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6-24 22:5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zrobins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zrobins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青少年不是接受家长这部分大人的理念,就是接受另外一部份大人的理念。
下面是我的观点:
My experience shaped me
我的经历塑造了我,其实是说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塑造了我们自己,从现今的大脑的研究来看,我们思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中的神经回路,而神经回路的形成是由外部的刺激形成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小猴子从出生之日起在一个眼睛上蒙上眼罩,经过几个月,再将眼罩拿下,尽管这只小猴子的眼球发育良好,各种生理结构正常,但是这只眼睛却没有任何视觉,因为在缺乏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这只眼睛的视觉神经回路没有形成,并且错过这个关键时期,给予再多的外界刺激,视觉的神经回路将无法形成。正如我们学语言一样,成人付出再多的努力去学习一门外语,永远无法象从小在外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的外语那么自然流利。(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都这本书,http://www.brainfacts.org/book)
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神经回路是非常长久的,不易更改的。
"Give me the child for seven years,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所以如果去塑造一个人,只要控制他或她所处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在澳洲长大的小孩会和在国内长大的小孩不一样的原因,这是我们移民的一部分原因,这也是social engineering 的基础。
我也看了这个课纲,
http://safeschoolshub.edu.au/common/downloads/All-Of-US-Online-Version-May-2016-v3.pdf
有视频,有互动,有练习,有问答,这其实就是体验式教学。当我们看电影时,为什么看到感人的情节,会泪流满面,看到恐怖的镜头时会害怕,看到欢乐的场景会开心,因为电影或者视频的代入感强,会让人感同身受。这个教学通过视频来感受LGBT的生活,通过互动,练习和问答来强化。这其实可以说social engineering。(Social engineering is a discipline in social science that refers to efforts to influence particular attitudes and social behaviors on a large scale, whether by governments, media or private groups in order to produce desired characteristics in a target population. Social engineering can also be understood philosophically as a deterministic phenomenon where the intentions and goals of the architects of the new social construct are realized.)
性观念的养成也是与我们的环境相关,在课纲中一开始就提到同性恋的比例有10%,但真的如此吗?网上数据显示发生同性性行为的比例在过去二十年大幅增加,可以参看下面的链接: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5/apr/05/10-per-cent-population-gay-alfred-kinsey-statistics
如果同性恋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
华人从来不认为同性恋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断袖之好,龙阳之癖,自古就有。但这些不会归入婚姻之中,因为婚姻是关于生养下一代的,自然情况下,只有异性性行为才可生养下一代。现代概念中,婚姻更多的是关于财产权的。如果我们希望种族的延续,那就必须提倡异性之间的婚姻才是婚姻,同性之间可以有与婚姻中财产权相应的法律承认的生活伴侣关系。
如何塑造下一代的性观念,关键在于我们会给下一代输入怎样的信息。下一代需要性教育,这样他们才会有足够的知识去处理性关系。他们需要接受对LGBT的反歧视教育,如果天生是LGBT的孩子,他们会理解自己是正常的,他们的性取向正如人的肤色一样会和别人有所不同,不是LGBT的孩子可以了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他们才可以更好的和LGBT的人平等相处。
但是不能出现鼓励成为LGBT的教育,正如反种族歧视的教育不需要大家去换肤色来体验,对于LGBT的反歧视教育也不需要通过各种体验来完成。
体验教育其实是种变相的鼓励教育,其实是暗示这样做是可以的,本来亲密的同性朋友可以象兄弟姐妹一样,结果在群体心理暗示下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同性性行为。
可能青少年觉得不想接受大人们的理念,但是现今的教育不是由家长这部分大人决定的,就是由其他大人决定的。孩子是未来,种族的延续在于我们培养有利于种族延续的性观念,如果我们的科技没有发展到(或者我们不希望到达)在工厂中生产婴儿的程度,我觉得这个课纲没有必要实施下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