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166#
此文章由 S.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发哥啊, 我算不上专业人士哈,顶多就算个把课本都还给老师的半吊子.
当时金工实习的确DIY了,不过不是刀,是一把铁头铁把的小锤子,用的是很软的45号钢,头与把之间是锥螺纹连接,表面淬火处理(硬度提高有限,主要目的是为了防锈蚀).
相信上工科院校的TX们都有自己的那把锤子吧, 哈哈,顺便问一句:"大家的DIY小锤子现在下落如何阿?" 我的那把,现在我爸还用它砸核桃呢.
针对发哥提出的热处理和硬度的关系问题,我想任何一个学过的(或者还记得一点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TX都有印象:作为一种化合物,铁碳合金也是一种晶体,但它的晶体结构不是单一的。它在在不同的温度和实践条件下会产生出结构或紧凑度不同的晶体组织。而不同的晶体组织,正是其硬度有着巨大的差异的原因。
下面附件1中的“铁碳合金相图”想必大家都曾经非常熟悉吧,因为这是热处理这门课的必考项目,甚至是压轴儿大题。
它的横坐标是合金碳含量%,纵坐标是温度。 中间那条线K是稳定奥氏体区的临界线,大概700多度。
当钢的碳含量一定时,只要看一条线就可以了。钢的晶体结构在这条线上变化。这时候,关键词是“温度”和“时间”。不同的温度决定了钢变成何种晶体的趋势,不同的持续时间决定了钢变成何种晶体的完整程度和晶格大小。
再来,附件2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处理工艺曲线”。发哥,看了这个图你是不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来,看你举的例子。同时参照附件3。
Process Anneal:675/760度 - 94/97 HRB
这个是先加热到奥氏体临界线(甚至不到),然后自然冷却。毫无疑问,硬度比热处理以前会稍有提高,但很有限。
Isothermal: 830/885度 - 95 HRB (Slow cool to 705 °C Hold for 2 hrs)
这个是加热到稳定奥氏体区域,此时奥氏体部分长成。再缓慢冷却到705度保持2小时,使其转变为附件3中的粗珠光体。
Full Anneal: 830/885度 - 75/85 HRB (Controlled atmosphere Slow cool @ 17/23 °C/hr to 595 °C for severe forming applications)
这个加热部分和上面一样,但冷却温度和方法不一样,应该转变为细珠光体。
Hardening: 980/1065度 - 448/564HB 相当与55-56HRC( As quench hardness)
这个加热温度更高,奥氏体组织更完善、致密,组织结构转变为贝氏体,硬度更为提高。
我这些解释,是套用铁碳合金的规律,添加稀有元素的规律变化不大,但关键温度点会稍有不同,且根据添加元素的特点,合金特性会有显著差异。
不知道我的解释,发哥你还满意吗?:)
[ 本帖最后由 S.E. 于 2010-2-23 18:31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