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由 CSW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SW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周六看了《伯德小姐》,既然勇获那么多重量级类别的奥斯卡提名,主角又是著名的伯南小姐,值得一看。
看完,值得点评。
这部片子,就是我和我亲妈的真实写照。激烈的冲突,强悍的个性,不见血不罢休的刻薄语言,决裂的架势。哭着跟妈妈说“我爱你”,但是当妈说养你这么大要花多少钱的时候,拿起记帐本就要跟亲妈算抚养费。
那些对话,那些场景,写剧本的难道是趴在窗口偷看过我的青春期吗?
电影看完,去看影评,很多人觉得此片不应该得到最佳影片的提名,因为只是一部“小清新的中二病青年记录片”。并说女主“女主撒谎成性,爱慕虚荣,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自私刻薄,为了追男生抛弃朋友去拍别人马屁,抹黑受人尊重的长辈,为了标新立异当众给人难堪”。真是笑了。
这部片子之所以好看,因为它简直就是一个女生在15-17岁人生这个重要阶段,生理、心理变化的教科书。还用这么细腻的手法拍了出来。
她渴望找到自我定位:伯德小姐本名Christine,但她固执地给自己取一个新名字’Lady Bird’。直到18岁成人,到了另一个城市独立生活,不需要用外在名字来证明自己独立的时候,她告诉她的大学校友,“我叫克莉丝汀”。
她对两性关系开始有实质的动作:这个阶段的伯德小姐已经脱离了对偶像团体的迷恋,而将钟情附着于一个实质性的人身上。并且不同于puppy love,这种爱恋带有对性的实验和体验。爱情关系不固定,今天好,明天分,后天有新目标。少男少女在努力为进入未来的亲密关系做实习。
友谊对她来说很重要:朋友可能不会太多,一两个足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同学在一起,虽然一天到晚傻乐,但是不累;跟一个不同类的朋友在一起,你就变得装了,不像自己了。对朋友的选择,就是自我认知的反映。这里有个发现的过程。
财务和未来梦想:想从小镇飞出去,要钱;想买新衣服,要钱;想社交,也需要钱。财务独立,也是自我独立的一部分。但是很不幸,分担家里的忧愁,17岁少女还想不了那么多。17岁的孩子觉得这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手到擒来,无所畏惧的。
学业:开玩笑吗?18岁之后才是为自己学的,17岁之前都是为爸妈学的。
家人关系:怎么说呢?是有血缘关系,但哥哥很烦人,妈妈永远挑刺,爸爸只敢背地里对我好。为什么他们不能像隔壁家的阿姨叔叔哥哥那样呢?青春期的心理活动大概如此吧。
青春期教科书,如果是这样写,我肯定满分。因为我偷跑了。
对这部片子印象好的另外一点,是导演对宗教、同性恋、抑郁症恰到好处的表现。这部片子描写的是加州附近的一个安静小镇,小镇上一所严格的天主教中学,每周有仪式、读经;中学formal舞会上以严厉目光逡巡舞池的修女嬷嬷;女主恶作剧把修女校长的车涂成殡仪车并写上“Marry to Jesus”后,校长说“这倒是对的,我已经心许耶稣四十年”;影片结尾唱诗班对已经豁然开朗的女主最终的感召升华。
我愿意看到这样的感动。成年后,无意中发现自己举动跟亲妈越来越像,终可以无奈又心定——我成了进化版的你。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