the last convulsions of the body, which the spirit was leaving, occurred, Princess Mary and Natasha were present.
"Is it over?" said Princess Mary when his body had for a few minutes lain motionless, growing cold before them. Natasha went up, looked at the dead eyes, and hastened to close them. She closed them but did not kiss them, but clung to that which reminded her most nearly of him—his body.
"Where has he gone? Where is he now?...

《战争与和平》到了这里应该是进入了尾声了。Andrew的故事线索是小说中最为丰富与细腻的,其描写所拓展的领域也是非常少有的深刻。由世俗婚姻,生死,到大爱,灵魂生死。层次非常之高。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收起 理由
虞宅与美丽 + 2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3-4 20:55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与和平》-Pierre篇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till the same," she said to her husband.
Prince Vasili frowned, twisting his mouth, his cheeks quivered and his face assumed the coarse, unpleasant expression peculiar to him. Shaking himself, he rose, threw back his head, and with resolute steps went past the ladies into the little drawing room. With quick steps he went joyfully up to Pierre. His face was so unusually triumphant that Pierre rose in alarm on seeing it.
"Thank God!" said Prince Vasili. "My wife has told me everything!" (He put one arm around Pierre and the other around his daughter.)—"My dear boy... Lelya... I am very pleased." (His voice trembled.) "I loved your father... and she will make you a good wife... God bless you!..."

"It is too late now, it's done; besides I love her," thought Pierre.
"Je vous aime!" * he said, remembering what has to be said at such moments: but his words sounded so weak that he felt ashamed of himself.
* "I love you."


这就是Pierre如何在Helen父亲的操纵下结婚的,这位普遍被认为是托尔斯泰自己在《战争与和平》的影子,以及该作的第一男主角,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几乎都和这件事是一个模式。Pierre是一位典型的俄国贵族,作为一个私生子,从小便被送往法国留学,深受欧洲文明的熏陶。然而骨子里,正如他不同寻常健硕,高大的身材所无法掩盖的,作为战斗民族,Mother Russian,蒙古血脉的后裔,拥有者“蛮族”的直率和天真。

我会去看《战争与和平》,也是结缘Pierre这个角色。记得在我最喜欢的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从台北避难到台南的小公园一代霸主,Honey回来的时候,讲述自己在台南的生活
在南面实在是太无聊,每天没有事干,就是一本一本的看武侠小说。看了多少都不记得了,唯有一本。说一个老豆,法国人来了,全莫斯科的人都在逃跑,只有他,一个人要去堵拿破仑。书名叫做《战争与和平》


Pierre就是其中的老豆,此话由看似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小混混头子Honey说来,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也就是那时,埋下了我一定要去读读《战争与和平》的种子。如今,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然而Pierre的部分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壮怀激烈。Pierre最后想要刺杀拿破仑,也正如这段被安排的婚姻一样,他自我内心的驱动是不明显的,模糊的,甚至有用名字笔画的数字游戏,来确认自己和拿破仑有一定的宿命关系。这一切背后,其实有一个巨大的主题,那就是人类寻求自我不断尝试。

Pierre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难以抽离世俗玩乐,虽然总有本能的人生空虚感,但这些只在酒足饭饱之后的空闲时间一闪而过。甚至他继承父亲巨额遗产的过程,也是他那临死依然清醒,没有正面具体描写,却依然能从各种细节中推断出是一位精明,睿智,充满人生阅历的商人父亲所做的最后安排,他自己在那场暴风雨聚集的遗产继承阴谋中并没有起到任何自我保护的作用。

一切过于顺利的Pierre很快和Andrew一样,体会到了婚姻的疲惫。与参军的Andrew不同,Pierre没有立刻选择与法国作战。一方面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精神影响,也希望解放俄国农民,甚至率先在自己的领地,倡导自由农民的理念。这也是俄国能够实现二月革命,贵族,沙皇不流血的交出政权的原因。实际上,上流社会因为百年来受欧洲,法国文明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抵制革命。另一方面,战争早期,法国和俄国还没有直接敌对,拿破仑主要针对的是俄国的传统东欧盟国。

Pierre在逃离婚姻的路途中,遇上了FreeMason的成员,并由此展开了信仰方向上的自我解放。这是托尔斯泰的最典型标志,他自己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无法和妻子离婚的他,甚至闹出80岁高龄离家出走的笑话,实在对不起文泰豪侠的身份啊。

当战争展开到后期,拿破仑直接威胁到俄国,莫斯科时,Pierre作为俄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又被激发出来,他出巨资赞助军队,由自己的领地出人组建民兵团,武装每一位自己的士兵,提供衣服,物资。这和传统中国的地方乡绅也是一样的做法。政府被打得没钱了,巨贾富商,各地乡绅就出来捐钱。Pierre自己也亲自到前线,笨拙,不自觉的参与了一场真正的战斗,他没有像Andrew那样丧命,只能说是托尔斯泰的对他另有安排。

Pierre在经历了战都,和一群普通士兵的接触中突然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那种领悟是FreeMason式的信仰也不能完全给予的。这是俄国人特有的领悟,来源于游牧民族后裔的简单。这也推动了他最终决定刺杀拿破仑的想法。虽然刺杀行动可以说自始自终只存在于Pierre脑中,尚未开始,就已经被扼杀。这位依然有些盲目和冲动的俄国贵族,莫斯科当时情况下可能是地位最高的人,由于想要保护一位亚美尼亚美人,而被捕。开始了一段监狱生活。这段生活并未引起我的太多注意,Pierre被设计为一个需要继续生存下去的角色,与Andrew不同,展现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最终Pierre获得了自由,Helen在一段荒谬的婚外情中,由于在两名爱人间无法抉择,而服用过多有副作用的药物,被托尔斯泰写死。而同样钟情与Natasha的Pierre,则比Andrew幸运得多,最后迎娶了变成熟的爱之天使。为读者展现了公主与王子从此以后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的童话式结局。

Pierre是人生赢家,其故事并没有Andrew那么深刻,高远。令人佩服的恰恰是Pierre身上那种典型俄国人的特征,身材强壮,直率,天真,在深受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影响,所演绎出来的一些俄国特有的性格。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收起 理由
虞宅与美丽 + 2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3-2 12: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ingsford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ingsford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7-3-2 14: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你这么说我喜欢的《红楼梦》,我居然无话反驳——其实不是《红楼梦》弱,而是《红楼梦》作者所处的中国社会弱了

发表于 2017-3-2 14: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牵黄擎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牵黄擎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种比较看似高层,实则狭隘啊,就好像中学历史书里批判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局限性一样,搞笑的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3-2 16:3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西方小说发展比较久了,系统性方法很多,对语言,语法,文法之类的。相比之下中国小说肯定是弱一些的。不过阅读,文学作为娱乐,体验的个体行为来说,自己主观感受自然是最重要的

发表于 2017-3-2 16:4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红楼梦养活了不少红学家,其真实水准脱不了半本残书的现实。富家子弟的生活确实描写不错,新鲜又活跃,它达不到世界经典的地步,主要是与主流世界意识不付,没有从哪些社会生活中提取普遍的价值。从脂砚斋的评语中,可见曹雪芹和脂砚斋是以一种得趣的角度推动创作的。它没有甚深的主题,倒是充满了避世,宿命,等消极悲观的想法。缺乏大爱,没有信仰,对人性也没有积极的发现,而是屈从尊贵卑贱这些与时代不符的儒家糟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写得诗社,蟹宴,极端世俗,恶毒的感情。苦中作乐的无奈

发表于 2017-3-2 21: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unk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unk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电影到时看过好几版本,最喜欢亨利方达的。

电视剧war and remembrance 貌似也是借鉴了这个?

2016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7-3-4 15: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illtop-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illtop-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

发表于 2017-3-4 19:5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ickysmu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ickysmu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写的很好,请继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17年度勋章 2018年度勋章

发表于 2017-3-7 20:2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虞宅与美丽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虞宅与美丽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楼主还是把这几个帖子放一起吧,方便大家阅读。

发表于 2017-3-8 02:0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edgeho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edgeho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直希望找读伴一起读这本书。楼主开始读的时候怎么不先喊一嗓子啊?

发表于 2017-4-4 20: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bbwinn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bbwinn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分享

发表于 2017-9-1 21: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革命接班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革命接班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几次想看几次又放下,终于没有读完,不知怎地,对俄罗斯文学有一种天然的抵触。

发表于 2017-9-2 00: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革命接班人 发表于 2017-9-1 21:54
几次想看几次又放下,终于没有读完,不知怎地,对俄罗斯文学有一种天然的抵触。 ...

那个时代的俄罗斯属于欧洲文化,法国影响,还没受共产主义伪革命的压制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9-2 00: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革命接班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革命接班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uzhenxin 发表于 2017-9-2 00:45
那个时代的俄罗斯属于欧洲文化,法国影响,还没受共产主义伪革命的压制 ...

那个时代俄罗斯也不属于以英法为主的欧洲文化体系,属于被剥离的斯拉夫体系,被视为野蛮人,所以俄罗斯贵族们才学习法语,习欧洲历。有时候,地缘和文化永远不在一条线上。

接班人不喜欢俄罗斯文学与政治倾向无关。

发表于 2017-9-2 18: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革命接班人 发表于 2017-9-2 00:54
那个时代俄罗斯也不属于以英法为主的欧洲文化体系,属于被剥离的斯拉夫体系,被视为野蛮人,所以俄罗斯贵族 ...

英法认为不属于,不等于俄罗斯就不属于。就像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关系。母教,源发国永远不会承认延展派系

发表于 2017-9-2 19: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革命接班人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革命接班人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uzhenxin 发表于 2017-9-2 18:08
英法认为不属于,不等于俄罗斯就不属于。就像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关系。母教,源发国永远 ...

好吧,你说属于就属于吧:)日本,基督教云云扯太远了,也不恰当此贴。

可接班人还是不喜欢俄罗斯文学,即使它属于那个时代的欧洲文化:)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9-2 19: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白小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白小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那个时代的俄罗斯人是极其矛盾的,他们崇拜法国人,引进了当时最先进法国平权思想,法国却在平权思想下一夜跨台。

      叶卡捷琳娜果断切断现代化的进程,以免引发连锁革命,但思想的解放与政治的退步,会产生更大的矛盾。

      
签名被屏蔽

发表于 2017-9-2 19: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革命接班人 发表于 2017-9-2 19:24
好吧,你说属于就属于吧:)日本,基督教云云扯太远了,也不恰当此贴。

可接班人还是不喜欢俄罗斯文学, ...

你喜不喜欢是你自己的事,我也不喜欢举红旗,拿小本子的那个时代的人,苏联的产物,毁了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和中华民族,还有半个欧洲,整个斯拉夫世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9-2 20: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lue_maomao 发表于 2017-9-2 19:32
那个时代的俄罗斯人是极其矛盾的,他们崇拜法国人,引进了当时最先进法国平权思想,法国却在平权思想 ...

法国步子跨的更大,俄罗斯学到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法国和英国已经开始迈向现代社会雏形了。托尔斯泰能把当时俄国贵族的状态描写出来,非常不容易。其实作为中国人,又有多少人能把真正的中国人写出来呢?写出来也被所谓革命抹杀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9-2 20: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白小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白小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huzhenxin 发表于 2017-9-2 20:10
法国步子跨的更大,俄罗斯学到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法国和英国已经开始迈向现代社会雏形了。托尔斯泰 ...

      法国大革命创造出了两个最伟大 的国家,苏联和美国。

       这两个后来成为双极的国家,都是法国思想下催生出来的,一个取了平等,一个取了自由。

       最后形成了两种制度,其实是最后是一体的。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9-2 20: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白小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白小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苏联建国,美国是少数援助的国家,法国大革命失败,外国干预法国革命政府,美国是少数极端要求回欧洲保护法国大革命的国家之一,法国是美国的母亲。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9-2 20: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白小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白小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战争与和平中,平权后个人极大的自由造成对传统婚姻,家族,宗教,国家的反思,托尔斯泰对婚姻的枯寂,来自于当平凡人取得个人自由之后,渺小与伟大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让人失去了对世俗的希望甚至枯寂。

     
签名被屏蔽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9-2 20: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白小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白小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自由主义往往就是精致的利已主义的代名词,托尔斯泰这样的贵族,天生会对抗世俗化的自由主义,世俗的享乐他都已经经历过,而无尽的自由却会带来空虚 。
     
      当他意识到,他所追求的自由,最后却是带来的结果 ,这种信仰的失败才会造成托尔斯泰式的人性悲观。
    战争与和平就是他一生所面临的矛盾,几乎一代的高知,都会面临这种枯寂,为什么自由的真理却是带来整个社会的散沙与隔膜,旧社会的宗教,伦理,阶级却是把社会各份子联接起来,形成有序的社会。
     
签名被屏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7-9-2 20: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lue_maomao 发表于 2017-9-2 20:19
法国大革命创造出了两个最伟大 的国家,苏联和美国。

       这两个后来成为双极的国家,都是法国 ...

苏联我不看作是法国自由革命的输出结果,法国思想太过活跃,革命后期各种思潮出现,其中一种马克思主义也是超时代的开始反思刚刚取得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即便如此,苏联也是列宁主导产生的。其实反思苏联的形成,对很多没有像欧洲大多数国家那样经过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的从农业(奴)文明跳跃直接进入工业革命社会的国家都有很好的参照作用。俄国能实现不流血的热月,二月革命,就是因为当时那批受法国传统思想开花的贵族们希望改革俄国社会。这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有大量的描写,当时的俄国贵族,非常向往法国,欧洲的思想,但是苦于无法一步登天。主要是俄国社会底层的农民,那批不会说法语的,真正传统的俄国人和贵族们的节奏是搭不起来的。

我现在再看《安娜卡列宁娜》,其中列文对自己农场的大量技术,科技改造,就是按照法国的思路来的。但是俄国的农民并不习惯这些。托尔斯泰本人,其实作为俄国拥有大量农场的贵族代表,是非常理解这其中的分歧的。描写的本身最终是落回来俄国农民的本质,自由劳动给人带来的身心愉悦,远远不是尽心策划的农场改革能相比的。托尔斯泰最终还是热爱俄国人本质的那种精神。这种自我矛盾,其实是大跨步改革所必然面对的,消化不了。现代思潮的涌动,在法国开始,最为汹涌,法国自己都需要两百年才能慢慢消化,更别提俄国在学习法国的时候,没有法国中世纪古典社会的沉淀。

中国也一样,可惜的是中国在大跨步的百年内,基本是摧毁了自己的古老文化,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这期间最为荒诞的时期,恐怕就是举红旗,唱红歌,人手一本小本子的那三十年了。法国的自由革命值得继承,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犯过更深的罪行,这条线路上的革命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7-9-2 20: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白小纯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白小纯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散沙化的自由平权社会很快找到找到彼此的方式,军队是最好的合法结社,民族主义由平权后开始兴盛,平权后理当和平的公民们,很快找到同类和异已,欧洲的小规模 贵族战争变成了大规模的平民战争。

       当散沙们组成军队,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军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长官,有士长,有伙夫,有逗比,有懦夫,有参谋,而每次战争中的死亡减员,新兵们马上可以自动找到相应的位置,人类有他的自我适应性。

        
签名被屏蔽

发表于 2017-9-2 20: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lue_maomao 发表于 2017-9-2 20:44
自由主义往往就是精致的利已主义的代名词,托尔斯泰这样的贵族,天生会对抗世俗化的自由主义,世俗的 ...

我并没有读出这些自由和旧宗教的冲突。托尔斯泰是个非常有信仰的人,在《战争与和平》中,包括《安娜》中,宗教是俄国人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俄国的贵族,包括欧洲的宗教改革,新教的教义,并没有使得欧洲放弃信仰。和追求自由更是没冲突。其实我没读出这书里有对自由的追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自由的,并没有认为自己不自由。我读出的是俄国贵族的迷茫。Pierre留学法国回来,在法国的经历使他迷茫与自己俄国人的身份,到底什么才是俄国人,是Pierre一直追求的。他会昏头昏脑的接受婚姻,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追求Free Mason的新信仰教义。但是最后的最后,Pierre从战争中找到的是自己作为俄国人的本质。真个战争就是俄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个民族只有在强大外界压力下,才能凝聚,才能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民族性。

Andrew也一样,但是是不同的角度。从一开始对婚姻的麻木。其实这点我觉得才是托尔斯泰自我的映射。我不认为托尔斯泰是追求了自由才对婚姻失望,对传统宗教婚姻的规范失望。这只是普通人的厌倦。大师其实也是人。并不是时时刻刻超越普通人,不用思考饮食男女这些基本需求的。相反,Andrew的描写非常真实,婚姻在托尔斯泰笔下是非常真实的,有热恋期,也有矛盾,争议,甚至背叛。我读出的是人对自我的寻找,即便最后,也不是追求到了自由,批判传统宗教。相反,Pierre返回了真正的常态生活,过起了普通的婚姻生活。区别只是他不再迷茫,作为一个俄国人,找到了俄国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

发表于 2017-9-2 21: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uzhenx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uzhenx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lue_maomao 发表于 2017-9-2 20:50
散沙化的自由平权社会很快找到找到彼此的方式,军队是最好的合法结社,民族主义由平权后开始兴盛,平 ...

我不知道你从何得出这些看法。《战争与和平》中的军队描写并不是散沙化的,相反非常有阶级性,贵族服役,本身就是按照贵族的头衔和阶层来划分的。拿破仑的军队倒是真正的平民军队,都不是贵族出身,和他自己一样,这样才产生了欧洲当时最有作战能力的队伍。《战争与和平》中其实描写了拿破仑这样的一只不败军队,正是因为他们的平民阶层,才极其强大。当他们占林立莫斯科,打败了欧洲历来所认为的野蛮人代表,从平明到贵族的演变也就里程碑式的完成了。拿破仑虽然名义上是兵败滑铁卢,但是在与俄国作战的时候,已经伤到了“元气”,这个抽象的元气就是军队的平民本质被改变了,这样一批出身极为不同的人,最终同化成了和欧洲其他贵族军队一样的模样。而进入莫斯科则是这个转变的完成句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