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bhyqs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hyqs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芒果飘香 于 2011-12-2 12:24 发表 
楼上的,你认为你会几个 If I were you 那样知识点就可以站在制高点上去纠正英语为母语的speakers了吗?美国人也是说if I was you的,你去挑战美国人的英语呀。如果If I was you在全世界流行,那么所谓正确的用法反而给边缘 ...
were还是was,我自己和鬼佬朋友也讨论过。我是念文科的。我在澳洲念大学的时候,周围所有鬼佬文科学生都用were的。但是去店里打工,非英裔第二代的会用was。黎巴嫩人的话,可能第三代都是was。和文科同学讨论后,他们有人用email群发了wikipedia关于虚拟语气的链接。wikipedia也examine过这个issue,并且引用了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Although the [were] subjunctive seems to be disappearing from the speech of many, its proper use is still a mark of the educated speaker."然后众人开始自美,”原来俺们是educated speaker“。
美国也不是都用was的。我看了那么多美国人的原版书(包括安东尼罗宾斯和西德尼谢尔顿的),虚拟还都是规规矩矩用were的。我家有本关于怎样写作、编辑和出版的书,是美国出版的,里面也是说美国人的subjunctive mood很多都用错,publish之前要好好顺一下。
也许是我们念文科的,脱不了文科生的酸臭吧。中文里面有人错念发酵和心宽体胖,我也心里不舒服(嘴上当然不用去说)。
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权利发现母语为英语的人的语法错误(发现不等于一定要指责人家)。我只是说了wikipedia和很多英语为母语的知识分子之前说过的东西。不能因为我的birthplace和他们不同, 就被剥夺发言权。
而且纠正别人并非要”站在至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就算是讲中文,如果我说错什么了,被一个小学生纠正,我还是得服。我虽然是中国人,我们大楼业主委员会每次发building notice,都要把最后一稿让我来顺。我也没站在至高点过,只是合作而已。只不过顺完后,大家都觉得notice既能达意,让residents都能理解我们的初衷并遵守规则,又不会太harsh,造成邻里矛盾。一次两次,接下去就变成了大楼惯例。其他业主小的语法错误,被我改正后,他们还大赞,说究竟是念过master的。(以前做英语改错题,我一般都是全对的。)后来变成跟strata manager写信都由我执笔。(别人写了信,strata manager不理,我写的,都能回复而且做到。)其实我也没多大本事。只是知道把话说到点子上,但不要跟人闹僵而已。
不用因为别人的母语就把他膜拜到榜样的地步。足迹里很多也有高人,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英语不一定亚于某些鬼佬。
我也不歧视第二代非英国裔移民。但是我天生耳朵比较尖,第二代移民的阿拉伯音、希腊音的影子在很多情况下还是能分辨出来。很多第二代在家里和跟朋友说话的时候还是用非英语交流的。用英语的只有8小时之内,所以口音上还是会有小小的不同。
其实,speak fluently是一个层次,做到well spoken是另一个层次。看看电影窈窕淑女吧,就是一个例子。
究竟是像大老粗那样说话,还是要像书生那样说话,道路是自己选的。中英文都是如此。我不自夸自己的英语说话像书生,但是至少立志以此为目标而奋斗。
[ 本帖最后由 bhyqs 于 2011-12-2 19:15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