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hereIa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ereIa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想写一篇成功的找工经历,给正在找工的TZ借鉴。可惜找工旺季接近尾声,我的工作还没找到,只能以自身经历提醒大家2007年Adelaide就业形势严峻。
2004年冬,我在开始投简历的第二周就找到了专业工作。 近一年后骑驴找马,不太认真地找工作,投了些简历,没有follow up, 也没收到什么面世机会。后来,第一次尝试cold canvass就找到了我的第二份专业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个项目,几乎都会接触到客户公司的管理层和行政部(负责招人的部门)。发现招不到合适的人的公司还不少。在方便的场合时,我会问他们为什么招不到人。当发现对语言要求不高时,我会建议客户尝试招新移民。
有次在工作中,一直尾随陪同我的制造经理(一个中型工厂,制造经理相当于operation manager),向我发出邀请,说需要我这样的人做工程师并联络重要客户,问我薪水要求。当时,我没有明确表示,只是含糊的说,depends on your package。后来又见面时,我也没提这事。但是,他的邀请,让我感觉自己翅膀硬了。由于工作太累,经常出差,我早有辞职念头。但并不对那家公司感兴趣。倒不是那公司不好,一是感觉不好处理自己的身份,二是那个职位和我近些年的经验不符,要想不令人失望,自己要付出额外精力去补回多年前丢下的东西。
去年十月,在没有找到下家公司的情况下,我大胆地辞职了。我认为凭自己两年多的本地专业工作经历,应该能在年底前找到工作。谁知先今的就业形势大不如从前。我至今还在找工,并进入了找工集中营。(每天要去政府养的找工中介公司,这样centrelink才给你发“工资new start allowance”)。
在集中营里,跟找工同仁聊天,发现有些人已经工作20多年了,由于公司裁员或关门,不得不重新找工作,已经找了很久了。这些人都是本地人,不存在语言问题,从交谈中得知,他们不是那种懒得工作,等着领政府补贴的人,实在是工作不好找。因为没有收入,有些人也很俭省,不敢花钱去买午餐, 说When I am here, I don’t want to spend money。也有领youth allowance的年轻人。有个小伙子,看来已经来了很久了,现在每天除了查登出来的招聘广告,还很勤奋的翻白页(white page),找相关公司尝试cold canvass。 他好像很不成功,总是沉默地让人担心。
没有锤子(trades)的不好找工作。有锤子也难找。一个日本来的机械工程师,来了一年多了,我以为他早就有工作了。后来一次在bridgebuilder交流时,才知道他因为语言问题,过不了中介那一关,一直没有工作。可幸的是,他把他的简历给我不久,正好我在现场工作时,从那间公司管理评审的报告中,发现一个工程师的职位已空缺半年多(要求有设备现场安装经验)。我直接和operation manager, HR manager谈,说有适合的人推荐。结果这个日本来的机械工程师通过雇主直接面试拿到了12个月的合同。还有一位南韩来的有液压方面技能的设备工程师,英语还不错,发音不算太好,但词汇量很大。也是来了10个月后,才找到工作的。最近遇到的一个伊朗来的机械工程师,已经半年了,还没找到工作。和我几乎同时在去年底,应聘国防部工作的另一位南韩来的,以scholarship 身份在Flinders Uni.读完博士后的,专业研究深海潜艇的结构工程师,也苦苦找不到工作。
南澳制造业越来越不景气。从裁员或关门的工厂出来的专业人员,造成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个职位以前可能三十个人以下去应聘,现在动辄上百人。我辞职前自以为自己会是猎头中介的抢手货。想不到在二月的招工旺季,我连面试机会都寥寥无几。
现在中介见我,根本不面试,只是聊聊。说会帮我找合适的公司,但真正有对口职位出现时,他们又说,收到了很多好的简历,雇主认为别人比我更close。真感觉找工之路遥遥无期了。我还有房子要供的呀?!我该怎么办?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