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文章由 十年忽悠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十年忽悠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同事说午餐想吃fish and chips, 忍不住胡思乱想,胡乱涂鸦,不知这篇是否满足活动要求,斑斑们全权做主吧。
出国前,我就在各大报纸杂志上寻找澳洲的当地小吃是什么,琢磨着虽然不能一叶障目地以小吃来推断当地人的性格,但是起码从中可见一斑,正如四川人有着朝天椒般的火火辣辣,江浙和上海人也有着宁波汤圆般的甜甜糯糯。可惜十年前的我不谙网络,就算翻遍了传统媒体,也未能找到片言只语。带着对澳洲人的种种猜测,乘坐的飞机稳稳地降落到了这片土地。稍稍安定后,我又想起了这个话题,逐一询问身边的澳洲同学,他们记忆中最有名的小吃是什么。所有人都沉思片刻,然后非常确定地告诉我,应该是fish and chips,并且说完后大拇指转动,很是回味。我不觉困惑,不知他们为什么要把麦叔叔的薯条和一条鱼放在一起,还要定义为best food。自己虽然对这鼎鼎大名的鱼薯心驰神往,可是读书的地方不靠海,找不到他们所说的海边小铺,只能偶尔在学校的小吃店一见鱼薯的身影。但在那个连买瓶酸奶都是浪费的穷困的学生时代,这有名的食物只能是一种奢侈。我忍不住暗暗叨咕,难道澳洲的生活真是这样的遥不可及?
慢慢地出了小镇,来到了大城市,上课之余找到了份零工,有了收入,好好地尝一尝鱼薯成了我进城后的愿望之一。那天,三五好友小聚在darling harbor,买来一堆期盼已久的鱼薯。朋友说,‘今天让你一次吃个够。’大家哈哈大笑,尽情享受。 鱼薯的香味引来了只只海鸥,我心念一动,抛出薯条,要与海鸥共享。朋友却立即劝阻,‘这可是给人吃的,我们还没那么有钱有闲。’刹那间明白,悠闲的澳洲生活虽近在眼前,但我们仍需奋斗。
终于,历经漫长的等待,书读完了,工作也找到了。鱼薯不再是一种奢侈的想象,而成了一种平实的美味。想念时,总会买上一份鱼薯,在灿烂的阳光下细细品味。每到一个海边,也总要找找当地的海边小铺,尝尝特色的澳洲小吃,每次还不忘与身边的海鸥一起分享。老爸老妈过来后,我爱带他们去海边吃鱼薯,渐渐地他们也喜欢上了这份美味,这份悠闲。老妈常常问起,鱼薯为什么那么有名?只因老爸朋友的女儿在海边开了间鱼薯店,虽然起早摸黑,但也自给自足,悠然自得,老爸的回答就是那么的高瞻远瞩,‘鱼薯代表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显示与老爸的不同,我也在一边胡言乱语,‘澳洲靠海,鱼就是当地的文化。而薯条有粗有细,有短有长,就像人一样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澳洲是个大家庭,有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但无论你高矮胖瘦,只要敞开胸怀接受这里,这就是你的家。’ 老妈对我们两人的解释都很是喜欢,却很神秘地说我俩还说漏了一点,‘我吃薯条时,不喜欢用他们的酱,就喜欢用自己配的辣酱,才好吃。这说明什么?说明不要忘了自己的文化,要找到恰当的融合点,鱼薯才会更好吃,生活才会更美好。’
[ 本帖最后由 十年忽悠 于 2011-4-5 12:04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