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不能出门的日子 系列之二 小城故事 (2020-3-21) joaquin · 不用去藍山! 鬧市中的Waterfall -- Hunts Creek, Carlingford (2015-5-3) silvia
· 风玲教学日记之一--早教理论基础:Image of the child—在你心里,孩子的形象是什么? (2008-11-16) 风玲 · 三昧真火之密制炽焰红油!!! (2005-2-22) 飞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木木山高

[人生百味] 【墨尔本】工作生活全纪录 重新出发 向前奔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8 22: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木木山高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木木山高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60-2022.11.18)
我觉得我最近分享的内容对那些自己做生意当老板的朋友特别有用。

如果是自己开店当老板的朋友,看了我最近写的内容,然后回去执行,把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营销方法运用在自己的生意上,坚持一段时间,肯定能看到效果,盈利绝对比之前至少提高30%。

继续分享最近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本书是营销大神史玉柱的一本书《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

广告最怕变,积累不能丢。

商家向市场投放广告,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广告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变。

很多商家在投放广告的时候总喜欢追求创意、创新,一个广告投放到市场后,恨不得一年一变,甚至一个季度一变,希望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

其实,商家可以把广告看作是一个投资项目,是商家对消费者大脑做的一项投资。

说“广告不能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一变,前面的积累就丢了,前面的投资就等于全浪费了。

面对琳琅满目的广告,消费者好不容易刚刚对你的品牌建立起一些认知和信任,结果商家把广告一换,消费者很快就忘了。

虽然后来新打的广告固然也会对产品起到促销作用,但是当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时,商家过去的宣传对消费者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消费者们今天或本周看到的广告。

所以广告宣传是一个积累,最怕的就是打一段时间就换,这样你前面花的钱基本上就全浪费了,所以广告能不变,就尽量不要变。

凡事都靠积累,消费者对商家的产品记忆也一样。

史玉柱当年做产品的时候,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这个广告确定下来了之后,用了十三、十四年了,广告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形式每年会变一下,换不同的人来说这句广告语。

现在看,这个广告效果挺好的。

在这个广告打到大概第五年的时候,在消费者脑海里面,一提起“送礼”,他就和“脑白金”不自觉地开始画等号了。

这就是长期积累产生的效应。

过年买礼品好像挺难挑的,挑不出一个特别好的。

脑白金广告每年重复一句话,搞得人很烦,但是真的到商场里挑起过节礼品来,好像就它的知名度高一点,送家人、送长辈、送亲戚朋友就再合适不过了,不得不买了。

其实这代表了大多数消费者的一个心态,送礼就得送知名度高的。

大家都广泛认可的,就是最佳选择。

关于打广告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变这条原则,我在华杉的演讲和视频中也多次听到和看到同样的理念。

华杉是中国最知名的营销咨询公司<华与华>的老板,他们有很多经典的广告营销理论,绝对值得推荐。

华与华坚持广告要持续、不间断地投放,成为营销的标配,和做任何事情的道理一样,都是靠专注坚持,长期积累。

华与华在全国很多大城市的飞机餐都有户外广告,而且这些广告一做就是10年、15年、20年,一旦开始推广了,就不放弃。

连广告的图片和文案都一样,就是华与华两兄弟的合影,几乎没变过。

华杉经常说:“我在全国大城市的机场做广告,很多老板说要模仿我,也要把自己产品的广告铺到机场来。

我说你模仿我当然可以,但不要只模仿一个表面,要模仿到精髓。

我在机场投放广告,一个广告可以投放10-20年,你要模仿我这个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效,否则你投1年、2年就把广告撤下去了,不做了,那是没有意义的,浪费钱。” (未完待续,下篇继续。)
木木山高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2-11-19 22: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木木山高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木木山高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61-2022.11.19)
继续分享最近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本书是营销大神史玉柱的一本书《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

“最佳”广告,第二年就死掉; “最差”广告,10年后还活着。

“脑白金”广告一经播出,引来了网友们铺天盖地的差评,史玉柱用以上这句话来回应网友们对于广告宣传的质疑。

在史玉柱的营销理念中,广告就应该简单、直接、粗暴,在短时间内把产品信息迅速传递给消费者,并让消费者记住产品,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在史玉柱的印象中,很多公司在打广告的时候,本来应该推销自己的产品,然而有时候却很热衷于做形象广告,消费者们看了很久广告,却不知道这个广告是在卖什么,这就是很失败的广告案例。

商家花钱打广告,消费者花时间看广告,到最后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没有购买行为就没有销售量。

为什么总有人热衷于这种华而不实的广告,大家都搞不清楚。

虽然这种广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但这种广告有一个好处就是特别容易在广告节上获奖。

电视或网络媒体,每年评选十佳广告,获奖的十佳广告,消费者看过之后,基本上都是这种不知道它是卖什么的。

可是过一年再评奖的时候,这个广告就不在了,因为这个广告没有效果,商家没有盈利,生存不下去了,公司破产了。

当年的被消费者们唾弃的“脑白金”广告,从十五、二十年前就排在最差的十个广告里面,到今天还是。

包括哈药集团的广告,还有几个企业其实也是这样,年年被评为最差广告,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广告还在,因为这些公司都还能继续生存。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很多年前,一家生产羊毛衫的公司叫恒源祥,这个公司推出了一个广告,也是在短时间内,疯狂刷屏,瞬间被全国人民都记住了。

事情是这样的:

2008年春节期间,恒源祥投放了为时1分钟的十二生肖广告,用于宣传恒源祥品牌,因为广告内容仅有简单重复十二生肖而倍受争议。

其广告背景是一个静态画面,左方为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奥运会)会徽,右方为恒源祥的商标。

广告语是“恒源祥,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鼠鼠鼠”,其中“恒源祥”仍为男声一字一顿,“鼠鼠鼠”也是和“羊羊羊”类似的童音。

此广告词重复12遍,只有生肖从“鼠鼠鼠”变换到“猪猪猪”,同时在画面中闪现出相应生肖的卡通画面。

这个广告从2008年2月8日除夕起在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至正月十五停播为止,共播出了近200次。

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堪称“洗脑”的效果,整个春节期间,老百姓们的脑海里,全都是恒源祥的广告语,引发热烈讨论。

2009年春节期间,恒源祥再次推出为时1分钟的真人版十二生肖广告,部分内容有变动,同样引发了巨大争议。

在这个广告中,十二个人各自打扮成十二生肖的卡通形象,并以夸张的语调说出广告语,如“我属牛,牛牛牛”等。

其中,“牛牛牛”等三字叠词改变了原有的童音,由演员以“牛牛、牛”的节奏说出。

另外,不同于2008年的广告,在这一广告末尾,有单独的一句“不管你属啥,我和你都是一家人”。

这些广告,制作成本不高,也并没有什么高端的创意,甚至会让人觉得非常俗气,那为什么会让老百姓们印象深刻呢?

第一,你的广告让他们记住了,就是你广告拍得“好”。

第二,洗脑式的广告语让人印象深刻,广告播放频次高,简单说就是简单+重复,在消费者脑海里面就留下烙印了。

重视央视的作用。

十几年前,史玉柱的公司,每年广告费都要上亿人民币,这上亿的广告费大部分都花在了中央电视台。

为什么在中央电视台花这么多钱呢?

因为中央电视台的覆盖面广,虽然大城市里面现在不太看中央电视台,尤其到广东、福建地区,比如广州,几乎就没人看中央电视台了,但是在乡镇一级,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占据了绝对优势。

如果你到镇一级、村一级地区,老百姓们家里平时开着电视,往往就是在看中央电视台。

史玉柱公司的产品是全国性的,而且它的消费是以三线城市为主的,小城市、县城和镇这一级市场为主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中央电视台就是主要的广告宣传渠道。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央视的作用、效果就很明显。

所以央视每年的广告招标会,史玉柱都会亲自去。

有的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央视的广告费太贵了,黄金时间可能几十秒就是上亿元的花销,一般公司根本承受不起。

但是对于史玉柱来说,他要的就是使自己的产品达到人尽皆知的效果。

我在看华与华的书的时候,也看到过类似的概念。

华杉的意思是商家每做一个广告,都是商家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如果媒体价格越贵,则这个信号越强,感受到这个信号的人也就越多,那广告宣传的效果也就越好。

有的媒体几乎没什么人看,比如现在的报纸媒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生存空间极度收缩。

那广告价格肯定便宜,但是商家如果图便宜就去这些媒体做广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法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

央视黄金时间,例如每晚7点<新闻联播>播出之前那几秒的价格最贵,就是因为全中国十几亿台电视机可能都会看到这个画面,所以毫无疑问这个时间段的花费肯定是最贵的,因为传播面最广泛,受众人数最多。
(未完待续,下篇继续。)
木木山高

发表于 2022-11-26 23: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木木山高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木木山高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62-2022.11.26)
继续分享最近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本书是营销大神史玉柱的一本书《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

营销没有教科书,要靠自己摸索、体会。

这个是史玉柱在多年营销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肺腑之言。

而且所有这些策略、经验,都是他从失败中摸索出来的,交学费交出来的。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会有需要试错的时候,试错就要付出成本,如果能提前看到前辈们的经验分享,避开前人踩过的坑,那么也算借鉴了前辈的经验,没有白学习。

史玉柱之前做过很多失败的产品,公司早期的时候,有过同时推出30多个产品的经验,除了脑黄金其他都是失败的,所以向广告市场交过很多学费。

我们常常说看书学习是个过程,可是如果只看教科书,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学到的就是零,有时候只看教科书是学不到东西的,如果听有实战经验的人讲课,能学个5%~10%左右。

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到真实的市场上去摸爬滚打,在摸爬滚打中掌握一手的经验。

而且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体会,就算自己学了,就算老师讲了,自己觉得掌握了,但是一开始做,还是会犯错。

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情,想要精益求精做到很好,还是要靠自己干,自己在干的过程中摸索,在干的过程中去体会,不断迭代、持续进步。

这也符合那句至理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能让人记住的广告,特点就是不停地重复。

市场上,传达错误信息的广告、根本没用的广告,数量很多。

能让消费者记住的广告,能让消费者想起来的广告,也有一些,比如燕舞录音机的广告,就属于经典案例。

史玉柱在做广告的时候研究过燕舞的广告,这个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停地重复、重复、再重复。

重复到让大家都记住了,甚至开始有点厌烦了,这就表示消费者们已经记住了,广告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就和我之前写过的,恒源祥那个广告道理是一样的。

我在华与华的书里,也看到同样的理论,华杉强调:营销传播的第四个关键:信号要简单,能量要够强,永远重复。

第四个关键是信号必须足够简单,信号能量必须要足够强,而且必须要持续不断,并长时间重复,最好是永远重复。

维特根斯坦说:“重复创造一种事实感。”

在一个乐章当中反复重复的那部分就是主旋律,反复重复播放,听音乐的人就都记住了。

华杉以日本格力高食品的广告举例子,这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曾经在日本亲眼见过格力高食品的经典广告。

我曾经去日本旅游过两次,走过10几个城市,去日本之前,我以为自己最喜欢的城市可能是京都,去过日本之后,我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城市是大阪。

我记得在大阪的时候,几乎每个游客都会去道顿堀,道顿崛有个著名的景点就是旁边高楼上那个巨大的格力高广告牌。

那个广告牌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在跑步的图片,也就是格力高食品外包装上面的标志。

格力高这个广告牌怎么成了一个游客打卡胜地呢?

因为它1935年开始就在这里了,这就意味着这个广告牌在同一个地点展示了87年了,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广告牌了,时间已经赋予了这个广告牌另外一个身份,它已经成为大阪道顿崛一个地标性建筑,所有来到大阪的游客,都会来这里打卡拍照,无形之中就为格力高做了宣传,这就是时间和重复的力量。

所以华杉让华与华的广告也走同样的路子,一直持续地在那里,比如长年累月在机场做广告,而且无论如何永不挪窝。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也把我认为重要的概念都记录并分享出来了。
木木山高

发表于 2022-12-3 23: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木木山高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木木山高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63-2022.12.03)
头发长了,上周在市区City里面,找个地方剪头发。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我看到很多理发店的,男士剪发的价格都要50-60块剪一次了。

可是同时我也注意到,市区里依然有些不知名的实惠小店,理发价格非常亲民。

比如这次就碰到一家,门口招牌写的价格是Buzz Cut $10,其他的价格未知。

为了避免上次碰到的最后付款价格和招牌价格不一样的情况,我决定先问问老板。

老板是一位中国女士,身材高挑,长长的卷发,剪发技术娴熟,我感觉这个店应该是开了很久了,有很多回头客光顾,所以女老板一直在和这些客人们聊天。

在接待客人的间隙,我问老板,剪发价格是10块么?

老板说和招牌上写得一样,Buzz Cut是10块,就是剪得比较短,其他的也有18块的。

这么便宜的价格,肯定只有剪发,没有洗发和吹发了,反正我也没指望这些。

虽然到澳洲很多年了,但是对于各种发型的单词还是有点陌生,老板也只说是剪短,我对Buzz Cut还是没啥概念。

所以就打开手机用Google搜索了一下Buzz Cut的图片,大部分都是很短的发型,类似于中文里“平头”、“圆寸”、“板寸”之类的发型,和部队里军人的发型十分相似。

我搜了一下英文里,对于Buzz Cut解释,大概和我理解得一样。

Considering buzz cuts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military, it seems to be a given that this style would have a strong, masculine vibe.

Buzz Cut这种发型和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风格具有强烈的男性/阳刚气质。

大概了解之后,因为我平时对于发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是可以接受“平头”、“圆寸”这类发型的,所以就和老板说我决定尝试一下Buzz Cut。

老板当时反复和我确认是不是要剪Buzz Cut,问得我心里有点慌,我说这个发型是很难看?剪完后的效果会很恐怖么?

女老板说也没有啦,只是这个发型比较简单,所以要确认一下。

我说,就是“平头”、“圆寸”而已嘛,我可以接受。

排队等了20分钟,就轮到我剪发了,女老板直接拿电动理发器,先把头顶的长发推了一遍,剪到很短,大概是平头的长度,然后再拿剪刀修剪前面和侧面、以及后脑勺。

女老板动作熟练,剪发迅速,一会儿就剪完了,我一看效果,就是和以前在国内理发店剪的“平头”、“圆寸”差不多。

短发清爽,也好打理,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多了,显得干净利落很多。

付了10块钱,和老板道别,离开理发店去超市买东西。

不得不说,这家店生意真的很好,从我到这里,到剪完头发离开,门口始终至少3个人在排队,女老板完全没有休息时间,一个客人接一个客人。

可见,无论是做什么生意,无论价格贵或是便宜,只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关键是要确定自己面向哪一类客户群体,然后经营好自己的客户,满足客户需求,就能长久生活下去,用心服务,就能生活得更好。
木木山高

发表于 2022-12-5 23:4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木木山高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木木山高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64-2022.12.06)
两周前,在论坛里又看到了关于多多哥哥的帖子,要知道多多哥哥可是澳洲中文网络社区的名人啊,特别是关于悉尼和北京房产投资的话题,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帖子的地址在这里:
https://oursteps.co/ ... read&tid=628076

这个帖子不是多多哥哥本人发的,是另外一位网友发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讨论如何看待“多多哥哥卖了澳洲的大house,买了北京的小公寓”。

帖子发表于2013-2-8 13:55,掐指一算,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

一个网络论坛里的帖子,发表10年之后,还能看到有网友继续在后面跟帖回复,足以见得这个帖子的内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时的多多哥哥是卖掉了自己在悉尼的房子,然后买了北京西城区的学区房,因为他坚定看好北京房市的发展,所以就有了这个操作。

这个举动在广大澳洲网友看来绝对是一个疯狂的、无可救药的操作,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多多哥哥会后悔。

有些决定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10年之后再来看这个帖子,现在应该可以得出结论了。

北京依然执行最严厉的限购政策,但是房价的涨势和稳定性,应该是比悉尼强多了。

北京、上海的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投资回报率高,这个也获得了网友们的肯定。

多多哥哥在论坛里之所以出名,有几个因素:
①坚定看好中国大城市的房地产,特别是北京,认为这些城市的房产才是最好的优质资产,应该长期持有。

以前每次看到多多哥哥的帖子,他都在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其他网友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们据理力争,只要是关于悉尼房市、北京房市的帖子,基本都可以刷到10页以上。

因为居住在悉尼,又看好北京,所以难免因为这个问题和其他网友们发生矛盾,有时候会有些争执和摩擦。

我认为这些都很正常,在网络社区持有不同观点,各自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大家各抒己见,无可厚非。

但是有时候,网友们的争执可能太过于激烈,发展为争吵,所以导致了不必要的人身攻击,然后多多哥哥就被禁言了,后来的争吵可能越来越严重,如此反复几次之后多多哥哥就被封号了。

②多多哥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北京有特殊的一份感情,虽然当时生活在悉尼,而且已经移民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了,拿了澳洲护照,孩子也出生在澳洲,但他依然还是对北京念念不忘,所以经过再三权衡之后,他坚持要放弃澳洲国籍,放弃悉尼的房子,回到北京生活、居住。

本来大家都以为多多哥哥只是说说而已,不会有什么行动,毕竟好不容易移民了,孩子也生了,家庭也稳定了,一般人都不愿意再折腾了。

可是多多哥哥确实是行动派,他还是开始自己着手办理恢复中国国籍的手续。

多多哥哥回到北京之后,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以后应该就再也不会回悉尼了,旅游可能也不会来澳洲,会去其他地方看看。

这个其实从侧面也证明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想法,中国太大了,每个人生活的环境都不一样。

如果是从中国不太发达的地方出国的人,出国之后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一个或几个档次,可能会有一些优越感,就不太愿意回中国了。

但是从中国一线超大城市出国的人,例如北京、上海、深圳或是一些省会城市,例如广州、成都、武汉、南京、长沙、沈阳等等,到了海外生活之后,生活质量可能并无明显的提升,甚至还下降了,所以有时候总想着回国生活的事情。

多多哥哥在澳洲论坛的故事,到这里就基本截止了,因为到这个时候多多哥哥的账号已经被封了,他无法继续发言,大家也都不知道后续的情况。

其实当年自从我看到多多哥哥这个人之后,我就一直对他有关注。

我关注多多哥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家也在北京,我也非常看好北京的发展,不仅仅是房市的发展,是各方面的发展。

和多多哥哥有点不同的是,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是老北京。

我是后来上学才到的北京,上完学之后就在北京安家、生活了,算新北京吧。

多多哥哥账号被封之后,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消息了,后来的事情,我知道一些。

多多哥哥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多多哥哥卖掉了悉尼的自住房和投资房,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到了北京。

因为他当时已经入了澳大利亚国籍,所以回国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着手开始恢复自己的中国国籍,然后恢复自己的北京户口。

在当时那个时候,网上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可能不多,但是多多哥哥还是找到了相关的操作流程,按照要求准备材料,填写申请表,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回到北京大概2年后,他如愿以偿地恢复了自己的中国国籍,因为恢复国籍的等待周期是2年。

恢复国籍之后,他也成功恢复了自己的北京户口。

多多哥哥在知乎发过一个长篇帖子,详细记录了他恢复中国国籍的全过程,有理有据,非常详细。

也是一篇网络爆款文章,其他各大媒体平台也有转载。

再加上他之前购买的北京学区房大涨,赚得盆满钵满,多多哥哥的生活基本是衣食无忧了,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在回北京之后,因为远离澳洲,多多哥哥也就不再关心澳洲房市了。

我在国内一些知名的网络社区,依然还是看到了多多哥哥熟悉的身影,依然是讨论房市,主要还是北京的房市。

说起来我和多多哥哥也有些缘分,在2013年的时候,我记得我买第一套房子之前,我还发私信和多多哥哥聊起这个事情。

我说我打算买北京XXX地区的房子,现在价格是X万/平米,这个价格或地区怎么样?值得购买么?

当时多多哥哥回复信息的速度还挺快,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且还说这个价格不错,以后有发展潜力,有上涨的空间。

他的这个回答也坚定了我的信心。

到现在看来,那个地方确实还可以,虽然不是暴涨,但是3倍的涨幅是有的。

多多哥哥在国内的网络社区发帖的时候,也和在澳洲的论坛一样,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地区,所以就坚决捍卫自己喜欢的某些地区,为此不惜和网友们展开唇枪舌战。

就因为这类事情,很多网友都以为他是北京某个地区的卖房中介。

我每次看到北京网友们对于多多哥哥的猜测,都觉得挺搞笑的,因为我知道他在澳洲的故事,我知道他是从澳洲回国的,我知道他是从澳洲网络社区转战国内的网络社区,我知道他不是中介,我知道他是房产投资爱好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也回过帖子,说多多哥哥不是中介,可是当时没人在乎这个,只想着在网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要一争高下,分个胜负。

再后来,我知道他开了自己的社交媒体,有了自己写文章的平台,也还是经常分享一些关于北京房市的观点和想法,包括分析北京房市的相关政策,给网友们出谋划策。

但是现在,他已经很久没发文章了,不知道最近在忙什么,有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和消息。

虽然我只是在网络上认识多多哥哥这个ID,知道他的一些故事,从没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但是我还是相信多多哥哥是个善良的、有个性、知行合一的北京男人。

如果以后有机会见见面,坐下来喝杯饮料,一起聊聊澳洲生活,聊聊北京生活,聊聊未来的发财机会都可以。

愿多多哥哥一切都好。
木木山高

发表于 2022-12-6 07: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angar00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angar00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多多哥,我以前也一直关注。货真价实的北京汉子,敢做敢为

楼主,你的销售工作进展如何,有开单了吧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2-12-7 19: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木木山高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木木山高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Kangar00 发表于 2022-12-6 08:05
多多哥,我以前也一直关注。货真价实的北京汉子,敢做敢为

楼主,你的销售工作进展如何,有开单了吧 ...

好,共同关注多多哥哥,哈哈哈哈。

嗯,是的,工作的事情还OK,一切按计划进行中。

多积累,多用心,多请教,多观察。

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一切因果向内求。
木木山高

发表于 2022-12-9 22: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木木山高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木木山高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木木山高 于 2022-12-10 15:10 编辑

(65-2022.12.09)
最近,中国内地各个城市疫情管控迅速放松,已经开始逐步放开,并且在为完全放开做准备了。

说实话,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我觉得疫情管控真的挺为难的。

管得严了,大家说被限制了自由,强烈要求要放松管控,要出行自由,不要做核酸。

但是,管控放松了,各地病例逐渐增加,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死亡人数会大幅度增加,很多人又会说对生命不负责任,又希望恢复严加管理,恢复做核酸。

所以我不知道老百姓们到底要怎么样?

那些永远关注负面信息的人,永远可以找到骂人的角度,那些一直想挑刺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理由来攻击你。

反正骂人、挑刺、找茬、无理取闹、挑拨离间,永远是两嘴一张就可以了,可是真正做事的人才知道把一件事做成,把一件事做好到底有多累,真的是千难万难啊。

紧了不行,松了也不行。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那到底应该怎么做?

无论管或是不管都得挨骂,都得遭受指责,都得承担很大的压力,真的是太难了。

而且在网上,我也看到了人性中最自私的一面。

就是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和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完全两个态度,俗称“双重标准”,简称“双标”。

比如,有些老百姓,天天喊着要出行自由,不要隔离,取消核酸大规模检测,但是如果自己住的小区,或自己的邻居有人感染了,就恨不得马上把防疫人员喊来,把邻居赶紧拉去隔离,生怕自己也感染病毒。

然后还要求大规模核酸检测,要确保自己生活环境的绝对安全。

这些人自私的逻辑就在于,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想出门,那得放松管控,不能影响我的生活。

如果病毒发生在自己生活环境的周围,那就得严加控制,必须把邻居拉去隔离,不能让我自己的身体健康存在风险隐患。

在这场管与不管的拉锯战中,人性最丑恶的一面暴露得淋漓尽致。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自己观察以及我的心态变化吧。

2022年初的时候,我在北京,那个时候北京疫情很少,每天确诊数量为个位数。

或者说当时全中国疫情都很少,全国可能每天确诊人数也就几十个、几百个,我每天还能正常出门、购物、逛街、生活等等,只是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而那个时候,澳洲是早就躺平了,仅仅维多利亚州每天感染数量都上万,新南威尔士州确诊人数比维州更多。

那个时候我已经买好了机票,要返回澳洲,我在今年初回墨尔本之前也担心澳洲躺平后的安全问题。

当时担心的理由是,虽然这个病致命性可能比较低,但是传染速度太快了,波及面太广了。

如果确诊人数多了,哪怕百分之一的人要去医院,如果很多人同时去医院看病,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医院可能无法招架。

比如,几百个确诊患者同时去医院,造成医院混乱,无法正常运转。

回到墨尔本后,我发现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澳洲人们的生活依然非常平静。

我看到的情况是,虽然感染人数每天居高不下,新闻媒体每天更新的数据都是上万人确诊。

但是因为大多数人只是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休息3-5天,吃点感冒药就自愈了,并不会去诊所/医院就医,医疗机构本身也不接待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

公司和单位也默认,只要确诊了,就直接给放假,让你自己在家休息,可能只有重症患者才会被送到医院救治。

后来的几个月,也印证了我的想法,我身边80%-90%的人都感染过了,有的还不止一次,目前基本都是休息3-5天就好了。

比如,有次我们几个同事约好了要见面开会,有一位同事临时打电话说自己检测了一下,确诊阳性,虽然并没有什么症状,但是为了大家的健康,我们这次会议还是取消了。

同事自己在家休息,等一周,完全恢复之后,再把这次的会议补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病毒的恐惧几乎已经消失了。

虽然这个病毒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大家已经不关心它了,真正做到与病毒共存了,大家默认的就是如果感染了就休息几天,然后就没事了。

渐渐地,大街上戴口罩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维多利亚州之前的政策规定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必须佩戴口罩,不戴口罩就罚款,大概在9月份的时候,这条规定也取消了,那就证明政府也默认这一场疫情已经几乎过去了。

现在,国内的老百姓们开始要真正面对病毒了。

我也担心家人们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和家人们通话,告诉他们对于这个病毒,要放松心态,坦然面对。

不要把病毒想象得那么恐怖,这病毒经过这么多次变异之后,本身也不像最开始的时候那么恐怖了,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买米、买面、买油、买日常生活用品就尽量网购,这样可以减少和大众接触。

无论如何出门还是要戴口罩,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如果确诊了,就在家多喝水,多睡觉,多注意休息,有不舒服的症状,就吃点感冒药,扛过去就好了。

一开始可能会担心,害怕,但是看到身边的人感染后,休息几天就好了,也没那么恐惧了,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这东西几乎是防不胜防,只要正常生活,比如去餐馆吃饭,坐地铁,你身边就有病毒存在,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就感染了。

我感觉老国内的百姓们可能有点过于担心了,大家总以为有点感冒、发烧就得喊救护车,去三甲,挂知名专家号,最好是住在ICU,才放心。

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果真是这样,建再多的ICU加护病房也不够用。

轻症和无症状,就安心待在家里,隔离休息3-5天,就恢复了。

当然了,如果是工作人士,你和单位请假,可以请一周,正好休息一下,哈哈哈哈。

我每次和家人视频通话或打电话,都明确说明,虽然病毒没那么可怕,但是我还是让他们无论如何要戴好口罩,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防护,保护自己。

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微信群里看到有网友确认自己阳性了,然后在家休息,按照现在这种传播速度,估计在未来3-6个月时间内,大家可能都会感染一遍。

大家都感染一次,对病毒没那么恐惧了,也就逐渐恢复正常了。

我感觉现在国内经历的情况,大概就是我2022年年初在澳洲经历的情况,非常类似。

那个时候的澳洲刚刚开始躺平,阳性四处开花,大面积的确诊病例。

现在澳洲几乎已经没有人在谈论病毒了,大家的生活也几乎恢复到2019年疫情爆发之前的状态了,公共场合的大型聚会也恢复正常了。

最近,年底了,我们行业里面几大门派联合组织了一场大型活动,有好几百人一起参加,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分析目前市场动态,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次活动全都是面对面的、聚集性的,近距离接触,我发张活动现场照片出来。

从照片里可以看到,几百人的大型会场,99.99%的人都没戴口罩了,大家坐在一起开会,一起吃午餐,一起面对面喝酒、近距离交流,已经放下不必要的防护了。

再次证明,大家放平心态,熬过最开始的那一阵子,后面逐渐适应了,就过去了。

对于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人们来说,疫情已经过去了,国内的疫情也会马上过去。

最后,希望家人们一切都好。
木木山高

发表于 2022-12-17 00: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木木山高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木木山高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