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Sacred Valley - 探访印加文明 (2007-12-16) jeru · 自制小吃:Buffalo wings (2005-1-7) 蜻蜓
· 自己动手,风衣足食,记我的Owner Builder建房历程。(206,207 & 209 楼更新, 内部石膏板完工) (2012-11-29) cloudaus · 兔小D 09中国行 - 湘西之旅篇 (2009-10-25) 我是兔小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4912|回复: 23

[新西兰和南太平洋] Arrowtown,早年广东淘金人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9 13: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X7PwC 于 2016-9-19 12:23 编辑



前阵子在新西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Arrowtown的一个Chinese Settlement,如果大伙儿去Queenstown,这里值得来看一看。



我去的时候很冷,基本没什么人,遗址外的小店还开着,人多的时候可以玩玩淘金游戏,还有卖蒸饺的。



这个Settlement修复的不错,小径上所有的介绍牌子都是中英双语,像我这种英语不太好的人一下子就看明白了。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厕所,厕所在以前路径的入口处,我在想大冬天的晚上住在里面的人要跑出来上个厕所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接下来也是在入口处的亚林商店,这应该是这里最好的一间屋子了。在当时是整个社区的中心,人们在这里可以买到一些生活基本品,也是一个社区聚会唠嗑的最佳场所。



接下来是一些介绍。我想把图片上的字打出来,这样看起来比较直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段不容易的过往,这是我当时拍照的一个想法。



家的味道

商店里堆着各种欧洲货物和进口货物,包括中国茶、大米、腌柠檬、生姜、鸦片、赌具、药品和烟具。

商业和社交中心

Ah Lum (亚林)又称Lau Lei (老雷),是一位备受尊重的社区领袖。他懂英文和中文,因此会做生意,当翻译,代写信。中国淘金者把他的商店当做非正式的银行和社区聚会点,在这里抽烟,赌博和闲聊。阁楼还为客人和旅人提供住宿。

“地面什么也没铺,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气味,温暖、鲜美、香辣和神秘,我现在还能闻到。” Ah Lum(亚林)商店回忆

Ah Lum (亚林)从沙特欧瓦河(Shotover River)救起一位溺水的欧洲矿工,成为当地的英雄。

唯一的残存

Ah Lum (亚林)商店是箭市华人住区最后一家商店。1925年,Ah Lum (亚林)去世后,商店就关门了,华人社区的中心也就此消失。

1986年,这座建筑物被修复,是十九世纪南部淘金时代留下的唯一一家商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4积分 +22 收起 理由
徐志魔 + 4 感谢分享
woodywup + 8 感谢分享
luckynumber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9-19 13: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欢迎光临箭市华人住区,感受一个非凡民族的故事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华人淘金者在奥塔哥-南部地区(Otago-Southland)建立了众多营地和住区。箭市华人住区是其中之一。但是,到世纪之交时,大多数营地和住区都已被废弃;简陋的住所逐渐败落。今天,重建的箭市华人住区遗迹弥足珍贵,揭示出新西兰最早华人移民的生活与当时的风貌。

约有8000名华人来到奥塔哥-南部地区和西海岸金矿区。他们不是来定居的,而是为了赚钱带回家的。但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些沉默寡言而坚韧不拔的人占奥塔哥-南部地区金矿区人口的17%,占矿工人数的40%。有许多年,他们的黄金产量占矿区的30%。

2002年2月,新西兰政府为历史上对新西兰早期华人定居者实行法律歧视像华人社区正式道歉。2003年,新西兰保护署(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把改善箭市华人住区作为民族和解进程的一部分,以承认“最初华裔新西兰人的独特身份、历史和勇气”。海伦·克拉克,新西兰总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6-9-19 13: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自耕农 寻找财富与荣耀

几乎所有华人淘金者都来自中国南方的广东省。这里,小农在人口过多、失业、疾病和政治动荡的环境中苦苦挣扎,勉强糊口。

背井离乡找活路

淘金提供了摆脱贫困的机会。能出钱资助其他人离乡,等于给出了一条活路。从十世纪开始,淘金者源源不断地奔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金矿,从1865年起,淘金者开始前往新西兰。

诱惑难挡。1871年一名广东劳工一年的收入相当于12-14新西兰镑,而在奥塔哥(Otago),一名普通华人金矿工人一年可以挣77新西兰镑,其中三分之二可以省下来带回家。

背井离乡的人们

绝大多数是年轻男子,其中一些人刚过童年,只有极少数人念过一点书。他们对吸引自己前去的国家一无所知。对他们而言,美国只是“金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新金山”。

在家留守的人们

妇女,包括刚结婚的新娘,留在家中照顾家人。她们的未来同样不定,不知道什么时候男人会寄钱回家,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次见到自己的男人。实际上,七个淘金者有一个死在新西兰。

不适合胆小的

最早的新西兰的华人来自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金矿,但口口相传,很快就从广东引来了新人。1870年,James Shum (詹姆斯·沈)十七岁。他在别人的鼓动下来新西兰碰运气。它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过了几天,我家的亲戚聚到一起,给我践行。父亲给了我三十六盎司银子,我和村里九个伙伴一起离开了广东......我们登上帆船。船上共有330个广东人......”

“离开香港第三个月,海上风高浪大。我们无法做饭,一根桅杆被刮走了,船一侧的舷墙也被刮掉了......在我们睡觉的船舱里,水有一英尺高。所有乘客都开始哭喊救命。只有我和一名十二岁的四邑男孩没有哭喊。我们同村的一个人卷起铺盖卷要跑,我不知道他能跑到哪里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25 收起 理由
woodywup + 8 感谢分享
dxdxxxxxxxx + 2 感谢分享
时光雕刻中 + 1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9-19 14: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招工入境而不受欢迎 金矿生活的残酷现实

身心困苦远远超过了淘金的艰苦。新来者习惯了广东近乎热带的气候,对奥塔哥(Otago)冬季的苦寒感到震惊,对当地人的敌意也感到焦虑不安。

孤注一掷的招工

到1865年,奥塔哥最初的淘金热已经结束。数千名欧洲淘金者奔赴西海岸的新金矿。省议会担心本省经济会崩溃,于是决定邀请澳大利亚金矿区的华人矿工到奥塔哥来。他们用这一观点反驳异议:“人口增长,哪怕是黑猩猩的增长,也比没人好”。

一个社区的诞生

到1871年,在瓦卡蒂普(Wakatipu)的金矿区,华人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矿工。他们沿着箭市的丛林溪(Bush Creek)建造了一个住区,“二十间舒适的茅草屋排成一排,所有屋子都有门窗,适合任何欧洲人居住。他们有一家商店和一个庞大的食堂,做饭的家什一应俱全。”

尽管箭市本身就有两家中国商店,但丛林溪住区成了卡卓那(Cardrona)、梅斯顿(Macetown)和箭河(Arrow River)等地华人矿工的中心。

当地人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了最早抵达的华人。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在原先已经淘过的废弃土地上谋生,并因此赢得了尊重。

与广东老乡分享在澳大利亚学到的采矿知识。

随着华人人数增多,商业利益扩大,移民面临的怨愤也日益增多。有关华人放荡多病的恶意流言极大地助长了欧洲人的偏见,人们更加担心新西兰会成为一个“劣等种族”的殖民地。从1881年起,政府引入一系列法律,阻止华人移民,把入境费提高到令人望而却步的100新西兰镑。

尽管箭市成立了反华欧洲矿工协会,不过华人社区似乎逃过了身体暴力。但在种族主义报刊文章的带头下,他们受尽了谩骂凌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27 收起 理由
时光雕刻中 + 15
astina + 1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9-19 14: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hecatintheha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hecatintheha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表于 2016-9-19 14: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生活在隔离状态 靠亲情相依为命

华人尽量避免麻烦,他们基本上远离欧洲人社区,自成体系,相依为命,互相支持。

“他们是多么渴望美好生活!什么都无法吓倒他们。人在异乡,处于陌生的脸庞、语言和风俗环境中,但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Alexander Don (亚历山大·唐)牧师

家族意识

许多华人淘金者有亲戚关系。在所谓的“链状迁移”中,他们的旅费得到居住在新西兰的亲戚们的帮衬。对另一些人而言,共同的广东乡村文化传承足以使他们紧密团结。这种情谊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日子,提醒他们对中国国内家人的责任。

华人们有着同一个梦想:攒够100-200新西兰镑就回家乡,这些钱足够买一个小农场,甩掉贫困,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在最初的岁月里,淘金者省吃俭用、苦干五年就可以达到目标。至少那是他们的目的。

华人店主

会说两种语言的店主在不识字的华人淘金者与欧洲人社区之间搭起了重要的桥梁。除了起到发言人和翻译的作用外,店主通常还帮忙写信,办理民间银行业务,特别是放贷。

传承文化

无论收入多么有限,华人都非常重视传统饮食、药物、风俗和信仰。

尽管工作时间很长很枯燥,但他们也懂得自娱自乐。他们用烤猪肉、白兰地和鞭炮,全心全意地过节(特别是过年)。赌博、吸鸦片烟或抽烟是深受欢迎的消遣方式,也是一种忘记痛苦的方式。

“在这里(箭市),许许多多华人的生活因移居异乡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半。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他26岁娶了17岁的新娘,婚后四个月就为贫困所迫而背井离乡。现在他49岁了,变成一个不可救药的鸦片烟瘾君子,吸光了所有收入,从而回家团圆已经变得希望渺茫。”

Alexander Don (亚历山大·唐)不仅仅是一名传教士

从1886年到1906年,Don牧师走遍了奥塔哥-南部地区,到与世隔绝的金矿区拜访华人矿工。我们现在对这些人有这么深入的了解,要归功于他流利的广东话、细致的观察和摄影。

虽然矿工们对他以礼相待,但在Don(唐)牧师教化下皈依基督教的华人不足20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5 金币 +1 收起 理由
时光雕刻中 + 15 + 1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6-9-19 14: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ubb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ubb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nice

发表于 2016-9-19 14: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逝去的年岁 淘金者的结局

到1890年,奥塔哥容易淘的金子全都淘光了,许多华人矿工离开了。大多数人回到了中国;一些人去了西海岸的金矿;另一些人找到了新的工作,特别是种菜。收入有限的老年男子成为箭市华人住区的主要住户,过着相当孤独的生活。

回家的人们

家乡的现实有时也会是人们对回家的美好梦想破碎。多年过去了,他们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许多同代人也已逝去。一些人又回到了新西兰。

留下的人们

随着欧洲淘金矿工离开本地区,剩下的华人少了许多骚扰。他们不再被视为竞争对手,在一般人的记忆里,他们是“老实、苦干、和善的人”。

疾病与死亡

年老的华人主要靠互相接济生活。在官方意义上,他们仍然是不受欢迎的移民,并被明确排除在新西兰“1898年老龄退休金法”的范围之外。

年老的矿工渴望葬在祖坟里安息。比较富裕的华人募集资金,帮助数百名老人返乡,并把已故者的棺木送回家乡。令人唏嘘的是,1902年,最后一艘运载近500具遗骨开往中国的轮船在荷基安加港(Hokianga)沉没。

传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西兰放宽了对中国移民的政策。在此政策之前,新西兰的绝大部分华人,其祖先都可以追溯到来新淘金的广东农民和农村手工艺者。

一小部分最早的移民娶了欧洲女子为妻,他们的家庭成功地融入新西兰社会。虽然政府限制华人移民的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但采金时期之后,新西兰的华人妇女人数缓慢上升。

1911年,当时在新西兰的华人妇女可能不到50人。

谨以这些文字颂扬新西兰的华人先驱和他们对新西兰多元文化社区做出的贡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5 金币 +1 收起 理由
时光雕刻中 + 15 + 1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6-9-19 14: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dxdxxxxxxxx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xdxxxxxxxx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历史不可忘记

发表于 2016-9-19 14: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是复原的一些住屋,非常简陋而且低矮。





我想低矮的原因可能是这样更保暖,虽然已经够不暖的了。







还有利用地形建的岩棚,一般用来存放东西,因为靠近岩石很潮,没法住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6-9-19 15: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遗存的实物 重构过去

自己动手

华人淘金者懂得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建造简单的棚屋。请注意,烟囱通常设在门边,室内是多么昏暗。家具仅有一个用来睡觉的平台和几个储物箱。唯一的装饰品是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外面和棚屋里面的祝福对联。

流动人口

从1880到1900年,华人住区有16-20名永久居民。实际人数经常在变,特别是在冬季,矿工无法淘金时,更是如此。最初,几个人共住一间棚屋,不过后来,人数减少了,居民们往往独住。

Su Sing (苏星)的商店

最初的住区棚屋只剩下高低不平的地面。从1870年到1890年,这座狭长的木板房被用作苏星的家、商店、食堂、寄宿店和社交中心。

修复工作

1983年,人们对这里展开了一次考古挖掘,勾勒出当年华人住区的图景。当时挖掘了二十五个遗址,发现了许多器物,其中有钱币、瓦罐、瓶子和鸦片烟枪。这些物品现在都存放在箭市湖区博物馆展览。人们根据详尽的信息,重建了数间棚屋,并加固了其他遗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tumbleweed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9-19 15: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evin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evin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部分都不用自己写,照抄。偷懒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X7PwC + 8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9-19 15:3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华人田园 为社区供应食量

靠土地生活

想象一下,在棚屋后面的山坡上,一直到Ah Lum (亚林)的商店,有一片整整齐齐的田园。这些小小的地块用棚栏,山楂树篱和石墙围起来,收成无论是卖钱还是自吃,都颇有价值。

淘金者无疑对运用自己的传统农耕技能生产蔬菜感到自豪和喜悦。他们把土壤刨松,用大量动物粪便施肥。

岩棚

华人往往依凭奥塔哥(Otago)的片岩露岩层建造防护棚屋。考古挖掘发现,小棚屋是建起来当仓库用的。

额外收入

随着淘金收入减少,许多华人开始靠田园里的作物谋生。马铃薯、玉米、卷心菜、豌豆、醋栗和草莓是奥塔哥中部最常见的作物。

当地居民(锡盘)唐寅灵用竹扁担挑着篮子,定期到箭市城区,挨家挨户卖新鲜蔬菜。比较富裕的华人则驾着马车卖自己的农产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6-9-19 15: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kevin妈妈 发表于 2016-9-19 14:30
大部分都不用自己写,照抄。偷懒了

下次会弄一个大部分都是自己写的(monkey27)

发表于 2016-9-19 15: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kevin妈妈 发表于 2016-9-19 14:30
大部分都不用自己写,照抄。偷懒了

我都忘了,看看K妈的老乡奋斗史(monkey27)

发表于 2016-9-19 15: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evin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evin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X7PwC 发表于 2016-9-19 14:36
我都忘了,看看K妈的老乡奋斗史

我的老乡?你这是早年广东淘金人的故事,新西兰还有我老乡的故事吗?
先付出,才会得到,不论是工作,爱情,家庭,还是友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9-19 15: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地方不用花钱,不过有捐款箱,我建议如果去的话可以捐一点,毕竟是讲述华人的故事,日常还需要资金来维护,而且维护的也不错。新西兰好像很流行捐款,几天的时间里我一共捐了四次,这是其中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5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时光雕刻中 + 15 + 2 补贴一下 =^_^=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9-19 15: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kevin妈妈 发表于 2016-9-19 14:40
我的老乡?你这是早年广东淘金人的故事,新西兰还有我老乡的故事吗?

K妈不是来自广东的吗?如果记错了请原谅我,我记性不太好(monkey27)

发表于 2016-9-19 15: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evin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evin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X7PwC 发表于 2016-9-19 14:42
K妈不是来自广东的吗?如果记错了请原谅我,我记性不太好

来自广东不等于家乡是广东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X7PwC + 8 好吧,那我猜你是嫁到广东去的.

查看全部评分

先付出,才会得到,不论是工作,爱情,家庭,还是友谊。
头像被屏蔽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6-9-20 00:2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甘理梁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甘理梁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老一辈移民真不容易啊

发表于 2016-9-22 23: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甘理梁 发表于 2016-9-19 23:24
老一辈移民真不容易啊

嗯,所以现在情况好得多了,天朝也强大多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6-9-23 13: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28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28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7: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eautifulmin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eautifulmin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地方我去过,感觉很压抑

发表于 2016-9-26 11: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7Pw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7Pw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beautifulmind 发表于 2016-9-23 16:33
这个地方我去过,感觉很压抑

天冷的日子里,碰上人少的地方容易给人一种忧郁压抑的心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