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wdmznzd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dmznzd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51 "A Is for Alibi", Sue Grafton.
《A代表不在现场》 【美】苏•格拉夫顿
以前的美国人大多喜好看由哈默特和钱德勒等人为代表的硬汉式侦探小说家的作品,可近九十年代以来风行的却是女侦探小说家的系列作品。她们大都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权意识,写出来的探案英雄也尽是胆识兼具的红粉私家侦探──苏•拉拉夫顿(Sue Grafton)和莎拉•帕勒斯基(Sara Paretsky)就是女性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佼佼者。苏•格拉夫顿的金西•米尔豪恩(Kinsey millhone)“字母系列”(从《A代表不在现场》开始,《L代表无法无天》L Is for Law-less、《P即是危险》、《Q即是猎物》《Q Is for Quarry》等17部),冷硬风格十足,几乎每部都成为畅销书,金西•米尔豪恩也成为百大榜单上最受欢迎的第二位女侦探。苏•格拉夫顿也是最受欢迎的三大女作家之一,排名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桃乐丝•赛耶斯之后。
52 "The First Deadly Sin", Lawrence Sanders.
《第一死罪》 【美】劳伦斯•山德斯
即将退休的警探面临连环杀手。山德斯曾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在他长达二十年的新闻工作期间中,他同时也埋首于小说的写作工作。他曾经写作了一系列的冷酷派(Hard-Boiled)短篇小说,1973 年,大侦探爱德华•迪雷尼在第一死罪中再度登场,这部小说后来在1980年拍摄成电影,由法兰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扮演迪雷尼这个角色。作者后来又写了《第二死罪》、《第三死罪》、《第四死罪》等一系列《X项原罪》和《圣经X条诫律》等书。
53 "A Thief of Time", Tony Hillerman.
《时间小偷》 【美】东尼•希勒曼
东尼•希勒曼第二部入选作品,讲叙两位捍卫真理的印第安警察,联手调查一起考古学家失踪案,以及数起陶器窃贼命案。
54 "In Cold Blood", Truman Capote.
《蓄谋:一件复杂凶杀案及其真实原因》 【美】杜鲁门•卡波特社
榜单中收录的又一本文学名著,本书是根据真实案件写的纪实小说——入室抢劫酿成了冷血凶案,没有原因地大开杀戒,非虚构小说(亦称新新闻作品)的开山之作,亦收录入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语非小说,排名第96位。杜鲁门•卡波特社早年得过几种文学奖,作品包括改编为电影极为成功的《第凡内早餐》和《冷血》等。
55 "Rogue Male", Geoffrey Household.
《枪杀希特勒》 【英】杰弗里•豪斯华德
惊险间谍小说。英国贵族罗伯特爵士,在三十年代企图暗杀希特勒,事败后被盖世太保追捕。他想尽办法从欧洲逃回英国,但总无法如愿,反而一步一步陷入岌岌可危的险境之中。为了躲避追逐,他不惜改变相貌,甚至躲进地洞之中隐藏不出。最后在叔叔的帮助下总算成功毁灭个人纪录,重新恢复自由。
56 "Murder Must Advertise", Dorothy L. Sayers.
《杀人也需要打广告》 【英】桃乐丝•赛儿丝
这是桃乐丝•赛儿丝第四部入选百大的作品。
57 "The Innocence of Father Brown", G. K. Chesterton.
《布朗神父探案集》 【英】G.•K•切斯特顿
布朗神父探案集是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短篇推理系列之一。在短篇小说黄金时代,布朗神父是少数能够走出福尔摩斯阴影、自立门户的侦探形象。布朗神父宣称他洞悉罪犯的一切,因而能够了解真实的犯罪情况。G.•K•切斯特顿是一个“凡是太阳底下的事都可入文”的博学作家,他异想天开的谜题设计和作品中透出的极强的人性洞察力,是这个系列盛名不坠的主要原因,《布朗神父探案集》中许多不可能犯罪,对后世的约翰狄克森卡等作家影响至深。此外,根据牛津字典编撰人的说法,却斯特顿是出版界提出“推理故事”(Mystery Story)说法的第一人。
58 "Smiley's People", John le Carr.
《史迈来的人马》 【英】 约翰•勒•卡雷
约翰•勒•卡雷第三部入选作品。一个心系女儿的寻常老妇人、一位被谋杀于伦敦的好友、一张摄自汉堡某家俱乐部里的照片,这些亲情、死亡与图像牵连出什么样的阴谋,让心灰意冷的史迈利不得不放弃退休生活重出江湖,召集手下精英穿梭欧洲各大城市揭露真相?谜中谜、案中案,环环网织出诡谲斗智的情报世界。间谍小说第一人勒•卡雷以自身真实经历为笔,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30)、《荣誉学生》、《史迈利的人马》之“史迈利对决卡拉”三部曲中,描绘谍报高峰期下的人性幽微,挖掘最底层的欲望,令人沉吟再三。
59 "The Lady in the Lake", Raymond Chandler.
《湖底女人》 【美】雷蒙德•钱德勒
这是榜单中收入的第四部钱德勒小说,是他一九四三年第四部长篇。本书中马洛招牌式的讥讽和幽默仍随处可见,而且还渐渐开始变得像个古典神探。《湖中女子》可谓是钱德勒所有作品中本格味道最浓的一本,包含了一个绝对本格式的诡计:无头尸体。书中还塑造了一个随和怡人的老警察形象,在漆黑一片的硬派小说中实属仅见。
60 "To Kill a Mockingbird", Harper Lee.
《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哈泼•李
反种族歧视的法律小说。改编成电影后,格里高利•饰演的男主角阿提克斯•芬奇,在美国电影协会(A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名列榜首,派克也凭籍影片中精湛、平稳的演技获得当届奥斯卡、金球双料影帝;在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百部电影中,该片名列第34位。
61 "Our Man in Havanna", Graham Greene.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英】格雷厄姆•格林
格林第二部上榜作品,格林式的幽默尽显无遗,是一本让人从头笑到尾的间谍小说。这本书的矛头直指007式不食人间烟火的间谍,以嘲讽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个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无意间被卷入国家政权之间的争斗风波,结果竟然靠弥天大谎在两国之间无往不利,玩弄阴险狡诈的政客于鼓掌之上。入木三分的讥讽彻底解构了以往具有传奇色彩的间谍小说,是间谍小说中翻新出奇的作品。
62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Charles Dickens.
《德鲁德疑案》 【英】查尔斯•狄更斯
本书是狄更斯的遗作,据说是他为挑战女婿威尔基柯林斯的《月光宝石》而写出的侦探小说,可惜作品还没完成一代文豪就撒手人寰。虽然是采用了侦探小说的结构写成的作品,这本书依然有着狄更斯式的幽默,有狄更斯式的社会批评,当然也少不了狄更斯式的说教。由于本书未完成,所以作品中凶手的真正身份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从这部作品发表的那一天起,欧美就不断有人发表论文来揣测狄更斯心目中的真凶,想给作品续上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惜斯人已逝,最后的答案已随狄更斯长埋地下了。
63 "Wobble to Death", Peter Lovesey.
【英】彼得•拉佛西
历史推理小说。彼得•拉佛西大学时代起即专研维多利亚历史,出版过两部专著,1970年,拉佛西以处女作《Wobble to Death》崛起,他拿到大赏奖金之后,就辞掉原有的工作,专心创作推理小说。其早期作品多是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后来也曾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笔法,创作出形象相异甚大的主角侦探,从早期的好莱坞风格,至1960中叶的英国通俗剧,应有尽有,频频获奖。他曾以《冒牌警探狄友》(The False Inspector Dew)得到英国作家协会的金匕首奖,以及法国的警察小说奖、罗马的冒险小说奖,堪称是拿奖的第一高手。
64 "Ashenden", W. Somerset Maugham.
《英国间谍阿兴登》 【英】萨莫斯特•毛姆
萨莫斯特•毛姆是享誉世界的英国文学大师。本书由六部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情节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激烈的戏剧性冲突,也没有什么间谍之间的勾心斗角或相互离间之类的斗智,始终保持着舒缓淡雅的叙事节奏,散文化笔法随处可见,被誉为毛姆“最优雅”的一部小说。
65 "The Seven Percent Solution", Nicholas Meyer.
《百分之七溶液》 【美】尼古拉斯•迈耶
用精神分析法探索福尔摩斯身世的小说,讲福尔摩斯和佛洛伊德之间的故事。还记得福尔摩斯一直注射7%的可卡因吗?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的,华生发现福尔摩斯上了毒瘾,就押他到瑞士休养,于是遇见了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还有福尔摩斯的大对头莫里亚蒂教授,这是福尔摩斯续作里最为出色的一篇。
66 "The Doorbell Rang", Rex Stout.
《门铃响起》 【美】雷克斯•斯托特
雷克斯•斯托特笔下的尼禄•沃尔夫和菲洛•万斯、埃勒里•奎因并称美国三大名侦探,由此可见地位绝非一般。沃尔夫是最著名的安乐椅神探,这个史上最胖的侦探始终不愿意出门,只喜欢侍弄兰花,迫于生计才让手下的阿契•古德温接案子,由此也出现了很奇妙的组合。
67 "Stick", Elmore Leonard.
【美】艾尔莫•雷纳德
雷纳德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风格以另类黑色喜剧着称,除《矮子当道》系列被搬上银幕外,知名的《夏威夷金钱游戏》系列也是改编自他的作品。
68 "The Little Drummer Girl", John le Carr.
《女鼓手》 【英】 约翰•勒•卡雷
约翰•勒•卡雷第四部上榜作品。本书以中东地区为背景,描写巴以冲突的惊险小说,有恐怖分子,有女刺客,等等。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非常有名。
69 "Brighton Rock", Graham Greene.
《布莱顿硬糖》 【美】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第三部入选作品,是一部具有多种解读可能性的犯罪小说。书中的罪犯不像罪犯,他是个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却又泯灭人性的小孩;侦探不像侦探,她是个放荡不羁的大乳奶娘;爱情不像爱情,在愁云惨雾之中不平等的情感利益相互纠葛,看得读者悒郁不已。光怪陆离的各色人性显示出了格林最本质深刻的洞察力。
70 "Dracula", Bram Stoker.
《德库拉》 【美】布赖姆•斯托克
拍成电影就是《德库拉-吸血惊情四百年》:吸血鬼发现某个伦敦小律师的未婚妻和自己死去的妻子很是相似,因此决定找回那一段遗失了四百年的真爱。
71 "The Talented Mr. Ripley", Patricia Highsmith.
《聪明的瑞普利先生》 【美】帕翠丽亚•海史密斯
《火车怪客》的作者写的系列犯罪小说,这个系列里坏人没有坏报,本书即是海史密斯又一部镇住文坛“正义之士”的推理小说。作品给了杀人凶手一个完美的结局,心中黑暗一面早被作者掀起的读者是长吁了一口气,但坐镇文坛的批评家们可不卖帐了。由于几个一意孤行的批评家的阻扰,这本书落选当年的爱伦•坡奖。对当时的推理界而言,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部提前诞生的作品。本书拍成电影即是《天才瑞普利先生》,续集已经拍到第三集,马特•戴蒙、约翰 马尔柯维奇都曾演过主角。
72 "The Moving Toyshop", Edmund Crispin.
《玩具店不见了》 【美】艾德蒙•克里斯宾
德蒙•克里斯宾是以牛津为场景的推理小说古典时期名家,他的《玩具店不见了》(The Moving Toy shop , 1946 )早已成为学院喜剧式推理小说的经典之作:深夜发生谋杀案的玩具店,第二天不见了,变成一家杂货店……人们对他笔下那位牛津大学英语系主任费恩(Gervase Fen )更是倾倒不已。德蒙•克里斯宾把学院与世俗世界的对比与接触,写得幽默有趣,创造了推理小说中的一个新传统。
73 "A Time to Kill", John Grisham.
《杀戮时刻》 【美】约翰•格里森姆
约翰•格里森姆第二部入选百大作品,也是他初露锋芒的处女作,抨击的是美国心头一个永远的痛:种族歧视。一个黑人杀死了两个强奸自己女儿的白人,这件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一个毛头律师接下了为这个黑人辩护的任务。在社会舆论和其它种种困扰的强大压力下,他能否打赢这场硬仗?格里森姆本人是律师出身,写出法庭上的精彩辩论自然驾轻就熟。本书亦被搬上银幕,由萨缪尔•杰克逊出演那个为女报仇的伟大父亲。
74 "Last Seen Wearing", Hillary Waugh.
《最后的衣着》 【美】赫拉利•瓦渥
赫拉利•瓦渥是推理小说史上警察程序类第一人。故事从某小镇一名女大学生失踪开始,瓦渥娓娓道来,钜细靡遗地将法兰克•福特(Frank W. Ford)与柏顿•柯麦隆(Burton Cameron)两名警探不辞劳苦、抽丝剥茧、将所有可能性逐一过滤筛检的办案过程呈现在读者眼前,把峰回路转的真实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式为警察程序推理立下决定性的里程碑。
75 "Little Caesar", W. R. Burnett.
《小恺撒》 【美】W. R.伯内特
讲30年代黑帮的犯罪小说,一个黑道组织里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流氓,与一同成长的小流氓联手,最后成为独霸一方的黑社会龙头老大。电影由爱德华.基.鲁宾逊主演,是一部经典黑帮片。
76 "The Friends of Eddie Coyle", George V. Higgins.
《线人》 【美】乔治•希金斯
主角是个小混混,给个朋友倒腾军火抢银行,警察要他出卖他的朋友,还有个杀手成天追着他。本书拍过非常成功的黑色幽默黑帮电影。
77 "Clouds of Witness", Dorothy L. Sayers.
《证言疑云》 【英】桃乐丝•赛儿丝
桃乐丝•赛儿丝的第五部入选作品。
78 "From Russia, with Love", Ian Fleming.
《来自俄国的爱情》 【英】伊恩•弗莱明
007系列作品之一,读者可以看到无所不能的詹姆斯邦德如何破获一个国际大阴谋,如何轻易俘虏一个敌方美女的芳心,如何在种种不利情况下化险为夷,最终战胜强大而邪恶的对手,就如同他在电影里一次次做到的那样。
79 "Beast in View", Margaret Millar.
《眼中的猎物》 【美】玛格丽特•米勒
玛格丽特•米勒是硬汉派巨头罗斯•麦克唐纳(《寒冷》,91)的妻子,二人皆获得过美国爱伦•坡“推理大师奖”,是推理小说史上最有名的一对夫妻档。夫妇二人写的都不是传统解谜推理小说,麦克唐纳专攻硬汉一脉,米勒则是心理悬疑小说的巨擘之一,尤为擅长刻画心理变态人物。
80 "Smallbone Deceased", Michael Gilbert
【英】麦克•吉尔伯特
81 "The Franchise Affair", Josephine Tey
《法兰柴思事件》 【英】约瑟芬•铁伊
82 "Crocodile on the Sandbank", Elizabeth Peters.
《沙丘上的鳄鱼》 【美】伊丽莎白•彼得斯
83 "Shroud for a Nightingale", P. D. James.
【英】P•D•詹姆斯
P•D•詹姆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本格派侦探小说作家,有“侦探小说新女皇”之称,她笔下的侦探是一个会吟诗作赋的警察诗人。相对克里斯蒂这个文坛前辈而言,詹姆斯小说的文学质素要更胜一筹,但在组织谜题和控制叙事节奏方面,功力稍有不足。
84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Tom Clancy.
《追击红十月》 【美】汤姆•克兰西
汤姆•克兰西1984年的第一部军事小说《猎杀红十月》,就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军事小说界的地位。作为享誉国际的军事小说大师,他本人却没有任何军旅生活经验,只是依靠平时对科技、政治及军事等领域的涵养和深度理解,以时事为背景,铺陈出一个个紧张刺激的冒险故事。汤姆•克兰西的小说大多布局广大、气势磅礴,对于军事武器、恐怖行动、国防情报体系、全球战略关系,描述逼真详实。在美国电影界,他与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律师出身专写犯罪及法律的约翰•格里森姆,以及医学出身、创造《侏罗纪公园》等作品的迈克尔•克里顿等人齐名,作品改拍成电影后都是票房的常胜军。
85 "Chinaman's Chance", Ross Thomas.
《中国人的机会》 【美】罗斯•托马斯
“一个很渺茫的机会”,英文可以说是a dog's chance(狗的机会),也可以说是——a Chinaman's chance(中国佬的机会)。为甚幺华人的机会和狗一样渺茫呢?原来在专制腐败黑暗的满清统治期间,不少中国人移居美国谋生去了。当时美国加州掀起了淘金热,人们争着去淘金,而白人总有优先权,华人只能在白人淘剩的渣滓里再淘,这样,淘得黄金的机会当然是小得很了。A Chinaman's chance这句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86 "The Secret Agent", Joseph Conrad.
《间谍》 【英】约瑟夫•康拉德
约瑟夫•康拉德是作品入选兰登书屋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最多的文学家,连同本书一共有四部,《间谍》即是他的最佳作品。这本书取材于1894年的一次炸毁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拙劣图谋,描述了一个两面不讨好的双重间谍欲在恐怖主义和政府力量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最终由于意外而功亏一篑的故事。这是一个让人不忍目睹的悲剧故事,暗淡一片,漆黑无光。
87 "The Dreadful Lemon Sky", John D. MacDonald.
【美】约翰•麦唐纳
88 "The Glass Key", Dashiell Hammett.
《玻璃钥匙》 【美】达希尔•哈米特
硬汉派名家汉米特第四部上榜作品。具敏锐特质的读者在一开始,就可嗅到有一股明快、强悍的节奏贯穿《玻璃钥匙》一书。尤其看过《马尔他之鹰》,并久难忘怀哈米特的快手姿态者,《玻璃钥匙》更是绝不可错过的快手作品了。
89 "Judgment in Stone", Ruth Rendell.
【美】鲁丝•伦德尔
鲁丝•伦德尔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女性推理作家之一。自从克莉丝蒂过世之后,有许多女作家都打出“天后接班人”的名号,但在为数不少的推理评论家心目中,当今英语系真正最重要的女作家则是鲁丝•伦德尔。她擅长撰写具有较强心理洞察力的犯罪小说,曾四获英国金匕首最佳侦探小说奖。在CWA的“最佳女性推理作家”评选中,她压过了英国的克里斯蒂和赛耶斯成为得票最高的女性作家。
90 "Brat Farrar", Josephine Tey.
《博拉•法拉先生》 【英】约瑟芬•铁伊
91 "The Chill", Ross Macdonald.
《寒冷》【美】罗斯•麦克唐纳
麦克唐纳继承了钱德勒的衣钵,将硬汉派继续发扬光大,且走出自己特色,而被人将其和钱德勒、哈米特并列三大硬流派作。麦唐诺是推理作家中的高学历知识份子,1938年取得学士学位,1942年拿到硕士文凭,1951年又攻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Ann Arbor名校密西根大学。同样在1938那年,麦唐诺娶了推理小说名家Margaret为妻。由于受到妻子的启蒙,麦唐诺也开始创作推理小说,这本书正是描写私家侦探刘亚契的成熟期作品,已经有了属于麦克唐纳的风格。刘亚契少言寡语,只愿倾听和询问,是“带私家侦探执照的心理医生”,一位颇为独特的冷硬侦探。在处理犯罪的心理层面上,若说最写实、并对后代作家最具启发性的推理大师,当属罗斯•麦克唐纳。
92 "Devil in a Blue Dress", Walter Mosley.
《兰衣魔鬼》 【美】沃尔特•莫斯里
沃尔特•莫斯利因伊瑟•罗林斯(Easy Rawlins)系列侦探小说而名噪全美。他塑造的罗林斯是战后洛杉矶背景下一个说起话来慢声慢气的已婚的美国黑人侦探,这一形象结束了文学作品中白人侦探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他也在这些作品里注入了远远超出侦探小说通常允许范围内的有趣因素,使莫斯利不仅得到评论家们的首肯,更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就连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也是他的忠诚追随者,将他列为自己最喜爱的小说家之一。在本书中,伊瑟•罗林斯受聘于神秘男子狄维去找寻一个失踪女子黛芬,他也不知不觉间地被牵涉到恐吓、谋杀、政治纠缠之中。电影版由黑人影星丹泽尔•华盛顿主演。
93 "The Choirboys", Joseph Wambaugh.
【美】约瑟夫•威鲍克
94 "God Save the Mark", Donald E. Westlake.
【美】唐纳德•E•威斯莱克
95 "Home Sweet Homicide", Craig Rice.
《家庭甜蜜谋杀》 【英】克雷格•莱斯
克雷格•莱斯十八岁时即跻身文坛,担任记者、编剧和自由撰稿人,写了许多犯罪事实报道和广播、电影剧本。她结过四次婚,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在这本半自传体小说《家庭甜蜜谋杀》中,她描述一位拖着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静心写作,将他们送往寄宿学校的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她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她所缔造的约翰•马隆这个人物,被公认是古典式侦探小说的经典侦探形象。
96 "The Three Coffins", John Dickson Carr.
《三口棺材》 【美】约翰•迪克森•卡尔
约翰•卡尔的侦探小说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神秘的气氛和轻松幽默的笔调,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天赋。尤其是他继承了爱伦•坡、吉尔伯特•切斯特顿的传统,将“封闭场所谋杀”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封闭场所内解谜的关键是找出作案方式(how)和作案人 (who)。约翰•卡尔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各种精巧的解谜方法,如时间差、秘密信道、第二犯罪现场,等等。这些富有特色的创造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阅读乐趣。与此同时,约翰•卡尔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贯彻“均等线索”的创作原则。所谓“均等线索”,是指侦探小说作家将所有与案情相关的线索摆在读者面前,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和书中侦探人物平等的思维空间。“侦探小说是侦探和犯罪之间的殊死搏斗,罪犯穷尽各种手段试图掩饰、隐藏自己的罪行,而侦探则是要用有限的线索揭露罪犯的身份,要紧的是,侦探获知的线索必须完完全全呈现在读者面前”,约翰•卡尔给侦探小说下的定义恰好是对其自身作品的最好注解。
97 "Prizzi's Honor", Richard Condon.
《普里兹家族的荣誉》 【美】理查德•卡登
普利策家族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暴力家族,他们的荣誉的标准就是践踏法律以及敲碎对手的骨头。查理•帕特纳是这个家族的一名杀手,参加一个家族成员的婚礼上,他拒绝了对他爱慕已久的梅诺斯•普利策,而爱上了美丽的艾琳•沃克(凯瑟琳•特纳饰。艾琳公开身份是个税务顾问,实际上她也是和查理一样的职业杀手。当艾琳背叛了普利策家族时,查理发现他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是杀她,还是娶她?电影由杰克•尼克尔森主演。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改编成电影后更是赫赫有名,在全美二十世百部最佳影片中排名第67。
98 "The Steam Pig", James McClure.
【英】詹姆士•麦克鲁
99 "Time and Again", Jack Finney.
《一次又一次》 【美】杰克•芬尼
100 "Rosemary's Baby", Ira Levin
《罗丝玛丽的婴儿》 【美】艾拉•利文
六十年代的纽约,年轻的盖伊和罗斯玛莉夫妇还是怀欣喜地搬进了曼哈顿的一间古老公寓。不久,安顿下来的他们决定要一个小孩,结果引起了邻居一对老夫妇的关注。怀孕后的罗斯玛莉时常感到异样的幻觉和痛苦,一系列怪事也随之而来,在一位朋友的暗示下,罗斯玛莉发现老夫妇竟然是邪教巫师的后裔,笃信天主教的主人公竟然怀上了撒旦的儿子,她由此陷进了深深的恐惧……本书由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有史以来最恐怖的25部电影”第9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