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missgoldtai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ssgoldtai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missgoldtail 于 2015-9-18 16:44 编辑
几天前,一位朋友在好友圈上发文二百字,极度赞扬德国收容4万难民之举,称德国民众素质之高、德领袖之仁慈、德意志民族之强大都堪称世界顶尖。因为她是法学学者,我不愿简单地把她划为圣母婊道德帝,只跟评了一句:“政治从不讲情怀”。几天后,难民与德方暴力冲突凸显,默克尔对难民的态度从欢迎拥抱转为冰冷拒绝,朋友对此也只字不提了。
生物社会学的研究认为:人类体何时采取利己的行为 ,何时采取利他的行为 ,完全取决于保存基因的需要。一般的行为原则是以少数基因的拷贝换取整体基因的存在。这永远是一种合算的交换 ,也是生物界为什么会一直存在利他行为。利他的本质是基因的利己。收容难民,这看似纯粹的利他行为对接受者有利吗?先以德国为例,德国最初对难民的欢迎态度,源自对低于西方平均水平的出生率和人口高度老龄化的担忧。德国政府认为收容难民很可能消除青壮年劳动力紧张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但令德国人没想到的是,许多难民不满收容所的生活标准,而期待比在母国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就业。于是现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既然他们能够舍生忘死地来到欧洲,为何不愿意为自己的家庭夺回祖国呢?”
我们不难比较发现,澳洲与德国经济面临着相似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偏远地区居用工荒。也不难预见,在就业市场上,难民无能力和白人抢专业饭碗,而只能从事白人不愿从事的体力工作,或往偏远区域就业居住。如果设想实现,这正好填补能澳洲对廉价劳力和偏远地区建设者的需求。难民家园已毁,甚至亲人存留无几,西人可能认为难民的后代相对于技术移民更倾向把收容国当做自己的国家,而不像(许多)中国人那样内心当自己只是客,既惦记着家乡父老,也不热心参与主流公共事务。在我的专业领域中,确实有几位欧洲难民出身的活跃重量级人物,不用说更多扎根澳洲勤劳做小生意的难民家族,这些印象分都会令西人认为收容很可能是好买卖。至于所谓的民主,其实关系不大。如果民意真的有效,澳洲政府早就给中产减收入税了,不是吗?对政府来说,经济上看好又有民众支持的买卖,岂能不做?即使将来有治安冲突也是底层民众承担,火烧不到中高产和富人区。反正三代后都会同化, 所以穆斯林能生爱生育的特性,也许正是政府需要的。
与此同时,一位看起来热心慈善的富人,确实总比一毛不拔的受人尊敬得多,尊敬给了富人需要的精神回馈与满足。回头看我那力赞德国的朋友:家境优越,毫不费力地从精英中小学混到美国私立法学院再回中国读博,她从未和不受教育的底层和穆斯林打过交道。综合考虑这种背景,不难理解她为何常有圣母言论。
综上我认为,澳洲西人民众和政府一致欢迎难民,一是有经济动机,二是心理动机,也希望提升澳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威望。未来澳洲的难民政策是否步德国的后尘?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多元文化大熔炉的美国,它的一些现状可帮我们预测接纳穆斯林难民的影响:911导致了部分民众的“穆斯林恐惧症”——拉登的一身伊斯兰白衣帽是美国民众集体的心理阴影,普通伊斯兰民众可能因为如此装扮当众受到攻击;美国司法部民权司负责宗教歧视案件的特别顾问伊立克•特内最近坦言,“9·11”后美国社会对穆斯林及南亚裔的仇恨犯罪案件在迅速增加; 美国不断有穆斯林抱怨说孩子们在学校遭到骚扰,被称为恐怖主义分子,被要求滚回家去,尽管美国就是他们的家;一位著名宗教领袖甚至形容伊斯兰是邪恶的。2011年7月造成93人死亡的挪威枪击爆炸案发生后,美国主流媒体和专家极力猜测凶手与穆斯林、基地组织的联系,然而事后证实,凶手是一名白人,不是穆斯林,而是一位保守的基督教徒。于此同时,疏远美国穆斯林社区不仅威胁宗教自由,也伤害了他们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自从9·11以来,美国穆斯林社区已帮助安全和执法官员阻止了超过四成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威胁美国的恐怖阴谋。
我们都明白多数穆斯林难民不是极端分子,我也非常理解部分人的反感是出于恐惧。我们只能认清这样的事实:一味排斥身边的客观存在会带来社会族群的撕裂和更多矛盾。我们在警惕小部分极端分子恐怖破坏的同时,必须团结多数普通民众一致反恐。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观点,我都很高兴你努力参与到对澳洲公共事务讨论中。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管理人员评分ys98 在2015-9-18 08:36 +50分 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