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9-7-9 14:29 编辑
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把加减乘除玩得滴溜溜转的时候,相信会有很多爸爸妈妈都跃跃欲试,想在家里操练一下。然而,就像教自己老公或者老婆开车一样,辅导孩子数学,特别是幼儿的数学,绝对是挑起家庭内斗的最佳方式。看到有人抱怨说辅导孩子的时候拍案而起不知道摔碎了几只玉镯,正所谓,辅导前母慈子孝,辅导中鸡飞狗跳,辅导后鬼哭狼嚎。
那么为什么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爸爸妈妈们早就忘了自己当年是怎么学习数学的。洋洋自己就是这样,虽然我进幼儿园大班之前就会做四则运算,可是我真的不记得究竟是怎么学的了,我问过我妈,我妈说她忘了,说那时候上班那么忙,根本没留意这些。就这样,孩子跟父母各说各的,孩子觉得父母说的不靠谱,父母觉得孩子胡搅蛮缠或者不开窍,教的和学的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正所谓鸡同鸭讲。
这真的不是洋洋信口开河,科学家通过研究证明,蜜蜂其实会做5以内的加减法的。所以大可以假设自己的孩子其实早就自己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不是你教不会他们,只是你把他们教糊涂而已。就像鲁迅说过的“人生识字糊涂始”,所谓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说了我反而糊涂了。孩子对数字的感觉要比语言发育更早一点。既然蜜蜂同学不会说话一样能做算术题,说明二者并无绝对的先后关系。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就在我身边:马驹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的时候居然无师自通(当然是在玩具的辅助下),自己开创了一套1到10的语音符号,比如他把数字“1”叫做“la”,把数字“2”叫做“wa”,把数字“3”叫做“za”。那时候我还异想天开地以为他说的就是电影《第五元素》里提到的最古老的宇宙语言,哈哈。
那么孩子学习数学从哪里开始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数感”。你不但要知道1,2,3,4,5这些数字的名称,还要明白他们代表的含义,数字之间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等等。没有良好的数感,就很难正确理解加减乘除这些概念,以及计算过程中的细节,比如进位,借位等等。即便在父母和老师的压力下,孩子靠死记硬背办法完成一些书本上的习题,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种学习模式当然也谈不上任何乐趣可言。就像学习英语的“语感”一样,数感的学习完全靠孩子个人体验,外人根本无从灌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不断练习强化。洋洋下面就分享一下那些曾经让马驹着迷的数学玩具:
1. 数字乐高
首先有请马驹的数学启蒙老师,这是他1岁的时候我们的一位朋友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小家伙从此就爱上了数字,一发不可收。这套乐高是一列火车,车厢上有数字1到10,马驹对组装乐高玩具本身兴趣不大,一般只是玩这10个数字,而主角火车反而经常受冷落。
<马驹28个月的时候学会了把积木按照数字的顺序排列>
随着他数字运算能力提高后,他会玩些新花样,比如选两个数字插在另两个数字上,这不就成了两位数的竖式运算了么,比写在纸上的竖式有趣多了吧,算是把这套乐高的玩法用到极致了。
<马驹刚满四岁的时候特别喜欢用积木做两位数加法>
2. 简易算盘
这算是宜家为数不多的几个比较好的益智玩具之一了吧。上面有10排彩色的珠子,每排10个,对理解十进位很直观,马驹就这么扒拉扒拉,很快就能数到100。他又利用这个简易算盘做加法,接着又做间隔数数(Skip Counting),比如Skip Counting by 4,他就4个珠子4个珠子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就很直观,然后他又每排拨一样的数目,比如9个,拨5排,就是9X5的乘法。
<宜家算盘>
3. 海绵积木块
从Toy r US对折时买的(哎,没想到人家这么快就已经倒闭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有300块。马驹用它们来数数的时候要多于搭积木,所以他最喜欢里面那些小正方体,常常只挑这些小块块摆来摆去。曾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一边看电视机上的数学视频,一边在茶几上重现电视机里讲的内容。就是在捣腾这些小块块的过程中他理解了很多概念:比如电视机里教数数数到20的时候,他就把20个积木摆在自己面前,摆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同样是20,既可以摆成2排10个,也可以摆成4排5个,或者5排4个。无数次的重复时候,他终于自己晤出了乘法的概念。小家伙一下子非常兴奋,就兴冲冲地在白板上画了20个方格子给我讲5X4,这还不过瘾,我跟妈妈视频通话的时候,他也跑过来插一杠子,非要给远隔重洋的外婆也要讲讲乘法的概念。这个家伙还借此自创了两个概念,所谓的正方数(其实就是平方数啦,在英语里是同一个词,就是Square Number)和长方数(就是能够用大小不等的两个数相乘得到的数,积木拼出来的形状就是个长方形)。接着这个机会,他也把素数的概念给弄明白了。素数的概念如果单凭语言去解释还是挺难理解的,但是自己通过摆弄积木得出来的结论就不一样了。
<马驹不辞辛苦亲自撰写的教案,哈哈>
前段时间他迷上了《小猪佩奇》时也不忘用这些他钟爱的积木摆他喜欢的猪爸爸。
<小猪佩奇里的猪爸爸>
4. 雪糕棒
堪培拉国立科技馆里有个展厅里堆满了小木条,大家都用来挑战谁搭出最高的积木塔,马驹同学却别出心裁,他把这些小木条摆成数字、字母和几何图形。我们一看他这么喜欢,终于在宜家买到了差不多的小木条,表面打磨得比科技馆里的更光滑,价格当然不便宜。马驹对这套小木条的兴趣一般,大概是嫌数量太少?于是我们在Bunnings买了这种做美工的雪糕棒,每包100根,马驹玩起来觉得太过瘾了,成了他喜爱的玩具之一。如果说海绵积木是马驹理解数字的垫脚石,那么这些雪糕棒就是他敲开几何图形世界的敲门砖。当然小家伙更多的时候还是很会出难题的:比如,他突然把一大堆雪糕棒扔在我们面前,强烈要求我们拼出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出来,一时也很难跟他解释直线和曲线的区别,我们只好乖乖地用几十根雪糕棒尽量拼出一个近似图形出来,还好,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能蒙混过关。
<马驹用雪糕棒摆的9边形>
<马驹用雪糕棒摆的一百万>
<马驹用雪糕棒摆的爸爸>
5. 白板
白板是马驹学习最重要的利器,他自己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就会跑到白板面前写写画画。有些概念可以用积木或者雪糕棒来表达,但是有些数学或者几何概念就必须要借助白板了,比如周长、直径、面积的概念,比如三维立体形状等。
<马驹跟我们演示等边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马驹告诉我们盒子都是些长方体>
<有一天马驹突然向我演示科学记数法,从10一直写到1万亿>
<最后还没忘记特例1等于10的0次方>
当然最近这个家伙觉得白板已经不够高级了,他看了一些视频之后,嚷嚷着要买3D打印机。我听了倒吸一口冷气,心想,儿啊,没想到你是一个败家高手,这些年你隐藏得太好啦!只好答应帮他留意,打算拖延一段时间。不过既然他已经有了这个念头,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最终的结果还将是我们乖乖就范。
当然玩具和教具本身只是一方面,洋洋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要多给他们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的机会。不要急于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当然可以通过书籍和视频办法向他们展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不要急着让他们背这个背那个,一方面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对抗,另一方面对孩子以后的学业未必有多大帮助。很多人都观察到有些孩子上了三年级以后,成绩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二年级的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有些非常听话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父母的辅导下牢牢记住了,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主动的理解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孩子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而一旦孩子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当然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至理名言。世上没有两个孩子的脾气秉性一模一样,所以最好的黄金攻略就是: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
共勉之!
我的更多文章:
人生的第一场考试:说说学龄前认知能力测试
让孩子爱上读书没你想象的那么难:6条黄金指南让孩子终生受益
从三个神童天壤之别的人生道路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