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o(∩_∩)o康康日记の麻麻走丢了的日子!~~~P14 L399 (2009-12-14) 舞美拉 · 我与北外红颜的故事之我爱你,此生不渝 (2024-3-20) rivaldo
· 冬天到海岛去看鱼,Rarotonga+Auckland四日游 (2019-7-21) Celllo · === 淡季的关西:一路欢歌 === (京都 广岛 姬路 七晚 全文完) (2017-3-18) 胡须康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8645|回复: 83

一个国家的兴起---澳洲史话(ZT)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文刊登在文学城网站. 筒子们看看吧,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 哪怕是很短暂的历史 对于生活在澳洲的华人而言也是重要的.
在此我向陈博士致敬!

旅澳科学家、作家:陈向阳博士


作者简介

陈向阳,北京人,1970年初中毕业。在一个街道工厂当了7年的工人后,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的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表面在最近的地质时期中的演变过程。1982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古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取得了澳洲国立大学的奖学金,来到澳洲攻读博士。研究课题是澳洲中部的盐湖,它们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化为今天这个样子。1989年取得了博士学位。1990年进入渥隆冈大学作了一年的博士后,主要研究澳洲中部的沙漠。然后又为政府的环保部门完成了一项研究:如何保护一些湖泊边缘的土著人遗迹。1992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水土保持局作了一名土壤调查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基本上一个人在野外工作,完成了一幅2500平方公里的土壤图。1994年开始在首都的堪培拉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作一名讲师,讲授土壤学和地质地理方面的课程,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实习。自从2002年,在大学的全职工作结束,转为客座讲师。除了继续不定期的教授土壤课程,更多的时间用于中文写作,涉及的范围远不止于澳洲的大自然。2006年还曾经在澳洲国立大学讲授了半年的中文写作课。



二百多年前了,准确说是1788年1月26日,11艘大帆船停泊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海湾中。在靠近今天悉尼歌剧院的地方,身着红色制服的英国兵列成一排,那11艘帆船(号称第一舰队)的总指挥官菲利普(Phillip)亲手升起了英国的米字旗,宣布新南威尔士殖民地从此建立。接着是葡萄酒,还放了一排枪。一切很简单,可是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是“国庆日”了。不过,此时此刻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岸上是望不到边的桉树林,除了海湾里的帆船四周没有一丁点儿的“文明”迹象。但又不是全无人烟,就在第一舰队驶入海湾的时候,岸上有一群赤身裸体的黑人向着大船呼喊,还抖动着手里的标枪。他们是这里的土著人。显然,土著人是这里最早的居民。英国人为什么跑来建立殖民地呢?澳洲大陆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直到二百多年前还只有那么原始的土著人呢?别忙,咱们从头讲起。


1、澳洲大陆


澳洲大陆的年龄至少有几亿年了。最初它是地球上一块巨大的冈瓦那古陆的一部分。1.5亿年前,这块古大陆开始分裂成几块,向不同方向漂去,成为后来的非洲,印度大陆,南美洲,南极洲和澳洲。澳洲大陆从南向北恰恰漂到了一个叫作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这给澳洲带来了干热的气候。除了较湿润的东部沿海,大部分内陆和大部分西海岸都是干旱半干旱区(图1)。因为缺水,澳洲没有大河,最大的墨累河(MurrayRiver)水流量还比不上长江的一条普通支流。人们常说澳洲是块古老的大陆,这是因为澳洲很大一部分至少几亿年来没有被海水淹没过。澳洲还有很多几十亿年的老岩石,经历过多次岩浆侵入,形成了丰富的矿藏。然而,大片古老的地面经过长期风化淋滤,土壤十分贫瘠,缺少植物需要的养分。也有肥沃的土地,多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可惜面积不大。澳洲的本地植物特别适应干旱气候和贫瘠的土壤。

树和灌木里有两大类最具特色:桉树和金合欢。桉树至少有几百种,它们形成大片的颜色灰暗的树林,冬天也不落叶。金合欢大多为灌木,虽然种类极多但都有一个特点:开黄花。每到相对潮湿的冬季和初春,一片片的金黄在澳洲的原野上分外醒目。

澳洲的本地动物就更为独特。自从1.3亿年前,澳洲就被大海环抱而与其他大陆隔绝,澳洲的动物也与其他大陆的动物群分道扬镳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这里的哺乳动物以有袋类最具特色。除了许多种袋鼠外还有袋熊,袋狼,袋虎。可惜,有些就在最近灭绝了,像塔斯玛尼亚袋狼(TasmaniaTiger,叫虎但更像狼)。澳洲的鸭嘴兽更是举世无双,它虽是哺乳动物却下蛋。当最初发现时,许多动物学家都不相信。当第一个标本运到欧洲时,科学家们断定那是假造的。澳洲没有猛兽,对人类最危险的动物是毒蛇,毒蜘蛛和北部沿海的鳄鱼。干旱的气候,丰富的矿藏,贫瘠的土壤和独特的动植物,这就是澳洲大陆的特点。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或者说一个大舞台上,人类将要演出什么样的历史剧呢?


2、土著人


原始人从灵长类(猴和猿)进化而来。澳洲没有灵长类,所以说,最早的澳洲土著人来自其他大陆。土著人什么时候来到澳洲的呢?至今发现的最老的土著人遗迹大约为4万年。其中最有名的是芒戈湖(LakeMungo,在新南威尔士的西部)。在那里发现了很多被掩埋的火堆,被遗弃的贝壳,动物骨头,还有几具土著人的骨骼。这些骨骼在埋葬前已被烧过,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葬。据估计,土著人的祖先最早是在5万多年前到达澳洲的。他们需要渡过大海。在5万多年前的低海面时期,印尼的岛屿距澳洲最近只有60多公里。

土著人的祖先是些什么人呢?尽管土著人皮肤近黑色,但他们的直接祖先不是非洲人而是亚洲人。澳洲土著来自两大不同血缘系统或种群。一种称作“粗状人(Robust)”,头盖骨厚重,骨骼粗大,身材较矮。另一种称作“瘦长人(Gracile)”,头盖骨薄,骨骼细,身材较高。现在的土著人大多属于粗状人,而在芒戈湖发现的土著遗骸则属于瘦长人。瘦长人的头骨很像中国南方的古人类柳江人,也像菲律宾发现的古人。粗状人则接近印尼的爪哇人和索罗人(SoloMan),也和周口店的北京人有不少相似处。这说明,至少有两批原始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至少在四,五万年前分别踏上了澳洲大陆。这以后可能还有一批原始人在四千年前来到澳洲,带来了澳洲野狗(Dingo)和新石器。土著人始终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大多是捕鱼能手,不仅能用木制的鱼叉,还会修水坝拦鱼,编鱼篓和织鱼网捉鱼。他们狩猎主要捕杀小型动物,像蜥蜴、鸟类、小袋鼠、负鼠(Possum)等。他们采集从野果,草籽,根茎到鸟蛋,贝壳,甚至飞娥和肉虫。这些食物种类多,营养充足。

很多科学家都指出,过去的土著人享受着比白种人更多的空闲时间和营养更加丰富的食物。一万多年前的土著人并不比其他大陆上的古人类落后。他们有多种石器,有标枪,树皮船,还有举世无双的“飞去来器”。大约四,五千年前他们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他们有装了木柄的石斧,有带倒钩的鱼叉。他们制造出杀伤力很强的“致死标枪”。上面装有几十个燧石作成的小刀刃。但是,和其他大陆上的古人类相比,他们的装备中少了一样重要的武器:弓箭。他们虽然不是农夫,但也照料和经营他们的土地,不是用锄头而是用火把。经常的烧荒使枯枝落叶化为肥料。火后新生的小草嫩芽不仅是他们的“蔬菜”,也更适合很多动物。经常的小规模烧荒使土地的“生产力”更高。也避免了由日积月累的“燃料”带来毁灭性的大火灾。后来的欧洲移民用了100多年才弄懂了这个道理。

土著人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他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用来聚会。他们的舞蹈和音乐独具特色,很多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澳洲从南到北许多地方留下了土著人的岩画。那些流畅的线条图案和生动的人物动物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们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有大量口头流传的神话故事和关于祖先的传说。两者完全溶合在一起了。当欧洲人到达澳洲之前,土著人的人口至少达到了50万,有人估计可能多达100万。他们形成许许多多的部落,有严密的社会组织,姻制度和“法律”。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地。他们营养充足,身体健康,快活地生活着。他们当然不知道,在遥远的其他大陆上,人类开始了越来越快的进步。农业,畜牧,铜器,铁器。尤其是欧洲人,已经造出了枪炮和远航的大船。不久就要出现在澳洲的海岸。


3、发现澳洲


谁最先发现了澳洲?当然是土著人的祖先。假如不算土著人,那就是最靠近澳洲的亚洲人了。明朝郑和统帅的大船曾三下南洋,途中有可能曾在澳洲北海登陆。在达尔文地区曾出土了中国明朝的瓷器和雕像。在此之前,从唐宋时期开始,印尼一带的渔民就经常在澳洲北部沿海登陆。在海边采集海参并加工后卖给中国商人。

在中国的古书中甚至有更早的关于澳洲的记载。中国人早就知道有那么个“南方大陆”。当马可.波罗于13世纪(1292年)从中国返回意大利时也把这个信息带到了欧洲。欧洲人非常兴奋,因为这恰恰吻合了古希腊思想家的推测:必须有个南方大陆来和北方的大陆平衡,否则脚下的大地就要翻进无底的深渊。

1605年,葡萄牙人托雷斯(Torres)率领着三艘船穿过了澳洲北缘的托雷斯海峡。他很可能看到了澳洲大陆,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的意义重大。1606年荷兰人Jansz在澳洲东北的约克角(CapeYork)登陆,并率人划小船沿河而上遭遇了土著人。这第一次白人与土著人的相遇就以悲剧结束:几名白人被标枪刺死。这之后,荷兰人多次到达澳洲海岸。他们搞清了大半个澳洲的海岸线,并准确地画出了一张地图,还把这块大陆命名为“新荷兰”。当然,这一切都是秘密,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

整个澳洲只剩下了东海岸还在一片朦胧之中。第一个来到澳洲的英国人是丹皮亚(Dampier)。他于1688年登上了澳洲,但仍然是贫瘠的西北海岸。他试图找些淡水,可是除了“沙地,动物足迹和野蛮的土著”,他什么也没有找到。

发现澳洲东海岸的历史荣誉落在了詹姆士.库克(JamesCook)身上。库克出身低微,父亲是苏格兰的普通工匠。库克当过水手,后加入海军,仅是个低级军官。这时,英国的皇家协会计划一次向南大洋的远航。他们要在南半球观测一次不寻常的事件:1769年6月3日金星要从地球和太阳之间穿过。皇家协会向海军求助,而海军部又恰恰有他们自己的秘密企图,于是一拍即合。海军派出了努力号(Endeavour),并有意挑选了不引人注意的库克作船长,同时提拔他为海军上尉。

努力号在库克的指挥下于1768年8月26日驶出了英国。船不大,排水量仅368吨。船上共有94人,包括年轻的植物学家班克斯(Banks)和他的8名助手。欧洲各国都以为这次航行纯粹是一次科学考察。他们哪知道库克船长的箱子里锁着海军部的密令。努力号按时到达了太平洋中的岛屿塔黑提(Tahiti),科学家们顺利地进行了天文观测。当观测结束之后,库克船长按照指示打开了密令。这时才知道海军部命令他接着向南航行去搞清那个仍然迷雾缭绕的南方大陆。并且,只要可能,就以国王的名义宣布占领它。

从塔黑提出发,努力号一直向南。几个星期过去,南方大陆毫无踪影。库克只好调转船头向西。根据窃取的荷兰人的地图,库克心中有数,前方有新西兰,还有仍然位置不清的“新荷兰”大陆的东海岸。1769年10月努力号到达了新西兰。库克用了几个月的功夫彻底弄清了那是南北两个大岛外加无数的小岛。接着继续西航,1770年4月19日努力号到达了澳洲大陆的东南端。4月29日努力号驶入了植物湾(BotanyBay),库克成为第一个发现澳洲东海岸的欧洲人。他升起了英国国旗,以国王乔治三世的名义宣布占有这块土地。接着,努力号继续沿海岸向北航行,不久遇到了大堡礁,航行非常危险。尽管放慢速度加强了望,努力号还是触礁了,挂在礁石上动弹不得。库克和全体船员费尽了气力,卸掉了船上所有的重物才使努力号摆脱了礁石并冲上了沙滩。他们用了两个月把船修好,继续北上。1770年8月21日努力号到达了澳洲东海岸的最北端。在这里库克船长再次郑重其事地宣布英国对整个澳洲东海岸的占领,并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在植物湾他们就与土著人相遇,土著人还向他们投掷了标枪。

这之后在整个东海岸到处都发现了土著人的存在。但是他们丝毫没有迟疑地认为:这是一块无主的土地。在那个时代,似乎只有“文明人”才有资格作为土地的主人,原始人类几乎被当作黑猩猩。1770年8月23日,努力号离开了约克角驶入开阔的大洋,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土著人只能暂时的松口气。这些白人还会回来,这里将要发生改天换地的变化。澳洲历史新的一页开始了。


4、犯人流放地


澳大利亚现代社会的开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以流放犯人为目的而建立的英国殖民地。在18世纪的英国,农业的进步使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工业革命正在开始。人口激增,农村人拥向城市。而城市贫民越来越多。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困扰着英国:罪犯的数目猛增。造成罪犯过多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刑律过分严厉,连无业者的流浪也会被定为流浪罪。普通的偷窃就更是处以重罚以至死刑。比如一个盗窃犯可被处以绞刑,如果他(或她)掏包窃得1先令以上或从商店偷得5先令以上或从别人家里偷得40先令以上。偷马偷牛甚至偷羊都是死罪。不过,以偷窃罪而判的死刑常常被改为遣送到殖民地作苦役。

另外,频繁的社会骚乱、起义和宗教冲突产生了大量的政治犯。英国的监狱早已爆满。许多犯人被送到海外殖民地如北美的百慕大。1776年英国的北美殖民地起义成功,变为独立的国家—美国。英国再不能向那里输送犯人。于是,犯人成为英国政府极为头疼的问题。监狱越来越不够用,很多海军淘汰下来的木帆船被改为监狱,停泊在河口港湾里。一串串这种褐色的方头方脑的监狱船就像一口口的巨型棺材。而监狱船里面则更为可怕。那里充斥着粪便和死尸的恶臭。它们长年浸泡在水里腐烂着,有些就在暴风雨里沉没了。周围城镇的居民感到恐慌。他们惧怕犯人暴动和传染病流行。

英国急需一个解决办法。很多方案被考虑到了,有些现在听起来十分荒唐。比如把犯人丢到非洲的海岸管他们是死是活,或干脆拿犯人去非洲交换奴隶。但最后注意力集中到了新南威尔士(NewSouthWales),即库克船长1770年发现的澳洲东海岸,那里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流放犯人的殖民地呢?1779年曾和库克一同航行的班克斯(Banks),这时已是皇家协会主席,向国会描述了新南威尔士的自然条件:草“长而丰厚”,有“足够的木材和燃料,水源充足”,可“支持大量的人口”。于是,在澳洲建立流放犯人的殖民地就被确定了。

1787年5月13日,由11艘船组成的第一舰队从英国起航。不同于以往的远航,码头上静静的,没有鲜花和激动的人群来欢送他们。那些目送船队远去的人们祈祷着“愿上帝宽恕他们”。整整用了半年多第一舰队才到达澳洲。船上共有1473人。除了750名男女犯人(580男,170女),还有统帅菲利普(Phillip)和九名行政官员,200多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和随行的二十多位官员妻子和32个孩子,还有400多名船上的水手。

从1790年开始陆续有更多的犯人抵达。犯人们要经过几个月到长达一年的海上颠簸,船上的恶劣条件和粗野的虐待难以形容。1790年1月启航6月底到达的第二舰队共装载了1026名犯人,但267人却死在路上。而剩下的759人里有一多半病弱得长期无法工作。还是回到1788年1月26日,这天菲利普作为第一任殖民地总督宣布新南威尔士殖民地(Colony of New South Wales)成立。就在今天的悉尼歌剧院附近升起了英国旗。这就是这部“澳洲史话”一开头描述的那个场面。

[ 本帖最后由 tonyy 于 2010-2-9 02: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积分 +18 收起 理由
hsy12 + 4 感谢分享
滑翔机 + 4 感谢分享
parramatta + 5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0 |显示全部楼层

1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月初,六百多名犯人全部登陆。菲利普对犯人们训话,鼓励他们循规蹈矩,但更加强调的警告说:任何不轨行为都会受到严厉惩罚。而犯人们呢,面对这个完全陌生的大陆和未来,多数人的情绪是绝望,愤恨和麻木。那些官员和士兵还有机会回英国,而绝大多数的犯人将被终生监禁在这地球的另一端。他们再也无法回到熟悉的故乡,再也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他们的余生注定要消耗在这片荒野的土地上,没有欢乐,只有磨难。这是多么残酷无情。


5、万事开头难


第一年,新南威尔士殖民地遭受了饥饿的折磨。

当帐篷和简易房刚刚搭好,菲利普总督就迫不及待地布置耕种。他建立了政府农场,并分配给军政官员土地让他们也建立私人的小农场。当然,所有的耕作都是犯人的事,还必须在士兵的监视下强迫进行。海军陆战队的官兵从一开始就坚决认为他们只负有军人的职责,干农活与他们不相干。

这里的土壤与英国的极不相同,地面板结,很快就磨秃了他们的铁锹和锄头。在悉尼湾(SydneyCove)一带的土壤又很贫瘠,害虫也来祸害播下的种子。到当年(1788)的九月,菲利普不得不在给英国的报告中写下:第一茬播种完全绝收。

粮食发生恐慌,说好从英国输送粮食给养的船迟迟不见。他们当然不知道那只船半途与冰山相撞已经沉没。而菲利普派到南非采购粮食的船偏偏也失事沉没。情况紧急,食品严格限量配给,粮食定量消减到平时的三分之二,黄油则完全没有了。因为饥饿,犯人的劳动时间不得不减少,缺少营养和新鲜蔬菜水果使病号大增,尤其是坏血病在蔓延。不仅是食品,工具和服装也不够,不少站岗的士兵光着脚,没有鞋。

土著人的敌意越来越强。菲利普从一开始就坚持“怀柔政策”,他命令士兵要态度友善,不到万不得已不许开枪。他本人对土著人摆出所有表示友好的姿态,总是面带微笑,还向土著人赠送礼物,比如小斧头。一开始确有成效。但是,当土著人判断出这些白人打算长期占领他们的土地时,他们对白人的微笑就不买帐了。土著人开始用石块和标枪袭击白人,连菲利普的肩部也中了一标枪。1788年5月30日,两名白人被土著人杀死并分尸。为了教育土著人“懂得文明”,菲利普命令驱赶土著人来看鞭挞犯人。但土著人脸上的表情除了恐惧只剩下极度的厌恶。袭击活动丝毫不减,而且土著人还窃取工具和食品。大部分官兵早已对“怀柔政策”失去了耐心,终于,菲利普下令不许土著人靠近住地。

犯人的情况更糟。他们被强迫着进行繁重的劳动,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伐树、挖草根、翻地、修路、盖房子。犯人们想方设法逃避劳动,还利用一切机会偷窃食品。尽管惩罚是严厉的,皮鞭把人打的血肉模糊,犯人们惧怕饥饿和劳动似乎超过了对皮鞭甚至死刑的恐惧。

军政官员和士兵们也越来越厌烦、失望,生活的艰苦和无聊越来越令人无法忍受。他们感到自己也像犯人一样被流放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那时别说电话,连电报还不曾发明。他们对外面世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使他们发疯。当来自英国的船终于到达时,他们简直发狂了一样地划着小船迎上去,扑到船上,不理睬来人的任何问话,抓住对方连晃带喊:“信!信!”。家书抵万金,真是不假。

菲利普决不是轻易退却的人,他面对重重困难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在更远离海岸的地方(现在的悉尼市西部)发现了大片的肥沃土地,并在1788年11月在那里建立了定居点和农场。他不仅认为食品供应的前途光明,他还继续相信土著人迟早会“接受文明”,会被同化到“文明社会”里来。

终于,形势开始变化。1790年6月第二舰队的到达缓和了粮食恐慌。接着,新农场的丰收和更多的开垦使他们彻底摆脱了缺粮的恐慌。但是,由于健康恶化,菲利普不得不在1792年12月返回英国。

菲利普的接替者,代理总督格罗斯(Grose)惊奇地发现,这里盛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水里有的是鱼,地上到处是猎物,而帐篷已被木头房和石头房取代。当第三舰队1792年底到达时带来了许多官员的妻子,她们形成了初步的“夫人社交圈子”。这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明迹象”,比如音乐、读书、谈话、观赏风景。生活的全部内容已不再是“如何活下去”。

最困难的开头已经过去,他们站稳了脚跟。


6、权力和财富


第一任总督菲利普1792年离任。在正式总督到来前,代理总督格罗斯(Grose)对手下官员极其慷慨:任何一个军政官员只要想要就白给100英亩土地(1英亩合4000平方米)还分配给犯人作劳动力。格罗斯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产量。结果呢,官员们富足起来,政府农场却一天天“瘦下去”。格罗斯还鼓励官员们从事商业贸易。很快,军官们利用权力垄断了进口的货物,他们只要包下所有的来货然后再高价卖出就能赚到100%甚至200%的利润。

烧酒几乎是当时最重要的进口商品,谁都离不了,尤其是犯人的必需品,用来暂时解脱痛苦。在菲利普时代,犯人饮酒被严格限制,但格罗斯代总督却批准给犯人烧酒作报酬。效果很明显,当年菲利普总督用劝导和皮鞭都无法使犯人勤奋劳动,但是烧酒却作到了。

1795年,正式总督亨特(Hunter)到达。他发现许多军官已经是殖民地最大的农场主和商人了,他们利用职权牟取暴利,迅速积累财富。腐败堕落之风盛行,到处在酗酒,从官员到犯人。亨特打算“整顿纲纪”,但是遇到了强大的抵抗。抵抗力量的代表人物是麦卡瑟(Macurthur)。麦卡瑟本是一名海军上尉,1790年随第二舰队到达澳洲。他非常能干又雄心勃勃,很快就从垄断贸易中发了大财。他经营农场也很成功,到1794年他已经有了一个250英亩的农场,他的房子是当时最气派的,有大厅,4个睡房,厕所,厨房,另外还有办公室,佣人房,谷仓。所有这些都座落在3英亩大的一片果菜花园之中。在整个新南威尔士殖民地麦卡瑟极有影响。

亨特总督想整顿纲纪,立刻就陷入了与麦卡瑟的对抗。几个回合下来,亨特败了。麦卡瑟联络了很多人向英国政府告状成功,1800年亨特丢掉了总督职位。可是,新总督金(King)却比亨特更果断地“整顿吏治”,他恢复了政府对进口货物的优先购买权,政府买剩的货物也不许任何个人垄断包购。他还限制进口烧酒,还减少了分配给军官们的犯人劳动力。这当然使他极不得人心。但他在麦卡瑟反击之前就先下手为强,抓住把柄斥责麦卡瑟以公济私,非法牟利,将麦卡瑟送回英国受审。谁知麦卡瑟在英国不仅没受处罚,反而用他善辨的口才大获全胜。英国的工厂主们都支持他准备在澳洲大力养羊的计划,英国政府还特别批给他一万英亩土地和30个犯人。

1806年,布莱(Bligh)又取代金成为新总督。这位布莱总督脾气暴躁,性情凶狠,动不动就发火。他根本就没把麦卡瑟放在眼里,当麦卡瑟前来拜会时谈起自己的羊,布莱不耐烦的打断他!“你那羊啊,牛啊的,和我布莱总督有什么关系?”。1807年,布莱总督发布命令严禁在任何交易中用烧酒支付,并严格限制军官从事贸易。很快,那些军官们恨他比恨前任总督金更有过之。

1808年1月,布莱总督与麦卡瑟发生正面冲突。麦卡瑟因为他的一艘船违犯了禁律而被起诉。在法庭上麦卡瑟要求法官阿特金斯(Atkins)回避,因为他们之间有私人纠葛。六名陪审的军官都偏向麦卡瑟,但布莱总督却坚持仍要法官阿特金斯审理此案,并把麦卡瑟关押。当那六名军官一再要求释放麦卡瑟并撤换法官时,布莱总督大发雷霆,斥责那些军官有谋反罪,并要起诉他们。这时,新南威尔士军团的约翰斯顿(Johnston)少校出面释放了麦卡瑟。麦卡瑟立即联合150余名军官请求约翰斯顿少校逮捕布莱。1月26日傍晚,军队包围了总督府,经仔细搜查从一张床底下拽出了布莱总督。

1809年底,又一任新总督麦克阿瑞(Macquarie)到达悉尼来收拾乱局,而约翰斯顿少校和麦卡瑟都返回英国接受军事法庭的审讯。结果,约翰斯顿被解除了军职,而麦卡瑟没有在英国受处置,因为他早已辞去军职。但他被告知,他的案子将由新南威尔士的总督审理。为逃避受审,麦卡瑟一直在英国呆到1817年,当他的案子被撤消时才返回悉尼。

就在那些官员们明争暗斗之时,那些犯人又怎样了呢?


7、早期的犯人


菲利普之后的几届总督和新南威尔士军团的军官们为了财富争来争去。而那些生产财富的犯人们呢,却在流汗流血。

有人把早期殖民地的犯人比作奴隶,他们住牢房,常常被缚以铁链,他们在皮鞭和刺刀下作苦工,而生活有时还不足温饱。但和奴隶明显不同的是他们有刑期,可以被释放重作自由人。

从一开始犯人就不断地反抗,怠工是最普遍的,也有犯人逃跑。但是在殖民地早期,跑进丛林就等于死亡,或因饥渴或被土著人杀死。曾有过几次成功的逃跑,都是从海路,或者偷船或者藏在船上。直到1820年以后逃进丛林的犯人才有条件活下去,他们可以到居民点、农牧场找到吃的,可以守住交通要道拦路抢劫,成为“绿林好汉”,这是后话。

犯人里面最悲惨的是“顽固犯人”和再次犯案的犯人,他们被送往“再惩罚监狱”(secondarypunishmentprison),比如塔斯马尼亚的阿瑟港(PortArthur)。在那里犯人长期戴着手铐脚镣,被驱赶着作苦工,如修路,晚上就被塞进路边的牢房车里。有这样的传说,因为痛苦太甚,犯人互相“赐死”,经过商量,一个犯人把另一个犯人杀死,然后自己也得到死刑。

在所有犯人中,来自爱尔兰的犯人又是最易受到惩罚的。从1791年第一批爱尔兰犯人到达,到1868年英国停止输送犯人时,总共有大约5万名爱尔兰犯人送到澳洲,几乎占犯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爱尔兰犯人很多是农民,还有政治犯和因宗教原因判刑的。绝大多数爱尔兰人信奉罗马天主教,而英格兰人多信奉新教。因为宗教的不同和习俗的不同,爱尔兰犯人对殖民地那套完全英式的法律制度格外的憎恨,不断地试图反抗。在历次犯人的反抗活动中爱尔兰人总是最积极的领头人。殖民地当局也对爱尔兰犯人分外提防,把他们看作最顽固最危险的犯人。

爱尔兰人性格倔强,都是“硬汉子”,在挨皮鞭时即使被打得皮开肉绽也常常一声不吭,哪怕把牙咬碎。1804年,在“皮鞭牧师”马斯顿(Marsden)的不断压迫下,爱尔兰犯人起义了。大约三百名犯人聚集起来,他们打算挑起一场全殖民地的大起义。但是军队很快赶来,只有几条枪的犯人当然敌不过,不少犯人被枪杀,6名领头的犯人被逮捕并处以绞刑。这是全澳洲第一次为争自由反暴政的起义。

也有一些犯人比较幸运,他们一到澳洲就被分配给农牧场主作劳力,而不是关在监狱里。如果碰上一个“好主人”,犯人不仅能吃饱肚子,而且劳动也不那么艰苦。特别是在1810年麦克阿瑞(Macquarie)总督上任后,犯人的待遇有很大改善,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犯人的反抗。麦克阿瑞的继任者又曾一度对犯人“严厉”起来。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犯人被分配给农牧场主,犯人整体的处境慢慢的好起来。最后当英国取消向澳洲输送犯人时,其理由之一就是澳洲对犯人太宽容了,起不到任何“威慑”作用。


8、向哪里发展?


1810年,麦克阿瑞(Macquarie)总督上任,他带来了新部队,解散了那个有“烧酒军团”之称的新南威尔士军团。接着他就大力建设悉尼城市,加宽取直街道,改进公共卫生设施,建造起第一批宏伟的公共建筑,其中有不少一直保留到现在仍不失其风格和气派,比如造币厂的楼房,议会大厦(后有些改造),音乐学院,还有几座大教堂。很多麦克阿瑞时代的建筑都是由一位犯人格林韦(Greenway)设计的。他本是一位天份很高的建筑师,因为造假文件被判死刑,后改为送往新南威尔士。麦克阿瑞总督没有因为他是犯人而埋没他的才华,很快就将他赦免并委派他设计许多公共建筑。

麦克阿瑞总督以宽待犯人出名,他给一些犯人发了假释证(ticketofleave)让他们出狱去工作。这一方面节约了政府的费用,也为农牧场主提供了劳动力。对“表现特别好”的犯人还给予“有限赦免”(conditionalpardon),就像自由人一样了只是在原判的刑期未满时还不能回英国。Macquarie总督对刑满释放的“前犯人”(emancipist)很少歧视,甚至让他们作公务员,有些还被任命为政府官员。这当然招来了手下的强烈不满,他们向英国政府告状。终于在1821年麦克阿瑞丢了官。这时的殖民地已经有4万人口,29万只羊和10万头牛。

虽然麦克阿瑞总督功劳不小,但他还是缺少“历史眼光”,没有看清澳洲发展的方向。他总想让澳洲的经济建立在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上。每当犯人刑满释放,他马上分给他们一小块土地,让他们建立小农场。这样能促进澳洲经济快速发展吗?当时的世界正在飞速进步。英国的工业革命进入高潮,蒸汽机的发明和纺织机的改进使大工厂代替了小作坊,英国对羊毛的需求大增。这时英国的人口也在迅速增加,掀起了向外移民的热潮。这是澳洲的极好机会,这里有的是土地,可以接纳大量移民,可以生产大量羊毛,然后出口英国。

可是,最早看清这个形势的却不是任何一位总督,而是给好几任总督带来大麻烦的麦卡瑟。早在1797年,当几乎所有澳洲牧场上都养着肉用羊时,麦卡瑟就开始大力培育可产优质毛的羊了。1801年,他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改进的美利奴羊,能产又长又细的羊毛。他第一个建立起上万英亩的大牧场,雇佣了很多人,养了成千上万只羊。后来又成立了羊毛公司,开始出口大量羊毛。因为麦卡瑟为人太精明,手腕太多,许多人都不喜欢他。可是历史证明他为澳洲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大规模高效率生产羊毛的方式是当时澳洲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nariko + 4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2 |显示全部楼层

2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从1815年以后,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向澳洲移民。他们看中了这里不要钱(或廉价)的土地,梦想着当个牧场主,发羊毛财。随着自由移民源源而来,澳洲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殖民地,而不再是个“大监狱”。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自由移民渴求土地时,殖民地政府却决定限制殖民地的扩展,并使土地不那么容易到手。这第一是为了便于管理,第二是因为有个叫韦克菲尔德(Wakefield)的英国人提出了一套殖民地发展理论,英国政府和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政府都很相信。那套理论的主要意思是:一个土地广阔的殖民地更应该把土地紧紧控制,并应当高价出售。这样穷人买不起土地就只好作雇工给富人干活,而政府也可有更多的财力帮助更多的移民来殖民地,于是资金和劳动力都不成问题了。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达令(Darling)总督1829年宣布把新南威尔士殖民地限制在以悉尼为中心200公里以内的范围。从1831年开始政府不再无偿批给任何人土地,而公有地出售的最低价为5先令一英亩(0.4公倾)。要建一个像样的牧场需要几千英亩土地,那就是上千英镑,当时这可是一大笔钱。谁能或谁愿意出这么一大笔钱呢?

从1813年起,一个又一个的探险家已经发现了越过蓝山(绵横在悉尼西部)的道路和内地的广阔草原。那么大的澳洲,那么广阔的土地,谁能挡的住渴望发财的自由人呢?


9、抢占土地


从1831年开始,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政府不再无偿批给任何人土地,并限制殖民地的范围,不许向内地发展。这时许多的英国富裕移民和已在澳洲赚了钱的商人、农牧场主都看准了眼前的机会:生产羊毛能赚大钱。他们需要大片的土地养成千上万的羊。他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政府限定的范围之外,那里有无边的土地,政府的一道禁令就能挡住成百成千的自由人么?大规模的非法占地拓荒开始了,许多人不顾政府禁令,赶着大车向内地前进。当他们选好理想的土地就打木桩,在树上刻字,沿着边界犁出条沟,以示这里已被占领了。然后搭起帐篷开始养羊。他们通常向银行贷款,一下子就买几千只羊。银行也乐于贷款给他们,因为羊毛确实赚钱很快。最困难的是劳动力,那些被假释的犯人和刑满释放的犯人都成了“抢手货”,人们争着雇佣他们去作牧羊人。

这些非法占地者被称为斯夸特(squatter),一开始这个词带有贬意,但后来就泛指任何拥有大片土地和大群牛羊的牧场主了。很多的斯夸特后来确实变的很富有,但他们创业的时候却有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住棚子,几乎没有什么生活用具,单调的饭食,极为孤独,最近的邻居也许在几十或上百公里以外。没有任何社交活动,却有很多的危险和灾难,土著人会无情地袭击他们,一只澳洲野狗(dingo)可以在一晚上咬死几十只羊,丛林野火可以把一切烧个精光,此外还有干旱。更为严酷的是,一旦灾难临头他们得不到任何及时的援救,一旦损失了,绝无希望得到政府的任何帮助,因为他们是非法占地者。

那时整个殖民地的土地属于英国皇家。总督可以代表皇室把土地分配或卖给个人。这些斯夸特非法占据了皇家的土地,因此英政府多次命令殖民地总督阻止非法占地行为。但是作不到。到1830年,全殖民地一半的羊都在“非法”的牧场上,到1835年,“非法”的羊远超过了“合法”的,达到一百万只。那些斯夸特有些是原来的军官,有些来自英国的富有家庭,他们人数太多,又太有钱,而且他们已经成为殖民地经济的支柱。政府无法驱逐他们,只好改变策略,允许他们使用土地但把他们置于控制之下并向他们收税。

1836年,伯克(Burke)总督开始颁发占地许可证(squattinglicence),每个斯夸特一年交10英镑,许可证一年一延。但斯夸特们不满意,他们要求政府给予长期的租约而不是一年一年的许可证。但是总督吉泊斯(Gipps,从1838年到1846年执政)拒绝给予长期租约,他不愿意让那些斯夸特控制那么大片的土地。斯夸特们不甘心,组织起来到英国去游说,终于在1847年成功了。他们得到了14年一续的租约,每年每块能放养4000只羊的土地交纳10英镑的租金。但土地是皇室的,政府随时可以出售,不过斯夸特可优先购买。于是很多斯夸特赶紧把他们占据的土地中最好的部分,比如靠近水源的,抢先买下。这样其他部分就失去了吸引力,政府想卖也没人要。

斯夸特们生产了大量的羊毛。到1850年,澳洲已成为英国最大的羊毛供应地。这不仅为殖民地政府带来了滚滚不断的收入,更带动了整个澳洲的经济。像交通运输,商业,银行业,生产农牧业用具的工业,及有关的服务行业。这些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可以说,这个时期整个澳洲的经济都和羊毛息息相关。那句著名的话开始流传:“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


10、黑色战争


有人用“战争”这个词描述早期白人与土著人之间的冲突。这并不十分贴切,因为力量的对比太悬殊了,实际上发生的常常是屠杀。但“战争”一词也有对的地方,在战争中可以见到敌人就杀,管他正在干什么。为了消灭敌人可以用任何手段:偷袭,伏击,清剿,包围。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地区,这些确实发生在白人和土著人之间。

殖民地政府倒是没有消灭土著人的意图。第一任总督菲利普采取了“怀柔政策”。他本人挨了土著人的标枪,部下曾被土著人杀死,但他没有采取不问青红皂白的报复。他一直认为土著人可以被同化到白人社会里来。当他离任时还带了两个土著人去英国,为的是显示土著人可以被“改造成文明人”。其中一位土著人Bennelong也曾风光一时,他在英国“学习了文明”又回到新南威尔士,穿着英国上等人的衣服,过着“文明人”的生活,一度出入白人社会。但他的结局是悲惨的,白人始终看他更像个“穿上衣服的猩猩”,而土著人则不再理睬他。他在走头无路中酗酒堕落。

第二任总督亨特也对土著人相当友善,当他离任时,土著人也来向他们的Be-an-na(土著语:父亲)道别。历任总督和殖民地当局大都力求与土著人和平相处,并一直试图“改造”土著人。比如政府中设有土著保护专员(PeotectorofAborigines),试图引导土著人定居,经营牧场或受雇于白人。一些神职人员还试图使土著人信奉宗教,但是这些似乎出于善意的努力收效甚微。

与政府相比,那些农牧场主和白人雇工则“实际的多”,土著人远远躲开也就罢了,如果“找麻烦”,那就没啥客气。为了一只羊他们可以射杀一个土著人,一个白人被杀死,他们就杀几十个土著人。他们公开地把土著人比作动物,像猴子,蜘蛛,还毫不掩饰对说,要解决土著人问题“痛痛快快一阵排子枪比慈善家的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

尽管政府对待土著人似乎和农牧场主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占领土著人的土地。就因为澳洲的土地没有像“文明社会”那样被耕种,所以都被认为是无主的荒地。仅凭着几句庄严宣告就全归了英国皇家。当时,哪怕对土著人非常友善的白人也认为:澳洲土地广阔,白人占些不要紧,土著人仍有很多地方可以生存。但实际上,作为猎人和采集者,土著人需要很大的地域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且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地。当一个部落的土地被占领,他们不能退到其他部落的领地去,那样将遭到驱赶和攻击,所以他们没有退路只能与白人抗争。还处在原始社会的土著人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的概念。当白人的羊群第一次出现在他们的领地里,他们觉得真是个奇迹。他们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在几千只四处游荡的牛羊里“猎取一两只,白人不是也杀牛杀羊吃么。

当占地拓荒的白人(斯夸特squatter)大批进入内陆四处占地,并用枪弹保卫他们的牛羊时,惨烈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历史资料里有很多记载。

1838年维多利亚Benalla一带的土著人曾有一次“胜利”,他们在一次偷袭中杀死了17个白人,但白人在后来的报复中杀死了至少50个土著人。

1838年在维多利亚的PortFairy附近土著人杀死了4个白人和4000余只牛羊,白人在报复中没有找到“真正的凶手”,却杀死了几名无辜的土著妇女和儿童。

1842年在维多利亚的Gippsland因为一个白人被杀,白人的报复队伍包围了100多个土著人然后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一位目击者后来写道:“森林里的任何动物都不会遭到如此不加选择的屠杀,男人、女人、大人、孩子,一个不留,见一个杀一个,......这将是历史书上最黑暗的一页”。

1861年在昆士兰,白人威尔斯(Wills)一家对土著人很和善并雇佣了不少土著人。可是邻近的另一个白人牧场主发现丢了不少羊,认定是土著人偷了,于是带上人去射杀了不少土著人,在回来的路上却发现他丢失的羊群正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吃草呢。而被威尔斯雇佣的土著人也不加区分地决定向身边的白人报复,于是一声号令一起动手把威尔斯农场上的19个白人全部杀死,包括威尔斯的6个孩子。附近的白人又立即反报复,把他们见到的任何一个土著杀死。

这样的悲惨事件太多了。据统计,在一百多年的冲突中,白人一共被土著人杀死数百人,而白人直接杀死了至少数千土著人,还有人估计达两万。

可怜的土著人只是在绝望中挣扎。如果一定称这为战争,那就是一场一边倒的种族灭绝战。


11、接近灭绝


在一百多年的暴力冲突中,成千上万的土著人被白人屠杀。而当时的政府和社会当然要偏袒白人凶手。在很多次审讯中,白人凶手都被宣布无罪释放。但确有一次著名的审判使白人凶手得到了惩罚。那是1838年6月,在新南威尔士一个叫MyallCreek的地方一伙白人枪杀了28个土著人并焚尸。刚上任不久的总督吉泊斯(Gipps)派人逮捕了那11名凶手交法庭审理。在一审中陪审团却裁定凶犯无罪。一名陪审团的绅士事后还说: "那些黑家伙就跟猴子一样,越早消灭光越好。我知道是他们几个杀的,可我决不能看着一个白人为杀了黑人而受刑。" 但法庭又第二次审理,这回指控那11名凶犯中的7人,他们还杀死了土著妇女和儿童。这次他们被判有罪,并于同年12月被处以死刑。那些凶犯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时说: "我们也不知道杀死黑人还犯法,过去这种事多了。"  与此相比,土著人被送上法庭判有罪的就太多了。有一位土著人在临刑前说了一席话: ".....白家伙们打袋鼠,鸸鹋,用大网捉鱼,什么都打光了,不给可怜的黑家伙留一点。黑家伙太饿了找白家伙要点吃的,可白家伙光瞪眼叫唤,我就拿了白家伙的羊,白家伙用枪打,还有大棒子,我就扔了一标枪,白家伙就倒了,现在他们要吊死可怜的黑家伙"。

白人的屠杀和‘断绝粮草’使许多土著人丧命。但是真正的第一杀手却是白人带来的疾病。土著人已有数万年与世隔绝,这使他们缺少很多抗体。白人身上的病菌病毒一旦传给土著人便迅速蔓延,小小的感冒也能使大量的土著人丧命。尤其是结核病和性病对土著人的危害最大。当时很多白人有性病,尤其是犯人,但因为自身的抗体和治疗,性病一般并不致命。比如梅毒,往往要二十几年才发展到晚期。但在土著人身上梅毒很快就发展到晚期并要了性命。那时许多的白人拓荒者、牧羊人和农场工人都是单身男人,他们常常用土著妇女解决'性饥渴',于是性病很快就在土著人中传播。有的部落'十个妇女有九个患梅毒,她们路都走不了,只能爬'。一位白人看到一个土著妇女'瘦到像一副骨架,带着一个痴傻儿,大约四、五岁,站不起来,她还试图用她干瘪的乳房喂奶'。那个白人还写到‘这个晚期梅毒的土著妇女只是被碰巧看到了,在丛林里肯定有成千的土著在受此病的煎熬'。

在多种疾病的打击下,土著人口锐减。在白人到达澳洲之前,土著人口至少有30万。随着白人逐渐向内陆挺进,土著人口越来越少。到1901年土著人口降到四万余,到1911年仅剩下不足两万。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人则完全灭绝了。那些土著人与澳洲大陆上的土著人有明显的不同,是一个独特的种群。当白人占领塔斯马尼亚时,这些土著人曾激烈地反抗,但遭到了残酷的屠杀。1830年塔斯马尼亚总督阿瑟(Arthur)决定彻底解决土著人问题'。他组织了三千人拉大网,试图把所有的土著人都驱赶到一个小半岛上然后禁闭在那里。但结果仅抓到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后来那些土著由于处境日益艰难,在一个白人鲁宾逊(Robinson)的劝说下向政府投降。他们被送到一个岛上(FlindersIsland)。在那里这些土著人无法适应,又在疾病的袭击下,到1876年最后一个纯血统的塔斯马尼亚土著人死去。

如果说白人和土著人之间确有过一场战争的话,到20世纪初这场战争就结束了。土著人的抵抗已经消失,他们被'消灭'的所剩无几。白人社会已不再把土著人放在心上,认为他们正走向彻底灭绝。

直到又过了几十年,白人社会才突然发现土著人并没有灭绝也不会灭绝。那时的白人社会也进步了。越来越多的白人开始同情和帮助土著人了。这都是后话。


12、六个殖民地


澳大利亚为什么叫联邦呢?因为她由六个曾经是各自独立的英国殖民地联合而成。

新南威尔士是全澳洲最早建立的殖民地,以悉尼为中心向四外发展。直到1813年,其陆上边界还没有越过西边的蓝山(BlueMountain)。

1803年,在塔斯马尼亚附近发现有法国船只出没。因为担心法国人会登陆占地,新南威尔士的总督派了50人去塔斯马尼亚建立据点,并请求英国赶紧派人占领菲利普港湾(PortPhillipBay,现在的墨尔本一带)。于是英国派了一批人到菲利普港湾,但数年后那些人全部迁移到塔斯马尼亚,因为那里的气候更温和潮湿,更像英国。

由新南威尔士的政府管理塔斯马尼亚非常不方便。当时没有电话和电报,一切联系只能靠海上航行,往返一次要几个星期。所以一直派一个副总督在塔斯马尼亚,行政上有很大的自主权。不久,塔斯马尼亚的居民和官员要求成为独立于新南威尔士的英国殖民地。1825年他们成功了,脱离了新南威尔士,直属英国。但直到1856年'塔斯马尼亚'(Tasmania)这个名字才取代了'VanDiemen'sLand'。

澳洲的第三个殖民地是西澳(WesternAustralia),成立的原因也是怕法国人占领。1825年新南威尔士的总督派人去占领西澳并请求英国政府派人建立殖民地。1829年,一个自由民的殖民地建立了。1830年有4000多英国移民到达。但这些移民发现这里的土地并不像宣传的那么肥沃,于是不少人又迁移到新南威尔士。到1832年,西澳的人口减至1500,到1850年也只有7000人左右。由于缺少劳动力,这个以自由民“立国”的殖民地不断向英国要求多遣送些犯人来。直到1890年以后,西澳发现了黄金才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维多利亚(Victoria)直到1851年才成为一个独立的殖民地。这之前新南威尔士政府曾两次派人来建立定居点,但不久都撤了。倒是抢占土地的拓荒者成了维多利亚的“创业者”。英国平民亨替(Henty)一大家子(六个兄弟姐妹还有父母)1829年从英国移民到澳洲。先是散布在西澳,塔斯马尼亚和新南威尔士,后来(1834年)都移居到维多利亚的PortLand一带占地拓荒,与此同时,几户塔斯马尼亚的自由民看中了菲利普港湾一带的土地,打算占领。他们成立了一个公司直接找到了当地的土著部落向他们购买土地。他们顺利地买下了四万公顷土地。而价格呢,仅仅是20条毯子,30把小刀加上面粉,烧酒等物。到1836年,在菲利普港湾已有177人居住和26000只羊。新南威尔士的总督伯克(Burke)决定把他们纳入管辖,于是派遣了地方官员和警察。1839年,菲利普港湾改名为墨尔本。同样因为距离悉尼太远管理不便,1851年维多利亚成为另一个独立的英国殖民地。

南澳(SouthAustralia)是一个“按计划”建立的殖民地。前面说过英国人韦克菲尔德(Wakefield)的殖民地理论,即高价出售土地,让富人买地经营,穷人当雇工,政府得了钱再资助更多的移民。英国政府根据这个理论在1833年成立了一家公司大肆宣传南澳,1836年南澳殖民地成立,一英亩土地售价最低为12先令。头几年困难重重,很多移民又迁移它处,还有些人专门倒卖土地,认真经营农牧业的不多。直到1842年南澳的新总督格雷(Gray)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上大铜矿的发现才使南澳繁荣起来。

新南威尔士政府派人于1824年到昆士兰(Queensland)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那是为了惩罚“顽固犯人”。第二年那个定居点就迁移到了现在布里斯班(Brisbane)的地方。以后的15年里一直用来监禁重刑犯人和再次犯罪的犯人。到1842年,新南威尔士政府才允许自由民到昆士兰定居。但那些非法占地者在1840年就进入昆士兰了。1859年,昆士兰脱离了新南威尔士成为另一个英国殖民地。

上面就是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前的六个殖民地。此外,北领地(NorthernTerritory)在1863年之前是新南威尔士的一部分。1863年之后改为南澳的一部分,到1911年又变为由联邦直辖。而首都直辖地(ACT)当然是在联邦成立之后才建立的。

当人们咒骂澳大利亚人时,最恶毒的就是“罪犯的国家,犯人的后代”。仔细看看澳洲的历史就知道这种说法实在错误,至少南澳、西澳和维多利亚都是由自由民建立的。而且在整个澳洲人口中,犯人和犯人的后代只占很小一部分。1840年英国就打算停止向澳洲送犯人,倒是澳洲的许多大牧场主因为太缺劳动力反而一再请求英国不要停止。到1852年,黄金潮开始席卷澳洲,这时候犯人觉得能被送往澳洲是天大的美事。于是英国停止向澳洲东部各殖民地送犯人。但还送往西澳,因为那里还没发现黄金。1868年英国彻底停止向澳洲送犯人。从1788年到1868年的80年里,英国一共向澳洲输送了十五万九千多名犯人,而同一时期的自由移民则累计一百万以上。1868年以后移民的增加更快。因此,说澳洲人是犯人的后代实在是太错了。


13、黄金潮


1851年开始,澳洲掀起了黄金潮,整个社会搅得天翻地覆。

实际上早在1823年和1841年就有人发现了黄金,但当时的殖民地总督担心引起犯人的骚乱,就压制了消息。到1851年情况不同了,犯人已经很少,而殖民地正苦于人口不足。黄金能带来收入和移民,显然是件好事。

这次发现黄金的是个叫哈格瑞夫(Hargrave)的人,他曾在1849年被加利福尼亚的黄金潮吸引到美国,可是一无所获,他回到澳洲还不死心,听说在新南威尔士的巴瑟斯特(Bathurst)曾发现过金子,就跑去,果然又找到一些。他马上拼命地宣传。他的目的是要得到政府的奖赏。果然,黄金热开始了,到1851年底,已经有5000多人领了许可证去采黄金。1852年,大量的淘金者也从海外赶来了。哈格瑞夫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万英镑的奖金。

那时的黄金多是最易开采的砂金,就在河沟里的砂石里面,拿淘金盘用水淘去泥沙就能得到金砂。有些地点砂金的富集程度惊人,曾有人从一大盘泥沙中淘出两磅半的金砂,曾有四个人一天淘得250盎司黄金。1851到1861十年间,仅维多利亚的黄金产量就达二千三百万盎司(715吨)。当时整个澳洲的黄金产量几乎占全世界的一半。

在黄金的诱惑下,澳洲陷入了疯狂,很多城镇比如墨尔本几乎看不到男人了。房屋空了,买卖停了,甚至学校关门了,船被扔在港口没人管,农场牧场的雇工全跑了,船长和农场主干脆也卷起行李奔向淘金场在班地沟(Bendigo,华人叫大金山),有人这么描写:“镇上的人都疯了,每一辆车上都装满了帐篷、炊具、淘金的家伙,可这正是冬天,道路糟极了,......几个星期里至少有6000人挤在一块300英亩的地方,挖呀,砸呀,刨呀,装呀,上千个淘金盘在飞转....."淘金者从全世界赶来。从1851到1861的十年里,维多利亚的人口从九万七千猛增到五十三万九千,墨尔本的人口超过了悉尼成了澳洲第一大城市,直到1890年才又被悉尼赶上。许许多多的淘金镇形成了,先是成千的帐篷、棚子,然后慢慢变成砖房。

殖民地政府从一开始就计划从淘金潮取得收入。每个淘金者必须申请许可证(Licence),在新南威尔士费用为30先令一个月。这对发了财的人不算回事,可是有大量的淘金者所获甚微。1853年维多利亚政府把许可证税降到每人每三个月2英镑,但很多淘金者仍觉得是个沉重负担。为了保证税收,许多警察到淘金场挨个检查许可证,对没有许可证的人马上拘捕直到交出罚金,而罚金的一半奖励给抓人的警察。为了逃避税收,淘金者互相通风报信,一旦警察来了,淘金场上一片呼喊,没有许可证的马上就躲起来。

随着淘金者对政府的怨恨越积越烈,1854年在维多利亚的巴拉瑞特(Ballarat)爆发了一淘金者的叛乱。起因是一名淘金者被谋杀了,而政府官员却放掉了疑凶。许多淘金者聚集起来抗议,人群很快失控,他们砸了警察局烧了旅馆,又成立了"巴拉瑞特改革团"。他们要求政府取消许可证税。后来在一个爱尔兰人拉勒(Lalor)的领导下他们更加的激进,要求选举权,进而干脆围起一片土地宣布成立“维多利亚共和国”(RepublicofVictoria),还升起了自制的“国旗”:蓝色,上有银色的南十字星。大约有500人宣誓捍卫“共和国”。但这个“共和国”没坚持几天,三百名军人、警察赶到,经过二十五分钟的战斗,一名军官和四名士兵被打死,但三十几名淘金者丧命,领头人拉勒跑掉了。后来,被逮捕的淘金者却没有受到惩罚,被宣布无罪释放。拉勒也没事了,后来还当上了一名法官。虽然“共和国”被消灭了,政府却作出让步,1855年许可证税降到一年一英镑,两年后维多利亚的每个成年男子都得到了选举权。

黄金潮使澳洲人口很快翻了几番,大量的黄金收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英国和澳洲之间开通了定期轮船航班。此外,道路改进,铁路修建,天然气照明,有线电报,......很快都发展起来。这都是黄金潮的功劳。

海外来的淘金者里有意大利人,德国人,美国人,但绝大多数还是英国人和爱尔兰人。唯一的例外是中国人,他们是英国和爱尔兰人之外的最大群体。这些中国人在澳洲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2 |显示全部楼层

3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4、华人的辛酸


提起早期的澳洲华人,人们马上想到淘金。其实在1851年开始的淘金潮之前就已经有两千多华工在澳洲各地农村放羊种地。由于劳动力短缺,早在1837年一位澳洲富商就提出输入华工。但最早的确凿纪录是在1848年,宁罗号船(Nimrod)把121名华工带到了悉尼。他们多来自福建一带的贫苦农民。当时不少华工是不情愿来澳的,招工贩子使用了诱骗甚至绑架等手段。

淘金潮开始以后情况大变。大量华人,主要是广东福建一带的,不仅是贫苦农民,一些小康人家的也想来撞撞运气。他们大约要付6英镑,然后倦缩在肮脏的拥挤不堪的船舱里,忍着挨着来到澳洲。这6英镑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许多人为此借下了高利贷。

到1853年,仅维多利亚就已有2万余华人,占采金场上总人数的六分之一。此外新南威尔士还有近1万华人。1861年全澳洲的华人总数达到最高峰,有4万多,以后逐渐减少。这些华人极少想“扎根澳洲”,都是打算采到一定量的黄金就“衣锦还乡”。

当时澳洲砂金资源虽丰富,但并非个个采金者都能成功,不少人倾家荡产而来却所获甚微。但是,华人的成功却是公认的。仅1856年一年,通过墨尔本一地寄回和带回中国的黄金就达12万盎司。华人所以成功首先是由于他们的吃苦耐劳。不论冬夏,华人除去吃饭睡觉整天都在不停地干。另一个原因是华人团结合作。白人采金者多单干或几个人合作,而华人却数十人到数百人合作。他们组织分工,由最富经验者指挥筹划。他们善修水利,能把水引到不易到达的地点,所以能开采他人难以开采的地段(淘金需水)。整个采掘规划得当,有条不紊。而其他缺少经验的采金者则盲目地乱挖乱采,当然无法与华人相比。而且性情温和的华人从不与人相争,他们常常在别人看不上眼的或已经采过而放弃的地段开采。结果呢,总是在别人认为没有希望的地方得到可观的收获。

确实有很多采金的华人衣锦还乡,但也有很多却遭遇悲惨。很多人苦干多年也没圆上'黄金梦',别说衣锦还乡,至死连落叶归根也没作到。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积劳成疾,早早的丢掉了性命。仅在维多利亚的班地沟(Bendigo,也叫大金山)一地,就葬有2千多名淘金的华人,几乎全死于45岁之前。他们的悲惨命运不仅仅是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因为他们遭到了白人社会的歧视和压迫,既有来自政府的不公平压榨又有来自白人淘金者的暴力攻击。

华人经常遭受抢劫和殴打,住所有时被人捣毁。他们还常常被驱赶出一些采金场。而华人则逆来顺受,很少反击抵抗。一次规模最大的排华暴行发生在1861年6月30日。在新南威尔士的LambingFlat(现在的扬格市Young),大约3000名狂暴的白人采金者手执大棒和其他凶器冲向华人的窝棚区。他们野蛮地殴打华人,凶狂地捣毁和焚烧华人的住所并无耻地掠夺任何值钱的东西。当时的报纸上有这样的描述“.....手无寸铁、毫无抵抗的中国人被大头棒凶残地击倒,....已遭痛殴的中国人被公然搜身,值钱的东西被洗劫。这种掠夺毫无掩饰.....这些可怜的中国人极少有不带伤和保全头上的辫子而逃脱。.....有的被拖断的辫子上还带着头皮.....”。这次排华暴乱又波及到其他一些采金场。一共到底有多少华人被殴打致死,至今也没有准确数字。

排华暴乱的当天警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几天以后,政府终于决定不能默许这种公然的掠夺和行凶,于是逮捕了3名暴乱的领头者。上千名淘金者又聚集起来与警察对峙,要求放人。冲突不断升级,最后发生枪战,数名警察受伤,但至少3名闹事者被打死,数十人被打伤。除了白人暴徒的直接攻击,当时的政府也对华人格外地限制和压榨。比如向华人收重税,入境税每人10英镑,采金执照税每人每月1英镑,远远高于白人淘金者。而华人从没有像白人淘金者那样反抗,只是躲和忍。当维多利亚收入境税时,他们就在南澳登陆,步行数百公里去采金场。后来南澳也收入境税了,他们就在新南威尔士登陆。他们曾经联名写了一封请愿信交到维多利亚议会,恳求减免沉重的税。但那封言词恳切哀伤的信只是在议会里引起了一片哄笑。

胆小老实的华人为什么遭到如此的欺辱迫害呢?


15、种族偏见


一百多年前来澳洲淘金的华人饱受歧视迫害,根本原因当然是种族主义。那时的白人自认为是最优秀的人种,不然怎么能造出那么先进的枪炮机器,把“劣等人种”打得一败涂地呢?当时的大清国日益衰败,中国人自然被归于劣等民族。那时的人类远不像今天这样宽容,民族之间常常因为相貌、语言、习俗的差别而互相鄙视。连欧洲各白人民族之间还互有偏见,甚至互相敌视,更别说对如此“丑陋”的、早被划为劣等人种的中国人了。

除去赤裸裸的种族仇视,当时的澳洲白人社会还常常提出一些他们所以排斥华人的理由。第一,指责华人赌博。当时在华人中赌博确实比较普遍,像推牌九,猜点,摸彩。赌博还在华人之间引起了偷窃等其他问题。第二,指责华人抽鸦片。当时华人抽鸦片的确实不少,有人估计可多达30%到50%。再者,当时的华人几乎全是青壮男子,这更加被认为是一个大问题。有的白人攻击华人搞同性恋,而同性恋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邪恶的罪行。如果说同性恋只是一种猜测,不容否认的是华人嫖妓,而妓女又是“优秀人种”的白人。比如在一处有三百多华人聚居的地方常年住有18名妓女,在一次警察的突袭中发现“一张中国床(炕)上有10名中国男人,而中间是位白人女性。”这简直使白人社会无法忍受,他们指责华人以鸦片为诱饵使白人妇女堕落。以后还有一些白人女性(常常是从良妓女)与华人结婚,这更使很多白人恨得咬牙切齿。

更具有煽动性的是指责华人传播疾病。确实在华人中发现过数例麻风病,另外天花也在华人中发生过。华人被当作是肮脏的代名词。直到很多年之后,许多白人母亲还告诉她们的孩子不要把零钱(coin)放在嘴里,因为“也许肮脏的中国人摸过”。

一些较为公平的历史学家指出,早期的华人也像所有其他人一样有“不良的习惯”,但他们的那些“堕落行为”并不比白人更甚。比如说白人也赌,只不过赌法不同而已。再说抽鸦片,当时鸦片是合法的,谁都可以抽。每年新南威尔士政府从进口鸦片获得大约一万五千英镑的税收。白人以酗酒麻醉自己,华人从不酗酒,却不幸地选择了鸦片。要说嫖妓,白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嫖白人妓女,还诱骗土著妇女。至于疾病,许多白人也带来了各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偏偏是黄种人的疾病被认为更加危险。总之,因为华人是“劣等人种”,他们的毛病也就格外的邪恶,格外的不能容忍。

除此以外,白人淘金者对华人的成功也分外眼红。华人能从别人丢弃的地方采出黄金的“运气”使他们由忌妒而生仇恨,当然这是说不出口的。他们经常指责华人从不参加淘金者与政府的斗争,而坐享其成。他们指责华人浪费水,把水弄脏。还说华人不去找金子而总是当别人找到金子之后马上赶到。他们甚至还说华人把白人丢弃的地方都淘干净了,使白人以后不能再回来淘第二遍了,这就简直是无理狡三分了。

必须指出,当时的白人社会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排华,华人医生就受到白人淘金者的欢迎,那些中医也确实能为他们治病,还曾有过华人邀请白人参加庆祝春节的宴会,很多白人高高兴兴而来大吃大喝。还有当排华暴行发生后,有些白人曾经帮助无处躲藏的华人。

白人淘金者的大规模袭击吓得许多华人心惊胆战,不少人很快离开了澳洲,那些留下来的华人也大多改为其他行业谋生。他们或是没有从采金场得到足够的收获以负担回国的船票和偿还债务,或是无处可去。那时的中国满目苍夷,战乱饥荒不断,就是回国也难谋生计。这些在澳洲留下来的华人多在城镇四郊种植蔬菜水果,还有的制作家具,从事洗衣业。他们仍然受到极端的歧视,被看作下贱。许多白人不愿直接从华人那里买任何东西,华人只好把蔬菜家具等产品以低价卖给中间商,而中间商一转手就以数倍的价格出售。

虽然后来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排华暴行,但白人社会的排华情绪却更加普遍,几乎成为从上到下的社会共识。最后,终于产生了那个臭名于世的白澳政策。这是后话了。


16、土地改革


中国曾有过土地改革:斗地主,分田地。澳洲也有过土地改革,但是温和多了,可中心内容一样:把少数人手里的土地分给无地的人。

非法占地活动从1830年之前就开始了,到1850年左右适于耕种放牧的土地几乎都被占领了。法不治众,政府无力驱赶这些抢占土地的人(英文叫斯夸特squatter),只好向他们收地税,承认他们的土地使用权。1847年,这些斯夸特们取得了14年的土地租约,1861年租约到期。到期后怎么办?续约?还是借机把土地重新分配?还在1860年之前这已经成了社会注意的焦点。

那些斯夸特们经过了艰苦创业,这时已经是大财主了。一个斯夸特家庭少则占有近万英亩(一英亩合0.4公顷)土地,则几十万英亩土地上跑着成千上万的羊。地租呢,一只羊只交半个便士。羊毛为他们带来滚滚不断的金钱。

当黄金潮于1851年爆发时,斯夸特们可倒霉了。牧场上的牧羊人,种地的,做饭的,凡是健康的男人几乎都跑去淘金了。土地和羊没人管了。但这只是一时的,淘金场上的成功者到底是少数。短短数年里,涌到澳洲的几十万淘金者大失望了,一些人又离开了,但多数人却想在澳洲定居。富有的斯夸特们实在让人眼红,那些失败的淘金者们也渴望拥有一个牧场。城里人呢,别管穷人富人都对乡下的大财主们眼气,他们来钱太容易了,坐在豪华的大庄园里,眼看着羊背上就长出大把大把的钞票。政府呢,从一开始就忧心忡忡,怎么能让那么大片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呢。有些土地应该用于耕种,粗放的牧羊实在有点浪费。看着斯夸特们越来越富得惊人,越来越有势力,政府的担心与日俱增:一定要把土地分给更多的人。

1859年,新南威尔士发布了第一个'分地法',任何人都可以到斯夸特的牧场里随意挑选320英亩土地,然后向政府买下所有权,一英亩卖一英镑。此法很快就失败了,一下子能拿出几百英镑的人并不多,除了买地还需要钱盖房子,建围栏,挖水塘,买羊。买地之前还要准确地测量,位置和面积都要标在地图上,一点不能错。这非要专业的土地勘测人员才能胜任,可是哪有那么多的勘测员呢,分地进行得极慢。

1861年,新南威尔士又发布了第二个'分地法',可以选好土地先买下耕种,以后再慢慢地勘测,而且只需要先付80英镑,余下的三年后还清。1860年,维多利亚也发布了第一个分地法,政府干脆把斯夸特的大牧场标成一块块的公开拍卖。任何人都可以买,但每人每年最多可买640英亩。

面对政府的攻势,斯夸特们使出全力保卫手中的土地。对那些闯进牧场挑选土地的人(英文叫selector),放狗咬,开枪打。吓的那些人只好半夜挑灯,偷偷摸摸像作贼似的选土地,钉木桩。斯夸特们当然也可以买地。一人可买320英亩(维多利亚是640英亩),那好,全家大人孩子全算上,一人一份,连两岁的孩子也买一份,而且专买最好的地段,沿河沿水道的地都买下,剩下的地得不到水源,谁还要?有的斯夸特还支使自己的雇工,老妈子,种菜的,做饭的,甚至雇佣流浪汉都买地。当然是拿着斯夸特的钱为斯夸特买地。

不到两年,维多利亚卖出了75万英亩土地,可几乎都落到了斯夸特们的手里。1862年,维多利亚政府又发布针对性的新法规:买地的人必须住到新买的土地上去,还要建围栏,盖房子,还必须耕种土地的十分之一以上。于是斯夸特们又赶紧在买到手的每一块地上搭起简易房,每逢政府官员来查,就赶紧把佣人们孩子们送到那些简易房里,充作有人住。1865年,维多利亚政府又规定买地的人必须在那块地上住满两年,而且在每一英亩地上投资一英镑之后才允许转让土地。1875年,新南威尔士政府干脆禁止16岁以下的人买地。

也有的斯夸特听凭别人把自己的牧场一块块的买走,然后耐心地等着他们失败。买到地的那些人也确实有不少以失败告终。他们很多都不会种地养羊,又为买地借下了债,一旦有灾年,虫害,牲畜病,极易破产。这时等在一旁的斯夸特就会来以低价收购土地。

这场土地改革究竟谁胜了?在新南威尔士有两万四千人,在维多利亚有九万人买到土地成了新农民。但代价不低,一大批斯夸特把原来租用的土地买到了手里,成了货真价实的“大地主”。在新南威尔士,到1883年96个斯夸特家庭买下了八百万英亩土地。到1893年,维多利亚的17个最大的斯夸特家庭拥有了两百万英亩最好的土地。

但政府最终还是一步步地“制服”了斯夸特。1884年,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是1895年)开始收累进地税,即640英亩以上的部分增收高额地税。1895年又开始收个人所得税,当然也是累进制,赚得越多交的越高。于是,“大地主”们不得不把土地分割给子女亲戚,或者出售以避免重税。慢慢的,大地主越来越少。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4 |显示全部楼层

4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7、探险家


澳洲从被人类发现,定居,直到发展起文明社会,一直伴随着探险家的活动。

五万多年前土著人漂过大海来到澳洲,他们肯定有不少惊险故事。后来亚洲人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驾船漂洋过海发现澳洲大陆,他们都是澳洲的探险家。

库克船长发现澳洲东海岸虽然要晚一些,但意义却超出前人,因为他的发现导致英国占领澳洲,开创了澳洲的新时代。这以后,许许多多的探险家争先恐后地探索着这个陌生的大陆。他们既有“职业”探险家,富有经验一生投入探险,也有很多“业余”探险家,上至总督,下至军官,农场主,牧羊人,甚至犯人。他们留下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这里只能略举一二。

在殖民地早期,陆上交通只有骑马和马车,火车汽车还没有发明,更别说飞机了。驾船在海上航行远比骑马深入内地容易。从1801年到1803年,探险家弗林德斯(Flinders)航海环绕澳洲一圈,把澳洲的海岸线准确地标在了地图上。这促使英国政府决定宣布占领整个澳洲,而不再局限于澳洲的东海岸。

但直到1813年,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实际范围还局限在悉尼和向南向北的沿海地带。西边又高又陡的蓝山是一道天然壁垒使人无法深入内地。许多人,包括总督都探索过越过蓝山的通道,可是都在悬崖峭壁面前失败而归。1813年5月,3位农场主改变了前人沿着河谷探索的老方法,而沿着山脊终于发现了越过蓝山的通道。他们的发现使殖民地立即开始向内地扩展。

蓝山是绵延澳洲东缘的大分水岭山脉的一部分。在蓝山的西边,所有的河流都流向西方内陆而不是流向东方的大海。这使许多人迷惑不解,那么多的河流都流向内陆,那么澳洲大陆的中部肯定要有一个巨大的内陆海。这个想法让人兴奋了许多年,一直到1829年探险家斯脱特(C.Sturt)解决了“河流问题”。他驾小船沿着马兰比吉河(MurrumbidgeeRiver)和墨累河(MurrayRiver)一直航行到南澳的出海口,才发现这条澳洲最大河流的出海口被遮掩在多道沙丘沙洲之后,所以一直没有被人从海上发现,这才使人误以为那么多的河水一定是流进了“内陆海”。

澳洲探险史上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当属伯克(Burke)和威尔斯(Wills),他们1860年率领一支装备最充足的探险队从墨尔本出发,试图第一个纵贯澳洲大陆。可是刚愎自用的伯克在一连串的“错误决定”中把自己和同伴导向了绝路。他先是在半路兵分两部,留下大车和大部分轴重物资,只率9人(还有16头骆驼14匹马)轻装前进。到达澳洲中部的库泊河,伯克又决定留下大部分人马等待后边的轴重队,他自己只率威尔斯,戈瑞(Gery)和金(King)外加3头骆驼1匹马,带着3个月的粮食向北突击。他们成功地到达了北海岸,但是却用去了2个月,在回程中只剩了1个月的口粮,只能严格限量。戈瑞忍受不住,偷吃“公粮”被伯克发现后饱饱的挨了一顿皮鞭。戈瑞越来越弱,终于在一天早上长睡不醒了。内疚的伯克又不顾威尔斯的反对,一定要埋葬戈瑞,他们在戈壁滩上用了整整一天才挖了个能埋人的坑。当他们又用了2个月回到库泊河时却发现留守队恰恰在同一天9个小时前撤退了。伯克曾口头指示,留守队要坚守3个月,然后有权撤退。因为轴重队始终没有增援上来,留守队等了4个月后认定伯克他们已经“完了”,于是撤退。只为万一,撤退前他们在树上刻了字,树下埋了粮食和字条。

伯克认定追不上留守队,因为他们已经筋疲力尽,而留守队人强马壮。事实上,留守队第一天只走了8公里就宿营了,他们完全可以追上。这之后,伯克又决定不走原路,而另选近路去南澳的居民点。哪知道,留守队在撤退的路上碰上了珊珊来迟的轴重队,留守队长和轴重队长又匆匆赶回库泊河“再看看”。他们什么也没看到,因为伯克三人已动身去了南澳,他们也懒得去碰那个埋东西的坑,而是坚信伯克几人已经死在北上的征途中,于是放心的向墨尔本撤了。却说伯克三人在去南澳途中因为两头骆驼相继死去,无法携带水和粮食,只好又退回库泊河坚守。河边的土著人乐于帮助他们,但伯克却为了一块雨布向土著人开枪,吓的土著人远远躲开。于是他们弹尽粮绝,伯克和威尔斯相继死去,土著人收留了金。两个半月后,墨尔本的救援队赶到,但一切都晚了。

伯克的悲剧广为人知,因为金活了下来,还有威尔斯的日记。而探险家莱卡特(Leichhardt)留下了澳洲探险史上最大的疑案。他曾经从布里斯班出发,成功地穿过北昆士兰到达了达尔文。但这位名噪一时的探险英雄却在1848年4月的一次探险中消失了。这真让人迷惑不解,因为消失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支浩浩荡荡的探险队,有7个人,7匹马,50头牛和20匹骡子,居然无影无踪了。后来,从政府到民间多次出动人马到处搜寻,但只发现了只鳞片爪的线索,比如树干上刻的字表明莱卡特曾到过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推测他们都被土著人“消灭了”,有人认为他们被突发的洪水冲走了,也有人坚信他们深入到大沙漠中,渴死在那里最后被流沙埋没。真正的答案谁也不知道,恐怕将是永远无解的迷。

活跃在1873到1876年的贾尔斯(Giles)被很多人称为澳洲最后一个探险家,因为到他为止,澳洲大陆已经被人横穿竖穿,大致的地理面貌已经被揭示。这以后,仍有人不断深入内陆探险,但他们更多是科学家,更注重发现“细节”,像地质,地貌,植物,动物。从1912年以后,飞机开始翱翔在澳洲上空,人们可以容易地把任何一个地点看个究竟!


18、绿林好汉


绝大多数的澳洲人出身于“下等人”,在殖民地早期更是这样。除去犯人不算,很多的自由移民都是穷人,在英国和爱尔兰活的太难了才到澳洲来碰碰运气。被黄金潮吸引到澳洲的也多数是穷人,富人谁愿意受那些苦呢?

穷人很容易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要不我这么辛苦怎么还这么穷呢?对维持这个社会的政府和警察也自然有那么一股怨气,严重点就是愤恨。谁敢公开向政府和警察挑战,穷人就拿他当英雄,哪怕他犯了法,杀人越货,拦路抢劫。反正受害的大多是富人,穷人两手空空没啥好怕的。

最早的三四十年里,这些“英雄”多是逃跑的犯人,但真正作出“英雄业绩”的极少,因为到处是荒野,跑进大林子不是饿死就是让土著人杀死。土著人可不分警察还是犯人,凡是占领他们土地的都是敌人。后来,白人的牧场迅速向内地扩展,一批批的定居点和小城镇建立起来。这时再“逍遥法外”可就容易多了,丛林里的土著人所剩无几,来往于城镇之间的旅客、货车都是送上门的财神爷,农场牧场居民点都能找到吃的。于是,一伙接一伙的绿林好汉(英文叫他们BushRanger)就出现了。他们已不再是逃跑的犯人,而多来自穷苦的农民或雇工。

在所有的绿林好汉里,名气最大的就是耐得.凯利(NedKelly)。耐得的父母都是爱尔兰人,他父亲1843年因为偷了两头猪被流放到澳洲。他们生了5个女儿和3个儿子,耐得出生于1855年。1866年他父亲去世,母亲带着8个孩子在一个偏远的乡下经营一个小牧场。耐得从小就不断听到父母的教诲:在英国人的法律下爱尔兰人别想得到公正,英国财主们强占了本该是穷人的土地,而警察都是这些财主的“狗腿子”。

耐得一家人很快就以偷窃“富人”的牲畜出了名,警察常来他们的农场查找丢失的牛羊,但总是被骂的狗血喷头。耐得对付警察的拿手戏是骗警察跑冤枉路,直到警察累的筋疲力尽,一身一脸的尘土“像个大粪蛋子似的”。

1870年,才15岁的耐得因偷马而被捕,警察揪着他裤裆里的“家伙”游街。遭此大辱的耐得发誓总有一天他要“给这些警察狗杂种们来点好看的”。1878年4月15日,一名警察以盗窃罪来拘捕耐得的弟弟。耐得的母亲挥舞着铁锹就扑了上去,警察被“制服了”。耐得还威胁警察:“你要敢说出去,小心性命”。但事情当然掩盖不住,耐得的母亲被判刑三年。

对社会的公正完全绝望的耐得终于决定“落草为寇”,他和他的小弟弟还有另外两人躲进山林,开始了“像天上的鹰一样自由”的生活。1878年10月,四名警察来抓捕他们,但被耐得射杀了三人,仅一人逃脱。维多利亚政府悬赏500英镑通缉“凯利匪帮”。而社会底层的人们开始把耐得称为英雄:“勇敢的男子汉,好骑手,神枪,穷人的朋友”。

1879年2月8日,他们袭击了一个乡村小镇Jerilderie,把电报线剪断,抓住了三个警察,把镇上的人都集中在一个旅馆里(也是镇上的银行办事处)。耐得对他们很客气,给他们饮料,但他威胁说要把一个大牧场主的脑袋敲掉,还说要把银行里的一切文件烧掉。耐得口述了一封七千字的信,让一位银行职员记下来送交墨尔本当局。在信里他提到要强迫富人把钱分给孤儿寡母和穷人,提到要向警察复仇,这封信更使他成为尽人皆知的民间英雄。

为搜捕“凯利匪帮”,警察出钱奖赏告密者,还让土著人帮忙,用猎人的技巧搜寻他们。1879年的冬天特别严酷,耐得和他的伙伴们处境越来越艰难。1880年6月27日,耐得的伙伴打死了一名告密者,引诱一批警察乘火车前来搜捕他们。耐得悄悄的在一处陡峭的山坡上把铁轨破坏了,只等火车翻下山坡,让那些警察通通完蛋。这时耐得和他的三名同伙就在附近一个小村子里(Glenrowwan)等着警察上钩。他们把村里的三十几人都集中在一个小旅馆里开怀痛饮。在高兴头上,一个乡村教师科恼(Curnow)请求耐得放他带着生病的妻子回家,耐得准许了。谁知科恼却悄悄跑去拦截了警察的火车。一车的警察不但保住了性命,还把耐得四人包围在小村子里。经过激战,耐得的三个伙伴全部丧命。而耐得头戴大铁盔,身穿防弹大衣,边射击边迎着警察的枪弹从容前进,最后被击伤腿部而被捕。后来的文人和画家长时间的宣传着耐得在这最后战斗中的“英雄形象”。

1880年10月28日,耐得被判处绞刑。六千多人聚集起来抗议这个判决,他们跺脚吹口哨,高声呼喊耐得的名字。11月11日耐得被绞死了。这时他的母亲也还在监狱里服刑,她告诉耐得“要死的像凯利家的人”。有人说耐得在临刑前胆怯了,但更多的人说他死的够英雄,还留下一句话:“这就是一生”(Suchislife)。

一百多年了,耐得.凯利的大名还是那么响亮,他直到今天还被许许多多的澳大利亚人,尤其是“下层社会”的,当作大英雄。


19、民主进程


现在,英国女王仍然在名义上是澳大利亚的最高领袖。在澳大利亚还有代表着英国女王的总督,但已经毫无实权。可是在殖民地的早期,总督却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都是他说了算,只有遥远的英国政府才可以管制他。后来,总督逐渐失掉了权力,越来越多的人分管了立法、行政大权。普通的民众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民主权利。当然,这个早期的民主进程离不开英国的影响。

从17世纪开始,英国的政治改良就一浪接一浪。到19世纪初,国王或女王早已没有多少政治实权了。上议院和下议院掌管立法,总理和各部长主管国家行政。但是和今日相比,还有很多“不民主”的地方。只有下议院是由选举产生,而选举又只是“上等人”的权力。1830年整个英国两千四百万人中只有四十三万人有选举权,还不到2%。妇女没有选举权,贵妇人也不行。那时的上下议员都是,也只能是富人,因为议员没有工资,穷人哪能饿着肚皮整天议政呢?从1832年起选举权的范围不断扩大,到1884年除了罪犯和无固定住址的流浪汉,所有的成年英国男人都有了选举权。到1914年,被选举人不再有财产资格限制,议员有了工资,选区按人口分布公平划分。总之,民主程度越来越高。

再看澳洲。早期的澳洲是用来流放犯人的,所以英国政府认为那里的总督理应独掌军政大权,“政治民主”不适用。到了1821年麦克阿瑞(Macquarie)总督被罢免时,英国政府开始认为由总督一人大权独揽不大妥当。于是,在1823年通过法令在澳洲殖民地建立5到7人的立法委员会,并设立最高法院,有一名大法官审核任何一项殖民地立法是否与英国的法律抵触。一开始,这些立法委员名义上是由英国指定,但实际上是总督提名,英国认可。所以总督仍有压倒的优势。一旦立法委员会和总督之间冲突,总督有权“冻结”立法,交给英国政府裁定。到1842年,立法委员会又扩大到36人,其中24人由选举产生。

当澳洲总督的权力被逐步分散时,澳洲殖民地的自主权在不断增加。海外殖民地的利益常常和“祖国”,即英国本土不一致,发生矛盾和冲突都是可能的。美国就是“反叛”了“祖国”成为独立国家的。1837年英国的加拿大殖民地也发生了局部的“反叛”事件,英国的德汉姆(Durham)勋爵被派往加拿大调查如何才能“使海外殖民地对祖国满意”。他的结论是:“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管自己”。于是,加拿大被允许成立了高度自治的政府,只受由民众选举的加拿大议会控制,而不再听命于英国。1852年,当英国停止向澳洲东部遣送犯人后,英国政府也允许澳洲东部的各殖民地过渡到同样高度自治的政体。所有的立法事务都由各殖民地上、下议院执掌,行政事务则由各殖民地政府的内阁总理和各部长负责。而内阁必须具有下院的多数支持,不然就倒台重新组阁。下院则完全由民众选举产生。各殖民地还都保留有总督,但其职权越来越校从1855年到1859年,新南威尔士,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南澳和昆士兰相继完成了这样的政体过渡。除去外交和国防还由大英帝国统一管辖外,其他所有殖民地事务从此都由各殖民地自行管理了。西澳则直到1890年才完成了同样的转变。

在澳洲各殖民地“自治”之下,民主改良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甚至超过了英国。比如说,到1858年,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南澳,全体男性公民都取得了选举权,不分贫富没有财产限制,而在英国直到1884年才作到这点。再比如,澳洲在1908年就实现了妇女的选举权,而在英国直到1928年妇女才争取到这一权利。

到二十世纪初,澳洲的政治民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普通民众,穷人,妇女,都享有了很多“平等权利”。但是,这一切还都只限于白人。而土著人,华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少数民族此时连“二等公民”还都算不上。距离他们取得哪怕是名义上的平等地位还要再等上几十年呢。


20、高速发展


从1860年到1890年,整整30年澳洲经济不间断的高速增长,这在澳洲史上被称为“长繁荣期”。从1890到1895年经济衰退,1895年又恢复增长,直到1914年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

移民源源不断,澳洲人口激增。1861年全澳洲人口110万人,到1891年就增加到320万,30年里几乎净增了两倍。1911年时又达到450万,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澳洲是个初级产品生产国,最重要的是羊毛和小麦,其产量的增长惊人。1861年全澳洲有二千一百万只羊,生产了三千五百万公斤羊毛。到1891年增加到一亿六百万只羊,而羊毛产量达到两亿八千八百万公斤,增加了7倍,远高于人口的增长。到1914年,羊的数目减少到七千八百万只,但因为草场改进和良种繁殖技术,羊毛生产反而增加到三亿二千二百万公斤。小麦生产的增长也同样显著。1861年为一千万蒲式尔(一蒲式尔合36升),1891年增加到三蒲式尔,1911年猛增到九千五百万蒲式尔。

十九世纪下半叶也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欧洲和北美,随着科学的进步,新发明和新产业不断出现。1870年电力工业诞生,1890年开始电灯就迅速替代了煤气灯。1880年内燃机的发明使汽车工业走向成熟,到1920年美国的福特公司就能够年产汽车200万辆。全世界的钢铁产量也猛增。1880年时,英国仍为世界第一,钢铁产量近一千万吨,到1910年增加到一千七百万吨,但已经退居世界第三了。美国钢铁产量已从1880年的五百万吨猛增到1910年的五千多万吨,稳居世界第一。德国也从1880年的三百万吨增加到1910年的两千六百万吨,世界第二。除此之外,新材料的发现,发明和使用产生了许多新兴工业,像石油,橡胶,人造纤维。因为消毒和冷冻技术的进步,食品工业也迅速扩展。

与此同时,由于基础薄弱和国内市场狭小,澳洲的工业发展当然跟不上欧美。直到1890年也只有七分之一的劳动力集中在工业,而且主要是轻工业,像制革,纺织服装,食品工业,建材五金。澳洲仅可以生产一半自己所需的工业品。直到1911年,澳洲的大公司BHP才成功的开始了钢铁生产,其产量可满足澳洲需要的大部分。

尽管此时的澳洲是个农业国,大量的初级产品出口仍使澳洲可以换回足够的工业品,使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平紧跟世界上最繁荣的工业国家。1855年澳洲铺设了第一条铁路,到1914年铁路总里程就达两万九千公里,马拉大车运送羊毛已经很少见了。在几条主要河流里(墨累河,达令河),汽船曾一度繁忙,但不久也被铁路挤垮。

城市在高速发展,一批批维多利亚式的华丽建筑出现在悉尼,墨尔本和其他城市。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市区公共交通也发展起来。1879年悉尼的蒸汽机市内火车开通,1898年又逐渐被有轨电车取代。1905年悉尼的第一条公共汽车路线开通,1917年澳洲有了四万五千辆汽车。

到二十世纪初,澳洲的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四。悉尼、墨尔本的繁华已可以和欧美的大城市相比。而这时,欧洲文明在澳洲“登陆”才不过一百年多点,真可称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不过,澳洲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牧业和矿业,澳洲人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是牧羊人和矿工。可令人意外的是,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大多数澳洲人都变成了城里人。澳洲的城市化程度领先于许多欧洲国家。1871年新南威尔士就有50%的人住在城市,1891年增加到66%。同时期维多利亚则从55%增加到65%,而绝大多数的城里人又集中在悉尼和墨尔本两大都市。

真有意思,一个农业国的大多数人却是城里人,而这些城里人又心甘情愿的把澳洲人的形象让给那些跃马扬鞭,吃苦耐劳的“乡下兄弟”。因为他们大多数仍然觉的自己的“根”在乡下,自己的父辈曾在那里创家立业。更重要的是,支撑着澳洲繁荣的是土地、牛羊、小麦和矿石。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4 |显示全部楼层

5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1、劳工天堂


澳大利亚曾被称为劳工天堂。其实呢,劳工总是要吃苦受累,尤其是在19世纪。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黑暗时代”,哪里的劳动阶级也躲不过恶劣的劳动条件和低下的生活水平。但是和欧洲国家比起来,澳洲的劳工们确实要境遇好些。

澳洲最早的劳工是犯人,他们很多被分配给农牧场主,或为政府工程劳动。没有工资,但比起留在英国的犯人,他们更自由更舒服一些。后来,自由民劳工也比英国的同行们有更好的待遇。澳洲地广人稀,缺少劳动力,劳工们自然在讨价还价时处在有利的地位。

淘金潮使人口爆长,但一时间劳动力却更缺了,人们都去了淘金常一位大牧场主在信里写道:“...让他们(佣工)干点活就像求他们似的,...正常的(雇主—佣工)关系完全颠倒了。....”早期的澳洲充满了机会,刑满释放的犯人经营农牧场富了起来,运气好的淘金者转眼成了大富翁,本来当雇工的跑去抢占土地后来变的比他原来的雇主还阔气。这种事情虽然不是每个“下等人”都能碰上,但这种机会的存在确实使每个劳工都觉得自己并不比老板差多少。刚从英国移民来的劳动阶层马上就能体会到在澳洲当劳工的独立性和尊严。一位刚到悉尼的英国工人叹道:“我绝不想再回英国了,那里只是富人的天堂,多亏上帝还帮助我们穷人。”

但澳洲的劳工们也不是一帆风顺。每当经济危机来临或大灾荒年,雇主们就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缩减生产,裁减工人,这时就人多工作少了。接着就是工资下降,工作条件恶化。劳工阶层当然明白“团结就是力量”。从1850年开始,各个行业开始成立工会。工人们利用黄金潮造成的劳力短缺向雇主要求更好的条件。从很早开始澳洲劳工的工资就明显高于英国的同行。他们的日子也过的更好,比如肉和茶对当时的欧洲劳工阶层几乎是奢侈品,但澳洲的劳工们却天天少不了。澳洲当然也就有了“劳工天堂”的美名。

1855年,悉尼的石匠工会在全世界第一个争取到了8小时工作日,几年后墨尔本的几个建筑行业的工会也争取到了同样的待遇。可是许多其他行业的工人,比如农牧业工人远没有这样幸运,他们又争取了好多年才得到了8小时工作日。

矿工和剪羊毛工最早成立了全澳行业总工会。剪毛工工会曾经试图迫使牧场主们只雇佣工会会员。而牧场主们也联合起来对抗。1891年1月昆士兰的剪毛工开始大罢工,因为牧场主们企图消减工资并大量雇佣非工会成员的劳力。罢工坚持了很久,但牧场主们也很坚决,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招雇了非工会劳工,并请求军警护送着到各牧场工作。最后工会失败了,12名领头的还被抓进了监狱。

从1890年到1894年还连续爆发了另外几次大规模的罢工,如水手海员,矿工,运输业工人等。资本家和大牧场主们多是雇佣非工会的工人来挫败罢工,而工会则组织罢工工人强力阻止任何人去工作。经常发生暴力冲突,军队和警察常常出动镇压罢工的工人,工会领袖常被指控为制造骚乱而被关进监狱。最后这些罢工都以工会的失败告终。一次次大罢工的失败终于使工会的大多数成员接受了英国工运领袖费宾斯(Fabians)的主张:要想争取劳工的利益,就要把劳工的代表选进议会进行合法的议会斗争。从1890年开始,各殖民地的工会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选举上。在1891年的选举中,新南威尔士的工会联合会夺得35席,在总数134席的新南威尔士议会中有了相当的份量。

从1890到1891年,还在六个殖民地组成澳大利亚联邦之前,各殖民地的联合工会就团结在一起成立了全澳洲的工党,并于1891年5月1日组织了澳洲的第一次劳动节游行。

在劳工和雇主的斗争中,政府的角色是又要维持秩序又要保持“公平”。维多利亚于1873年通过法律,限定妇女一天不得工作八小时以上,工厂里每个工人至少要有800立方英尺的空间。自从1890年劳工和雇主们激烈冲突起来之后,各殖民地政府开始运用调停和仲裁来化解劳资双方的冲突。1901年,仲裁制度正式建立,到1910年各州都设立了仲裁法庭。

1907年,联邦仲裁法庭主席Higgins在一次解决劳资纠纷时提出了“最低工资”的概念。在当时是7先令一天,这是一个五口之家维持当时“说的过去”的生活所需的最低金额。这一标准被接受为无技能熟练工(unskilledworkmen)的最低工资,而技工的最低工资在此基础上根据技术难度递增。这以后,“最低工资标准”的概念被沿用了很多年,成了澳大利亚劳资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22、走向联邦


澳洲最早只有一个殖民地:新南威尔士,建立于1788年。后来又相继成立了塔斯马尼亚(1825年),西澳(1829),南澳(1836),维多利亚(1851)和昆士兰(1859),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六个殖民地于1901年又联合在一起成立了澳大利亚联邦。

当初这些殖民地各自分立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便。澳洲那么辽阔,没有电话电报联络,主要交通是海上的帆船,怎么能以悉尼一地管理整个澳洲呢?到了19世纪的末叶,交通和通讯快速发展,使这些殖民地的距离“缩短”了。悉尼和墨尔本之间的铁路1883年开通,墨尔本与阿德雷德之间的铁路1887年建成,1889年悉尼与布里斯班也通了火车。从1854年开始发展的有线电报更使大陆两端可在瞬间传递信息。

使六个殖民地分立自治的理由已不复存在,而它们本来就“同宗同源”,这时走到一起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吧,可实际上却不那么容易。每个殖民地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合在一起,谁都怕损失了自己。新南威尔士怕丢失土地,像矿业重镇布罗肯希尔(BrokenHill)就在边界上,不光距离南澳的阿德雷德比悉尼近多了,连经济联系和居民的心理也都和南澳更亲密。还有重要的农业区RiverinePlain,似乎归到维多利亚“更合理”些。那些人口少的殖民地呢,全都担心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个“大哥哥”仗着人口多,议员多,当然更有发言权。“小弟弟们”就等着吃亏吧。还有在对外贸易上,新南威尔士一直实行自由贸易,关税极低,而维多利亚和其他殖民地则一向采用高关税保护自己的工业。如果成立联邦,只能是“少数服从多数”,少数当然难以接受。此外,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自黄金潮后在人口和经济实力上旗鼓相当,成立联邦后首都放在悉尼还是墨尔本?两家谁也不肯让步。

尽管各殖民地的政治家们一次次争的不可开交,不欢而散,但他们又一次次的聚到一起再次为了联合开始新一轮的争吵。这为什么呢,因为共同的需要使他们非要走向联邦不可。这共同的需要第一就是国防和外交。只有合为一体说话才有份量,才会更加安全。1883年德国占领了紧邻澳洲的新几内亚的东北部。当时的德国是英国的敌国,当然也就是澳洲的敌人。敌人跑到大门口了,澳洲各殖民地不能不担忧。再一个共同的需要是“移民政策”,而首要的任务是“制止中国人的入侵”。1870年以后又有大量的中国人涌向昆士兰淘金,中国人曾一度达到整个昆士兰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各殖民地一致认为需要统一行动,制止中国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入境。

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澳大利亚人”的自我意识。殖民地早期,从官员到罪犯,从平民到牧场主都自认是英国人或爱尔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口出生于澳洲,他们从没有见过英国。那个所谓的“祖国”越来越显的遥远而陌生,尽管他们还保留着对“祖国”的忠诚,但澳洲似乎是个更好的地方,是真正的家乡。而且他们说话,穿衣,行为,思考也越来越和一万多公里外的“祖国同胞”不一样了,“澳洲人”的形象独立了出来。一个典型的“澳洲人”是什么样呢?他实际,善于应变,啥事都想试试,他强烈的要求公正,认为每个人都该“机会公平”,他爱以朋友伙伴待人,最讨厌吹牛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他很独立,绝不愿向权贵低头,他还酷爱体育。当“澳大利亚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当然不再甘心作小小的英国殖民地。他们要站起来自己行动,自己说话,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六个“小国”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南半球的大国显然对绝大多数“澳洲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走向澳大利亚联邦的行动很早就开始了。1885年,各殖民地总理会议上商定成立“联邦理事会”。1889年,新南威尔士最有影响的政治家帕克斯(Parkes)勋爵倡议成立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和联邦总理内阁掌管全澳事务。1890年开始,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团多次商讨澳大利亚联邦的基本宪法,这意味着一连串的激烈争吵,反复的讨价还价,煞费苦心的宣传说服。1898年第一部联邦宪法草案终于完成,这个未来国家的设计蓝图当然需要交给全民投票表决。除了西澳和昆士兰,其他四个殖民地都举行了两次全民投票才得到了可靠的多数通过。最后的全澳平均结果是:在所有具有投票权的人中,43%支持成立澳大利亚联邦,17%反对,另外的40%则根本没投票。

于是,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一个南半球的大国就此出现。


23、澳大利亚联邦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宣布成立。六个殖民地终于联合到一起成为南半球的一个大国。每个殖民地变成联邦的一个州。

联邦的最高立法机构为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上议院(Thesenate)的议员称为参议员(Senator),每州出六名,不管人口多少(后又增加到每州12名,北领地和首都区各2名)。而下议院(HouseofRepresentatives)的议员(TheRepresentative)名额则按人口分配到各州,但又规定每州至少五名。人口多的州当然在下议院有更强的声音,但人口少的州在上议院仍有相等的力量,一旦下院通过了对他们不利的法案,他们仍有机会在上院给予否决。

联邦的最高首领名义上仍是英王,由总督(GovernorGeneral)代表。但是掌管国家行政的内阁并不向英王或总督负责,而是对下院负责。也就是说,英王或总督既不能指定任免内阁,也不能指导内阁的决策。而控制内阁和决定根本立法的下院则是由澳大利亚公民选举产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本权力掌握在澳大利亚政府和公民手里。当时,这种基本上自治的殖民地被称为自治领(dominions),相同的还有加拿大,新西兰,南非。而当时的香港,新加坡,印度则非常不同,她们被称为非自治领地,也就是“真正的殖民地”。但是在理论上,自治领也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仍然在外交上代表着澳大利亚。

联邦的行政事务由内阁各部长负责,内阁首脑即为总理。内阁必须得到下院的多数支持才可以执政。联邦政府掌管移民,海关,国防,外交,外贸,邮政,通讯,货币等全国性事务。联邦宪法并没有提及州政府的权限,但从逻辑上讲,凡联邦政府不管辖的范围即由州政府掌管,像教育,公有地,道路,采矿,水资源,司法等。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联邦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州政府的权限则越来越小。再严密的宪法也会有发生争执的地方,因此必须设立澳大利亚最高法院,其首要职责就是当争执发生时“解释”宪法。联邦宪法可以被修改,但必须得到上下两院的通过,而且必须通过全民投票公决。

联邦成立之前,悉尼和墨尔本为了成为联邦首都而争执不下,最后的折衷方案是另选一地作为首都,这个地点应在新南威尔士境内,但必须距悉尼100英里之外。在新首都落成之前,联邦议会设在墨尔本。1908年,堪培拉(Canberra)被选为首都,连同周围的郊区合称首都直辖区(AustralianCapitalTerritory)。但直到1927年必要的建筑工程才完成,议会才迁到堪培拉。

从1901到1903年的第一届联邦内阁总理是巴顿(Barton)。他的政府主要致力于建立联邦政府的各部和联邦最高法院,还通过了两项重要立法,一是“适度保护关税法”,另一个是“移民限制法”,也就是实施“白澳政策”的法律。巴顿1903年退休,狄根(Deakin)政府成立,从1903到1910年当政,其间有几次短期更替。狄根政府建立了联邦仲裁法庭以调解劳资双方的激烈冲突,还建立了社会福利诸如养老金和残废金。

今天的自由党和国家党那时还没成立,但工党早在联邦成立之前的1890年就已成立。在第一届国会下院中有16名工党议员。随着工党的日益强大和工党议员的增加,国会中的分野逐渐被划为工党,非工党两大阵营。1910年工党大选获胜,其领袖费舍(Fisher)成立了第一届工党多数政府。非工党阵营惊呼“社会主义猛兽”来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工党政府并没有采取激进的社会改革,只是进一步增加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澳大利亚在世界上享有了“社会高度进步”的声誉。当时在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名表上,澳大利亚名列第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5 |显示全部楼层

6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4、白澳政策


当淘金潮初起时(1851年〕,澳洲对海外来的淘金者没有入境限制。后来,随着大量的中国人进入澳洲,限制亚洲人入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各殖民地政府开始采取限制措施:收高额入境费,限制船舶载运人数。后来,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和南澳先后彻底禁止华人入境。但直到1870年,华人仍源源不断的进入昆士兰。

1901年,澳洲的六个殖民地联合起来成为澳大利亚联邦之后马上采取行动彻底阻止任何非欧洲血统的移民进入澳大利亚。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白澳政策”。可是说来也怪,“白澳”这个字却没有写进任何一部正式的澳洲的移民法。这是因为英国政府告诫说:明确写明不许有色人种进入澳洲将会使英国皇室受窘,因为皇家在亚洲和非洲有许多的领地(殖民地)和臣民。于是澳大利亚政府决定采取间接的方式执行“白澳政策”,避免直接的,赤裸裸的使用种族理由。

1901年通过的“移民限制法案”授权政府对任何申请移民的人进行“语言测试”:听写一段(50字)欧洲语言。具体哪种语言由政府官员决定。这个成型的法案中并没有写明排斥任何种族,但在讨论此法案时却讲的清清楚楚:语言测试的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非欧洲血统的移民。政府官员在挑选听写的语言时非常慎重,对有色人种的应试人先要弄清他们会写哪些语言,然后再挑一种他们肯定不会的来考。为此目的有时要选择芬兰语,保加利亚语或盖尔语。但不久,日本对“语言测试法”提出了抗议,因为只选用欧洲语言等于在说亚洲人低劣。于是,1905年“语言测试法”又改为可用任何一种语言。但本质一点没变,对有色人种只听写他们肯定不会写的某种语言。

白澳政策的基础当然是种族主义,但是一些政治家却尽量把话说的“有根有据”,他们搬出一些社会和经济的理由。比如,说非欧洲人很难与白人“同化”,他们会聚集成自己的社团,而这就会闹摩擦,以致消弱整个国家的力量。再者,非欧洲人不习惯澳大利亚的政治制度,也不会积极参加这种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还有,他们会接受很低的工资和恶劣的工作条件,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贫民阶层,也会降低其他人的工资水平。实际上,在这些“理由”的背后是对有色人种的厌恶。

另一些政治家则赤裸裸的讲出他们的心里话,比如“亚洲人比欧洲人低劣”,“应该把澳洲保留给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而决不能给奴隶般的亚洲人”,“让他们(亚洲人)进来我们就会被混杂,...要保持澳大利亚的纯洁,绝不能让高等和低劣的种族混杂,...”

当时的澳洲社会从上到下充满了种族偏见,中国人被形容的邪恶无比。比方说,有一幅漫画把中国人画成一只大章鱼伸出许多黑色的触角缠住了一个个“高尚的”白人,触角上写着“走私”,“赌博”,“贿赂”,“鸦片”,“疾病”,“嫖娼”,等等。在一片恶毒的攻击声中也曾有过一点公正的声音。比如,悉尼晨锋报(SydneyMorningHerald)曾有一篇文章说到:“他们(中国人)勤奋地工作,他们遵守我们的法律,他们在我们的城里走动没有造成一丁点的祸害,他们又平静的秩序井然的离开了。然而他们却遭受了我们残忍的强暴,...当我们评判种族的高贵和低劣时,如果衡量的尺度是遵纪守法,勤劳或其它任何客观的标准,恐怕天平不会倾向我们这边...”。然而,公正的声音太微弱了。当时的世界就是那么落后,到处都是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连欧洲各民族之间还互相鄙视仇视,以至武力相向打起了世界大战。澳洲的“白澳政策”当然有坚实的基础。

从1901年“移民限制法案”通过之后,“白澳政策”被有效的执行了六十多年,直到人类的社会进步使种族主义越来越站不住脚,越来越被世人不耻,“白澳政策”才终于被瓦解了。这是后话。


25、格力波里


澳大利亚很早就以“幸运的国家”闻名。这不仅是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还因为她远离欧洲战场,没有遭到战火的摧残。可是,战争远离澳洲,澳洲人却几次三番远渡重洋去参加战争。这多半是为了英国。虽然是自治领,名义上澳大利亚还是属于英国的,外交上英国代表澳洲。别管英国与谁开战,别管英国的敌人与澳洲是否相干,澳洲人自动的就成了交战的一方。不过,无论是英国的法律还是澳洲的法律都没有规定澳洲必须出兵帮助英国打仗。是澳洲人自己每次都主动的派兵,态度特别“积极”。这当然是出于对“祖国”的忠心耿耿,但也有人批评澳洲人对战争有一点“热情过度”。

还在联邦成立之前,几个澳洲殖民地就参加了对新西兰毛利人的战争,对南非布尔人(Boer)的战争,甚至还参加过八国联军讨伐义和团的战争。当然,澳洲军人是在英国军队的旗号下参战的。在那几次战争里,澳洲军队实在是“微不足道”,不仅敌军和盟军,连澳洲人自己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澳洲人第一次领教战争的真正滋味还是在格力波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的一方是英、法、俄等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当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澳洲政府立即表示全力支援英国。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费舍(Fisher)发誓澳大利亚要与英国战斗在一起“直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分钱”。澳大利亚第一批派出了两万人,但并非现成的军队,而是临时召募的志愿兵。人们踊跃报名,他们从工厂农场商店跑来,他们扔下了工作和自己的家庭,几乎是兴致勃勃的去参加世界大战。他们坐着28艘运输船,又会合了10艘新西兰人的船,在4艘军舰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前往欧洲。

1914年12月3日,他们在北非的埃及登陆了,英国指挥官准备在那里训练这批新兵。他们和新西兰人一起被正式编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军团,简称澳纽军团,英文缩写ANZAC。整整5个月,他们在埃及烦闷的渴望着行动。终于,他们被派往格力波里(Gollipoli)。格力波里位于土耳其的一个小半岛上,半岛的一边是一条窄窄的海峡,它沟通着里海与地中海。如果占领了这个半岛就能打通一条英国与俄国的海上通道。

格力波里战役的构想似乎很好,但在进行中却充满了失误和挫折。先是执行火力掩护的英法舰队驶入雷区被炸沉了几艘只好退出行动。重新部署登陆几乎用去了两个月,使已经发现了他们意图的土耳其人在格力波里大大增强了军队和工事。1915年4月25日清晨4点左右,澳纽军团在格力波里的一个小海湾(被起名叫ANZAC湾)登陆了。他们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土耳其军队的猛烈火力和一次次的反冲锋使澳纽军团根本无法占领预定的目标。他们被压制在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四百多米的窄窄的阵地上。后来的几个月里,他们就坚守着这单薄的阵地,挖地道,冲锋,一点点的向前发展。双方都伤亡惨重,山坡上盖满了尸体,在尸体上大肆繁殖的苍蝇几乎成灾,疾病流行。

战斗无比残酷,有时对方的火力像急风暴雨,但一声令下就必须跳出战壕冲锋。那里是冲锋,明明就是送死,从军官到士兵都明白,但命令决不能违抗。一批批的倒下去,再一批批的补上。在格力波里与土耳其人作战的还有英国和印度军队,统统由英国将军汉密尔顿(Hamilton)指挥。有人形容他的指挥教条、僵死,根本无法与土耳其军队的指挥官相比。有好几次,英国或澳纽军团的部队出敌意外的出现在对方的薄弱部位,有时就在一个无人守卫的又至关重要的制高点下,但来自汉密尔顿将军的命令却是原地待命。当土耳其部队终于赶到严阵以待时,汉密尔顿将军一声令下又必须按时发起冲锋。几次面临战役的转折点都由于指挥不当配合不力错过了胜机。

几个月过去,格力波里战役已明显失败了,撤退是唯一的明智选择。汉密尔顿将军又向英国统帅部说,撤退将在土耳其人的追击下造成惨重损失。但接替了汉密尔顿的门罗(Monro)将军毫不迟疑的开始撤退。结果呢,在整个格力波里战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动。八万军队,五千匹马和二百门大炮全部安全撤离,伤亡不到10人。在几个星期中,土耳其人完全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格力波里战役以失败告终,但澳大利亚战士的勇气和顽强不仅被“敌人”,也被“祖国”(即英国)承认了。新生的澳大利亚向世界显示了自己的存在,但代价是阵亡7818人,伤19511人。这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次惨重伤亡,从此,每年的4月25日,即澳纽军团在格力波里登陆的这天就被定为全国的纪念日(ANZACDay)。

格力波里不过是个血腥的序幕,正戏还在后面呢,大战刚到高潮,更多的澳大利亚军队将被派往大战的主战场:西线。


26、陷入“绞肉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两个主战场:东线和西线。在东线,德国、奥匈帝国等与俄国交战,在西线,主要是英法与德奥厮杀,此外还有南边的数个战场及中东、海上。格力波里只是南面的小战场之一,刚刚在那里伤亡了两万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又被派往西线主战场。1914年大战开始时,德国集中了160万军队猛攻西线试图先“解决”法国。巴黎曾一度危急,但俄国在东线乘虚而入,德国只好抽调西线部队以救东线之危。英法这才缓过气来反击。当东线被稳定住后,1916年2月底德国又再次发动西线攻势。仅在法国要塞凡尔登(Verdun)一地,交战双方就伤亡了70多万人,故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

为了缓解凡尔登的压力,英法军队发起了索姆河(Somme)战役,其惨烈又超过了凡尔登。澳大利亚军队就被投入了索姆河战役,3个师(第一,二,四师)先后参加了Pozieres和Mouquet攻坚战。他们遭受了“任何军队在任何战争中从未遇到过的最猛烈的”炮火轰击。一次次的冲锋反冲锋,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短短19天的战斗三个师就损失了2万3千人,几乎等于在格力波里8个月里的伤亡总和。而另一个刚组建的师(第五师)在附近的Fronelles执行牵制战,仅一个夜晚和清晨他们就伤亡了5500人。如此惨重的伤亡震撼了澳纽军团,有人指责英国指挥官。但实际上,这样的伤亡是“正常的”,整个索姆河战役中交战双方共伤亡了120万人,澳大利亚的二、三万只是“区区小数”。澳大利亚士兵的勇气和顽强经受住了考验,但血淋淋的战场也把他们开战前的高昂情绪冷却下来。索姆河战役前一名军官在信中写道“...澳大利亚的小伙子们又一次有机会向世界显示他们是什么做成的,从每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出他们的决心,...”。

战役之后,一名军官的信中则这样写:“我不想撒谎说我不害怕,当炮弹在你周围嘶叫着,死神从四面八方冲你呲牙,有谁不害怕呢?我不知道我怎么能忍受到现在还没有崩溃”。除了随时可能的死亡,还有极为恶劣的条件:漫长阴冷的冬天,雨雪交加,战壕里没膝的泥水,夏日的暴晒,尸体的恶臭。一个士兵写道:“我们长满了虱子,浑身的衣服破烂发臭,胡子拉茬,疲惫不堪。我的外衣在腐烂,上面有别人的血还有同伴的脑浆,...”。残酷的事实很快就传回了澳洲,越来越难于招到足够的志愿兵去补充前线的伤亡。也许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征兵,可是1916年10月全民投票却以微弱的多数否决了征兵制。于是政府只能以更加起劲的宣传来吸引勇于献身的青年。1917和1918又是两个血淋淋的年头。

随着美国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协约国军队开始占了上风,战线逐渐向德方推进。但在德国精心修建的“兴登堡防线”之前,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澳纽军团常被用来作突击部队,他们多次攻破德军防线,又多次被打退,伤亡人数直线上升,一天死伤数千人已不再被认为是“不正常”。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军队退出了战争,德国又腾出手来对付西线。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集中了197个师发起猛攻。英军防线被突破,形势一度告急。但澳大利亚第九步兵旅却在防御战中顽强的顶住了攻势,保住了一个战略要点,接着澳大利亚第二、第五师又增援上去。澳大利亚军队的勇敢顽强对稳固整个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军的攻势被遏制住了。

1918年八月底,协约国军队在法国元帅福熙的指挥下发起反攻,这次,德军开始崩溃。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持续了四年多的大战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共有33个国家先后卷入了战争。全体交战国共动员了七千万军队参战,死伤总数达四千万多,此外还有一千万人死于疾病、饥饿和灾害。欧洲数不清的城镇被夷为废墟。当时澳大利亚全国人口为五百多万,为了战争一共动员了41万6千多人参军,全部都是志愿兵。其中有33万多人被派往海外,而伤亡总数达27万5千人,其中死亡近六万人。就是说,在所有参军的人中,有一多半人(65%)非死即伤。

澳大利亚从战争得到了什么?原来被德国占领的新几内亚变成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地。此外呢,据说是得到了世界的承认,澳洲男子汉的勇敢顽强使全世界都不敢再小看这个南半球的年轻国家。可为此付出的是几十万年轻人的鲜血和生命。(八十年后的1996年,一个已经100岁的老人,也是唯一还活着的参加过格力波里首次登陆的澳纽军团的老兵,他对记者说:“我知道我为什么能活到今天,因为必须有人来告诉现在的年轻人格力波里是个多么可怕的错误,...颂扬战争毫无意义,那(战争)是蠢事,...澳大利亚决不能再跟随哪个大国,我们只该保卫自己的国土,再也不要去参加别国的战争。”)


27、二十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变成了世界头号强国。她的经济在二十年代高速发展。从1923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增长了69%,钢铁产量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汽车产量猛增,各种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之快让欧洲人吃惊。美国总统柯立芝说美国人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相比之下,英国却在相对衰落。世界大战使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经济恢复缓慢,到1929年才超过了第一次大战前的水平。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量中,英国的比重从1920年的14%降到1929年的9%。她的殖民地和自治领的离心力却在加强。在1926年10月召开的英联邦会议上明确议定,英国和她的自治领(如澳、新、加拿大)都是"英联邦内的自治政体",地位平等,在内政外交方面互不从属。维系她们在一起的仅仅是"共同忠于英国国王"。澳大利亚虽然在大战中伤亡惨重,但国土没有受到战火摧残,经济又曾得到战时需求的刺激,因此快速发展起来。二十年代,适逢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和需求都不错,澳洲的羊毛、小麦、煤、糖和矿产品大量的出口,带来大量的收入。不过,在澳大利亚的全部收入中,借贷占了相当的比重。比如,在1925到1929年间,每年出口收入大约为1.4亿英镑,而外来信贷投资一年就有3千万英镑。

澳洲那么广阔,似乎有着无穷尽的自然资源,英国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看好澳洲的前景,乐于投资。同时英国积极的资助英国移民定居澳洲,以填补这个“过于空旷的大陆”。劳力和资本都不缺,于是,道路、水渠、农场、果园、牧场一片片建立起来。可是,借贷需要偿还,仅还利息1923年就占到澳洲出口收入的16%,1928年达到近20%。

澳洲的制造业也越来越繁荣,从1920到1925年,工业固定资产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很多英国的大公司都跑来投资建厂,但不久却发现澳洲的高工资和高费用超出了低价原材料能带来的好处。在二十年代的繁荣时期,澳大利亚失业率低,劳动者的工作条件空前的好,工资不断升高。当然,提高工资并非雇主的愿望,那是争取来的。罢工极为频繁,涉及海员、矿工、运输业工人、伐木工等许多行业。甚至维多利亚的警察也在1923年罢工一周,以至抢劫作案大量增加。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大多数人都在尽情的享受生活。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强,尤其对年轻人,他们热衷于爵士乐,看电影,凡是美国人的喜好在澳洲也就时髦。1923年无线电广播电台开始出现,收音机进入许多家庭。很快,美国的音乐和喜剧成了澳洲人最喜欢的节目。只有少数人才想的更长远,他们小声的叹气,说自己“生活在傻瓜乐园里”。

1923年英国作家劳伦斯(Lawrence)到澳洲访问了几个月后尖刻的把澳洲人描写成“健康,可是太蠢,咭咭呱呱的像一群呆头呆脑的牲口”。多数澳洲人并不在意,仍然精力充沛的投入业余生活。体育几乎成了全社会的宗教。板球(quicket)起源于英国,也为英国人热爱,但在英国和澳洲的一系列板球对抗赛中,澳洲人却远远的压倒了英国。澳洲的板球运动员也就成了英雄,比如阿姆斯庄(Armstrong)和更晚些的布拉德门(Bradman)。其他的体育明星也不逊色,像1922年赢得温布登网球公开大赛冠军的帕特森(Patterson),1924年在巴黎奥运会上赢得1500米自由泳金牌的查尔特(Charlton)。

除了体育明星,其他还能成为英雄的就属飞行员了。一次大战后,正是飞机和航空业的大发展时期。史密斯(Smith)兄弟于1919年驾飞机在30天内从英国飞到澳洲,赢得1万英镑的悬赏。1928年,澳大利亚人辛克勒(Hinkler)从伦敦飞澳洲仅用了16天。但最出色的还要算史密斯和阿姆(Ulm)两人驾驶着著名的“南十字号”飞机创造的一连串纪录:飞越太平洋从美国到澳洲,中途不降从墨尔本飞泊斯(Perth)飞新西兰,从澳洲飞英国仅用12天。在飞行热潮中,航空公司诞生了。今天最具实力的澳航(Qantas)就成立于1921年,全名叫昆士兰-北领地航空服务公司(QueenslandandNorthernTerritoryAerialServices),她的第一条定期班机航线仅有1千公里,连接昆士兰内陆的两个小镇。

到1929年,澳洲已有了65万辆汽车。假日开汽车在几个大城市间旅行已是挺平常的事。到1929年,澳洲的羊已突破了1亿只,牛1千2百万头。澳洲人口增加到640多万(1929年),包括一次大战后的移民30多万。悉尼人口突破百万,墨尔本有90万。城市快速的膨胀。除去不多的阴影,一切都那么光明。在美国,有人宣称资本主义社会从此进入了永久的繁荣。真是那么美妙吗?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6 |显示全部楼层

7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8、大萧条


1929年10月,纽约股票市场开始狂跌,一个月里50种主要股票平均下跌40%。跌风很快波及全球,二十世纪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开始了。股票下跌是表症,病根是生产过剩,生产能力和产品数量大大超出了购买力。在繁荣期,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需求不足就以信贷刺激,借钱消费超前消费,还把商品推销到穷国,殖民地和一切可开拓的市常没钱买就靠贷款。消费者借钱,生产者也借钱,继续扩大生产。老帐还不上就借新帐还老帐,你欠我,我欠他,一环连一环。消费者,生产者,银行都串在了一起。当所有的市场潜力都开发尽了,仍有产品卖不出去,收不回钱,还不了帐,借贷的链条就断了,突然大家都欠钱还不上,银行不敢再放贷款,市场购买力一下降到最低。经济瘫痪了,商品压价出售,工厂亏损倒闭,工人大量失业,银行被坏帐拖垮,社会生产规模大大收缩。到危机高潮的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降到1929年危机前的53%,德国降到59%,法国69%,英国82%,日本66%。

澳大利亚当然躲不过去。澳洲经济靠的是出口羊毛、小麦和矿石。1929年这些初级产品的价格猛降了50%,澳洲的收入锐减。澳大利亚还一直深深的依赖着贷款,平均每年借贷3千万英镑,而全部出口收入才1.4亿英镑。1929年政府借款已累计10亿英镑,不说还债,光是还利息一年也要2千9百万英镑。危机一来,钱借不到了,可政府的负担却增加了,因为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空前。到1932年,澳洲失业率达到最高点:30%,每3个挣钱养家的就有一个失业。仍然开工的工厂利润也大幅下降,仍有工作的工人也被消减了工资。

从1907年澳洲劳资纠纷仲裁法庭就开始评定“最低工资”,那是一个家庭维持“说的过去”的生活所需的最低金额。工资不能低于这个标准。因为危机,仲裁法庭1931年1月把“最低工资”标准降低了10%。澳洲社会陷入了困惑:失业者嚷嚷着要工作要救济,保守派告戒人们要勤奋工作和付出牺牲,牧师和神甫说危机是上帝对人间罪行的不满,共产党人则郑重的宣告资本主义即将寿终正寐。

以斯卡林(Scullin)为总理的澳洲工党政府1929年11月上台。面对危机,政府能作的很有限,她无法改变国际市场上小麦和羊毛的价格,她也无法迫使外国的金融机构恢复贷款。政府只能尽量让这场灾难更平均的落在社会的每个人肩上,让仍有工作的和仍有利润的多贡献一些,同时救济失业的和破产的,不能让人饿肚子。失业救济主要是提供食品,并非现金,按家庭人口发票,凭票到商店换取食品。领取救济有严格的条件,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所有收入加在一起要低于某个标准。除了自住房和家具,一个家庭若拥有任何可变卖的财产就不能享受救济,如财产(如房地产)一时卖不出去,可以先领救济,但以后要酌量偿还。

1930年,斯卡林总理邀请了英格兰银行的尼莫亚(Niemeyer)爵士来澳,希望能讨教一个拯救澳洲经济的对策。尼莫亚爵士的回答是进一步裁员和收缩,他认为澳洲的病根是政府过度保护国内制造业和大量借外债,以借款维持了过高的社会生活水平,这与澳洲的生产能力不相称,是没有经济基础的。他的批评激起了不少人的愤怒,〖劳工日报〗称尼莫亚是为英国债主们来讨债的,是想从“勤劳朴实的澳大利亚人身上榨取最后一个便士”。但政府却受了尼莫亚爵士的影响,力求平衡收支,借来的钱不再用于非生产性开支。

随着危机的加深,街上的乞丐激增,付不起房租的人干脆到公园里搭起帐蓬为家,公园的长椅上坐满了失业的男子汉。学生毕业后没工作,成群结队在街上闲逛,还有人挨门挨户的问有没有零活可作。报纸则告诉人们如何节减,如何在院子里种蔬菜水果,养鸡,此外还安慰人们不必太悲观:落日仍是那么美丽,春天的早晨仍是那么明媚,爱情仍然甜蜜,收音机里的音乐和从前一样悦耳,而这一切并不要花钱来买。确实,仍有70%的家庭没有被失业困扰,仍然可以“享受生活”。

1932年3月19日,有75万人在悉尼观看横跨海湾的大铁桥的通车典礼,在歌剧院修建之前,它就成了悉尼的象征。人们仍然热爱着体育和崇拜着体育英雄。1932年4月,屡赛屡胜,曾赢得1930年墨尔本杯的一匹名叫法莱泊(PharLap)的跑马去美国参加比赛,刚赛了一场突然中毒死了,全澳洲都陷入了悲伤,但如何中的毒至今仍是个迷。经济危机在1931-1932年达到顶峰,之后慢慢缓解。国际市场上羊毛小麦的价格缓慢的回升,新的信用慢慢建立。

比起农业,澳洲的制造业(包括金属、机械、化工、纺织)恢复和发展的更快,在30年代逐步取代了30%的进口货。BHP公司尤为出色,1928-1929年仅生产生铁46万吨钢43万吨,到1938-1939年,生铁和钢都超过了110万吨,而且价格远低于英国的产品。BHP盈利丰厚,成为世界上最高效的钢铁公司之一。1934年,仲裁法庭把“最低工资”又提到了1929年危机前的水平,这时的失业率也从危机时最高的30%降到20%以下。澳大利亚跟随着美英法等国走出了危机。德国和日本也走出了危机,但方式却有不同,她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扩大需求。日本1931年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的东北。解救经济危机确实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可是,这却不幸的帮助了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政府上台。世界面临着更大的劫难。


29、再次参战


早在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澳大利亚的军事专家们就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是唯一可能威胁澳洲的国家。他们建议,除了努力发展海军和空军,还应当保持一支至少13万人的陆军。但这个建议被政府抛到一边,因为政治家们仍然迷信着大英帝国:有英国的无敌舰队,谁能越过大海来进攻澳洲呢?其实,大战后的英国早已失去了夕日的辉煌,她背着沉重的债务,经济低迷,根本无力在远东维持一支像样的舰队。但英国政府却信誓旦旦的告诉远东的自治领和殖民地(澳、新、印度、香港、马来亚),一旦需要就会派出强大的舰队。英国还提议在新加坡修建完备的海军基地,以供这个想像中的舰队使用。澳大利亚相信了承诺,丝毫没有担心自身的安全。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澳大利亚的战备状况比上一次好不到哪去。尤其是陆军,仅有不到3千人的常备军(职业军人)。花名册上倒是有几万人,但那是类似民兵(militia)的“业余军人”,一年仅集中训练几个星期。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澳洲总理门塞斯(Menzies)立即宣布,澳大利亚也对德进入战争状态。可是这次澳洲民众却远不像二十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热情高涨,他们对上次的惨重伤亡还记忆犹新。不过,绝大多数的澳洲人还是没有迟疑的认为:必须帮助“英国母亲”。

日本宣布中立,澳大利亚松了一口气,放手援助英国。政府开始组建第六师(第一到第五师的番号已经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兵员全部来自自愿参军者。1940年2月又开始组建第七师,后来又有第八师和第九师。从1940年1月9日开始,澳洲军队被陆续送往中东的埃及和巴勒斯坦。按计划他们先接受训练,然后再派往欧洲。但欧洲战场的形势却从1940年5月开始急转直下,德军席卷了丹麦、挪威、比利时、法国,英军在敦克尔刻大撤退,放弃了欧洲大陆退守英国。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宣布参战加入德国一方,这使中东马上成了前线战场。当时意大利占据着北非的利比亚和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对英国在中东的石油和苏伊士运河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英国将军威欧(Wavell)指挥着英、印度、澳和新西兰的共9个师于1940年12月开始向北非的意军发起进攻。意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训练不足战斗力差,一交手就连吃败仗,成千上万的被俘。威欧将军干脆兵分两路,一路向东非方向进攻,另一路以澳大利亚第六师为主力之一在北非从埃及向利比亚方向进攻。进攻非常顺利,英、澳军队连续攻克重镇要塞,向西推进了700多公里,俘虏了十几万意军,缴获了成千的汽车坦克和大量物资。而自己的伤亡总和才几千人。在广播中,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说进攻意军的有“25万澳大利亚野人和1000架飞机”。

尽管战局一边倒,英军却没有乘胜追击,因为南欧的局势使英国统帅部决定抽调北非的主力军去支援希腊,其中包括澳大利亚第六师。北非则换上了兵员不足的英军第二装甲师和更新“出炉”的澳大利亚第九师。总指挥也换上了不高明的英国将军尼姆(Neame)。这时,意军的惨败早已惊动了希特勒,他于1941年2月向北非派谴了四个师的德军,由雄心勃勃的隆美尔将军(Rommel,后提升为元帅)指挥,组成了德意志北非军团。隆美尔毫不耽搁,于3月发起进攻。德军不仅训练有素,他们的装备也更优一筹,尤其是PanzerIII坦克明显占有优势。在一次持续了一天的坦克对抗大战中,英军的坦克一辆接一辆的冒起了浓烟,接着就是全线溃退。曾经从意军手中夺取的军事重镇又一个个的丢给了德军,到4月5日英军已是一片混乱。不久,英军的战场最高指挥官尼姆将军和奥康纳(O'connor)将军双双被俘。澳军第九师也步步后退。

形势岌岌可危,德军的下一个目标是位于利比亚、埃及边界附近的土布克(Tobruk)。这是一个港口重镇,占有她,就可从海上取得补给,解决运输线拉长的问题,然后直扑英国在中东的“老窝”开罗,再夺取苏伊士运河和中东的油田。土布克事关大局,必须死守。全部守军为澳大利亚的第九师和第七师的一个旅共14300人,外加英军的8000人。此时,第九师的官兵没有被咄咄逼人的德军吓倒,他们最忧心的是“别让人家说第六师得到的都让第九师给丢了”。澳大利亚的指挥官被任命为守备军司令,先是拉夫瑞克(Lavarack)将军,后换为莫斯亥德(Morshead)将军。

1941年4月13日土布克保卫战开始。德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成群的坦克多次冲破防线,但又一次次被打退。土布克背靠大海,可得到海上的源源不断的补给。英军的炮火支援极为有效,澳军的步兵出奇的顽强。一个被俘的德国军官说“在波兰、法国、比利时,只要我们的坦克冲破防线,他们的步兵就败了。你们澳大利亚人像魔鬼,我们的坦克冲过去了,你们还是照样的干”。澳军还多次发起反冲锋和偷袭,他们本是防守,却比进攻的一方还要积极的出击。双方在土布克攻攻守守打到1941年6月。枪炮常常24小时不断,飞机在天空呼啸,海港里到处是沉船的残骸,夏日的酷暑,肮脏的战壕,随时爆发的战斗,这一切使澳洲士兵非常疲惫急需修整。

在澳大利亚军方和政府的一再催促下,1941年的8月到10月澳军被逐渐替换下来,他们在土布克守卫战中共伤亡了近3000人。1941年的冬季,北非战场上大厮杀又起,战局反反复复。隆美尔的北非军团曾一度后退,但不久又反攻,并于1942年攻下了土布克,俘虏了3万多英、印和南非守军。直到1942年10月,英军第八集团军和澳第九师在英军杰出将领蒙哥马利(Montgomery)的指挥下大举进攻,才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局。但此时的北非战场早已无法吸引澳大利亚人的兴趣,因为他们自己的国家突然面临了历史上最危急的时刻。


30、这回靠谁?


当欧洲和北非的战场上硝烟弥漫时,日本却保持着中立。这个中立保持了两年多。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舰大部分炸沉。就在珍珠港的炸弹落下前75分钟,在8千多公里之外的马来亚半岛日军开始大举进攻。这才是日本的主攻方向,轰炸珍珠港不过是必要的准备:先削弱对手的还击能力。日本的战略目标是从马来亚和荷兰的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夺取急需的橡胶、锡和石油,还要占领缅甸进攻印度以切断通往中国西南的公路,那是美国维持中国军队抗日的输血管。日本打算以此制服中国,进而占领整个“大东亚共荣圈”。早已准备多时的日军势如破竹。英国空军在马来亚的飞机大部分被消灭在地面,日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远东仅有的两艘英国战舰(PrinceofWales号和Repulse号)也被炸沉。在马来半岛登陆的日军快速南下直扑新加坡。尽管英国、印度军队和澳大利亚的第八师拼力抵抗,日军只用了50多天就推进了600公里,包围了新加坡,并于1942年2月8日发起猛攻。到2月15日,仅仅7天,新加坡的战局已不可逆转。英军统帅珀斯弗(Percival)中将决定投降,一共13万4千多英、印和澳大利亚军队放下了武器。其中的15000名澳大利亚被俘军人将要有三分之一死在可怕的日军战俘营中。英国首相丘吉尔沉痛的说新加坡的陷落是“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降和最惨重的灾难”。而在澳大利亚,从政府到平民干脆惊呆了。他们没有料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英军竞像白蚁蛀空的木头那样空有外表,号称东方堡垒的新加坡居然不堪一击。实际上,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都长期轻视了日本的军事力量,几乎一夜之间才发现日军已具有了一流的海上和空中打击力量,才发现日军的顽强死拼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军队无法相比的。新加坡的陷落打破了澳大利亚一百多年的迷信,大海再也不能阻隔敌人,无敌的大英帝国海军已经像空中楼阁那样靠不住。“幸运的国家”,远离战场的乐园突然面临随时可能的入侵。

1942年2月19日,近200驾日军飞机轰炸了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炸死243人,炸伤近400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澳洲大陆受到敌人的袭击,这使许多澳洲人认为,日本的进攻迫在眉睫。此时的澳大利亚突然从援助“英国母亲”变为急需“母亲”的援救。英首相丘吉尔曾多次信誓旦旦的保证,当澳大利亚受到威胁时英国会立即援助。但此时的英国根本无力实现诺言,相反,澳大利亚大部分最精锐的战斗力量都在帮助英国。第六、第七和第九师在中东战场,第八师在新加坡几乎全军覆没,几千人的空军在英国,大部分军舰都在地中海。形势很明显,空虚的澳大利亚国防根本无法抵御日本的进攻。澳大利亚总理柯廷(Curtin,1941年10月取代了门塞斯成为澳洲工党政府总理)向英国要求抽回澳大利亚的军队以保卫自己的国家。

英首相丘吉尔没有直接说不,但又一次次的保证英国将尽力增强从缅甸到达尔文的防线。柯廷没有被打动,他太清楚局势有多么险恶,他更明白继续听信美丽的诺言对澳大利亚意味着什么。在柯廷的反复力争下,丘吉尔终于同意澳军第六和第七师从中东返回澳大利亚而不是被派往缅甸。但第九师在英方的强烈要求下仍留在北非作战。柯廷知道在这危急的历史关头澳大利亚必须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决定,必须先保卫自己然后才是大英帝国的“战略需要”。柯廷在1941年12月27日的墨尔本〖信使报〗上公开了澳大利亚的历史性决定:“....我要明确的指出,(从今以后)澳大利亚指望美国。....(我们)要摆脱由于与英国的传统亲缘关系而带来的一切酸痛。我们知道英国的困难,我们知道她面对随时可能的入侵,我们知道分散力量的危险,可是我们更知道舍弃了澳大利亚英国依然可以坚持下去。所以(只有)我们(才能)决心不让澳大利亚陷入敌手。我们将用全力来构筑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战略。”柯廷的这番话不仅标志着二次大战中澳大利亚的战略转变,也标志着澳大利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从依靠和追随英国到依靠和追随美国。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无法在一个战争迭起列强相争的时代完全靠自己保卫自己,她需要结盟,她准备为别人付出自己所有的,但也需要更强大的国家来保证她的安全。因为血缘关系,这个更强大的国家一直是英国,但历史的进程终于决定:必须以美国取而代之。此时此刻,澳大利亚转向美国倒不是一厢情愿,美国也需要澳大利亚。日本的突然袭击打的她措手不及,节节败退。美国占据的菲律宾丢给了日本,他们需要在西太平洋建立一个可靠的基地,以此为依托向日本发起反攻。1942年3月18日,美国的麦克阿瑟(MacArthur)将军到达澳大利亚,几天后当他到达墨尔本时受到像对英雄那样的热烈欢迎。其实那时的麦克阿瑟还没作出什么英雄业绩,恰恰相反,他刚从被日军包围的菲律宾“逃”出来,不久菲律宾就陷落了。

但澳洲民众把麦克阿瑟看作是美国支援澳大利亚的象征,这位美国将军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安全感。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麦克阿瑟为西南太平洋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在墨尔本建立了他的最高司令部(后又迁到布里斯班)。澳大利亚军队最高指挥布来梅(Blaymey)将军被柯廷总理从中东招回,并被麦克阿瑟任命为西南太平洋盟军的陆军总司令。不久,美、澳、新、荷兰的军队被组编,大批的美国士兵开进澳大利亚,澳洲民众对日军入侵的恐慌消失,开始投入战时后勤基地工作。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抗击日本的太平洋战线组成了。


31、走向胜利


当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大松了一口气,他甚至高兴或简直是狂喜,因为美国被拖进了战争。有美国参战,德、意、日一方算是输定了。美国有全球头号的工业,是世界最大的兵工厂,她将把最先进的飞机坦克军舰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每个战场,最终的胜利已经定局。

但是,要把必将到来的胜利变为事实还要有几年的浴血奋战。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日本积蓄了多年的能量还在爆发。在袭击珍珠港之后的四个月里,日军攻下了香港、马来半岛、新加坡、菲律宾、缅甸、荷兰的东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尼),还有澳洲北面的许多小岛。澳大利亚军队分散在一些岛屿上防御,日军则集中海空军绝对优势,每攻志在必得,这些岛屿相继失守。

1942年5月7到8日,日军在海上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准备进攻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斯比港(PortMoresby)。占领这个港口和机场,日军飞机就可攻击整个澳洲北半部,威胁美澳之间的海上运输线。但这支日本舰队被美国海军截击在紧邻澳洲东北的珊瑚海,日军两艘航空母舰一沉一伤。美国也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但日本舰队被迫放弃了原计划,调头而去,对澳洲的重大威胁解除了。此后,澳洲大陆仅受到过轻微骚扰,那是1942年5月31日,3艘日军的微型潜艇溜入悉尼海湾,但仅炸沉了一艘渡船。最后两艘潜艇被击毁,一艘逃掉。

不久,1942年6月3至6日,日美海军在中途岛大决战,日本的四艘航空母舰被炸沉,外加一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太平洋战场的转折开始。日军在太平洋岛屿上攻无不克的势头于1942年7月第一次被阻止于新几内亚的米尔恩(Milne)海湾。澳大利亚军队作了充分的准备,有近8000人防守。两千多日军登陆进攻,激战了两个星期日军才发现错误的低估了守军的实力,仓皇撤退,留下了700多具尸体。

澳军单独对日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在可可达小道(KokudaTrail)。一万三千多日军在新几内亚的北海岸登陆,然后以6000人的兵力徒步沿着崎岖的近二百公里长的可可达小道翻越高达两千多米的群山远攻南海岸的莫斯比港。日军企图重演穿越马来半岛攻下新加坡的战局,但这次遇到了澳大利亚军队的顽强抵抗。战役从1942年的7月开始,一直打到11月,战斗的惨烈和艰苦前所未有。战场就在崎岖的山路上和密密的雨林里,没有坦克没有大炮,完全是步兵的厮杀,双方拼的是意志和顽强。面对以拼命闻名的日军,澳洲士兵也变的极为“残忍”。他们向日军的伤兵开枪,因为那些伤兵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他们向日军的尸体开枪,因为那也许是假装的,一不留神就会跳起来格斗。澳大利亚士兵也宁死不投降,因为投降就等于束手被杀。可可达战役被称为“死亡山谷里的屠杀”。与此相比,欧洲战场简直是“绅士的战争”,因为放下武器的士兵至少可以保住性命。

可可达战役的双方还较量谁更能忍耐和吃苦。上山下山,疲劳到了极点,雨里泥里,汗如雨注,蚊子小咬,吸血蚂蟥,各种毒虫,疾病瘟疫,都在折磨着双方的每个士兵。日军拼死进攻,曾一度攻到距莫斯比港仅40公里的地方,但伤亡已近三千。日军的兵力和弹药都难以为继,此时太平洋战区的日军大多陷于更重要的瓜岛战役而无法增援。于是日军只好沿着可可达小道撤退。澳军终于胜利,但伤亡约1700人,还有几千人因患痢疾、疟疾、伤寒而失去了战斗力。

1943年在欧洲,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从防御转入进攻。在北非,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的阿拉曼战役奠定了胜局,最后美军的加入终于结束了北非之战,25万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在阿拉曼战役中,澳大利亚第九师又啃了硬骨头,伤亡达5800人。在北非战场的最终胜利前第九师被撤了出来,调到太平洋战常在南太平洋,在新几内亚的北海岸,澳军美军一寸一寸的与日军争夺着。在瓜岛(GuadalcanalIsland)附近的日美海空军大战中,日军又失去了三艘巡洋舰和一艘战列舰。从此美军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1944年大反攻开始。6月英美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苏联红军从东西两面向德国进攻。在太平洋,美军和澳军把日军逐步从新几内亚的北海岸清除。然后又一个接一个的把太平洋上的岛屿从日军手里夺回,但每次都要付出大量的伤亡。日军以同归于尽式的“神风”飞机和“玉碎”战法顽抗,这使美国估计最后攻陷日本本土将要付出50万到100万美国军人的伤亡。这成了后来使用原子弹的理由之一。

胜利不可阻挡的一步步到来。1945年5月,柏林被攻克,残余德军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日本。1941年曾与日本签订和平条约的苏联于1945年8月8日向日本宣战,接着势如破竹几天就占领了全东北(伪满洲国)。8月15日,日本投降。

就在胜利前夕,澳大利亚总理柯廷(Curtin)于1945年7月5日病逝。盟军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在唁电中说柯廷是“战时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使澳洲免受(日本的)入侵将是他不朽的纪念碑”。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7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曾有57万多人参军,每10个18至35岁的男子中就有8人曾在军中服务。澳大利亚共有33826人阵亡,另有18万人受伤。伤亡是惨重的,但还比不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近6万人阵亡,20多万受伤)。这一是因为战场救护技术的进步,二是战争的方式变了,更机械化了,战场上不再需要人多势众,大大减少了“人海战术”导致的大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粉碎了德意日称霸世界的企图,但是绝没有消除军事对抗。“老”敌人被打败,可战争中的盟友却分裂为“新敌人”。世界仍在战争阴云之下。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7 |显示全部楼层

8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32、参加韩战


1945年美军和苏联红军在进兵日本占领的朝鲜时划了一条界限,苏军在北,美军在南。这就是著名的三八线(北纬38度线),几乎恰好穿过朝鲜中部。

曾在苏军和中共军队中任职的金日成(KimilSung)在北朝鲜建立了政权(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受过美国教育,蹲过日本监狱,当过朝鲜反日流亡政府“总统”的李承晚(SyngmanRhee)则在南面建立了韩国(Republic of Korea)。

到1950年,美军和苏军逐渐撤出了朝鲜。而南北朝鲜两个政权却激烈的对抗起来,边界冲突越演越烈,他们都想吃掉对方“统一祖国”。军事力量上北朝鲜占压倒优势,1950年时已有22万多人的军队,包括许多曾在中共军队中打过仗的老兵,全部苏式装备。南朝鲜军队是美式装备,有不少在日军中干过的老兵,但总兵力不到10万人(1950年),战斗力远比不上北朝鲜军。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大举进攻,势如破竹。南朝鲜军被压缩到朝鲜最南端的釜山,李承晚向美国呼救。美国决心插手。这之前,已有了1948年捷克共产党的胜利,希腊共产党事件,1949年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当时的西方国家把社会主义阵营看作铁板一块,都是在苏联的指挥之下。共产主义势力的节节进逼使得西方世界认定斯大林就是希特勒第二,企图征服全球。美国这次的态度极为强硬:必须堵住共产主义的扩张。

当时在联合国,苏联代表拒不参加安理会的会议,以抗议国民党代表占据中国的位置。美国利用苏联的缺席促使安理会火速通过了几项决议,实际授权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出兵朝鲜。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美国的驻日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MacArthur),就是那个第二次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的“英雄”,统帅联合国军。共有15个国家派了军队。澳大利亚第一个宣布派部队参加联合国军,很快派出了空军第77中队和两个营的步兵,大都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这两个营被编入英联邦第27步兵旅。说是联合国军,实际美军占了绝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军队从没超过4万4千人。但联合国军的称号给了美国道义上的优势。

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切断了北朝鲜军队的后路,战局反转。北朝鲜军很快陷入崩溃,大量被歼被俘,剩下少数败退。联合国军乘胜追击。一次混战中,澳大利亚的两个连冲入大批的北朝鲜军中,两个连长并没有下令开火,而是警告对方他们已被包围了赶快投降。于是,近2千名北朝鲜军人放下了武器。

麦克阿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战争限制在三八线以南,此时当然决定打到“彻底胜利”。但是,他的最大错误就是低估了毛泽东的决心和中共军队的实力。他一再向杜鲁门保证中共决不会出兵。在他看来,武器简陋连空军都没有的中国军队入朝简直就不是来作战而是交给美军屠杀。他做梦也没想到几十万中国志愿军已经悄悄入朝设下了埋伏。当联合国军大摇大摆的进入陷井,志愿军突然爆发,猛攻猛打分割穿插。联合国军被打的晕头转向连忙撤退,自称为“大逃跑”(TheBigBug-out)。两个星期之中后撤了500多公里,回到三八线以南。神兵天将似的中国军队使联合国军丧胆,军中流行“逃跑热”(Bug-outfever),一听志愿军的号声马上转身开逃。澳大利亚人再次被证明是出色的士兵,他们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擅长步兵作战,在大逃跑中一直担任后卫,多次阻击追兵,挡装像潮水一样一波又一波的冲锋”,为后撤的部队争取时间。

当联合国军逃回三八线后,联合国大会匆忙通过决议,呼吁各方立即停火。这简直是开玩笑,一向“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毛泽东岂能此时罢手?几天后,周恩来奉命回绝了联合国的呼吁,声称要把美军赶出朝鲜。但是,头脑冷静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却认为这不可能。他明白,美军一旦镇静下来发挥出武器优势和空军的威力,志愿军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可是,敢于胜利的毛泽东一定要试试再说。

这时,已经乱了章法的麦克阿瑟大叫着要向中国的东北扔原子弹,要使用国民党的军队作战,要进攻中国大陆,认为不这样就保不住朝鲜。美国政府还真放出风来要扔原子弹,想吓住对手。但被吓坏的不是毛泽东而是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她们倒不是怜惜中国人的生命,而是担心世界大战爆发,苏联的原子弹将落在她们头上。在英国和欧洲的极强硬反对下,杜鲁门决定打“有限战争”,并干脆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这次,澳大利亚也明确的反对把战争延伸到中国。

新的美军司令李奇微(Ridgway)像彭德怀一样的头脑冷静,他很快稳住阵脚开始运用新战术,充分利用飞机大炮坦克装甲来逐步蚕食装备单薄的志愿军。在激烈的战场上,澳大利亚士兵多次攻坚力守,以优势的火力和熟练的作战技术使非常顽强但常常以人海战术弥补火力不足的志愿军付出了几倍到几十倍的伤亡。

志愿军在1951年4月开始的第五次战役中投入了近50万人,全力以赴拼死进攻,但在联合国军的优势火力下伤亡极惨。美军恢复了信心,再次相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仅靠步兵,无论多么勇敢也攻不破有飞机大炮和压倒的火力支援的防线。美军又从防守转入进攻。

从1951年5月开始,美军发现志愿军的士气下降,投降人数大增。联合国军似乎又有了机会打到鸭绿江去。但这次美国军方却冷静了,军政高层中怀疑这场战争的大有人在,他们强调美国的头号敌人是苏联而不是中国或北朝鲜,美国的首要利益在欧洲而不在亚洲。把如此巨大的美国兵力投入朝鲜是不是中了斯大林声东击西的诡计呢?用美国三军联合参谋部主席布拉德利(Bradley)将军的话说: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于是,美国决定把战争目标压缩为“在三八线附近占据一条有利地位的防线”,然后寻求停火。终于,1951年7月10日交战的各方坐到了谈判桌前。可惜,双方的要求相距太远,谈判陷入僵局,只能在战场上相拼。在五圣山(上甘岭)的拼杀中,联合国军的伤亡就达6400人。美国士兵把上甘岭叫作伤心岭(Heart-breakRidge)。从8月拼到10月,联合国军伤亡了近6万人,志愿军的伤亡估计可达20万。惨重的伤亡使双方带着更现实的态度回到谈判桌前。就这样,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了。

在整整三年多的战争中,共有130万美军曾到朝鲜作战,5万多阵亡,10多万受伤。中国没有公布志愿军的伤亡数字,据外界估计在100万上下。澳大利亚军队只有不到300人阵亡,1200多人受伤。

谁胜了呢?美国有人说,既然美国没有打赢,那就是败了。骄傲的美国人根本不喜欢“平”。毛泽东说中国胜了,因为顶了美国一下子,证明了有原子弹的美国也不过是纸老虎。毛并不看重伤亡数字,他太清楚了:中国如果有一样东西不缺,那就是人。澳大利亚挺满意,因为侵略者(北朝鲜)被打退了,南朝鲜保住了。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以不大的损失又一次赢得了美国的友谊。

朝鲜一仗,新中国向全世界显示了她的决心和实力,但也使此后的二十年里澳大利亚和一些东南亚国家认定:中国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威胁。


33、冷战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澳大利亚的认识:别管喜欢不喜欢,自己也是一个“亚洲国家”,亚洲与自己息息相关。另外,大海和距离都不再是屏障,几千公里外发生的事可能最终威胁到她,再者,美国成了更重要的盟友,英国的作用和“亲缘”关系都不像从前那么重要了。

二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绝对的头号强国。战后初期她占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一半以上,贸易总量的1/3,黄金储备的75%(1948年)。美国更是头号军事强国,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她自封为“世界警察”,哪里出了事也要插一杠子。她的哲学是:打仗就在外国打,决不等到战火烧到美国。

但战后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她们的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不分国界的,所以她们不仅有义务而且自认为有理由帮助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夺取政权。战后的头十几年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时期,尤其是1949年中国的加盟大大改变了世界的力量对比。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被恐惧栓在了一起,共同抵抗共产主义。因为恐惧,她们不切实际的夸大了共产主义的威胁。尤其当斯大林在世时,社会主义阵营被看作铁板一块,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共产党的行动都被认为是受斯大林指挥的,是他全球战略的一步棋。斯大林被任定是希特勒第二,企图征服全世界。

以1947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次著名讲演“一道铁幕在欧洲降下”为标志,世界进入了冷战时代。冷战,就是全副武装的美国苏联和各自的盟国随时准备开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可又都小心翼翼的躲避着,周旋着,因为双方都极为恐惧:原子弹一扔,全世界就是一片焦土。不过,她们躲避正面交锋,却在“中间地带”拼命争夺,为的是在似乎马上就要爆发的大战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冷战时代,澳大利亚的政策很明确:“只有与强有力的朋友,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合作才能抵抗共产主义的威胁”。换句话,澳大利亚必须结盟,必须坚定的站在美英一边。1951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签订了澳新美条约。1954年,又成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有澳、新、美、英、法、巴基斯坦、泰国和菲律宾。这都是针对共产主义扩张,尤其是针对中国在东南亚的渗透。澳大利亚对自己在联盟中扮演的角色是认真的,尤其对美英两国几乎是有呼必应。平时多烧香,才能指望有朝一日大盟友的回报。

战后的东南亚是多事之秋,许多战前的殖民地一个接一个要求独立,像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英属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法属印度支那(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在独立运动中往往也有共产党参加。在那个对共产主义草木皆兵的时代,一旦共产党沾边,其他什么民族主义,各国的历史纷争统统被忽略,只剩下一个吓人的字眼:共产主义扩张。

当英军在马来亚与丛林里的共产党游击队作战时,澳大利亚派出军队支援英国。当法国被越南战败而美国又插手时,澳大利亚积极的站在美国一边,以致最后派兵参加了越南战争。澳大利亚的哲学也很简单:东南亚关系着澳大利亚的安全,即使澳洲领土没受到直接攻击也不能袖手旁观,就像当年日本进攻中国的东北,好象远的很,但最终战火烧到了澳洲。

在冷战时代,因为苏联离的还远,澳大利亚的第一恐惧是中国,尤其当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之后。必须承认,在五十和六十年代,中国确实实行了很具进攻性的对外政策,积极支持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行动,积极支持任何一个国家与美英等国的对抗。中国自称是执行“国际共产主义路线”,要“支援各兄弟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正义斗争”。对中国青年的教育干脆就是“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还在水深火热中的阶级兄弟”。中国不仅以物资甚至以人力支援了东南亚国家的共产党。这使澳大利亚不能不怕中国。这种惧怕在60年代达到高峰。澳洲总理霍尔特(Holt)曾经因考虑中国的威胁而常常夜不能寐。1964年,澳外交部长清楚的说“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构成了对我们这个地区安全的最大威胁。实实在在,目前没有比这更大的威胁了”。

澳大利亚的第二大恐惧曾经是印度尼西亚。这个从荷兰统治下争取到独立的有两亿人口的大国很快就显示出对外气势汹汹。因为印尼的苏加诺(Sukarno)总统与中国的忽远忽近的关系,澳大利亚心怀极大警惕。印尼于1963年动用武力把西部新几内亚并入版图,成功之后又把目光转向1963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原来的马来亚、新加坡、沙捞月和北加里曼丹联合而成),说这是“新殖民主义的阴谋”,欲施与武力。1963年9月,澳总理门塞斯宣布给予马来西亚军事援助以抵抗外来威胁。到1965年初,局势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苏加诺总统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反帝阵线,有印尼、大陆中国、北朝鲜、北越。正在澳大利亚计划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时,危机突然解决,1965年9月30日以苏哈托(Suharto)为首的印尼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苏加诺,并进行了血腥的“清洗”。这个新政权于1966年与马来西亚签订了和平条约。不管怎样,澳大利亚松了一口气。

在美国,反共曾达到过发狂的地步,麦卡锡(McKarthy)主义从1950年开始横行,制造了许多冤案,很多民主人士被打成“共产党分子”。直到1954年,美国的民主力量才挫败了麦卡锡主义。在澳大利亚,1949年自由党和乡村党联盟在大选中击败工党,开始上台实行强硬的反共政策。1950年政府试图立法禁止澳洲共产党,但被高等法院挫败,因为党禁是违背澳洲宪法的。联盟党政府不死心,又在1951年把“禁止共产党”的立法交给全民公决,但又一次失败。大多数澳洲民众并不喜欢共产党,但是决不愿意因此而牺牲民主原则。自由党和乡村党攻击工党的头号目标就是说工党被澳大利亚共产党左右,因为确实在一些工会的领导位置上有澳共党员。1955年工党因为澳共问题发生了分裂,强烈反对共产党的一部分分裂出去并于1957年成立了民主工党(DemocraticLaborParty)。民主工党在大选中要求他们的选民把第二选择给予自由党,这使自由党-乡村党联盟从1949年到1972年连续当政二十多年。

冷战持续了多年,直到70年代世界才开始逐步走向缓和。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48 |显示全部楼层

8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34、繁荣年代


二十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虽然处于冷战之中,世界经济却非常繁荣,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不用说,日本和德国从一片废墟上又迈进了世界经济的前几名,简直是奇迹。澳大利亚不那么奇迹,但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最繁荣时期。在渡过大战后的经济转型期后,从1949年开始澳洲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扣除物价上涨,人均国民生产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以上,考虑到人口在同期快速增长,这实在算是高速度。

增加人口是战后澳大利亚的基本国策,这不仅对澳洲的安全至关重要,对经济发展也是必需的。澳洲人口从1947年的750万增加到1968年的1200万,20年里增加了450万,其中200万来自移民。尽管人口增长,失业率却降到了20世纪的最低水平,从1946年到1972年失业率只有几年达到过3%,很多年份低于1%,实际上就是全就业。就业机会多意味着劳工处于有利地位,可以要求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条件。1948年,许多行业开始实行每周40小时(5天)工作制。澳洲的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一度居前十位之内。澳大利亚个人拥有住房的比例居世界第一,汽车人均拥有量仅次于美国。扣除物价上涨,1969年澳洲人均消费比大战前增长了85%,比1949年增长了30%。从1953年,联邦仲裁法庭就不再决定“最低工资”,因为已经没有意义,实际中的最低工资已经毫无疑问的可维持“说的过去”的生活。

火爆的矿业成为澳洲的主要经济支柱。1949年在北领地发现大铀矿,60年代在西澳发现特大富铁矿,在北昆士兰发现世界最大且品位最高的铝土矿,此外还有石油、天然气、镍、锰、金。这些发现使许多原来的荒野转眼变成了宝地。到60年代末,矿产品已占全澳年出口总量的30%。澳大利亚人再次得意的宣称“我们是幸运的国家”。农业的产量和出口都比战前增加,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却大大下降,到60年代已下降到20%以下。澳大利亚已不再是“骑在羊背上”,而是“坐在矿车上”。

制造业也稳步发展,突出的例子是汽车。1948年第一辆荷顿牌(Holden)汽车生产出来,尽管是与美国合作,甚至是美国控股,澳大利亚人还是把它看作是澳洲汽车。1950年产量2万辆,到1966年就达到15万辆。当然,BHP公司的钢铁工业仍是澳洲工业的主要支柱,1958年就满足了澳洲的全部需求并开始出口。在外贸上,英国的比重不断下降,从二战前的40%以上降至60年代的20%左右。对日本的出口增加惊人,到60年代日本已是澳洲矿产品和羊毛的最大买主。从1965年开始,日本取代英国成为澳洲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而美国则开始取代英国成为澳洲最大的产品进口国。

城市化进一步加剧,1949年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农村,到1959年已有80%的澳洲人住在大小城市中。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中,第一批摩天大楼开始出现。希望有自己的院子使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搬到郊区,而把城市中心留给新移民和低收入家庭。

经济繁荣,澳洲人当然更加投入的享受生活。体育仍是业余生活的最重要部分,或自己参加,或去看比赛。1956年,墨尔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澳大利亚夺得13块金牌破了4项世界纪录(游泳)。那些世界冠军,还有板球、橄榄球、网球的明星们仍然是国家英雄。但在最普及的运动中却没有冠军,那是钓鱼。其它最受欢迎的还有冲浪、帆船、游泳、滑水,澳洲人最迷的是水上运动。

1956年,电视广播网开始建立,不久,电视就像电冰箱洗衣机一样成为每个家庭的基本家具。但电视里充斥着美国的轻喜剧。汽车越来越普及,开车外出旅游对低收入家庭也不再是奢侈享受。1955年第一家汽车旅馆(Motel)在堪培拉开业,很快就遍布全澳,压倒了老式的旅馆(Hotel)。

1965年,当世界工资最高的模特JeanShrimton穿着超短裙来到墨尔本,澳洲为之震动。震动之后超短裙开始流行。不光服装,其它的风尚澳洲也似乎比欧美慢上半拍。摇滚乐流行,比尔哈利(BillHaley)和他的“彗星乐队”风迷全澳,他们的唱片在60年代销量稳居第一。

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他们父辈的那一套并不认同,'代沟'(Thegenerationgap)一词开始被常常提到。60年代的青年们充满激情,他们既为反越战而冲上街头为妇女解放呼号,也为摇滚乐迷倒。他们向一切传统和禁区挑战。避孕药的普及使“性解放”有了得力的工具,未婚同居悄然流行,离婚率大幅增加,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同性恋也不再被认为那么邪恶。宗教的影响力越来越低。

1973年,经过十年施工,耗资远远超出预算的悉尼歌剧院终于落成。它马上就取代了大铁桥成为悉尼,甚至是澳洲的象征。但也就在这一年,中东的石油生产国联合行动大幅提高油价。石油危机马上引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1974年波及到澳洲。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代人的繁荣使澳洲人乐观的相信好日子还长着呢。没有料到,这场经济危机终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繁荣时代。


35、越战风云


在澳大利亚参加过的所有战争中,数越南战争的争议最大,整个社会曾为此陷入了争论和分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大战时被日本占领。大战结束后,法国想恢复当年的殖民地,可是越南已不是当年的越南了。在抗日中壮大起来的胡志明领导的越共和越南人民军绝不想赶走了日本人后再受法国人的统治。1945年9月,胡志明在河内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但法国不死心,以武力解决问题,先占领了越南南方,1946年12月又向北方发起进攻,很快就占领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可越南人民军的游击战却越打越勇,打到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法国不行了,不得不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讨论和平解决。法国同意撤出印度支那,认输了。美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但是却拒绝在协议上签字。美国不愿意接受"共产主义的又一胜利”。

日内瓦协议规定1956年将举行在国际组织监督下的全民选举,但胡志明的威望极高,无人能比,所以大选就等于把整个越南交给越共。美国打定主意要不惜代价“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美国打算像朝鲜一样在越南南方建立一个反共产党的政权,以抗衡北方的越共。1955年美国策动吴庭艳(NgoDinhDiem)在南方建立了“越南共和国”。吴庭艳极为专制腐败,在各部门安插自己的亲信,还大批的抓人杀人,不管是不是共产党,反对他就不行。他那一套别说老百姓反对,连美国也不喜欢。196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了一次政变,推翻了吴庭艳换上了董文明(DuongVanMinh)将军的军人政府。这回连表面上的民主也没有了。

1960年12月,越共领导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内战正式开始。美国不仅向南越的军人政府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还派出大批的军事顾问训练指挥南越军队。北越呢,当然支持她的南方同志,不光送武器,还派部队直接到南方作战。北越的背后则是苏联和中国,她们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中国甚至派出各种专业人员帮助北越。随着战局越来越不利于南越,美国的介入也就越来越深。1963年美国新总统约翰逊一上台就将战争升级。1964年开始轰炸越南北方,并派大批美国军队直接参战,最高峰时有50多万美军在越南。

澳大利亚的自由党门塞斯政府挺满意。美国对共产主义如此强硬,澳洲似乎就多了一分安全。于是,门塞斯政府决定对美国的行动给予鼓励。1965年4月,门塞斯宣布派一个营的澳大利亚步兵到越南参战,以后又不断增加,到1967年澳大利亚在越南作战的军队达到8000多人。但这次美国只得到澳大利亚和南朝鲜派兵助阵,再不是朝鲜战争那会儿的联合国军了。

与过去不同,这次打的是游击战。敌人的位置漂乎不定,你狠狠的打出去常常扑个空,你不留神时敌人却开火了。美国人吃了不少亏。澳洲军队最先尝试以游击战对付游击战,派小部队偷偷摸摸深入“敌占区”,打个冷不防,还派出侦察小组,一旦发现目标,用电台悄悄一呼,成群的炸弹就突然落在敌人的头上。澳军的成功经验使美军也虚心请教。澳洲士兵确实能打善战,有名的战例是在LongTan,澳军一个连(108人)中了埋伏,被越南人民军2000多人四面包围。澳军就地死守,越军多次冲锋均被打退。当澳大利亚援军赶到,越军撤退,一点数,澳军死17人伤19人,而越军却留下了245具尸体。

尽管在战场上美军和澳军似乎常占优势,总是让对手付出成倍的伤亡。但“敌人”的士气却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胜利越来越显的遥远。显然是什么地方有问题。澳军意识到这与“民心”有关,于是除了战场上厮杀澳军还试图“争民心”,为老百姓看病,帮他们重建被毁的房子,逗小孩们玩,照料孤儿。这确实有些效果,但于大局无补。根本问题是该不该千里迢迢跑到越南来打仗。但是前线士兵对此就无能为力了。

从一开始澳大利亚工党就反对参加越战,认为那是一场南北方的内战,还是吴庭艳和美国挑起来的。中苏对抗已证明共产党国家并非铁板一块,一个共产党的越南或许会反对共产党中国而并不一定会威胁澳大利亚。军事对抗只会使越南人民遭殃,也不符合澳大利亚的长远利益。可惜这声音在冷战时代的大气候下显的太微弱了。1966年大选工党惨败,多数澳大利亚人显然接受了自由党政府的参战政策。但反对越战的人数逐渐上升。反战游行从1964年之前就开始,1965年底增加到最少每三个月一次。各种各样的反战组织成立,主力是青年学生。

1965年11月,曾在澳大利亚外交部工作的克拉克(G.Clark)在〖澳洲人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说“西方赢不了越南战争,除非把越南人都杀光”。他明确指出越南人民的人心向背已经决定了最终胜负。在澳洲,他是第一个挑明澳大利亚跟着美国陷入了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1966年,反战游行规模扩大到每次几千人。但1966年10月21日墨尔本50万人夹道欢迎来访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这清楚的表明了多数人的态度。1968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约翰逊宣布他不再参加竞选,这意味着他默认了对越战失去信心。澳洲的反战运动走向高涨。自由党政府被迫宣布不再向越南增派军队。

青年人中开始大规模的反征兵运动。自由党政府1964年开始推行征兵制度(而以往的战争都是自愿参军),所有男青年在20岁生日时必须登记,然后政府需要新兵就从中随机选龋反征兵的青年或干脆不登记,或接到入伍通知不予理睬。还有许多抗议者跑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静坐,让征兵登记根本无法进行。因拒服兵役而被关进监狱的第一个青年是约翰.赞伯(JohnZarb),他在监狱里只蹲了一年,可是"释放赞伯"的大字标语却在许多城市的火车站和各种公共场所的墙上残留了好多年。1969年3月,有100多人因号召青年人拒服兵役而被捕,但到11月就有8000多人签名公开表示还要动员青年拒服兵役。这次,政府没敢再惩罚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1969年8月的民意测验显示55%的澳大利亚人希望把澳洲军队撤回,这是第一次澳洲民众对政府的参战政策的支持率降到50%以下。澳洲最大规模的游行和罢工罢市罢学发生于1970年5月8日,悉尼2万5千人,墨尔本7万5千人,全澳洲共有20多万人参加。美国的反战活动规模更大,如1969年10月,纽约25万人,华盛顿10万人,全美国上百万人游行示威。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美国总统尼克松1969年宣布分阶段撤军。澳大利亚当然没有别的选择,从1970年开始,到1971年12月8日最后一个澳大利亚军人撤出了越南。澳大利亚军队采取的轮换制,一共有近5万人先后到过越南,其中阵亡501人,受伤3131人,伤亡并不高。

美国希望体面的撤出越南,办法是“战争越南化”,供应武器让南越军队自己打下去。但谁都知道美军撤退意味着什么。美军1973年全部撤出,1975年4月30日,西贡被攻下,越共政权统一了全越南。

越战对澳大利亚的影响是深远的。尽管与美国的结盟仍然重要,但与美国的关系却疏远了。尤其是工党,开始寻求更加独立的外交和国防政策,以“本土防御”取代了把防线放到几千公里以外,对亚洲邻国采取澳大利亚自己的政策而不再随便跟随哪个大国。澳大利亚是亚洲一部分的观念更加牢固。大批越南难民开始进入澳大利亚,最终达到十几万,这对刚刚去掉白澳围墙的澳洲是一个考验。而大批亚洲移民给澳洲社会的影响更是巨大和永久性的。

青年学生崛起为一股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对父辈所持的价值观不再迷信。在反越战中发展起自我意识的他们不久又把激进的能量释放到其它社会问题上,如监狱改革,社会福利,妇女权利,同性恋,土著问题,环境保护。不仅青年,整个澳洲社会都增加了怀疑精神,开始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澳大利亚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


36、废除白澳


1901年,当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白澳政策确立为基本国策。具体的法律是一部“移民限制法案”,用语言测试为手段阻止任何有色人种进入澳洲。白澳政策严格实行了几十年。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变化开始了。白澳政策的基础是种族主义,二次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个基矗希特勒把种族主义推到了极端,宣称德意志民族在白人里又是最优秀的,并以种族灭绝为目标屠杀了6百万犹太人。这使得一切向法西斯开战的国家不能不同时也向种族主义开战。二次大战时,日本的种族主义是另一种形式。自称是亚洲最优秀的大和民族却也曾受过白人的歧视,他们在战争中对白人实行了具有报复性的虐待。大批的澳大利亚战俘死在了日军的战俘营中。被这种暴行震撼之后,任何理智的反应显然不是实行种族主义的反报复而是报复种族主义。

二次大战中与美国的结盟也使白澳政策受到挑战,在100多万曾进入澳大利亚的美军士兵中就有不少黑人。美国公民里还有其他有色人种包括亚洲人,与美国交往就不能不允许他们来澳。与美国的结盟也使澳大利亚不能不跟随美国的社会进步,当50-60年代种族主义在美国逐步的消退,澳大利亚也无法抗拒的跟随着。

二次大战还使澳大利亚认识到自己是个“亚洲国家”,必须和亚洲人打交道,必须和亚洲人作生意。这就意味着必须让亚洲人入境。澳洲政府清楚的意识到白澳政策使澳大利亚在亚洲邻国的眼中是多么令人憎恶。必须改变形象。

人类的进步更使得种族主义自身越来越显的“低劣”,越来越站不住脚。科学的发展逐步揭示出,没有任何生物学的证据来支持种族主义。不同的种族尽管看上去不一样,却都来自共同的祖先,没有哪一个人种比其他的更优越。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一点点的坍塌,慢,但是不可抗拒。作为科伦坡计划(ColomboPlan)的一部分,从50年代开始亚洲学生前来澳洲大学学习。以后亚洲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到60年代达到数千。这些勤奋好学礼貌谦和的亚洲青年对消除广大澳洲民众对亚洲人的偏见起了很大作用。

1956年7月开始,少数“杰出的,具高资历的”亚洲人被允许移民澳大利亚。1958年,在新移民法中取消了“听写测试”,但移民局还是可以拒绝有色人种入境而不需要给任何解释。进入澳洲的亚洲人仍然很少。从1966年到1970年,有6900多亚洲人申请以“高资历人士”移民澳洲,仅2700多人被批准,加上家庭成员仅7000多人。而实际上进入澳洲的只有3200多亚洲人。在同一时期澳洲人口增加了一百万,仅1970年的移民总数就达到18万5千人。

从1966年开始,以临时签证入境在澳洲住满5年的亚洲人可以获得永久居留权。但这要取决于“他们是否为适宜的移民,是否易于融入社会,是否具有对澳洲有用的技能和资历”。1967年有1563名亚洲人以此获得永居权。

1966年,工党把“白澳”一词从党的政策文件中去掉。1972年12月击败自由党而上台的工党政府宣布在移民政策中将采取不考虑申请者肤色的配额制,开始实行对所有人一样的,不分种族的移民政策。就这样,“白澳政策”于1973年正式结束。

当1975年越南南方“陷落”,难民开始出逃。1976年一艘小渔船满载着56名越南难民到达了澳洲的北海岸。这并不是第一条难民船,但这次他们的勇气却感动了澳洲民众。仅凭着一只小小的指南针和一本学生用的地图册,他们成功的漂过了8000公里的海路。澳洲民众相信他们是政治(战争)难民,不然怎么能冒如此大的风险投奔怒海呢。澳洲民众也愿意收留他们,这多少出于一种内疚,谁让澳大利亚军队曾跑到越南打仗呢。

1976年还只是偶尔有难民船到达澳洲,1977年就陡然增多,10月11月几乎是天天有船。澳洲人又害怕了,他们又想起了“黄祸”,舆论又开始反对接受难民。1978年只有2000多难民被收留。1978年之后,新解放的越南南方开始改造私人经济,越南入侵柬埔寨,中越两国开仗,几十万越南华人逃出越南,20万柬埔寨人跑到泰国,世界被震动。1979年7月日内瓦会议寻求解决办法,西方国家承诺尽快接受25万难民,澳大利亚的份额是一年一万五千。从1975到1986十一年间,澳大利亚一共接受了12万印度支那难民,多数为华人。如按国家人口来算,澳大利亚接受印支难民的比例为世界第一。1987年以后澳洲接受的难民减少到一年几千人。但亚洲移民数量却稳步上升,多数是家庭团聚类。

当一批批的亚洲人进入澳洲,整个社会受到冲击。激烈的争论时有发生,反对的声音时高时低。但是大趋势却不可逆转。白澳政策从50年代开始松动到1973年正式废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像千里冰封的水面化冻,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层一点点的变薄变软,终有一天冰层开裂,但一块块的浮冰还要漂上一个时期。

白澳政策从正式确立到正式废除,历时70年有余。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50 |显示全部楼层

9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37、走向缓和


到60年代末,澳洲人已经享受了20多年的经济繁荣,他们乐观的以为好日子会长久下去。但1973年由石油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美梦,从此澳洲经济进入了长期的动荡。通货膨胀在1974-1975年高达17%,随后几年都在10%以上。全就业不再有,失业率到1979年上升到7%。剧烈波动的羊毛和小麦价格使很多农民陷入了债务。移民放缓,人口增长从50年代的2.4%降低到1978年的1.2%。

而世界政治却与经济形势相反,持续了20多年的冷战在70年代开始趋向缓和。其实,当斯大林1953年去世,似乎一触即发的世界大战已有迹象可以避免。1956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公开提出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实际上放弃了“输出革命”和“暴力革命”。美苏关系开始解冻,但离真正的缓和还很远。美苏时而坐下谈判时而剑拔弩张。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会谈,空中弥漫了和解气氛。1960年美国U-2间谍飞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苏联撤消了对美国总统访苏的邀请。1961年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在苏联的支持下筑起了柏林墙。1962年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美国急了,摆出真要开打的架式,苏联让步撤出了导弹。1963年美苏英等国签订了'部分禁止核实验条约',又一次转向缓和。

对澳大利亚,苏联显的远一点,中国的威胁更实际。50-60年代,中国确实比苏联更加“强硬”。毛泽东总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非打不可,晚打不如早打。中国积极支持东南亚各国的共产党游击队,指导他们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到60年代中国自己认定“世界革命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东南亚各国共产党也确实把中国当成他们的大本营,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取经,并从中国得到物质支持。

为了对付“中国威胁”,澳大利亚与美国结盟,追随美国在东南亚“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另一方面,澳大利亚还采取了软的一手,釜底抽薪。革命是由于贫困,所以消除贫困就是消除革命。1950年开始的科伦坡计划(ColomboPlan)就是针对“共产主义扩张”而采取的“人道主义对策”。这是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斯潘德(Spender)在科伦坡(斯里兰卡首都)会议上提出的:既然贫困疾病绝望使亚洲人倒向共产主义,那么抗拒共产主义的治本之策就不言而喻了。从1950年开始,澳、美、英、日、加拿大和新西兰向亚洲的二十多个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帮助培训各种技术人员。澳大利亚特别在农业、畜牧和医疗等方面提供了援助。到1970年为止还在科伦坡计划下共接受了近万名亚洲学生来澳学习,这不仅使这些亚洲国家受益,还对废除白澳政策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用软的一手抗拒共产主义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共产主义威胁的减弱和消除竞意外地来自共产主义阵营内部。从60年代初开始,中苏两个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矛盾表面化,她们愈吵愈烈,到60年代末竟由边界冲突发展到濒临战争边缘。苏联认真的考虑要用“外科手术”剪除中国的核力量。而中国则“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一场人民战争。此时的中国太孤独了,除了数目不详的“世界革命人民都站在中国一边”外,全世界排的上号的国家几乎都成了“帝修反”。仅有的一个“亲密同志”阿尔巴尼亚小的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

物极必反,中国举起了橄榄枝,把一向是头号敌人的美国降到了苏联之下,“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比美帝国主义更危险”。三个世界的理论开始浮出水面,悄悄的不再提什么世界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这是信号,美国看出并抓住了机会,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毕恭毕敬的“朝拜”了中国。给足了中国“面子”,而换来的是巨大的收获,中国成了美国对付苏联的“盟友”。更加意义深远的是,中国放弃了“输出革命”的“世界革命原则”。至少,东南亚的“共产主义威胁”从此大大减弱。

在这场戏剧性和历史性的重大转变中,美国把澳大利亚晾到了一边,一点没有向这个忠心耿耿的“老朋友”指点迷津。越南战争使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惧怕达到高峰。而缺少洞察力的澳洲政治家们,尤其是自由党的领袖们没有察觉到中国离巨变不远了。当中国悄悄的放弃了“世界革命”,敏感的国家开始一个接一个的与中国建交。1970年加拿大与中国建交,中国立即买了加拿大1.5亿美元的小麦,而同一年连一斤澳大利亚的小麦也没要。在野的工党领袖惠特拉姆(Whitlam)催促自由党政府采取行动承认中国,并且不顾政府反对率代表团于1971年7月访问了北京。7月12日自由党领袖澳洲总理麦克马翰(McMahon)猛烈抨击惠特拉姆的中国之行:“简直不可想像,当我们的战士还在越南而工党领袖竞成了我们敌人的发言人”,“惠特拉姆(对中国)的政策将使我们脱离我们东南亚和西方世界的朋友和盟友”。谁知麦克马翰总理话音刚落,7月16日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的消息惊呆了全世界,也使澳洲总理尴尬万分。墨尔本〖时代报〗的文章指出“麦克马翰先生几天前的讲话使他现在像个双料的傻瓜。第一,他显然被美国蒙在鼓里,第二,他的政治觉察力太糟,一个人本用不着知道基辛格在北京就能觉察出美国的政策动向。”但澳洲政府继续痴钝落伍。1971年10月,当联合国以压倒多数通过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时,澳大利亚是投反对票的少数国家之一,与她的许多朋友和盟友背道而驰。

1972年12月大选,工党在野二十多年后终于翻身。惠特拉姆的工党政府上台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在1973年1月与中国建交。接着又开始制定更具独立性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上更加灵活更具建设性,减少对抗和种族主义。保持与美英的友谊关系仍然重要,但要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尤其是日本、印度和印尼,更重要的是绝不再陷入与中国对抗的军事联盟。惠特拉姆认为冷战已经结束,应该忘掉老的意识和“敌人”,他指出“(澳大利亚)绝不应再派兵参加亚洲大陆的任何战争”。1975年工党下台,自由党弗雷泽(Fraser)政府又开始使用“冷战语言”,但这次仅仅是针对苏联。中国已被看作是对抗苏联的力量。弗雷泽继续了与中国友好的政策,他本人1976年6月访问了中国。

苏联于70年代和80年代又一次次的发起冷战攻势,像出兵阿富汗,渗入南也门,干涉安哥拉,插手尼加拉瓜。看上去咄咄逼人,但苏联的经济已经支撑不住庞大的军费开支。虽然世界冷战时代的最终结束还要等到90年代苏联的解体,但中美70年代结束敌对等于宣告冷战在东南亚战场基本结束。澳大利亚对自己的安全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38、三大政党


无论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还是在各州政府,曾经上台执政的只有三个政党:工党(Australian Labour Party)、自由党(The Liberal Party)和国家党(The National Party)。其中国家党从没有单独执政而是与自由党结成联盟执政。

在这三大政党中,工党资格最老,她起源于工会。从1870年开始,工会就感到除了靠罢工还需要在立法上争取劳工权益,就是说要把劳工的代表选进议会。1890年,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工会大张旗鼓竞选,为此目的工党成立了。1899年在昆士兰出现了全世界第一个工党政府。全澳洲的第一个工党联邦政府出现在1904年,是一个过渡性的少数党政府。工党的第一届多数党联邦政府诞生于1910年,总理是菲舍(Fisher)。

虽然工党产生于工会,很多工党党员就是工会会员,但工党和工会绝不是一回事。当工党第一次上台当政,富人们曾惊呼:社会主义猛兽来了。但事实证明没有那么可怕。尽管早期工党的纲领是要将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化,但仅把这定为长远目标而不是行动计划,等于是束之高阁。后来工党的纲领进一步“软化”,仅仅是笼统的“实现社会公平和消除剥削”,“机会平等”,“发展国有企业”等等。

工党有严密的组织,这继承于工会。所有党员都要遵从党的纲领和决议,但这并非意味着工党就那么团结一致。在早期,工党成员和社会基础是各行各业出卖体力的劳工,但他们的要求极不相同,从最激进的社会主义者要求“资本公有化”到最保守的只想要求更好的工作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批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加入了工党,像教师律师国家公务员。这进一步使工党中的观点和要求多样化,从劳工权益扩大到环境问题,妇女权益,教育,艺术。代表工党进入政府和议会的也由过去的蓝领劳工变成了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了。同时,工党内部的矛盾和争议也加剧了,来自中产阶级的党员对党内代表着蓝领工人的工会势力不满,而“蓝领党员”则对中产阶级“同志”提出的那些“时髦”的议题极为反感。

整体看工党不算成功,从1890年成立以来她处于在野地位的时间大大长于执政时期,原因之一是由于工党曾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组织分裂。第一次在1916-1917年,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工党总理休斯(Hughes)在改变征兵制度问题上与工党的多数成员严重对立。认为“国家政府高于政党”的休斯带着一部分支持者从工党分裂出去,随即工党政府垮台。第二次分裂发生于1931年,正在经济大萧条中,又是工党当政。工党总理斯卡林(Scullin)决定采纳英国的建议大力消减开支。这却遭到工党左翼的强烈反对,认为是屈服于英国银行家的旨意。正在他们激烈的争执时,以莱昂斯(Lyons)为首的工党右翼干脆从工党分裂出去,再次导致工党政府在大选中败北。第三次分裂与澳大利亚共产党(CommunistPartyofAustralia)有关。澳共成立于1920年,在她最强盛的1944年曾有过23000名党员。澳共一直不大成功,因为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多数劳动阶级只想合法的争取更高的工资而不愿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澳共的力量常常被自由党和新闻媒体夸大了。尤其在冷战时期,自由党抓住工会中有澳共党员这个事实大作文章,攻击工党受澳共支配。而工党内部对共产党的态度也极不一致,1955年发生了分裂。1957年一部分反对共产党的工党成员成立了民主工党(Democratic Labour Party)。在竞选中民主工党把第二选择给予自由党,这是工党从1949年到1972年一直在野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党政府中最成功的要属二次大战时期的柯廷(Curtin)政府。柯廷领导澳大利亚完成了重大的历史转变,从一切遵从“英国母亲”到“澳洲利益第一”,从追随英国到与美国结盟。这使澳洲抵御了日本可能的入侵。柯庭在大战胜利前夕的病逝更使这位工党总理享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美名。工党的最低潮是从1949到1972年连续23年处于在野地位。但1972年底工党在惠特拉姆(Whitlam)领导下一举翻身后,很快作出了与中国建交和废除白澳政策这样的历史性决策。当然一切都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但历史机遇却把这些荣誉给了工党。

现在的这个自由党成立于1944年,但她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的自由党。那个老自由党后来经过重大改组,曾经改名叫过民族党、联合党,但一直有一个基本特征:工党的对立面。工党代表劳工,自由党和她的前身都代表劳工的对立面-雇主,即生意人,工厂主和各类业主。许多行业的雇主早就有松散的组织。议会中的非工党议员分作几个松散的小团体,但在“反工党”上却是一致的。工党的成功使他们震惊也使他们联合起来。1910年第一个自由党(Liberal Party)成立,基础来自雇主同盟(Employer's Federation)和产业商会(Chamber of Manufactures)。

1917年,从工党中分裂出来的休斯总理加盟自由党,把当时的工党政府变为自由党政府,休斯仍是总理。但添加了新血液的党改名为民族党(Nationalist Party)。1931年第二次从工党分裂出来的莱昂斯和追随者又与民族党合并,合并后的党叫作联合党(United Australian Party)。联合党与乡村党联盟接连赢了1931,1934和1937年三次大选,莱昂斯一直是总理,1940年总理换为门塞斯(Menzies)。

1941年10月正值二次世界大战,工党取胜柯廷政府上台。柯廷在战时的出色领导使在野的联合党黯然失色,1943年在大选中只获得12个下院席位。门塞斯出来挽救颓势,1944年他把已陷于四分五裂的联合党和其他十几个反工党的组织又弥合在一起成立了新的自由党,也就是现在的这个自由党。门塞斯重新制定了策略扩大自由党的群众基础,瞄准那些“被遗忘的人们,中产阶级”。他们“既不是有钱有势,也不是毫无技能的平民”。门塞斯的努力成功了,不仅中产阶级甚至有些劳工阶层的也被吸引到自由党里。但是有产阶级生意人的影响仍占压倒优势,几乎所有自由党的议员都来自生意人、工厂主、农场主、律师,所有的自由党主席(President)都出身于生意人(Businessperson)。因为大部分经费来自大公司的捐助,自由党在制定政策时常常左右为难,太照顾大公司就会失去小生意人和中产阶级的支持,而他们的选票起着决定作用,政策太“平民化”又会得罪最富有的“大老板们”,他们的资助至关重要。总体说,自由党不注重意识形态,而在实际中强调市场经济原则和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自由党最成功的时期是从1949到1972年连续23年当政,而门塞斯从1949年再次上台一直当了16年的总理,最后还是退休下台而不是在大选中败北,创下了澳洲政治史上的最高纪录。门塞斯的成功除了他是个极精明的政治家,还因为50-6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片社会繁荣和冷战时代澳洲民众对共产主义的惧怕。一有机会,比如共产党中国的胜利,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门塞斯就利用来拼命渲染共产主义的威胁,然后再狠狠的踢上工党几脚,使澳洲民众相信只有门塞斯和自由党才能抵御共产主义的威胁。

现在的国家党(The National Party)成立于1920年,但那时不叫国家党而叫乡村党(The Country Party)。正如名称所示,乡村党的基本目的是维护农民的利益。乡村党自从建立一直与自由党(包括她的前身老自由党,民族党和联合党)结盟,因此多年加入执政党的行列。但乡村党里既有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主或普通农民,也有雇佣很多人的大农牧场主,他们的利益和要求自然不大一致。但比起自由党和工党,“农村利益”的分歧还是要小的多。这使得乡村党在争夺农村席位时极为成功。但乡村党的内部也发展起一股势力,他们希望乡村党面向全社会而不仅仅是农村。这充分反映在1982年乡村党改名为国家党。这第一是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减少,若不能得到城市人口的支持乡村党将逐渐的消亡,再一个是乡村党自信可扮演全澳大利亚“保守党”的角色。

实际的发展趋势表明,国家党在逐渐缩小,她取得的席位和得到的民众支持率在不断下降。国家党原则上支持自由贸易,具体则维护农业低息贷款和农业补贴,希望用关税保护竞争力不很强的澳洲农业。这使她与自由党的自由贸易政策相抵触。国家党明确宣称她反对社会主义支持资本主义,但反对她的人却讽刺说她不过是想把农民的所得资本化,而把农民的亏损社会化。

除了三大政党以外,澳大利亚还出现过数百个小党,很多都是默默无闻自生自灭。小党里最成功的是1977年成立的民主党(Australian Democratic Party)。她从未在下院拿过席位,但曾最多一次拿过上院8个席位,在工党和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势均力敌的上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至于近几年突然崛起的韩森单一民族党,还有与其抗衡的团结党才刚刚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还远不到写进这部〖史话〗的时候。


39、环境问题


当200多年前英国人刚刚踏上澳洲,他们的第一印象是陌生。从未见过的动物简直让远在他乡的人不敢相信是真的,许多植物也是见所未见。桉树灰暗单调的颜色,灌木和草虽然开花却没有香味。比起英国这里阳光充沛,可惜除了沿海地带,内陆气候太干,干到没有一条象样的大河。说干旱不光指降雨少,很重要的是降雨不均匀,也许连着几年好雨水,可接着就能半年一年不下一滴雨。还可能,一年的雨都集中在几天下个不停,平时干枯的河道一下又显的太窄小了,干的冒烟的土地突然到处是水。早年的移民向内地迁徒,如果正遇上雨水好的年份一片草木葱葱,于是定居下来。几年后一场大旱赤地千里,牛羊死个精光只好弃走他乡。再以后的旅人又看着荒草中的残垣断壁纳闷:这片不错的草场怎么就丢弃了呢。

现在的澳洲人已经习惯了难以预料的气候。种地的计划好了有三五年的好收成就一定有一两年颗粒无收。养羊的更知道隔些年就要作一次痛苦的抉择:借钱买草料还是让羊活活饿死。再干旱的地方房子也不要盖在低洼的地方,干了几十年的大地会在一夜之间一片汪洋,连城里人也不能幸免。布里斯班1893和1974年两次大洪水,街上能划船。仅1974年那次洪水就损失了1万3千多所房子,15人淹死。大洪水常常和北方入侵的热带风暴有关。1974年一次名叫特蕾西(Tracy)的大风暴袭击了北领地的达尔文市,90%的房屋被毁,50人丧命,整个城市人口才4万7千人,有3万5千人被紧急安置到其他城市。

水火无情,丛林野火几乎年年都有。澳洲的许多树不仅不怕火还需要火才能引发种子开裂发芽。火还把枯枝落叶变为灰烬把养分还给土壤。喜火的桉树不断的落枝掉皮就是在预备燃料。土著人不等燃料堆积太多就主动烧荒,把一场大火变为许多小火。当土著人被欧洲移民赶走,大火就越来越多。1939年一场大火,维多利亚烧死71人,1983年的一场大火烧死72人,包括维多利亚46人南澳洲26人,其中还有13名救火队员,2000多所房屋被烧毁。

澳洲的土壤太贫瘠。世界上的肥沃土壤都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澳洲没有大河却有大片古老的地面,肥力流失土壤普遍缺少氮和磷,有机质含量低。不多的养分还都在薄薄的一层表土里,如果表土被侵蚀剩下的就是不毛之地。早期的移民不知道该怎样对付如此不同的土壤,他们简单的应用从欧洲带来的农耕技术。每占一片土地先清除树林然后耕种或等待牧草长起来。这块地不好就再换一块,反正澳洲的土地似乎大的没有边。

早期的移民还带来了各种家畜,家禽、宠物、花草和各种农作物。澳洲的土地一片片的改变了面貌。这当然是好事,但坏事也随之而来。有意无意带进来的野草蔓延开来,简直势不可挡。一些家畜和宠物跑到野外繁殖起来成了“野生动物”,像骆驼、马、山羊、猪、水牛、狐狸、猫。澳洲的土生动物中很少猛兽,所以这些新的“野生动物”没有天敌没有对手,很快就反客为主占领了澳洲的原野。许多澳洲土生的动物植物不敌外来的动植物,又在人类的影响下数量猛降。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76种土生的动植物彻底灭绝,其中包括塔斯马尼亚虎(TasmaniaTiger,其实应叫作袋狼)。

在引进动物中造成最大危害的竞是胆小温和的兔子。1859年,24对兔子作为狩猎的对象被带进澳洲。到1865年就已发现不妙,引进兔子的那位富有的农场主在自己的农场里就消灭了2万只兔子。可惜太晚了,又过了40年兔子占据了大半个澳洲。一对兔子一年能生三窝小兔,一窝十几只,小兔子三个月就长成也开始生,兔子的数量像爆炸一样。澳洲共有多少兔子没有准数,估计多的时候有两亿只以上。兔子吃掉大量的牧草饿死牛羊。风调雨顺的时候兔子拼命繁殖,等到大旱兔子大批的饿死。可是在饿死之前它们把所有的草都啃光连草根都刨出来吃掉,小树的枝叶树皮统统啃个干净,只剩光裸的地表。风吹沙起,水土流失。

到20世纪的20-30年代澳洲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已经严重的威胁澳洲的农牧业。许多农场土壤表层被冲光肥力大减,地表缺少植被覆盖,风吹雨淋侵蚀加速,造成恶性循环。从50年代起土地盐碱化又发展成另一大威胁。土地一旦盐碱化不仅生产力下降而且极难治理。此外还有土壤酸化、板结、水渍,它们都导致了土地生产力下降。

早期的移民曾把澳洲看作没有极限的大陆,只要愿意就能生产出无数的牛羊和粮食。和美国相比面积差不多,那么澳洲能承受的人口似乎也可以向美国看齐,就是少点也能在6000万以上。到20世纪初,人们终于看清了自然环境的限制。干旱的气候、贫瘠的土壤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使一位地理学家泰勒(Taylor)在20年代提出到20世纪末澳洲最多只能承受2000万人口。反对的人不断大叫大嚷,但越来越多的人默默的接受了他的结论。

在澳洲,环境保护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863年塔斯马尼亚就通过一项法律保护风景区。1879年,在悉尼南部建立了占地18000英亩的全澳洲第一个全世界第二个国家公园(皇家自然公园Royal National Park)。从20世纪的20年代澳政府就有了专门机构从事水土保持工作。从50年代农民开始普遍接受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他们开始植树改进耕作方式促进水土保持。

1950年一位女科学家麦克楠麦瑞(Macnamara)成功的试验以一种叫作多发性粘液瘤(myxomatosis)病的病毒来消灭兔子。三年之中全澳洲的兔子数量减少了80%以上,羊毛产量随之上升。可惜兔子并没有灭绝,随着免疫力的增强,到80年代中期兔子数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90年代科学家们又找到一种新病毒对付兔子,1997年才开始使用。

从60年代开始城市人越来越关心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民众的环境意识大大觉醒,许多人开始放弃“人类中心论”,即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的仆人为人类服务。他们逐渐接受了新观点:人类不过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没有权力凌驾于环境之上,环境至少与人类同等重要。从70年代开始澳洲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规,控制污染,禁止使用危害环境的化学制品,保护土生的动植物,保护森林。

从80年代初开始环境问题又走上了政治舞台。在塔斯马尼亚东南部修建水库的问题上,反对修建的团体成立了塔斯马尼亚联合党(The United Tasmania Party),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个绿党。这之后,环境问题在大政党的角逐中也成为重要的砝码。80年代末一个爱护土地(Land-care)运动在澳兴起,大批的农民加入了各地的“爱护土地小组”。这些农民在一起交流如何防治土地退化。政府给予支持,投入资金治理水土流失,还设置官员协调农民的活动。

如今,科学家们仍不时的发出警告:澳洲的环境还在恶化处于危险之中。而乐观的人则指出澳洲的环境质量在世界上仍属上乘。双方都对,地广人稀的澳洲确实还保持着较好的自然环境,但这个环境正在不断的受到威胁。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kimi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0-2-9 02:51 |显示全部楼层

10

此文章由 tony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40、土著权益


在欧洲人到达澳洲之前,土著人口估计在30万到100万。1788年欧洲移民开始占领澳洲,逐步从沿海向内陆推进。土著人曾拼死抵抗过,但无法与“文明人”的步枪抗衡。在白人的驱赶,屠杀,和疾病的合力攻击下,土著人口锐减,1911年降至最低点,不足两万。一些人类学家宣布土著人是走向灭绝的种族。但一些年后,土著人口又开始回升,1961年达到10万,1994年达到24万。

屠杀土著人是当年农牧场主和其他一些白人的“民间行为”,并非政府的决策。在1937年之前,澳洲殖民地政府和1901年以后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土著人采取的是“保护政策”,包括建立土著人保留地,引导土著人改变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而走向定居,放牧,或独立经营牧场或受雇于白人。但是,每当白人与土著人冲突时,政府和司法部门常常明显的偏袒白人。有许多次,屠杀土著人的白人凶手被送上法庭,但结果却“无罪释放”。

从1937年开始,澳政府开始对土著人采取同化政策(Assimilation),即致力于改造土著人,促使他们接受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仅对白人和土著人的混血后代,从1951年开始扩大到对所有的土著人。不言而喻,“同化政策”假定:土著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是落后的,而西方文明是先进的,土著人应当乐于抛弃落后的传统而溶入白人社会。但事实上,土著人强烈的“抗拒文明”。于是,政府采取策略从教育孩子入手,强制土著儿童上学接受西方式教育。但土著人采取家庭“再教育”,把自己的文化传统传给下一代。这种家庭教育的强大影响力使政府又采取措施,把土著儿童与他们的家庭强行分离,集体居住在封闭的寄宿学校,从此这些儿童再也不能和他们的生身父母生活。(几十年后的今天,那些被强行与家庭隔离而被“西化”的土著人自称为“被盗走的一代”,他们愤怒的要求赔偿。)60年代之后,社会进步使人权思想逐步高涨,越来越多的白人开始同情土著人。澳洲政府也不断增加拨款,改善土著人的住房,卫生,医疗,教育等条件。1962年,昆士兰,西澳和北领地政府给予土著人选举权。1967年5月27日,澳洲举行了全民公决,90%的澳洲公民支持废除宪法中歧视土著人的条款,同意在人口统计中包括土著人,即承认土著人为澳洲公民。1973年,新当选的工党政府改变了对土著人的“同化政策”,采取让土著人“自决”(selfdetermination)的政策。1975年,自由党也开始采取让土著人“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的政策。

1971年,第一次一名土著人内维尔.邦尼特(NevilleBonnet)作为自由党代表当选为联邦参议院议员。土著人在体育上的出色表现也使许多白人刮目相看。比如有数名土著拳击手曾多次取得澳洲和世界冠军,土著人古勒古格(Goolagoog)两次取得温布登网球赛女子冠军。

白人与土著人的和解成了大趋势。但是,对土著人的歧视并没有彻底消除,土著人也绝不会忘记悲惨的过去。从六十年代开始,在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启发下,澳洲土著人的抗议示威活动开始发展。斗争的焦点很快就从反对歧视争取平等转向了索还土地。他们祖辈的苦难就开始于被剥夺土地,如今他们丢失了大部分传统文化的头号原因也是因为没有了土地。于是他们喊出口号“我们不要施舍,我们要土地”。从七十年代以来,土著人索还土地成了全国性的持续运动。

1992年,土著人取得了一次划时代的胜利,这就是震撼全澳洲的“马勃判决”。马勃(Mabo)是一个土著人,他出生于澳洲东北角沿海的小岛上(马瑞群岛)。那里的土著人部落为马瑞母人(MeriamPeople)。1982年马勃在两名白人律师的帮助下向高等法院申诉要求对小岛的所有权。经过整整十年的审理,1992年6月3日高等法院作出两点判决:1。马瑞母人对马瑞群岛具有传统所有权,他们可以占有和使用这些岛屿;2。昆士兰政府在不违反联邦法律的前提下有权力终止这一传统所有权。

第一条判决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突破,它第一次承认了土著人对土地的传统所有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年英国人占领澳洲的“合法性”。当年英国人认为澳洲是“无人的土地”,英国人是“第一个在此定居占有”。但这次高等法院的判决却推翻了这个基本假定,承认了土著人与土地有传统的联系,有“自然所有权”。推理下去,英国人当年就是从土著人那里强占和掠夺了土地,再进一步,土著人当然有权索还被非法夺走的土地。

几个小岛是一个突破口,它可使千里大堤就此崩溃。所以,马勃判决中的第二条性命攸关,没有这一条,整个澳洲在理论上就都该归还土著人。马勃判决之后,联邦议会又通过了“土著地权法案”:凡属“公有地”,土著人都可以提出“传统地权”的申请或申诉。如果土著人能证明从过去到现在他们的生活一直和那片土地密切相关,他们就可以取得“土著传统地权”。自从这一法案生效,全澳洲许多土著个人和团体对遍布全澳洲的数百处土地提出了索还申请,但至今成功者极少,因为当年许多土著人被从土地上赶了出去,从而失去了与土地的“持续的联系”。

马勃判决像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整个澳洲。白人社会有人忧心忡忡,许多农牧场的土地都是从政府租借的,属于“公有地”。如果土著人把这些土地索还,农民怎么办?矿业公司在公有地上勘探和采矿只需付很低的地税。如果公地变为土著人所有,一切勘探采掘是否能得到准许,要付多少租金,就都成了未知数。1996年,新当选的韩森(Hanson)议员猛烈攻击土著人的“特权”:“为什么有人凭着皮肤颜色不同就能得到其他人得不到的?”“现政府给予土著人特殊照顾,给他们土地和金钱,这是鼓励分裂澳洲”。韩森大喊平等,要求政府取消对土著人的任何“特殊照顾”。韩森的论断是不顾历史事实的偏执。土著人处于澳洲社会的底层,他们受教育程度低(只有33%能读完中学),失业率极高(30%以上),收入低(1994年60%的土著人年收入低于1万2千澳元),健康状况差,平均寿命比其他澳洲人几乎短20年。雷尼欧兹(Reynilds)教授经过研究指出,土著人得到的社会福利确实高于澳洲其他人的平均数,但这恰恰反映了土著人的“不利处境”,因为与其他澳洲人中最穷的人相比土著人得到的社会福利就几乎是一样的。

对待土著人索还土地的要求,澳洲社会的分歧就更大了。1997年初,最高法院又一次就维克(Wik)土著地权申诉案判决:“土地租约和土著地权可同时并存”。就是说,土地租约不能终止土著地权,而且,正在被租用的土地可以被土著人索还。这一判决又一次引起了全澳洲的激烈争论。澳大利亚陷入了两难:土著人确实是澳洲的原始主人,他们被野蛮的掠夺了,还遭受了血腥的屠杀,难道土著人不可以讨还公道吗?可是,白人移民在澳洲定居已有数代,他们把原始荒野建设成了现代化国家,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还能被称为家。他们该为祖辈的错误负责么?他们负的起这个责么?再说,矿业和农牧业一直是澳洲经济的支柱,土著人索还土地会不会伤害国家的根本利益?

难题至今还没有解决。但是,有两点事实却不容争辩:第一,土著人能够站起来讨还公道是由于社会的进步,这是澳洲走向更加公正的象征,而并非“丑事”。第二,不管难题多么棘手最终解决的途径必然是双方的和解忍让,因为社会主流是走向更加宽容。历史不可逆转,无论谁都无法回到200年前了。


41、多元文化


除了气候和自然景观,二次大战前的澳洲与英国极为相似。走遍澳洲,除了英语几乎听不到其他语言。每一个乡村小镇都“长的差不多”,你总能在主街道上找到一家皇家旅店(RoyalHotel),找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杂货店肉店蔬菜店。餐馆里总是晚饭牛排早饭火腿鸡蛋。人们每星期五晚上必吃炸鱼薯条,星期六是体育时间,星期天晚饭吃烧烤,星期一每家的后院里晾满了洗好的衣服。千篇一律,但人们感觉很好,因为这时的澳洲人绝大多数(90%以上)都来自大英帝国(包括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他们就是要在澳洲再建一个英国。当然,这时的澳洲也有几万土著人和不少华人,但他们根本就不算澳洲公民,只是被“容忍”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和角落。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百多万美国士兵进出过澳洲。这些热情的美国青年给了澳洲社会不大不小的文化冲击。别的不说,这些美国大兵带走了1万2千多澳洲新娘。二次大战后,澳洲大力吸收移民,英国人优先,其他欧洲人也行。从1947到1969年移民总数200万,其中英国人占42%,南欧人(包括意大利、希腊、土尔其等)25%,北欧人12%,东欧人15%,美国人1%。全部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岛国的移民才5万5千人,仅占1.6%。

50年代的澳洲人可不像今天这样宽容,他们以“同化政策”对待英国以外的欧洲移民,要他们改变自己,接受澳洲的“英式生活”。如果东欧或南欧移民在大街上用自己的语言讲话,澳洲人会极为反感,常常不客气的打断他们,要他们讲英语。尽管如此,这些新移民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城市里出现了意大利、希腊、法国、北欧风味的饭馆。街上流行起地中海风格的服装。新移民多住在靠近城市中心的老旧的小房子里,而且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移民都有各自的聚居区域。但不久却发现移民的孩子们很自然的溶入了澳洲,讲一口地道的澳式英语,最爱吃牛肉馅饼(Meatpie)和热狗(Hotdog)加上西红柿酱,长大之后往往搬出父辈的“民族区”,毫不在意的和“老澳洲人”或来自任何国家的移民混居。

60年代,特别是越南战争之后,澳洲人的宽容心大大增强了,开始承认各国移民带来的风俗习惯和服装饮食丰富了澳洲的社会生活,他们对英国之外的文化已经从排斥到接纳。对土著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67年之前对待土著人的“同化政策”意味着对土著文化的根本否定。1967年以后工党和自由党-乡村党联盟都先后放弃了同化政策,给予土著人“自主”的权利。这不仅是社会民主的进步,也是对土著文化价值的承认。很多博物馆开始大量收藏土著人的艺术作品和文物。

70年代,以越南难民为发端,澳洲又开始遭受亚洲文化的冲击。亚洲移民的语言、习俗、服装、饮食、直到相貌与澳洲人更加不同。数以十万计的亚洲移民对澳洲社会的冲击力之大可想而知。尽管澳洲人此时对英国以外的各种欧洲文化已经可以接受,但对亚洲文化持排斥态度的大有人在。1984年,布莱内(Blainey)教授在一次公开讲演中总结了澳洲社会一部分人对亚洲移民的各种担心:一是大量增加亚洲移民就相对减少了英国和欧洲移民,二是亚洲移民聚居在一起会引发社会矛盾,三是亚洲移民缺少对民主价值的认同,会消弱澳洲的政治制度。他指责多元文化政策将把澳洲变成一个“部落国家”(Nationoftribes)。当然,这只是反对的一方,更多的人对亚洲移民和亚洲文化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

多元文化成为政府的官方政策可以追溯到1971年1月,当时的自由党政府总理戈顿(Gorton)在访问新加坡时的一次讲话中强调“澳大利亚正在变成一个多民族的社会”。当时掌管文化事务的部长堂奇泊(DonChipp)在电视讲话中表示支持这个论点。从此以后多元文化这个词变的越来越常用。1972年上台的工党政府正式废除了白澳政策并与亚洲国家加强关系,进一步扩展了多元文化的基矗1977年,自由党政府总理弗雷泽(Fraser)任命盖勃利(Galbally)负责审查对新移民的政策法规。而后,盖勃利在报告中敦促政府进一步强化多元文化政策,应明确移民有保持其原有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权利。但同时他也强调了澳洲社会保持凝聚一体的重要性。弗雷泽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多元文化政策更加成熟。它有两方面,缺一不可:一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二是维持社会的凝聚力。没有第一点就是社会的倒退,没有第二点澳洲就真成了乱哄哄的“部落国家”。

1983年又一次上台的工党政府对内进一步巩固了多元文化政策,对外则加紧向亚洲国家靠拢。1989年霍克(Hawke)总理公开倡导成立亚太经合组织(APEC)。1991年接替了霍克的基廷(Keating)总理更把多元文化推向了一个高潮,并把亚洲看作是澳大利亚的希望。霍克和基廷的工党政府不仅把吸纳亚洲移民看作是贯彻种族平等的原则,而且还把亚洲移民看作是与亚洲进行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对澳洲经济具有巨大价值。

可是,快速增加的亚洲移民和工党政府“倒向亚洲”的政策也当然会受到传统势力的抵抗。1996年韩森的出现像竖起了一面旗帜,把反对多元文化的力量聚集起来。1996年10月,当韩森的势力把澳洲搅的人心混乱之时,议会中朝野三党(自由党、国家党、工党)全体议员发表公开声明,重申坚持无种族歧视的移民政策,坚持与土著人和解的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在1997年5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有78%的澳洲人支持多元文化政策。

回首望去,从40年代之前的“英式社会”到50年代的多种欧洲文化进入澳洲,再到70年代开始的亚洲文化大规模进入澳洲,变化是多么巨大。尽管时强时弱的反对声从没有停止过,但澳洲社会一步步的走向更加宽容,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平等的对待。仅仅几十年里,一个“纯粹的白澳社会”已经转变为当之无愧的多民族多文化的澳大利亚,这不仅是澳洲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光辉的一章。


42、面向未来


澳洲的现代社会只有200多年的历史,澳洲大陆的变化却是天翻地覆。那辽阔的、曾经只有原始人的荒野上出现了现代农业、牧业、果园、矿山、工厂,和能与世界上任何大都市比美的悉尼,墨尔本...。

才200多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活改变的令人惊叹不已。200年前的英国移民要在海上颠簸几个月半年才能达到这天涯海角的澳洲,然后就望眼欲穿的盼望着“祖国”的音讯。如今,喷气飞机可在一天之内把人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坐在家里可以随手抓起电话与远在天边的亲朋好友谈天说地。未来的科技将怎样改变人类的生活,唯一能够准确预测的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有挑战和冲击,就像我们今天已经面对信息时代的“全球趋同化”,“文化灭绝”,面对生物技术带来的“复制人类”,“转基因食物”这样一系列问题。

澳洲经济的主导曾经是农牧业,因此曾被称为“骑在羊背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澳洲又“坐到了矿车上”。1996年,澳洲的旅游收入首次达到140亿澳元,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这预示着旅游资源将在21世纪的澳洲经济中扮演头号角色,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更突出的标志出这一转变。几十年来,澳洲政治家们费尽心机的计划和推进经济转型: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导向技术产业经济转化。但由于澳洲国内市场的狭小和来自国外的强大竞争,这一转化举步维艰。旅游业的异军突起也许将使澳洲经济再次经历柳暗花明的惊喜。

澳洲的现代社会来源于英国,那个遥远的国家曾长期被视为“祖国和母亲”。当20世纪伊始,澳大利亚以一个基本独立的国家出现,但与英国还保持着千丝万缕“情感上和名义上的母子关系”。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严酷事实才使澳洲人猛醒:他们和远在一万多公里外的“母亲”有着根本利益上的巨大分歧。二战后的澳大利亚与“母亲”的关系只剩了那么一点名义。在迈向21世纪的前夕,澳洲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去掉那最后的一点名义,由早已名存实亡的君主立宪走向彻底的共和制。公决的结果却是否定的。但这并非意味着澳洲人还迷恋过去。倡导共和的人士指出,公决的题目被反对共和的霍华德(Howard)总理“偷换了概念”。澳洲民众面对的并非“是否走向共和”而是“是否接受一个由霍华德本人提出的又被他本人反对的有明显缺陷的共和模式”。就连反对共和的阵营在公决前的宣传中也没敢抬出“英国母亲”,而只是猛攻那个显然不成熟的共和模式。这充分表明澳大利亚走向共和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澳大利亚曾紧紧追随过美国和英国,这并非因为澳洲人缺少独立精神。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确实难于抵御强大的敌人,与美英结盟多少出于不得已。冷战时代的结束终于消除了直接的战争威胁,从而澳大利亚可以实行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但澳大利亚不能不密切注视着北方的近邻,那些亚洲大国。澳洲的存在与否对她们没有什么不同,但她们的一举一动却可以实实在在的影响澳洲。中国在21世纪成为足与和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已经不再是疑问,这个超级巨人将深深的影响澳大利亚也是必然的。澳大利亚不能不祈祷,盼望那个巨人是友好、民主和对外亲善的,而不是相反。当澳大利亚宣称她希望看到一个富强稳定的中国,这应该是真心话。因为贫穷而又陷于动乱的中国对澳大利亚意味着千百条难民船大举登陆。不仅中国,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战乱马上就让澳洲人想到难民。真正的难民和由贫穷造成的“经济难民”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对澳洲的最大威胁,至少是最大的“外来问题”。澳大利亚不反对接受真正的难民,她的地广人稀不仅使国际社会认为,也使澳大利亚自己承认这是她的国际义务。但澳大利亚也希望难民的进入不会超出她的承受能力,即不致严重冲击澳洲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吸收移民也将继续是澳洲的长期基本国策。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反对移民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尤其当人口逐渐接近2600万时,这是许多科学家根据澳洲情况计算出的“适度人口”。澳洲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过度的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里。这使一些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变的非常尖锐。

200多年里,澳洲社会观念的进步决不亚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种族主义曾经是理所当然,土著人曾被当作动物看待,华人曾被看作是邪恶的入侵者,黄祸曾经是亚洲人的代名词。就在1901年,白澳政策才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仅仅过了几十年,人类平等的观念就压倒了一切,澳洲社会的宽容不仅扩展到了各个种族,各种文化和各种宗教信仰,还扩展到未婚同居,同性恋。1973年,白澳的围篱正式拆除,一个“纯粹的英式社会”很快就变成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澳洲。可是,土著人仍然而且会长期的彷徨在保持传统文化和溶入现代主流社会之间。而主流社会也面对仍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了结历史旧帐,如何改正前辈对土著人犯下的错误。尤其在如何平衡土著地权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方面,目前还只有一个“和解”的原则,而没有一个完美的办法。种族主义大势已去,但还远没有彻底消失。当1996年韩森的大旗竖起,才让人突然发现种族主义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韩森的旗下当然也有并非种族主义的人,韩森势力在一度崛起之后也随即跌入了低潮,但种族主义的残余将长期存在下去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种族主义当然不是唯一的社会问题。澳大利亚曾一度享有“劳工天堂”“中产阶级社会”的美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力不强的澳洲失去了“黄金时代”,长期的贸易赤字,外债高筑,失业率居高不下。而经济改革措施也同时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问题日见突出。这些问题又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火上加油:社会暴力,青少年犯罪,毒品泛滥,恐怖活动,黑社会的形成。这些在所有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病症一一出现在澳洲,彻底根治几乎是不现实的,目前和将来的努力只能是把这些控制在尽可能的低水平上。

作为“全球村”的一员,澳洲也和所有国家一起面对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资源日益枯竭,爱兹病和比爱兹病更可怕的疾病的威胁。悲观主义者面向未来忧心忡忡,个别极端分子不时发出世界末日的警告。问题确实是严重的,但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全人类越来越具有和解合作精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会变的更加美好。澳大利亚更有理由保持乐观。她有辽阔的国土,丰富的矿藏,良好的自然环境,几乎没有任何人口压力。这一切,是多少国家梦寐而不可求的。在21世纪里,已经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澳洲人一定会再次向世界宣告“我们是幸运的国家”。

评分

参与人数 17积分 +86 收起 理由
澳洲火烧 + 6 喜欢历史 感谢!填补好多空白
ASTRA + 2 谢谢奉献
rosanne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2-9 23: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91联队帅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91联队帅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澳洲历史再简单,这篇文章里的内容我都没读过,多谢楼主转帖。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0-2-10 01: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aqu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aqu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之前的几个回帖俺删了。
请两位各自注意。

发表于 2010-3-21 22: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tsc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sc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分享,存下慢慢看

发表于 2010-3-21 22: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yingca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yingca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收藏下来慢慢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3-21 23: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ollin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ollin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学习了

发表于 2010-3-22 12:48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精彩!

此文章由 G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分享,难得读到这样一篇时间脉络清晰,同时又从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简绍了澳大利亚的发展变迁的好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又增长了很多历史人为知识,再次谢谢了。

发表于 2010-3-22 13: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格美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格美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做个记号,上周去看移民博物馆,看的云里雾里,早看这个再去就好了。

发表于 2010-4-5 11: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半只烟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半只烟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强帖留名,学习了

发表于 2010-4-5 11: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半只烟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半只烟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用了接近2个小时才看完,收藏了,澳洲发展的缩影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4-5 12: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thy_m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thy_m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学习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0-4-5 12: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appyRa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appyRa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收藏起来,谢谢!

发表于 2010-4-5 15: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im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im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LZ,学习了。

发表于 2010-4-18 12: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ojoeye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ojoeye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收藏了,慢慢看

发表于 2010-4-18 17: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裙角飞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裙角飞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4-19 01: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goldenkiw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goldenkiw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非常好

发表于 2010-4-19 09: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aotianh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aotianh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qiang

发表于 2010-4-20 10: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ysu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ysu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文,收藏了。

发表于 2010-4-20 12: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暧暧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暧暧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收藏收藏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