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佩斯深秋 (2005-8-3) 四海之歌 · 我就是我的乘客 (2022-9-12) 铎邦
· 简单菜 简单爱--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之荷兰薯(土豆)粿 (2013-10-20) xhioanog · 旋木的家庭煮妇经验谈 (应大众要求) (2009-9-25) 旋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9460|回复: 73

关系胜于一切(转) [复制链接]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8-10-17 09: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者是心理学家武志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心理学真是很有意思!有一些关于爱与自由的理论与我之前的帖子有些重复,不过值得一看。

正文: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那么,情商是什么?


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 本帖最后由 叶多妈妈 于 2008-10-17 10:2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积分 +31 收起 理由
simonwang + 10 帮忙换金的!
河廣 + 4 加油,马上要到金靴了!
irenezh + 3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8-10-17 09:10 |显示全部楼层

小标题: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但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去爬10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拿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8-10-17 09:17 |显示全部楼层

小标题: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关系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极——“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关系中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现实生活中,实施溺爱的父母是为了孩子而存在。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沦为内在的小孩实现自己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简单而言,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即便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想改变,也很艰难,因为内在的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动大手术,是很艰难的。


因痴迷刘德华而闻名的杨丽娟就是这样的例子。她的父母极度溺爱她,结果导致她的内在的父母一极非常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一极非常强大。于是,她在父母和媒体面前,都像是一个只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对父亲的死,都缺乏正常人应有的哀伤。这不难理解,因为有她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严重缺乏爱的能力。


爱,是我们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么是爱呢?爱就是自爱和爱别人。

按照客体关系的理论,会爱的人,得有一个平衡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


杨丽娟的内在的关系严重失衡,只有内在的父母内在的小孩,而没有内在的小孩尊重内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没有爱父母和爱别人的能力。


相应的,杨丽娟的父亲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可能恰恰相反,也是严重失衡,但却是内在的父母极其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却被严重忽视。于是,他成了一个能爱别人但不能自爱的人,这个逻辑发展到极点,就是他为了满足女儿的不合理的需求,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这种严重忽视自己的人格特征,在其他细节上也可以得到体现,譬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里,也从不肯坐在沙发上,甚至连口水都不肯喝。


我们常讲关系的互补性,其实,这种互补性常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因为,所谓的关系互补性,常常是两个失衡的关系的相互弥补。譬如,杨丽娟和父亲杨勤骥的关系就是互补的,杨勤骥的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而杨丽娟的内在的小孩过于强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他们的关系反而是比较和谐的。但是,他们两个与正常人都无法相处,因为正常人既受不了杨丽娟的只知道索取,也受不了杨勤骥的从不肯索取。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8-10-17 09:19 |显示全部楼层

小标题: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又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他们本来是优秀的好父亲和好母亲。然而,因为一些现实的局限,或一些错误的观念,当孩子幼小时,他们不断与孩子分分合合,最终令孩子内在的关系模式极不稳定的关系模式,而这个孩子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的人。


一位男士,他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既没有知己朋友,又没有恋人,而他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爱他又从不过分干涉他的自由。


后来,在心理医生面前,他说他脑子里经常有一个画面:他从一辆轿车中奔入另一辆轿车。这个画面一出现,他会忍不住地忧伤。


经过自由联想,答案映现了出来。原来,他的父母事业都非常成功,并且他的亲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后,父母谁都不能天天守护他,又不愿意请保姆照料他,于是想了这样的一个办法:谁有时间,谁就照顾他,当没有时间时,就把他转给另一个亲人。因为他们家族普遍有钱,大家都有轿车,所以他小时候经常被亲人从一辆轿车里转到另一辆轿车里。亲人们对他普遍都很好,但是,一个幼小的孩子是无法承受不断地分分合合的,因为每一次分分合合给他带来的都是伤痛。因为这些分分合合,他小时候其实不敢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每次都是刚建立没多久就又断裂了,这对一个3岁前的孩子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伤痛。


有时,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生下孩子后,年轻的父母太忙了,于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时间宽松了,再把孩子接来与自己团聚,忙了,就再送走。这一样会对孩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长大后在对人的信任度上势必会出现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6 收起 理由
lisacai + 4 感谢分享
晴天宝宝 + 2 感谢分享!今天最后2分加给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08-10-17 09:22 |显示全部楼层

武志红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974年生,河北人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系

2001年获临川心理学方向硕士学位,导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

2001年毕业后即来到广州日报社工作,2005年6月开始主持心理专栏

发表于 2008-10-17 09: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娃娃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娃娃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hanks LZ, it's good  to rea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10-17 09: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晴天宝宝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晴天宝宝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学习了~~~

发表于 2008-10-17 10:0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l200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l200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学习了,非常赞同!!

发表于 2008-10-17 11:5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saca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saca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慢慢学习

发表于 2008-10-17 12: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lovefamil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lovefamil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唉,我小时候6岁前,感觉没怎么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是双职工,出生3个月后就放到寄托户去了,1岁零2个月就上幼儿园了。。。在外面的时间比和父母的时间多,回家基本就是睡觉了。。。
那这关键的性格成长期,父母没参与多少啊,全是幼儿园老师参与了呢。。。

要是当时有现在的全职妈妈就好了。。。

发表于 2008-10-17 12: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implelov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implelov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生下孩子后,年轻的父母太忙了,于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时间宽松了,再把孩子接来与自己团聚,忙了,就再送走。这一样会对孩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长大后在对人的信任度上势必会出现问题。

真的是这样的,记得儿子三岁时,我们把他放在爷爷奶奶家,周末去看他时,他都不肯和我睡,因为他知道过两天我就会离开。
而我们把他接回来跟我们一起团聚后,他在周末也不肯去看爷爷奶奶,因为他害怕我们把他又丢在那里。
如果我还生一个孩子,我一定会一直和他在一起。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08-10-17 12: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irenezh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irenezh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非常赞同。俺从上面的文章里也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出生后就放到乳母家,10个月放到奶奶家,11个月放到外婆家,3岁多才到母亲身边,14岁才真正和父母一起生活。。。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才这么坚持把Nathan留身边。家里老人们一次次要求我把孩子送回去,责备我读那么多书不去挣钱,嘲笑我在家做保姆的活-在他们眼里带孩子是保姆的职业 现在谁再跟我罗嗦孩子的事我会不惜跟他翻脸。在带孩子的问题上,谁提建议都可以,但必须是我说了算。对童年的这种漂泊的体验,他们不会比我更深刻。童年的生活给我带来的性格上的残缺,我这一辈子都在努力,但是很辛苦。再感慨一下,国内很多人,讲起来是很宝贝小孩的,但我觉得跟钱比起来,还是孩子排在了第二位。很多父母想挣更多的钱,给孩子买最好的衣服和玩具,上最好的学校。但多少父母能体会年幼的孩子最大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irenezh 于 2008-10-17 14:36 编辑 ]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