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更新完毕 2018 圣诞日本之轻井泽-长野-小布施-松本-镰仓-东京 (2019-1-16) ailsalu · 怎样的一锅让我感动得差点落泪的[樱桃酒煨和牛尾]a~~~~~ (2012-12-15) chesecake
· 人生第一次遭遇手机的回忆 (2007-9-12) 安远翔 · 旅游中遇到的几个人(填坑一) (2008-1-6) smil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rahxephone

[NSW] BBC纪录片,在英国的中式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1 10: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argep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argep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idnee 发表于 2015-8-6 12:50
太有意思了,我要给我儿子看

看到广播体操,笑喷了

咦,最近没怎么来,版主啦,哈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清墨水 + 5 你太有才了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5-8-21 10: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清墨水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清墨水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argepa 发表于 2015-8-21 09:22
咦,最近没怎么来,版主啦,哈哈

mm你这花裡胡哨的头像差点沒认出来
不宠无惊过一生

发表于 2015-8-21 10: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umimi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umimi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个片子是BBC拍给英国人看的,是明显的为英国政府之后教育改革铺路的产物。转一个知乎上用户的评论,极其深刻。其实教育的好与坏,是没有绝对的,相对来说中国的教育是公平的,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而不是英国教育所谓的“因材施教”,让你在一开始就被分等级,一开始就失去了竞争的权利。在片子里那个数学老师也对那个调皮的男孩Luca说了“No matter what you do in future, I don't want you to regret. I should have learn harder",这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转,华丽的分割线
———————————————————————————————————
我也是BBC纪录片中的邹老师(教数学的男老师)的学生,之前读于杭外剑桥高中,现在在牛津大学读书。昨天在b站看完了这部片子,又听到了Simon萌萌的英语也是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吧,也算是讲讲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我绝对属于,在中国学校而更像片中英国学生的类型。高二一年翘课178节,然后被校长通报批评了(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被开除。。)。上化学课的时候看杂志被老师缴了3次然后不让我上课。。反正我觉得老师也是挺爆炸的。所以所谓中国学生就是比较听话认真听课我个人表示无法信服。

另一方面,英国的私立学校纪律管理非常严格也是在英国的人都懂的。基本上不服管一两次就是关禁闭,多了就是开除,不可能有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闹事。

所以这部片子的倾向性也是明显的,就是警示英国人公立教育的问题。

--------------------------------------------------------------------------------------------------

英国的教育(阶级)问题

在英国,公立教育的问题就是在一个阶级分化的国家教育分化的问题。在这里,不同的高中类型对于一个人以后上怎样的大学几乎有决定性的作用。就牛津的录取而言,英国10%的私立学校提供了牛津60%的生源。牛津内部的录取委员会已经对于特定的邮政编码降低了面试门槛,但是这个结果还是长期没有改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很多高中课程的问题老师自己都答不出。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于考上好大学也没有什么欲求(这点和中国非常不一样,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和家庭传统的问题,不是学校的问题)。在很多英国高中,十几年没有任何人申请(对,是申请,不是录取)牛津剑桥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那些学生觉得这种学校高不可攀也没什么必要浪费精力,老师也觉得不能让学生好高骛远。结果就是,如果连上好大学的欲求都没有,又有什么动力努力在高中阶段学习呢?我们学院每年都出路费组织这些公立高中的学生来参观学院上公开课什么的,向他们表达其实牛剑离他们一点也不远。但是这些举措的效果有限,因为很多英国家庭几代人都没有上过很好的大学,对于子女也丝毫不抱这种期望。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牛津的英国学生都是父母,祖父母乃至祖上n辈都是在牛津上学的,对于这一系列流程都很熟悉也觉得很理所当然。同时他们高中在私立高中学习(这种地方的设施、师资和纪律都暴国内高中很多条街。包括杭外南外人大附什么的。),每个学校每一届都有非常多学生能上顶尖大学,所以他们对于高中努力学习然后上个好大学也觉得很自然(伊顿公学一年仅牛津就有超过60个学生录取)。

决定一个学生能否上好的高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背景。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重视教育,愿意花大代价送孩子进好的高中。反之很多新移民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公立高中。

在我看来,英国的公立教育和国内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讲是否有制度化的学习压力。中国的学校和家长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就是用读书改变命运。这些压力从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时间安排体现,压榨学生的每一分精力用来学习。而很多的英国的公立高中做不到这一点。去年英国的教育大臣还付钱(补贴)给学校让公立学校把学生在学校每天多留2个小时,因为学生每天一回家就没机会学习了,然而很多学校没有这个资源和意愿仍然是做不到。


--------------------------------------------------------------------------------------------------

新加坡的教育

国内因为饱受军事化教育之苦,媒体常见的都是国外如何“快乐学习”,国内如何“死记硬背”。
但是不花功夫可以学到东西,哪有这种好事?只要是国外优秀的私立高中,无一例外都有严格的纪律和学术要求。我心目中的宇宙第一高中新加坡的来福士Raffles高中,就是以严格的纪律和激烈的竞争出名的。在这种地方读书,每天不花10个小时学习根本没法见人。虽然每天下午3-4点就放学了,但是之后的课外项目如果你当做真的是选修的就太年轻了。来福士的足球队、篮球队、板球队、橄榄球队等等都是非常非常职业化的,训练强度基本和国内的体育生差不多。在这个学校读书,身心压力都很大,也是经常有人吃不消就退学了。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因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就是从小学开始将学生层层筛选,只有最坚韧最优秀的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升到这所高中。基本上理科的课程都是上大一大二的课,文科的论文也都是大学的要求。

每年牛津都从Raffles要录取超过80个学生。是的,比英国最好的伊顿还多。

Raffles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很多学生来自新加坡很普通的工薪家庭。学生基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很多时候也有天赋)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新加坡另一所英华高中相对就有更多比较优越的家庭的学生,其教育氛围就很不一样。

新加坡的高中有一个SM1的项目,每年都会从中国各地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到新加坡免费读高中(很多都是中考状元)。一部分目的是吸引优秀的人才留在新加坡,另一方面就是引进优秀的学生给新加坡本地学生压力。。。。。。。有这种政府在真的不愁学生不学习。。。。。

所以我觉得道理很简单,没有压力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问题,无非是如何合理合适的施加这份压力。国内很多遭人诟病的教育体制,很多问题其实是过分剥削学生的体力,或者强迫学生使用错误低效的方法学习。

--------------------------------------------------------------------------------------------------

老师的影响

虽然制度层面上有这么多差别,其实具体到每个人来说,教育的核心真的就是老师。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你想学,学得好,还学得轻松
一个不好的老师。。。则反之。
像邹老师这样十项全能又懂教育方法的老师,无论是在什么制度下都能让学生更有能力有兴趣学习。
但是我高中有些老师就没那么好了。。真心是每天上课就是照本宣科,问问题也不懂,这样的老师上课怎么能不睡着啊!。。。这也是我旷了那么多课的原因。。

好的老师往少数的好的学校集中,在中国英国都是这样的,所以教育资源的不平均,真的是教育质量不平均的主要原因。

--------------------------------------------------------------------------------------------------

BBC到底想干嘛

只要有钱有时间有本事,教育方法真的是小问题。中国目前无非就是教育的阶级分化还没有达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程度,现在有资源有意愿的家庭还是只能给孩子上课外辅导来给教育加餐。一个清华老师一对一辅导一个小时,和普通老师一对五十上一个小时效果自然不一样。无非是中国现在还没有将私立学校和民办教育发展到英国的私立高中的程度。等到了那一天,什么因材施教,鼓励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和小班化教育都是轻松做到(其实只要你愿意看看中学老师写的教案,教学感言什么的,这些他们都懂,只是条件不允许)。然后没有这个资源的家庭只能将子女送到衡水中学等军事化学校用压力式学习来填这出身的差别。

BBC现在想的不是让英国优秀的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教育方法,而是用中国灌输式、军事化的教育来弥补英国阶级分化的教育鸿沟。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Hsc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8-21 12: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otor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otor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中国的老师的英文很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