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刚开始在medibank上班,试开贴回答medibank保险问题 (2008-9-6) crisman · 漫漫澳洲管理路 (2005-11-11) Jackyangman
· 不用去藍山! 鬧市中的Waterfall -- Hunts Creek, Carlingford (2015-5-3) silvia · 我也来标题党:纪念我短暂的9个月工作(填完坑) (2008-7-9) applene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1274|回复: 2

ZT《甲方乙方》:《编辑部故事》&《我爱我家》时代的华丽结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 20: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onyju626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nyju626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ZT《甲方乙方》:《编辑部故事》&《我爱我家》时代的华丽结尾   由 张佳玮·信陵 发表在HoopChina·影视厅 http://nba.hoopchina.com


传闻姜昆老师看了《我爱我家》后,对梁左老师说:“您把这片一拍,以后我们相声还怎么说?”
  按,包袱这东西,本来是越抖越少的;相声还不够说,又被电视分杯羹,所以老人们每日叹息,说相声不景气。其实,段子这东西,也是与时具进的。比如吧,冯小刚王朔这两位大爷,一面把相声里许多好东西给攒进电视电影里去了,一面自出机杼,刨了创了许多好段子。当然,这两位先生在90年代初,在段子界来说属天生圣人,正当时运,不提。
  
  看那时代的片,《顽主》、《离婚大战》、《大撒把》、《天生胆小》、《无人喝彩》,其实都属段子片。不稀罕跟您一气浑成的玩,就是段子攒团。《无人喝彩》和什么什么的情节揉一揉拉一长,就是《过把瘾》。主要是靠谢园、葛优、梁天这几位,一身北京的松散气把段子给撑过来。最适合冯、王这两位的,其实还是《编辑部故事》。单元剧,几位比较闲的人,借着办杂志这点闲空就能众生百态的掺合事,这儿走走那儿敲敲的。
  
  有好多人说,《我爱我家》后八十集不如前四十集好看。其实您细看,后八十集明显有《编辑部故事》的影子了;前四十集,怎么变都还是这家里的事,万变不离其宗;后四十集有些不是家里的事,也急公好义出去掺了。后四十集许多段子,把几位名字换成李冬宝和戈玲,其实一点问题也没有,入了段子戏单元剧的节奏,好段子又先前被讲完了,后面多少得对付。

  我不擅归纳,只好说,《编辑部故事》与《我爱我家》时代,大概可以叫“段子片时代”。
  
  
  讲这么多,有点离题,回来说这个。我的意见是,《甲方乙方》,其实姚远和北雁这两位,就是改了名的李冬宝和戈玲,这个“好梦一日游”——牛老板说是好蒙一日游,挺好——就是《人间指南》编辑部。《甲方乙方》就是一段子汇编集中营。当然,电影不比电视,得紧凑,所以他们就得是专业帮人处理麻烦的,省去许多中间环节。电影里几个事之间多少还穿插点,其实撇清了,就是帮英达、审李琦、出门拍马屁、虐待傅彪、把牛老板变成黄鼠狼、帮徐帆退役、变出阿伊吐拉公主、借人房子这么几个段子。路数其实还是早年的路数。和《大撒把》似的,小冷嘲,小段子,情节推进兼带着爱情戏,临最后不动声色煽情一把。永远不会错的模式。
  但仔细看看,这些人的故事,差不多到头了。
  
  这些人,指的是姚远、北雁,指的是编辑部那几位,指的是这么群北京人。我意见,对北京年轻人生活状态最动人的描述,一是《有话好好说》里姜文反复问瞿颖“啊你就就就宁宁宁可一一一一个人,啊?就就就就宁宁宁宁可一一一个人……”二是《甲方乙方》里末尾,葛优喝醉了忍不住问:“那房子,会还给我吧……就当是,帮助了别人,陶冶了自己……”
  从那之后,基本差不多了。基本可以说,《甲方乙方》就是《编辑部故事》的华丽尾声。说一个时代结束了稍微酸点,但其实相去不远。
  
  
  段子片还是继续的:《不见不散》其实还是许多段子攒一起,葛优拿来对付美国鬼子的还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幽默——美国警察集体对徐帆喊“首长好”——但《没完没了》,明显有些脱了。再往后,《一声叹息》、《手机》都开始浑然成篇,是独立成型的故事,而不是散碎的百姓家长里短了。
  等《天下无贼》里七匹狼广告一现,我们知道冯小刚王朔的套路是没法回去的了。黎叔登场偶尔说几句话展示葛优本色,但篇幅还不如刘若英啃烤鸭做广告的时间多。我们得夸冯小刚对整个电影的控制能力是在不断进步的。《集结号》整体而言,堪称杰出的电影,而且有电影人的良心,但是呢,那时的冯大爷是登堂入室的人物了。你不能指望一个大腕住着四千美金起的有个英国管家一口伦敦腔倍有面子的爷,再出来和你吃卤煮火烧跟你聊胡同里拍砖的故事。
  
  
  “老家在哪里啊?”“加利福尼亚!”
  “打死我也不说!”“有种,那我们就打死你吧。”
  “她已经,不咳嗽了!!”
  所谓的段子片时代,就是我们随便找句句子,都能比如今的春节晚会流行语有内涵的时代。这时我们回头看开头,姜昆老师那句话,其实别意深长。
  
  
  《甲方乙方》结尾这么说: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打那如今,十一年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8 收起 理由
alyssa + 3 谢谢奉献, 我很怀念他。
steveking + 5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特殊贡献奖章

发表于 2008-10-3 20: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tevek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tevek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打死我也不说",很经典。

发表于 2008-10-4 21: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lyss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lyss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冯小刚,自从开始拍《葬礼》,那时候就有点要往外蹦的意思。
90年代最最怀念的就是王朔和他这2人的一脸智慧相。 北京人的“痞”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就像王朔说的一不自觉, 就被供上了文坛的顶端。
当年, 我好喜欢冯小刚的改刀之作《一声叹息》, 让我觉得这个男人除了京味儿小品片,还能走文艺路线。
等到后来,大导演了,开始四处的攒题材,攒小说,我估计。《天下无贼》是个短篇,里面加进去冯氏幽默,《夜宴》纯粹是拿来和张艺谋分票房的。
也许,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我们不能老期待着一年一部《甲方乙方》, 可我想着再来一部《一声叹息》就好了。 也许《集结号》就是冯导给自己放风的作品。
就像王朔,再也回不到他原来的写作状态,冯导作为王中军电影的搭档,估计回头拍北京小品的时候也是大师偶尔回头做一个小品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