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Sydneyd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ydneyd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ydneydan 于 2015-10-23 12:05 编辑
我的“智商观”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导读】所谓“智商观”,是指对智商(IQ)这个问题的总体看法。由于智商话题在我们的“精英中学华裔化”中载沉载浮,因此我提出个人的智商观,供大家参考。我的核心观点是,不要迷信IQ。
首先是IQ的地位问题。从学术界的相关讨论来看,迄今尚无任何权威学者或机构认为,在“个人能力“这个系统中IQ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恰恰相反,对IQ的批评却在此起彼伏。另一方面,IQ最大的市场在市井,或者说,充当着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一。
其次,我儿子这个实例。立足“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个视角来看,儿子的确IQ不俗,以至于我妻子说,“宝宝,你可不要当神童啊。妈妈会害怕的”。然而,这些在我看来,无非是他成长进程中的某种昙花一现;或者说,“小时寥寥,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换言之,除了IQ,他还有什么?这才是我关注的,于是,自然就有了以下的“第三”。
第三,IQ保鲜期(这是我原创的概念)。我注意到,IQ独领风骚的阶段大体在发育定型之前(男孩而言,16岁之前)。因为,发育绝非“身体成熟”这么简单,还涉及到迄今尚未搞明白的“大脑发育”;后者对大脑的影响极为深邃,不单是功能性的变化,甚至包括结构性或者器质性的变化。于是,早先的IQ优势能否保持下去,就很难说了。正因此,所谓的“神童大学生”多出现在16岁以下(12-13岁最多见),但在成年以后,大家的差别并不明显。按照我的说法就是,绝大多数神童的IQ,在16岁以后就过了保鲜期(例外的案例,另当别论)。
关于IQ保鲜期还要看到,不同年龄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要求,这对IQ保鲜期也是有影响的。成年后,社会对你的要求不单是你的IQ,还有你的责任感、你的品行、你的经验、你的人情世故等等。这些要求都不是你单靠IQ就能满足的;于是,IQ的舞台越来越局促,甚至是:IQ属于你,机遇属于我。
第四,博士生的IQ表现。一般认为,能读到博士的人,IQ都很高。然而,当我自己也读了博士才发现,博士生中的“高智商”令人不敢乐观,但是,“偏智商”问题却极为凸出。何谓“偏智商”?就是把IQ能够产生力量极端偏斜到某一点,而非均衡释放;典型表现就是,有知识,没悟性,复合型的学术研究力极其孱弱。例如,某博士高度评价“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于是我和他有如下对话:
我:“既然性本善,为何有恶人?”
他:“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或者说,是受了其他恶人的影响,才变坏的。”
我:“那么请问,世上的第一个恶人,是从哪里来的?”
他:“他与生俱来就有恶的本质,不需要别人影响也会行恶。”
我:“但是孔子认为,人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这该如何解释‘第一个恶人是从哪里来的’?”
他:(无语)。
可见,他回答的都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却没有独立的悟性。你能认为他的IQ很高吗?
第五,我对儿子的“苦商”教育。苦商(Suffering Quantity, SQ)是我原创的概念,意思是:吃苦耐劳的能力表现及其衡量方式的总称。我们这代新移民(上世纪80年代末来澳洲的),什么苦没吃过!问题是,我们的下一代,能吃什么苦?不能吃苦的人,会把他的全部IQ用来偷懒;这一点,一旦被别人看穿,他们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不管他的IQ有多高。
偷懒,是我最厌恶的劣习之一。我曾责斥儿子,“你最大的勤奋,就在于挖空心思想偷懒。就你那几招,别想忽悠爸爸”。因此,儿子接受的IQ教育是严厉的,严厉到我自己都不忍心,但我必须坚持。因为我知道,他是男孩,将来是男人;而男人,必须从小学会吃苦——而非养成偷懒的劣习。妻子自然十万分的心疼,她对儿子,宝贝的不得了。于是我只能告诉妻子——真正的勇士,是在魔鬼的手心里长大的。
SQ教育的操作之一就是(请勿轻易模仿):我让儿子学习海量的英语单词。最极端时,他一晚上学了141个新词(我在暗暗测试他的耐受底线)。我那个心疼,就别提了(他才10岁)。好几次,我差点就要打退堂鼓了,但我坚持了下来。不可思议的是,儿子也坚持了下来。如今,一晚上学60-70个新词,对他来说是常态。如果一次只学30~40个,几乎就是奖励性的“放松”,把他乐得屁颠屁颠的。
第六,不要迷信IQ。华人孩子之所以能在考精英中表现出色,我不排斥IQ的作用,但我更倾向于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过下意识的SQ教育。那么,是否澳洲人就不能吃苦?我不这样看,而是认为他们的SQ定位与我们不同。比如体育,这是本地孩子的长项,但是,谁能说体育不需要吃苦!事实上,我之所以还能吃一点苦,源头就在于我在读本科时着迷练习健美;其训练之苦,堪称生不如死——抗着80公斤的杠铃,一口气做50个深蹲,动作稍有不到位,教练的臭骂足以让你灵魂出窍。但我坚持了下来,并在多年后感悟到,要把练健美积攒的吃苦精神转化到学术研究中,最后攻下了博士学位。在这种转化进程中,IQ作用并未占据支配性地位。
【结语】展望我儿未来,我不知道他将会怎样。但是我清楚地知道,SQ是IQ之本,IQ是SQ之末;这种本末关系,不可颠倒。尤其当IQ过了保鲜期之后,能够带给孩子强大内心力量的“发动机”,只能是SQ而非IQ。于是,我只给他素质训练(或者,给他一台发动机),而非干预他的未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