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别样情书] 大闲话:涉猎虽曰无用,犹胜不通今古。 (2008-10-20) Tiger_Karen · 春饼 (2009-2-4) 高寿财
· (2013-9-12) bobotoday307 · 参加活动 牛仔小朋友的2010年终总结(2楼3楼大量高清美图) (2010-12-18) amon54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大连银在墨尔本

[往事如烟] 工农兵学商,全玩儿过 ~ 我的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0 12: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yuailian 发表于 2019-8-10 11:05
记得名字的同学有没有想寻到一起再聚聚,现在国内流行老同学聚会。

我每次回国都和这些发小聚会的。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8-10 12: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wljan 发表于 2019-8-10 12:16
你的记忆真好,大人和小孩的名字都能记起来。佩服佩服!
继续坐沙发。 ...

嗯。那时候的记忆非常深刻。

感谢欣赏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12 12: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每逢初暑盛夏,大连人都喜爱去海边游玩洗海澡,消暑纳凉。我们经常去的海滨公园是星海公园和付家庄海滨浴场。大海养育了大连人,大连人深深的爱着大海。大海对于人类的爱就像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时时刻刻张开双臂想把你拥在她的怀里。而孩子们无论何时何地见到母亲,都有一种扑入母亲怀里的冲动。作为大海的孩子,大连人每年都无数次欢快的扑入大海那博大的胸怀,尽情的享受着她那时而温柔时而热烈的伟大的爱。可能不是每个大连人都会游泳,但大连人都爱去海里戏水,去 “上海”,去 “洗海澡”。会游泳的人感觉很正常,而不会游泳的人却一定感觉很内疚,“唉,一个不会游泳的大连人”。

记事起爸爸妈妈每年夏天都带我们去上海,周末星期天去海边玩一天,或跟着机关单位去上海。二年级以前上海就是在岸边浅水里玩儿,基本都是用太平圈在水中玩。太平圈也就是汽车内胎,充足气后浮在水面小孩子坐在上面由大人推着戏水,孩子大一点了就将太平圈套在身上在水中乱扑腾。父母没有教过我游泳,可能是他们那一代人没有正规的学过游泳。他们的水性不错,但游的姿势却不大正规。基本上是狗刨式,或是蛙泳自由游侧游仰游的混合体式。一九六九年夏末秋初爸爸在傅家庄党校学习时,带着我去游过两次泳,每次和我还有几位叔叔游到海带筏子,再游回来。之后,好像再也没有享受到和爸爸一起游泳的乐趣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nihaowohao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14 23: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nihaowoh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nihaowoh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期待继续。

发表于 2019-8-15 09: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nihaowohao 发表于 2019-8-14 23:13
期待继续。

感谢你的支持和欣赏1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15 09: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应该直到1990年代末期,大连的各行各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几乎都有在夏天组织一天海上活动这一习惯。这一天,领导和群众一起集体上海边玩一天。这应该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大连人自己特有的节假日。集体 “洗海澡”一般是由单位工会牵头组织,党政工团齐上阵,全体员工和家属齐参加的独特节日。上学时跟随父母的单位上海,工作后跟随单位去上海。那时候任何单位去上海,都欢迎任何与这单位有关系的人参加。只要你有时间,你可以在大连过上无数个这样的节假日。洗海澡,是我过过最开心,最美好,最难忘的大连人自己的节日。随着社会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现在这大连人 “洗海澡” 的节日还应该有吧?

这一天,一般不选在周末。无论单位大小,都停止工作,放假上海。如果企业太大,就以车间或部门为单位自行组织。“上海”,应该是各单位各工会部门一年之中工作的头等大事。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效率”和 “效益”等热门词汇只待在词典里,因此放一天假停工停产玩玩问题不大。因为生活物资匮乏,人们都盼望着在这一天能多分发点儿东西,能吃点儿好的。分多分少,取决于经费的多少。多,就能分到鱼和肉吃(食堂炸鱼和灌肠)。少,最不济的也能分到一瓶汽水(1角钱一瓶)。“上海”的美食档次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变化。经常能分到的一部分东西:面包,灌肠,炸鱼,咸鸭蛋,煮鸡蛋,汽水,水果,啤酒等等。大约在1985年以后,单位的上海经费水涨船高,有的还有 “小金库”资助,大家能分到吃到的东西也就好一点儿和多一些了。

过了多少个 “洗海澡”节?确切的数字已经记不清了,但去过的海滨依然清晰记得。傅家庄,星海公园,夏家河,盐场等等海滨,最多的还是星海公园和傅家庄。“洗海澡”节与其说是个人的节日,不如说是集体的节日。因此大连人还叫它 “集体上海”,“班上上海”。大连话 “上班”是说 “工作”,问 “在哪上班”就是“在哪工作”。“班”或 “班上”等于 “单位”。这一天一般都在单位集合,桉次级单位为单位,乘车前往。大小单位都有总务和后勤部门,多少都有几台 (卡) 车辆。大小车辆齐出动,浩浩荡荡奔向大海。有时候还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歌声嘹亮,车上的人们开开心心。那时侯夏天的街上,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车队飞驰而过。看眼儿的人们就说:“这是哪个单位又过节了?” 车不够?没问题。那时候不仅人与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也都比较和谐。如果本单位车辆不够,向关系单位借车也都不难。只需给司机一份与本单位职工相同的食物或款待司机吃喝即可。各单位礼尚往来,相互帮助,只有革命情谊,绝无金钱关系。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nihaowohao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8-16 21: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y102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y102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连银在墨尔本 发表于 2019-8-15 09:12
应该直到1990年代末期,大连的各行各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几乎都有在夏天组织一天海上活动这一习惯。这一天 ...

市民们肯定都喜欢洗海澡节,可以放假过节了

发表于 2019-8-18 19: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may1028 发表于 2019-8-16 21:22
市民们肯定都喜欢洗海澡节,可以放假过节了

是的。那时候大连每个单位都额外放假一天洗海澡。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18 19: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九违禁词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学校运动队集体上海洗海澡。我们排着队从现在的长春路胜利路口走向傅家庄海滨。那时侯的石道街和周边还是一个城市里坐落在群岭之中寂静的小村庄,三三两两十几处院落,被菜园和果园围绕着。队伍从南石道街翻山越岭到现在的仲夏路,再走到傅家庄。到了海滩上我们足球队一起活动,会游泳的同学由老师带领着下海,不会游泳的同学先在岸边跟着老师学基本要领和动作,之后由老师带着,下到齐胸深的水里练习。那一天,在灌过了几口苦涩的海水之后,我学会了憋 (气) 水,蛙游游出了第一米。在母亲怀里嬉戏,在大海里击水,应该是海之子的本能。那一年,我学会了游泳。那次节日之后,又洗了数次海澡,从憋水开始,到能扒拉个两三米,再到游个四五米,再把头漏出水面游,渐游渐远。之后,游到水漂子,游到海带筏子。扎猛,潜游,仰游,自由游。在上海洗海澡的日子里,我一年一年长大。

那是一九六五年夏天暑假中的一天。开学就升四年级了,放假前就定好了开学前全班同学一起上一次海。早上到学校后才得知赵老师临时有事不能和我们一起去。同学们都来了,我们去还是不去?我们从来没有自己独立上过海呀?没有老师带着,我们自己能行吗?上海玩儿不像其他活动,是有危险的,搞不好要出事的。怎么办?我们几个班委在一起商量去还是不去,商量了挺长时间。不去吧,大家来都来了,再说假期就要过去了已经没有时间再召集了。去吧,出了事情怎么办?谁负责?我们在教室一角商量,分散坐着和站着的同学们都能听见,大家都说去。最后我们做出了集体决定,去!我组织大家集合排队,班长薛京伟训话后,队伍沿着胜利路,走过南大亭星海一站二站三站。我一会儿队前一会儿队后的,带着同学们一直走到星海公园。大家痛痛快快的在大海里玩了几个小时,然后在星海公园解散,各回各家。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惊奇,不相信的感觉。因为那时的家长是不允许我们自己擅自上海的。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21 10: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3 学习和其他

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幸的一代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无序的,混乱的社会环境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最可悲的,就是我们在小学里只读了四年书。小学,是人生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学习做人的基础。尽管如此,现在回想起来,是生不逢时?还是事在人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出生家庭和社会环境,但是自己的人生之路中无数可以影响个人成长的因素还是可以自己选择和把握的。

一年级,我们上语文,算数,体育,绘画,唱歌课。这些我都有一定的基础。在幼儿园大班时简单的学了一些。上学前的一段时间父母也教过我,而且我也喜欢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和词,基本掌握了二位数内的加减法。记得大人们经常夸我聪明。我聪明吗?我只是好学不倦,喜欢接受任何新的知识而已。第一次考试是在开学的两个月后,吕老师在我的语文和算数试卷上各批了100分。半学期结束期中考试又是满分。考试成绩张榜在家长会上。我是第二名,第一名是薛京伟。薛京伟家住在凤鸣街大连医学院家属楼。凤鸣街是旅大市一条小街道,现在是从北京街开始,北京街以东的都被扒掉了。以前是除了北京街沈阳路这一段,一直到体育场白山路那边,以道路两旁各式各样的日本房和老槐树而著名。现在是大连市中心著名的贫民窟和烂尾区。不久的将来,凤鸣街可能就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无影无踪。在学期结束的家长会上我得到了吕老师的表扬,学生手册上的鉴定也不错。主要有,该生聪明好学等等。主要缺点就是经常上课抢话。因为凡是老师提问,无论是站起来回答还是去黑板上写答案,我一律举手。有时没人举手,就我回答。有时多个同学举手就不一定轮到我了。老师也经常有意识的不叫我,我一急之下就经常擅自回答。为这事儿我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23 11:1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升入二年级,小学的生活才真正开始。我第一批入队还带上了二道杠,参加了学校足球队,还参加了多个课外兴趣小组,主要的是绘画小组。教我们绘画的是西老师,一位和蔼可亲的女老师。绘画小组一个班级一到两人,是西老师在平时绘画课上看到画的有点儿模样的同学之中挑选的。我上学之前就挺喜欢画画,记得一年级时有一天突发奇想,在家里自己拿着铅笔对着大柜上的镜子在图画纸上画自己。画好后凡是看过的人都说画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哪有保存收藏起来留到以后的概念?否则,对于自己来说我的自画像一定是价值千金的物件了。在西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学素描,画静物,画水彩,一直学画到停课闹革命。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她,因为西老师在文革开始后因为家庭出身问题离开人世了。

我还参加了学校无线电小组,学做矿石收音机,各类航空和航海模型。印象最深的是四年级时由单老师带我们学无线电收发报。先学写阿拉伯数字0到9。1叫幺,2叫俩,7叫柺,9叫勾,0叫栋。再练收抄电文,之后学发报。遗憾的是刚刚开始学发报不久,因为学校足球队要参加校际比赛,时间上有冲突,就停止了无线电小组,集中精力踢球了。但是,那嘀嗒,嘀嘀嗒,嘀嘀嘀嗒。。。。。。的声音,至今仍然回响在我的脑海之中。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8-26 09: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二年级下学期,学校发给每个班级二张旅大市少年宫少年图书馆的借书证。一个证由两名同学共同拥有。赵老师发给了我和曲立峰一张,另一张发给了薛京伟和郭素青。名为借书证,实为通行证。凭它,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出入少年宫。可以在里面的图书馆里看书看到关门时间,可以在乒乓球馆里打乒乓球和参加多种活动。你也可以每次借二本书回家里看,看完还回去之后再借。那是一个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知识的时期,方方面面的课外读物我都感兴趣,借回家的书基本上都是一口气读完。之后第一时间还回去再借。那时候旅大市少年宫在鲁迅公园,也就是动物园之内。动物园在市中心,青泥洼桥旁边,日本人时期就是一个大公园,解放后里面放了一座鲁迅雕像,就叫鲁迅公园了。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动物园可是个好去处。里面不仅有各种动物,还有各种花卉,金鱼池,大暖房,还有旋转木马等多种游乐设施。它不仅是儿童向往的乐园,也是大人们非常乐于前往的地方。尤其是周末,大连人如果不上海,鲁迅公园是一家人首选的游乐休闲场所。入园的门票每张五分钱,一米以下儿童免票。那时候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经常去鲁迅公园游玩,还是蛮奢侈的。

但是,凭旅大市少年宫借书证,我们就可以免费进入鲁迅公园。借书证,就是价值不菲的公园通行证了。从拥有它的第一天起,放学后,只要第一时间在家门口周围没有什么玩的,我和曲立峰就去少年宫,有时候我一个人去。从家门口走着,经过一二九街和松山街,一会儿就到了。时间充裕的话还时不时的去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操场玩,去松山寺周围溜达溜达。还有的时候我们一帮子同学一块儿去,为了大家都能不花钱进去玩,就想一些歪点子一拨一拨地进去。公园的围墙是铁栏杆透明的。先由两个同学拿着借书证向门卫出示一下进去,我们在不远处栏杆外等着,他们趁着没有人注意把借书证从里面递出来,外面的人拿着再进去。如果有人注意再换个地方干同样的事,直到全部同学都进去。

上到四年级,正是我才刚刚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四年级,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久,少年宫就被关闭。由于整个社会都陷入狂热的革命之中,我们就再也没有心思专门去鲁迅公园玩了。自从有了借书证,我看的课外读物基本上都出自于少年宫图书馆。其中那个时期的大部头小说,大部分也都出自于少年图书馆。从 “铁道游击队” 里,我看到了勇敢的人们可以跳上飞驰的火车打鬼子;从 “敌后武工队” 里,我知道了曾经发生在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上的抗日故事;从 “野火春风斗古城” 里,古城重镇保定给了我深刻印象;从 “晋阳秋” 里,了解了 “晋” 代表山西省而古城大同里有着许多的 “老西”。文革后几经搬迁,现在大连市少年宫搬进了五四路小学前面的新楼,门前人行步道上停满了车辆,周边三条马路上整日马达轰鸣,车水马龙。偶尔路过隔着大玻璃窗向里面望去,基本看不到有孩子们在里面活动,也不知道少年图书馆还在不在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29 11: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曲立峰,宋亮,梁瑞成和安子清,自从他们几个分到我们班,瞬间成为好朋友。白天一起上学,放学后就经常在一起玩儿。曲立峰的家庭背景和我们家非常类似,曲爸爸和妈妈在市公安局工作,他从小上的公安局幼儿园,弟弟曲立岳和我的大弟同岁,他的小妹和我的小弟同年出生。从黄大楼沿着新华街经过纪念街几分钟就到他家了。新华街周围基本都是日本房,也就是带院子的所谓的独立洋房。那时候和后来有几位老领导住在那里。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体系分为二十四个级别。最低级二十四级为实习级别,工资每月大约45块左右。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如果没有实习期是二十三级,军队里的排长级别也是二十三级,每月工资56块左右。随着级别的提高工资也相应的增长。一般来说,级别高低和干部参加革命时间早晚有关,和担任的职务关系不大。文革前后几十年时间,绝大部分干部职位都有所变动,但是级别却是一直原地不动,也就是说,尽管你为国家贡献了青春中春或者老春,你却一直领着一样的工资。十三级干部是一个分水岭,岭下就是一般普通干部。岭上就属高级干部就是所谓的高干。当然了,只有级别高的人才有资格任职高级职位,并享受到不同的待遇,比如在住房上就可观一癍。曲立峰家旁边的院子文革前是旅大市计划委员会岳子远副主任住的,后来是大连市副市长原宪乾在那里住,老原头搬走后市委书记曹伯纯在那里住。新华街1号二层小楼那时侯是文教委主任余定华家,他的大儿子余小华一九七六年也是从部队复员后进的化物所,之后和我成为同事和好朋友。后来市长魏富海住在那里。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29 15: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ene324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ene324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沙河口区的路过,想念家乡的老槐树。。。

发表于 2019-8-29 21:3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ene324 发表于 2019-8-29 15:43
沙河口区的路过,想念家乡的老槐树。。。

老乡你好!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8-30 20:4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秋山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秋山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9-1 20: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曲立峰家所在的二层楼是带小院儿的连体楼,一栋楼两个门应该是供两家人家居住,那个时候一个门里就住了三家人家。一进门一楼有两间房住的是梁瑞成家,小走廊通向厨房和卫生间几家共用。梁瑞成还有两个妹妹,梁爸爸和妈妈也都在市公安局工作,慈祥的爷爷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上楼梯左手边一间房住了一家,好像是两个大人一个孩子,还有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大屋就是曲立峰的家了。旁边门里也住了两三家人家,其中一家是安子清家。那时侯每家的住房里都挺拥挤,一般家庭三四个孩子,各种基本家具和床铺摆的房间里满满当当,尤其是几家人轧对面房的。一间房里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本来是供一家人住的房子居然住进了三家人,这种居住环境我们的后代是不能想象的。虽然几家人住在一起,男女老少共用厨房和卫生间,邻居之间的关系还是说得过去的。大家互相忍让,相互包容,邻居之间有矛盾但是打架的不是很多。在那周围住的还有一位陈民厚,三四年级时和我同桌。非常憨厚老实巴交的一位女同学,只因家庭出身是地主,自卑感一直伴随着她。文革中她家下农村了。现在大多数发小同学都已经联系上,只有她与我们大家失去了联系。随着 “拆” 风席卷神州大地,新华街1号到纪念街这一个小区被夷为平地重新圈起盖了据说是现代化住宅小区,好像叫 “水仙花园”。新华街可能已经没有一号了。

宋亮家在新华街纪念街口。他家住在当时旅大市比较有名的人物老朱头的房产里。这是一栋挺大的日本房,宋亮家住二楼。宋爸爸是十二中隔壁三十中学的教导主任,闲暇时养了几大缸热带鱼,其中有一缸大燕鱼非常稀少。一楼是老朱头家,我们去宋亮家玩时偶尔会碰上那一位老人家。文革开始后全社会在无产阶级司令部带领下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据说老朱头在旅大地区光复前是个大地主兼资本家,因此来自周边好几个学校的红卫兵小将们第一时间彻底的抄了老朱头家。抄出来的金银物件古董家具生活用品堆满了门口的纪念街上,老朱头带着高帽子挂着大牌子站在家门口供广大革命群众随时随地批判斗争。闹腾了几天后,堆在大街上的东西被一把火烧掉,那些金银财宝值钱的东西好像也随大火而化为灰烬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9-2 21: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zz-77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zz-77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写得真好

发表于 2019-9-3 21: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zzz-777 发表于 2019-9-2 21:52
写得真好

感谢来访!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9-3 21:3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们几个聚在一起在院子里看小人书,下军棋或者象棋,打扑克。打扑克参与的人多,四个人打40分升级,或者最普通的玩法就是打娘娘,文革时改了个名字叫争上游,三个人到六七个人都可以玩。我们不在院子里玩就在周边街道上踢捆跳方抓人踢足球疯跑。或是向南走顺着纪念街上山玩,或是向北走去斯大林广场玩。那时候旅大地区还留有不少日本人统治时期的其它建筑物。在胜利路上就有一座硕大无朋的石佛,周围是一片空地。我们经常去那里玩儿。爬上石佛,我们几个小屁孩坐在石佛的大手里,面向着斯大林广场的美景情不自禁海阔天空吹牛碧。文革开始,大石佛就被炸掉了。大石佛后面就是南山,南山向东蔓延一直到东海头,北京街胜利路后面的山脉是大连老市区的最高点。当时周围山坡上还有市公安局警犬繁殖训练场和一片果园还有大连市烈士陵园,之后都迁走开发了房地产。我们经常去爬山玩,还曾经偷偷溜进果园里摘毛桃放进老头衫里,趴在地下从铁丝网围墙下面爬出来,弄的桃毛粘身奇痒无比。除了从十二中操场后面上山,有几次还从正面上去。从正面上去过了半山腰就有一个山洞,据说是日本人修建的,我们几个好奇或摸黑或打着用油毡纸做成的火把进去并穿越过几次。山洞里面有阶梯,上下几次之后就到了山后的洞口,坐在山坡上眺望近处火葬场的建筑和远处石道街的群山,也是别有一番景色。爬到山顶后,斯大林广场周边和远处海港海岸线的美景尽收眼底,黄大楼和新华街我们家所在的地方看的清清楚楚,各种房子如大小积木,人比小蚂蚁还小。这时候我们偶尔会兴奋的大喊大叫,叫同学的名字,希望他们能听见并能看见我们。其实从家门口的马路上只能隐约看见山顶上的小人,顺风时偶尔会听见他们在喊叫,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叫喊什么。在山顶多数时间我们都是静静地呆上一会儿,面对如此美丽的城市美丽的家,大家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庄重的特殊感觉。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nihaowohao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9-4 19: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孤独马夫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孤独马夫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记忆,杠杠滴。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 5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9-6 14: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感谢好友欣赏和加分鼓励!

发表于 2019-9-6 14:3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他们几个也经常来黄大楼这边玩。除此之外,小孩子们经常玩的有:打弹儿,打瓶盖,打野峁,打纸牌,踢件儿,抓大把,骑马打仗,滚铁环等等。还经常拿着白石灰块儿在马路上画画,我最爱画的是三国里的吕布。冬天里在马路上滑冰。一场大雪之后马路上的积雪被车碾压成冰,我们就用竹批子做成滑板踩在脚下,顺着北京街的斜坡往下滑。打纸牌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用纸折叠成四方型的牌,用书报纸叠成的牌居多,用牛皮纸叠成的牌最抗打,我们叫它为大皋。每人把自己的牌放在一个区域里轮流打,谁把其他人的牌打出局谁就把牌赢过来了。另一种所谓的纸牌是印刷好的基本是各种人物小长方形纸牌,需要花钱买的。比如水浒一百零八将,三国人物等等。打的时候大家出牌在地上轮流打,谁把对方的牌打翻个个,也就是翻个面就赢了。当时花钱买的不多,想攒齐一套基本上靠赢。记得一开始为了攒齐一套梁山好汉108将108张牌,我和王鹏华茬伙,就是两个人的收藏品混放在一起,由两个人轮流保管,玩的时候两个人一帮共同对付别人。后来我们每个人都攒齐了一套。类似打牌的玩物还有打烟纸,也就是将空烟盒子叠成三角形的牌,将对方的牌打出界或打翻就赢了。赢多了之后就赞烟纸,各种各样的香烟盒子也煞是好看。我有一个收藏香烟盒多年的朋友,他的藏品中不乏珍品,欣赏他的藏品就能想起那个年代的生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骑马打仗是男孩子玩的一种游戏,就是一个人身背另一个人或三个人组成一匹 “马” 上面 “骑” 着一个人,与对手同样的组合厮打,把对手的骑手打下马为赢。通常个子高的是马,小个子的是骑手。因为我个子高,只能是那个“马”。抓大把也很有玩头。用杏子核或圆贝壳或圆石子染上色彩,先攥在手里,将其中一个抛向空中并撒出其它后接住抛出的那个,之后再抛向空中迅速抓起地面上的一个后再接住抛出的那个。之后再抛出一个后抓起两个再接住抛出的那个。记得有一次我最多抓起五个。如果有失误就轮转,谁抓起的多而没有失误谁就赢了。还有一种翻绳游戏,把一根圆形绳子套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上,另一个人将绳子翻套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成一种花案,另外一个人再想办法将绳子翻套在自己的手指上,谁的花样多,谁就玩的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nihaowohao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9-8 10: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除了和同班同学们一块儿玩,还和家门口和大院里的小伙伴们玩儿。那时候的邻里关系都很不错,孩子们的关系自然的就很好。我们门洞里与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不少,不上学的时侯经常在一起玩,尤其是文革开始不上课在家里待着的那几年。蒋立建,李勇,陈家民,孔庆杰等,在一起玩的最多。白天大人上班后,我们就出家门了。如果少了谁,就去敲谁家门上门去找。虽然大人们都不太愿意我们带小朋友在家里玩,我们还是经常去各自家里看小人书,打扑克,在父母下班之前就散了。如果大人在家里,我们就把书拿出来,坐在走廊楼梯上看。每家的孩子都有一些小人书存货,我们好像也百看不厌。也经常在走廊里席地而坐,打扑克,下象棋,下军棋。开始时是随便乱玩,玩着玩着就熟练了讲究技巧了。尤其是打扑克,大连人管技巧叫 “步”,你打的好叫你的 “步”高,你打的不好就说你是 “臭步”。如果你的 “步”老是没有提高,大家就不愿意带你玩了。当时在刘屯小山现在的中山公园里以及在大医附属医院旁边靠近斯大林广场的公园里,有不少成年人打扑克,一般都是六个人打两副牌八十分升级,大连人叫打 “棒子”。后来演变成四个人打 “棒子”,现在基本上是四个人三副牌打 “滚子”了。在那里能打上牌的基本都是高手,一般都用新牌打三锅 (局),输的三个人每人出两三角钱给拿扑克的人,赢的三个人免费玩。之后就把玩过的扑克牌以便宜价格卖给小孩子。因此,我们也经常去学 “步”。遇到高手的牌局里外三层很多人观看,我们小孩挤在前排或蹲或坐,大人们就在后排围观。一把牌打完后开始复牌,打的好的指责出错牌的,看眼儿的也跟着起哄,吵吵吧火的也挺热闹。文革开始这里的牌局就被取缔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nihaowohao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9-10 10: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小学生能够尽情的玩,还要属于在寒暑假这段时间里。尤其是在三四年级的假期里,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临放假前,学校老师留下假期作业,基本上只有数学和语文。四五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聚在一起做作业。记得我和王鹏华,孙宏明还有刘丽明和李君两个女同学五个人在一个学习小组,基本上都是在孙宏明家里,每一天一个小时左右,每人一个小板凳围着一个小桌子做作业。孙宏明家在凤鸣街北京街口,带院子的日本房,从黄大楼走去两三分钟就到了。一栋联体楼住四家,他家住一楼。夏天我们就在院子里,冬天就在走廊里。白天父母上班,除了去学习小组,我就带着大弟自己管自己。中午吃饭自己弄,家里有剩饭剩菜就热一热吃。如果没有,妈妈每天给我们每人留下两角钱三四两粮票,让我们去小饭店吃。当时在高尔基路长春路口有一个饭店,我们经常去那里吃午饭。应该是一角钱饭一角钱菜,但是为了能省下一点零花钱,我们经常吃五分钱的饭加一毛钱的菜或一角五分钱一碗的面条,攒下五分钱。五分钱可以买到的我们经常买的东西有:一根小豆冰棍,一个或两个红烧兔子头,二分钱一根的冰棍两根还剩一分钱,几个小苹果,若干糖豆和波咯和谷鸟儿和糖稀以及其它一些好吃的零食和糖果。我们也攒下来买一点好玩儿的东西,比如纸牌和打弹儿的那个玻璃弹子。还有一项吸引我们攒钱的活动,就是假期学生场电影。每当放假前一个星期,学校礼堂门前就贴出海报,上面写出学生场电影的名字和时间。我们就挑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或把全部电影和时间用小本子记下来,到时候去现买票现看。一般一场电影票价五分钱,我记得还看过二分钱一场的电影。假期去看电影也经常向父母要钱,父母也都会满足我们的要求,尽管那些电影都是看了多少遍的电影。我们基本都去西岗区和平电影院看电影,一群小伙伴们边走边玩地穿过斯大林广场,沿着新开路走不远就到了。我的老姑和姑父文革前从部队转业来到大连,就住在和平电影院旁边豆腐厂楼上。每次周末看完电影去老姑家玩一会儿,老姑就会给我两角钱,让我回家时顺便在街边焖子摊吃上一碗美味的焖子。焖子是大连著名小吃,用淀粉掺水结晶成块,之后切成小方块用油锅煎出疙儿,吃时加调好的芝麻酱汁和酱油蒜泥混成的蒜水。盛在小盘或小碗里,用铜丝或铁丝扭成的小叉子叉着吃,最后再把剩汤喝下。改革开放后不久和平电影院,豆腐厂和周边的房子就都被扒掉了。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9-11 08: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孤独马夫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孤独马夫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连银在墨尔本 发表于 2019-4-28 15:27
对面大楼旁边门洞里还住着我幼儿园的同班小朋友张文建家。还有发小同学王朋华家。王朋华家和杨小明家共住一 ...

那么多名字能记住,也是非凡人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 收起 理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 6 感谢欣赏

查看全部评分

信公知,变白痴。Never argue with stupi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9-9-11 10:1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孤独马夫 发表于 2019-9-11 08:50
那么多名字能记住,也是非凡人也。

过奖了。

俺也就是一个爱玩儿的人。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9-13 11: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孤独马夫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孤独马夫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大连银在墨尔本 发表于 2019-5-3 09:51
周末回家能够随便吃点儿。爸爸妈妈准备一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全家人在一起改善生活。但食品尤其是零食还是 ...

记得我小时候,隔壁邻居有个比我们小七八岁的孩子,喜欢吃那种白切的大肥肉,每次吃大肥肉就到我们家来,胖胖的小手抓着往嘴巴里面一口口地吃,显摆起来吧唧吧唧的,非得让我们感觉到他吃了很香。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信公知,变白痴。Never argue with stupid

发表于 2019-9-13 12: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孤独马夫 发表于 2019-9-13 11:42
记得我小时候,隔壁邻居有个比我们小七八岁的孩子,喜欢吃那种白切的大肥肉,每次吃大肥肉就到我们家来, ...

哈哈哈。画面很喜感。

大肥肉真是香啊!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于 2019-9-13 12:3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连银在墨尔本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连银在墨尔本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应该是在一九违禁词/五年寒假期间,我去李勇和陈家民家里玩,看见他们在换邮票。他们一边换着一边议论着邮票。我在一边默默的听着,并要过来他们的集邮册欣赏。尽管都是一些信销票,方寸之间那精美的画面,还是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其实爸爸也玩过一段时间的邮票。三舅在苏联留学期间还给他寄过来一些苏联邮票,妈妈在邮电所工作时也给他买过一些邮票。在他的写字台抽屉里有一大本集邮册。虽然父母不让我们随便动写字台的抽屉,但我还是偷偷的打开过,拿出集邮册来看几眼。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套特38金鱼新票。自从那一天我看了陈家民李勇他们的邮册,我就又多了一项玩物~邮票。我开始搜集信封,将上面的邮票剪下来,跟着他们学习用水泡,之后将泡好的邮票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上晾干后夹在画报里。自己做集邮册,用比较硬的纸片或笔记本和透明纸。在纸片上割出长条尺寸,将玻璃纸放好,另一张纸上在反面也如法炮制,之后将两张纸粘牢压平,就成集邮册的一页了。那时候亲朋好友之间经常通信,收集信销票不是难事,不多久我就有资格与大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邮票了。当时妈妈在胜利桥邮电局总务处里工作。和青泥洼桥一样,胜利桥也是大连的一个著名地点,桥北就是俄国人建的早期达里尼市政厅大楼,旅大光复后成为自然博物馆,在现在所谓的俄国风情一条街的街头上。桥南面过了电车道就是旅大市邮电局,桥南的马路叫上海路,通过天津街到达中山广场。邮电局大楼也是一个日本人建的老建筑,一楼营业大厅很大。在大厅一角里有着当时的集邮角,尤其是下午有很多集邮迷聚在一起。只要我去妈妈班上,我必去集邮角看大人们交换邮票。那时候邮票就是邮资凭证,在营业柜台上就可以买到。集邮活动之中没有买卖,只有交换。发行过后的邮票,没有人囤积炒作,也没有升值一说。文革开始,集邮活动好像沾上了封资修的边儿,集邮角就消失了。大家的集邮热情又被其它更热情的事情替代,我们的邮册就随风而去了。但是,集邮的种子已经被埋在我这颗好玩儿的心里。十几年以后,一遇阳 (杨) 光,它就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工农兵学商,全玩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