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我爱吃排骨--熊猫家的排骨菜-粉蒸排骨,越式香茅猪排,杂菇排骨汤 (2013-10-14) 小白的熊猫 · 猫咪品种大全,给爱猫的你(视频添加中·!) (2009-5-19) edith921
· 爸爸的手术前后 (2007-10-1) kaitlyn · 我的新车车+今天路考顺利通过 (2005-4-12) melbourne_mm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czsu

澳洲似乎汉语冷 [复制链接]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17: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粉猪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粉猪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abc小学生家长表示很焦虑

可以把这贴转去读书版吧...abc 小学生是没办法达到这个程度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17: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要不“大千”?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17: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粉猪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粉猪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D妈妈 于 2011-3-15 18:48 发表
要不“大千”?


去哪里都可以, 这个是语言学术的研究

报告D妈,我正在看你介绍的'唐朝那回事儿'

退役斑竹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19:4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缓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缓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粉猪妈妈 于 2011-3-15 18:56 发表


去哪里都可以, 这个是语言学术的研究

报告D妈,我正在看你介绍的'唐朝那回事儿'

我介绍的是“明朝”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19:5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粉猪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粉猪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D妈妈 于 2011-3-15 20:43 发表

我介绍的是“明朝”


阿呀呀。。是明朝,是明朝。。我写错了

退役斑竹 2011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19: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明河素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明河素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哈哈,看到最后才觉得轻松了点

这个帖子技术含量好高啊,我看得喘不过气来,觉得自己都快要不会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0: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uJ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uJ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czsu 于 2011-3-15 10:33 发表

我开始认识这个规律的时候是从猪、猪肉、猪油开始的。我发现为什么猪肉pork猪油 lard与猪pig无关。而要记忆一个新单词。英语中也有肉meat脂肪grease为什么不用pig-meat当作猪肉,pig-grease当作猪脂?后来我发现,就是因 ...


那个是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这段历史的缘故, 英语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的上流社会,贵族热衷讲法语, 底层的老百姓则用英语, 而贵族只关心可以吃的肉, 农民才关心那些产肉的动物, 因此那些肉都是法语, 而动物本身则保留了原来的英语.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patrickzhu + 3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发表于 2011-3-15 21: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mf99010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mf99010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按照发展趋势,若干年后,地球上的语言迟早会统一的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0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JuJu 127# 帖子

此文章由 第一名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第一名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白条学习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uJ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uJ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meigui 于 2011-3-15 12:04 发表


尽管是中国文化的拥趸,我还是不得不说,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近500年里,无论是在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领域,英语所承载的信息量都要大大超过中文,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包括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甚至娱乐性上,更是如此。

不谦虚一次,我的孩子中文非常好,而且今后只会更好。但我可以肯定他从英文世界里获得的信息更多更丰富。


确实如此, 虽然我也热衷中国文化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 如果我从现在开始不看中文书, 损失肯定比从此不看英文书要小得多.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英文水平不高,但是会google,:)
看到JUJU写的,我想有必要让自己了解下英语发展历史的基本知识。

这个人写的研究笔记(不是正规的学术研究报告)很通俗易懂,而且我觉得还是写的蛮好看的,摘录一些我就当学习英语知识了。。。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1-3-15 23:33 编辑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15 |显示全部楼层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7月7日

18世纪,有一个驻在印度的英国法官,名叫威廉·琼斯(Sir William Jones),他想研究一下印度当地的法律。因为印度的法律都是用梵文写的,所以他开始学习梵文。在此之前,他已经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结果,他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梵文居然同拉丁语和希腊语非常相似。比如梵文中的“父亲”,读音是pitar,拉丁语和希腊语中的“父亲”是pater;梵文中的“母亲”,读音是matar,拉丁语中是mater。两者相似的地方是如此之多,已经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

1786年2月2日的晚上,威廉·琼斯在加尔各答的亚洲学会发表演说,宣布了一项划时代的发现。他说梵文、拉丁语和希腊语“有着较强的姻亲关系……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实际上这种关系如此之强,任何语义学家如果把这三种语言放在一起考察,是不可能不相信,它们本是同根生的,只是也许这条根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个发现其实就等于说,希腊人、罗马人、印度人有着共同的老祖宗,所以他们的语言才如此相似。语言学家将这群人称为印欧人,将起源于印欧人的语言统称为印欧语系。

现在一般认为,印欧人生活在中欧或者中东的某个地方,在公元前3500年到2500年之间的某个时间,开始向四面八方迁移,一部分人去了西边的欧洲大陆,另一部分人去了东边的亚洲大陆。多少个世纪以后,他们的人种都改变了,外表上再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唯有语言揭示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印欧语系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类:(1)罗马人的语言,也就是拉丁语,今天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都起源于此;(2)希腊人的语言,也就是希腊语;(3)日耳曼人的语言,也就是日耳曼语,今天的德语、英语和北欧诸国的语言都属于这一类;(4)凯尔特人的语言,也就是凯尔特语,包括今天的苏格兰语和威尔士语;(5)印度-伊朗语族,也就是印欧语系在亚洲的分支,包括波斯语和梵语,以及今天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等;(6)斯拉夫语,包括俄语、波兰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等;(7)波罗地海语,包括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17 |显示全部楼层

比德《英吉利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7月 9日

英国是一个海岛。英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外来征服者的历史;同样的,英语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外来征服者的语言。

不列颠岛上,最早是有原始人的,但是历史记载中丝毫没有提到他们。这个海岛的第一个主人,是从欧洲大陆上过去的凯尔特人,他们讲凯尔特语。公元2世纪,罗马人驻军不列颠,他们讲拉丁语。罗马人比凯尔特人文明得多,两者根本无法融合,所以那时还不存在英语。

公元5世纪,罗马人撤离不列颠,然后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萨克森人登陆不列颠,他们讲盎格鲁-萨克森语,这就是现代英语的起源。英语和德语在语言学上是同源的。这就是说,英语是在公元6世纪开始出现的,那时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更接近日耳曼语。

盎格鲁-萨克森人也是蛮人,语言比较简单,不精致,只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没法传达思想感情和进行文学创作。英语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公元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决定派遣教士去不列颠岛建立教会。这一举动使得英国的文明程度大大提升,它不再是欧洲大陆以外的一个蛮夷海岛,粗俗的盎格鲁-萨克森语受到精致的拉丁语的熏陶,两者迅速融合在一起。这是英语发展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出生于公元672年或673年的比德(St Bede the Venerable),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学家,他写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史书《英吉利教会史》,记载了基督教会在英国最早的一些活动。大家可以想像,基督教正式来到英国是公元597年,比德这本书离这个日期只相差100多年,对于了解英国当时的状况可谓是最珍贵的史料。

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传教团--团长是奥古斯丁--来到英国的时候,英国还没有统一。他们登陆的地点属于肯特王国,他们见到国王,告诉国王准备在他的王国里传教。国王的回答是这样的:

当时,不出几天,国王来到了该岛。他坐在露天的一个地方吩咐奥古斯丁和他的随从上前同他交谈——由于一种旧迷信的缘故,他不能允许奥古斯丁在房屋里接近他,如果他们擅长妖术的话,免得他们对他采取突然袭击并进而把他制服。然而,这些人来了,不是被赋予魔鬼的力量,而是被赋予天主的力量。他们走上前,手上拿着的不是一面旗子而是一个银十字架和一副画在板上的救主的画象,他们口里吟唱着连祷文,不仅为永远拯救他们自己而且还为永远拯救他们为其专程前来的当地百姓而向主祷告。当他们按照国王的吩咐坐下,向国王和他的所有在场的家人宣讲生命的福音时,国王回答说:“你们所讲的话和所作的许诺十分美好。可是,因为它是陌生的和尚未确知的,我不能鲁莽地表示接受,而抛弃长期以来我和所有英吉利人一直遵循的规矩和习惯。但是因为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而且还因为我似乎觉察得出你们渴望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真实和美好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不惹你们的麻烦。相反,我们将很有礼貌地接待你们,并仔细地为你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同时,我们也不阻挠你们通过传道为你们的宗教信仰赢得尽可能多的信徒。”就这样,国王让他们住到他领土上的首都坎特伯雷城的一所住宅里,而且正象他许诺过的那样向他们提供了临时的生活必需品,还允许他们传教。

有评论认为,用黑体标注的这段话是表明英国人宗教宽容的最早记录。

《英吉利教会史》这本书,网上已经有电子版。下面我转贴中文版的前言。

=============================

《英吉利教会史》中译本序言

享有“可尊敬的”称号的比德是最早出现在英国历史上的卓越学者、历史家。他在中世纪早期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奋力撰述,著作等身,为英国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尊敬的。

比德诞生于公元672 或673 年,正值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他的故乡在韦尔河畔,属于七国中的北方大国诺森伯利亚。在七岁时被送入建立在他家乡的韦穆修道院,托付给修道院长比斯克普扶养。不久他转入与韦穆修道院结为一体而且相距不远的贾罗修道院,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居住
于此。

比德在贾罗修道院的生活“除了研习宗教经典,奉行宗教仪式以外,经常以“攻读、教授和写作为乐”。修道院里有一个图书室,经最初几任修道院长的热心搜集,藏有大量的基督教典籍和异教的古典作品。比德自幼受到良好的修道院教育,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略通希伯来文,可以在这所图书室里尽情浏览。他深入研究《圣经》和教父著作,沿袭爱尔兰教会传统对这些典籍进行注释。这项工作占用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他广泛涉猎古典著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维吉尔等人的作品都曾在他的著作中被援引。他担任的一项繁重工作是主持修道院所属的一所学校并从事授课。修遭院中有修士六百人,另外还有大量外来者前来受业。比德为此也付出了大量辛劳。

然而,比德始终以极大兴趣从事写作。他在教会史第5 卷第24 章中列举了自己毕生的著述成果,计三十六种(一说三十七种)。著述的大部分是对《圣经》的阐释,有些是对圣徒的记述,还有一些以天文、历法、音乐、哲学、语法、修辞、算术、医药等为内容的作品,则是供听课者学习的教材。

历史著作主要有两种,一是《英吉利教会史》,另一是《修道院长列传》,另外还有一封给埃格伯特的信,在比德著述中都成为传世之作。

比德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以多方面的成就被后人誉为“英吉利学问之父”。他的讲学和著述推动了当地的学术风气。诺森伯利亚成为欧洲在7、8 世纪时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英吉利教会史》是比德最重要的成果,撰于暮年,此时他在各方面都已成熟。此书除以开头的半卷篇幅追记罗马不列颠时期外,下余部分叙述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以后的历史,直到731 年为止。这段历史虽然距离比德生活的时代并非遥远,而且最后几十年还属同时,但因时局混乱,地区阻隔,文化衰微,史料很少流传。作者为搜集材料,煞费周章。他在书的前言中列举了许多教会人士从不列颠各地区,甚至远自罗马教廷为他提供资料。作者本人除利用前人著作之外,也尽力在本地区征集口头或文字材料。这就使得大量珍贵史料凭借这本名著保存下来。

本书以罗马天主教会在不列颠的布教为主要内容,记述自奥古斯丁受命来不列颠布教开始直到罗马天主教在各国相继取得胜利前后一百余年的历史。全书五卷,如金氏在英译本序言中所指出,主要是依据教会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对于七国的政治史,叙述则较简单。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作者并未在意,只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少量消息。

基督教旱在罗马不列颠时期传入,与当地的多神教并荐。罗马军团撤出以后,基督教在岛上逐渐销声匿迹,只在威尔士地区继续传播,后来传入爱尔兰。盎格鲁撒克逊人到来后,带来的是崇拜偶像的沃丁教。6 世纪末教皇格雷戈里在位时,罗马教会在扰攘不安的西欧已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大量的传教士被派到日耳曼各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并取得成就。596 年格雷戈里派遣奥古斯丁赴不列颠传教,以后续有教士前往,传教取得进展。

由于一些国王信仰不深,时常出现反复,教士往往被逐。幸赖此时教士信仰甚坚,不畏艰险,坚持传播,终于使各国君民皈依于罗马教皇的教座之下。在此期间,罗马教会的传教士不但要同沃丁等异教教派争夺,也要同由爱尔兰经苏格兰传回的原先流传于威尔士的基督教派竞争。比德的老师比斯克普属于罗马教会,比德在教会史中对这一派取得胜利的记载是不惜笔墨的。

书的第3 卷第25 章以“与来自苏格兰的那些人在复活节日期的问题上所进行的争论”为标题,以很长的篇幅记述了在英吉利宗教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664 年惠特比宗教会议。“来自苏格兰的”指信奉爱尔兰教派的教士。该教派在艾奥纳岛上建立中心,称艾奥纳派,在诺森伯利亚颇有影响。这个
教派主张清修,与世隔绝,不理睬罗马教皇诫令。辩论的对方则是遵信罗马教廷训令、隶属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教士。辩论的焦点表面上只是无关宏旨的复后节时间和削发式的争执,但实质上却是在教派信奉上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坎特伯雷派由于得到深受王后影响的诺森伯利亚国王的支持,获得辩论的胜利。此后罗马教会逐步扩大其在不列颠的组织,积极干预世俗事务,使英吉利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一员,对此后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奥古斯丁到来之前,不列颠并无主教管区的设置。在比德书中提到此时的主教管区达十七个。坎特伯雷已成为大主教教座所在地,约克在众主教城市中也脱颖而出,就在比德修史搁笔的那一年,它也升格为大主教管区。长期存在于英国的主教管区制此时已初具规模。修道院的建立由采已久,书中更记述了许多新修道院的建立。这类有关教会组织创建的材料同样十分珍贵。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位虔诚的修士在记述教会业绩的同时也记录了教士的丑闻。第3 卷第7 章提到一位被赶下台的主教用钱购买伦敦城主教的职位。他在《给埃格伯特主教的信》中对于一些修道院的丑闻揭露得更是淋漓尽致(第12 节)。作者指出:这些俗人送钱给国王,以创建修道院为借口为自己买下他们能够更加自由纵欲的地方。把土地变成世袭财产,谋取特许状,攫取土地或村庄,收客乌七八糟的人滥充修士,让妻子住在修道院,或者为并非修女的妻子另造修道院等等。看来教会的这些痼疾竟是与开创而俱来的。

《教会史》中政治方面材料不多,但对于七国并存局面仍能勾划一清晰轮廓。书中记载了5 世纪中期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迁来岛上的分布和所建的国家。新来的部族受到岛上居民,包括不列颠人、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强烈反抗。书中于此记载颇多,特别是德格沙斯坦一役尤为详细。诺森伯利亚人在此役中击败苏格兰人之后便在岛上建立起霸权。对于不列颠人的英雄国王卡德瓦龙也有不少的记载。七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的战争连绵不断。书中记载了最初称霸的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的“明智”统治。但更多记载的则是作者长期居住的诺森伯利亚。这个王国在6 世纪末到7 世纪末执掌霸权约一百年。爱德文国王在位时,国内安定,比德记下一个传说,“即使有一位妇女想抱着她新生的婴儿,从这一海边走到那一海边,走遍了全不列颠,她也不会遭到任何人伤害。”但进入7 世纪后,麦西亚兴起,开始同诺森伯利亚争雄。比德详细地记述了633 年的希思菲尔德战役,诺森伯利亚王爱德文被麦西亚王彭达的军队杀死,全军覆没。655 年的温沃伊德战役中,诺森伯利亚国王奥斯维又打败麦西亚并斩杀其王彭达。但在奥斯维死后,霸权终于转入麦西亚之手。

在这些不大的国家中,政府机构是十分简单的。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人的贤愚强弱影响着国家的命运,而其宗教信仰也决定着臣民的皈依。在国王身边共商大计的是贤人会议,前面提及的埃塞尔伯特国王曾接受这一机构的建议,效法罗马人制定法令。书中提及国王的臣属,主要有贵族、顾问官、亲兵、侍从等。贵族被国王尊为“朋友”,地位较高。此时的亲兵似乎已不是过去专门随同国王作战的战士,而是一种供国王派遣的职务,这种简单的政权机构正表明了这是一些刚刚脱离部落联盟阶段,伴随征服和战争而形成的初始的封建国家。

比德无意记述此时不列颠的社会经济状况,但是书中吉光片用的材料依然传递了这一方面的信息。大土地占有现象业已出现,本书第5 卷第13 章原文可译作“一个被安置在亲兵职位(Office)上
的俗人。以其处理世俗事物的敏捷颇得国王赏识”,可以说明此时亲兵的身分。这是入侵和征服的结果。各国国王将土地封赠给从征的贵族、亲兵。诺森伯利亚国王奥斯维在击溃麦西亚国王军队之后,将住有五千户的麦西亚南部授予姻兄弟皮达,而将住有七千户的北部交由自己的官员治理,可以视为征服以后分封的例证(第3 卷第24 章)。亲兵也拥有自己的庄园,第5 卷第4 章中的普奇即是一例。书中关于教会获得地产的记载颇多。奥斯维在战胜彭达以后,献给修道院十二块小册封地,有住家一百二十户。圣波得修道院修建之初,从埃格弗里德国王处获得七十侮得土地。圣保罗修道院于切奥尔弗里德院长在任时,共获得三十海得土地。威尔弗里德主教曾从埃塞尔沃尔奇国王处接受八十七海得土地,后来又从阿尔奇弗里德国王手中获得四十户住家大小的土地。这些还只是来自赠赐,另外还出现了比德所谴责的“攫取土地或村庄”的现象。从这里,人们看到大土地占有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

比德在著述中也为此时不列颠的社会阶级结构勾划出一幅草图。国王及其臣属是不同规模的大土地占有者,构成统治阶级。这个阶级在继续扩充。

比德在《给埃格伯特主教的信》中有一节指责正常等级制度被破坏,于是便有许多人自称修道院长、地方官员、国王亲兵或侍从。这表明陆续又有大量获得财势的人进入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作者无意记述被统治阶级的活动,但在书中也有时出现诸如主教的“人”、亲兵的“仆人”的字样,他们的身分可能即是奴隶。由于大批土地转入教俗领主之手,与土地同时转移的住家也不免归附于主人,成为依附农民。这个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这两大社会集团之间的自由农民,这一阶层在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以后曾经大量存在。随着封建化的进展,这一阶层的人数在逐渐减少。但是由自由农民结成的村社组织比较牢固,它对村民的自由起着保护作用。书中一再提及村庄里的晚宴,参加者都是些村民或在修道院里服务的下层人物。

这反映了村民的生活还过得去,所以有时还可举行酒宴活动。然而这种好日子已经无多,就在比德《教会史》停笔以后不久,来自北欧的丹麦人就开始了对不列颠的侵犯,以后更是每下愈况,到诺曼征服时绝大部分自由农民走向破产,进入了威兰(农奴)的队伍。

从这些材料中,人们可以朦胧地看到这一时期不列颠社会经济的变化,可以看到岛上一些早期封建国家的统治和斗争,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经过罗马教廷的振兴,业已适应于封建制度并为之服务的基督教在英吉利国家的积极活动。这部教会史为人们展示出一幅英国正在循着封建化道路行进的画卷。

关于比德的治史态度,人们对于他在临终前说的那段话“我决不愿意在我死后让我的子孙后代读到谎言”往往津津乐道,对于他在书的《前言》中表示的对待史料的严谨态度也是备加称许,因之对于书的大部分内容是许为信史的。但是作为中世纪早期的虔诚修士,是无法超脱其宗教世界观的。他接受了当时盛行的圣徒显灵、救灾、医病等“神迹”的传说,并且纳入书中,使得这部巨著玉石混杂,泥沙俱下。金氏在英译本序言中的开脱之词,并不能取信于今天的读者。这些瑕疵在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史书中(例如[法兰克]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也出现过,这正是作者们所受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致。抛开这些迷信内容,这部教会史所记述的教会活动和所收集的教皇信札、宗教会议记实等文献,仍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人们在阅读比德此书时,往往在脑中泛起这位学者的老年身影。他在垂暮之年为给后人留下一部信史而奋力撰述,直到生命的未到。而这部教会史却成为他毕生耕耘所获得的永存的硕果。自从盎格鲁撒克逊人迁入以后,不列颠几乎没有留下历史记载。在比德之前曾有吉东达斯(约死于570 年)撰写的《哀诉不列颠的毁灭》,但内容只是对入侵的控诉,缺乏具体人物和时间,不被认作一部严肃的历史。比德的《教会吏》成为5 世纪中期到731 年这段时间唯一的记录,为英国保存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这部史书长期以来被视为英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早在阿尔弗雷德大王时(871—899 年)已被译成古英语,成为英国人的读物。后世的史家对本书继续进行考订、注释和翻译成现代英语的工作,并陆续出版了多种版木,详见英译本序言。比德长期以来受到英人的尊敬,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英国老一辈的史学大师格林评价比德时说:“作为英国学者的第一位、英国神学家的第一位和英国历史家的第一位,正是在这位贾罗修士的身上,英国的学问赖以植根。”美国著名的史学史专家T.W.汤普森评价这部书时说:“在材料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写作技巧方面,在所有中世纪早期文献中,没有任何其他作品可以比得上它。这是蛮族时期写出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可以认为,其人其书都是当之无愧的。

戚国淦

1990 年12 月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7 收起 理由
澳洲桉树 + 2 这本书是盎格鲁萨克森民族的灵魂所依之一。
JuJu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17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7月10日

昨天写到,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来到不列颠岛,这是英语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英语开始受到拉丁语的影响。英语原本是盎格鲁-萨克森语,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拉丁语的传入是它受到的第一次文化入侵,以后这样的“侵略”还发生过两次。

从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到了9世纪中期,几乎半个英格兰都落入了维京人手里。北欧海盗的到来,使得英语受到了北欧语的强烈影响。最重大的一个变化是,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不再像其他欧洲语言那样,有着复杂的词尾变化。因为北欧语毕竟也属于日耳曼语的一种,它与英语的词干基本是相同的,所以英国人如果想同北欧人交流,只有放弃词尾变化了。另外,英语中以“sk”开头的词,大部分都来自北欧语,比如sky(天空)、skein(一团纱线)、skirt(裙子)、skill(技能)、skin(皮肤)等等。这是英语受到第二次文化入侵。

公元1000年,丹麦国王克努特继承了英国皇位,标志着丹麦人正式融入了英国社会。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最终成功得控制了英国全国,成为威廉一世。他清洗了英国的朝廷和教会,所有重要的职位都由法国人担任,上层所有的交流都用法语。威廉一世本人就不会说英语。用一个学者的话说,法国人入侵这件事“对英语的影响比英语史上任何其他事件都更大”。从此,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此后的200多年中,英国社会的语言状况是这样的:政府和贵族说法语,宗教和文化事业用拉丁语,底层的老百姓继续用英语。直到今天,英国人说一点法语,都是时髦的表现。

有一个例子反映了上层社会和底层社会的脱节。1191年,有一个大法官因为政治事件逃亡,他化装成老百姓,想跟其他人做买卖,但是他只会说法语,不会说英语,而老百姓是不可能会说法语的。所以,他就被识破抓住了。

经过这三次文化入侵,英语的词汇就变的非常丰富。同一个意思往往有三种词汇可以表达,一种是英语本身的词,另一种是从法语引进的词,还有一种是从拉丁语引进的词。比如“时代”这个意思,英语本身的词是time,从法语引进的词是age,从拉丁语引进的词是epoch。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18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地位的确立,中世纪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7月10日

在系列笔记之三中,我们看到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占领了不列颠岛,英国的国家机器都被法国人控制了。当时的情况是,法语是官方语言,英语成了二等语言,很有可能从此就消失了。在社会上层都讲法语和拉丁语的情况下,英语还能生存下来,并最终取代法语的位置,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在诺曼征服之前,古英语的书面语和口语都已经确立了,有了群众基础。“用拉丁语和法语来做书面记录是一回事,但要把英国普通老百姓讲的话根除,这得要法国人统治几百年才做得到。说英语的人在人口统计学上占有绝对优势。从实际上讲,显而易见,英国人不会紧紧因为被外国人统治就不再说英语了。”

其次,英语之所以幸存,是因为诺曼人几乎立刻就开始与被他们征服的人通婚了。可以想像这样一种情形,一个诺曼小骑士住在英国乡间一座小庄园中,周围都是英国农民,由英国侍女为他服侍,英国管家料理他的地产,他的孩子则跟英国孩子在一起玩耍。他要想生存下去,平息他下属臣民的怨气,就得学一点儿英文。

第三个原因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即1204年,由于英皇军事上的鲁莽,失去了对法国诺曼底领土的控制。许多在两个国家都拥有土地并且在两国之间跑来跑去的诺曼贵族迫不得已,要宣布自己究竟效忠法国还是英国。

大约在13世纪早期,英国的官方文件中开始出现了英语单词。拉丁文件中现在已知出现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在一个案件的陈述中,这是亨利二世针对他的几个公民所打的官司。法院文书受的是拉丁语训练,他在记录案件过程当中找不到合适的拉丁词来描述国王的诉讼。结果,他用英语写道,此案“nameless”。

13世纪末,英皇爱德华一世开始挑动民众的反法情绪,英语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1337到1454年,英国同法国打起了百年战争,这为说英语而不是法语提供了强大的刺激。

与此同时,由于一种名叫“黑死病”的神秘疾病的爆发,使劳动力锐减,改善并加速提高了英国工人的地位(这一过程最终在1381年的农民起义中达到顶点)。它在修道院和教堂造成了如此之多的死亡,以至新一代的半受教育半文盲,不会说法语和拉丁语的人能够作为男修道院院长和小修道院女院长来接管他们的前任。黑死病之后,学校学生开始用英语而非法语来解释他们上的法语课和拉丁语课。

这时候,英语已经开始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1356年,伦敦市长下令,法庭应用英语审案。1362年,议会用英语宣布开会。1381年,理查二世用英语对农民讲话。

英语的地位就这样确立了。

--以上内容摘自Robert McCram《The Story of English》一书的中文版。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20 |显示全部楼层

英语的借词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1月25日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多次被外族入侵,同时又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所以英语受其他语言的影响非常大。英语是欧洲语言中最容易学习的一种,同时又是同义词最多的一种,这绝不是偶然的。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是从其他语言借用过来的。其中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最大。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词。

rise(升起,上升)--mount(爬上,装上)--ascend(攀登)
ask(问,要求)--question(询问,问题)--interrogate(询问,审问)
goodness(仁慈,善良)--virtue(德行,贞操)--probity(正直)
fast(牢固的,紧的)--firm(稳固的)--secure(安全的,可靠的)
fire(火)--flame(火焰)--conflagration(大火,火灾)
fear(害怕)--terror(恐怖)--trepidation(颤抖)
holy(神圣的,贞洁的)--sacred(神圣的,庄严的)--consecrated(神圣的)
time(时间)-age(年龄,时代)-epoch(时代,时期)

在上面所列的这些例子中,第一个词是原有的英语词,第二个是从法语引进的词,第三个词是从拉丁语引进的词。可以看到第一个词最通俗,第二个词其次,第三个词最书卷气(bookish)。发展到今天,一般情况下前两个词的意义差别较小,它们与第三个词则差别较大。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5 21: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粉猪妈妈 于 2011-3-15 18:13 发表
abc小学生家长表示很焦虑

可以把这贴转去读书版吧...abc 小学生是没办法达到这个程度了

留在这里没啥不好的,反正都是家长们在看,楼主也说是让家长看的,还是留在这里就当学习知识了。
应该不会焦虑的吧,呵呵。

发表于 2011-3-15 23: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yuef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yuef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一个朋友有这样的想法,他想让他的孩子学一点传统文化,背诵一些古圣先贤的文章,懂一点小孩的基本礼貌,如果能熏陶一下情操就更好了。现在中文学校,新金山是比较有名的,但是其目的是教孩子学习中文,和传统文化还有一点区别。所以没有看到合适的(如果大家有看到或者听到,请告诉我,谢谢)。如果没有,自己创建环境也要上。随着孩子长大,他也比较着急。

我很赞同他的想法,愿意为他实现他的这个想法尽一份力。所以来这里发这个帖子。
一个,如果有现成的这样的环境,请告诉我一下。非常感谢。
如果目前没有,如果哪位同学对传统文化,《弟子规》等非常赞同,并愿意身体力行地来教育孩子,请联系我(0402592266,yuefuli@gmail.com),我们非常愿意聘请您来当孩子的老师。
如果有家长对这件事感兴趣(我住在Ringwood,VIC.),也请联系我,非常欢迎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
谢谢。
无我相

发表于 2011-3-16 07: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havealook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havealook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无论英语的起源如何,但是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确实如此。除了pork,beef之类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比如car, truck, bus,train...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些单词,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车的一种。虽然这些在中文中都是英文的翻译,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是车的一种。相信英语好的人应该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

英语的人名、地名、城市名同名率太高。大家可以想象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来命名会有什么后果。

以前看过一个中英文比较的文章,说道汉字在文学上有天然的优势,作者的例子是莎士比亚的诗词押韵的问题,他说一开始看到英语双行押韵,觉的很了不起,应为那是一首诗多种押韵的方法。但是后来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因为发音问题,英语不可能像汉语古诗那样多行押韵的。

现代英语文献确实很多,尤其是科技方面的,不过很难说将来如何。

英语的优势来自于近代国家的强势,而非其他原因。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著,千古输赢下不完。

发表于 2011-3-16 09: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zs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zs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Ian 于 2011-3-15 13:40 发表


呵呵,看起来你前面骂了一通胡适、钱玄同、陈独秀,全都是不相干。你又不反对拼音文字了。建议您先把您要谈的事情理清楚,免得别人莫名其妙。

汉语性数格时态变化是需要额外词汇来说明的,疑问质问等等要句尾加字的。而英 ...


也许你没有看过这三个人对汉语的看法。他们在‘新青年’上曾经大放厥词,必欲将汉语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一点,本人是坚决反对的。
恕在下愚钝,至今我弄不明白性、数、格有什么用处。比如five books 和five book有什么不同?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双重表达方法。既然你知道到了five谁还不知道它是复数,为什么还要在book后面增加一个s?双重表达在汉语中是被看作为病句的,而英语中却将它说成是‘语法’。这岂非咄咄怪事?事实上,我们可以证明,英语语法在许多地方其实都不是什么逻辑,而是双重表达而已。它是一种反逻辑的东西。因为,按照逻辑,每一个意思都应该表达一次就可以了,表达两次则会出现误会。而且。无论是说着还是听者都难以拿捏到底什么地方该表达两次,什么地方表达一次?
信息论中的冗余度解释其实有很多缺陷,以后我们有机会慢慢讨论。

发表于 2011-3-16 09: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zs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zs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春来草自青 于 2011-3-15 14:35 发表


一种语言中声音数量的排列组合数量可以计算出吗?结果一定是无穷无尽吧,就像音符组成的音乐无穷无尽一样。如果如你所说,英语中以词根组合的方式组成新词的能力较汉语弱,那就必然增加大量需单独记忆的新词。但实际上,在近 ...

对于第一段的解释我们似乎无法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来证明而应该从数字上做整体的讨论。如果汉语的表达能力与英语一样,那么就很容易证明2个声音的表达能力与3个声音的表达能力相同。此外,即使是音符也能够分出个数来。能够被耳膜分辨的声音至少要有0.25秒的时间,少于这个时间就分辨不清楚,而时间长了,人的嗓音就会产生变化。

对于第二段的解释,先生能否说一说英语中环、璋、琚、玦、璜都是哪些单词?如果没有,是否说明汉语的词汇量远远超过英语?

第三段英语uncle一词翻译成汉语后可以有十几个词汇,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些词汇,中学生都掌握,也就是说,它们是在5000基本汉字之中的。这就是汉语的特点,学少知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3-16 09: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zs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zs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icelemontea 于 2011-3-15 17:32 发表
我在新加坡教了很多年的中文(华语),有学生,工作人士,有家庭妇女,形形色色人士,有的和中国有交道,有的想去中国做生意,有的是兴趣,这些人动机绝对有,华语的实用性他们绝对意识到,但是都无一例外的说,华语难!看太多他们的“挣扎”"啦
大道理不会说,从我自己的亲生经历,如果说汉语能取代英语,我实在看不出这个可能性:)

这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当电脑刚刚引进的时候,人人都认为电脑难。但是,当你学会了以后就离不开电脑了。其实不管是电脑语言还是人类语言都一样,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而已。关键是用什么方法选择语言?过去人们在没有任何理论的情况下盲目地选择拼音语言、有语法的语言。但是,根据什么说这样的语言就是最好的语言呢?谁也说不出来,仅仅是口口相传而已。如果大家都知道怎样计算语言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那么汉语取代英语的确是可能的,虽然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发表于 2011-3-16 09: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edith92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edith92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粉猪妈妈 于 2011-3-15 18:56 发表


去哪里都可以, 这个是语言学术的研究

报告D妈,我正在看你介绍的'唐朝那回事儿'

我一激动以为有新书了呢
人生只似风前絮,悲也零星,欢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发表于 2011-3-16 09: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ztt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ztt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报告D妈,这个帖子看得我头有点儿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缓缓 + 2 安慰一下, and me too 头大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6 09:5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旋木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旋木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很想把这贴转走,苦于没有适合的板块, 缺少一个类似‘学术研究’的板块

发表于 2011-3-16 09:5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zs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zs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patrickzhu 于 2011-3-15 22:20 发表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06年1月25日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多次被外族入侵,同时又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所以英语受其他语言的影响非常大。英语是欧洲语言中最容易学习的一种,同时又是同义词最多的一种,这绝不是偶然的。

英语 ...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还注意到英语在400年前曾经有过一个‘元音大变迁’?Great Vowel Shift? 它对英语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从那次变化以后已经逐渐走上了采用声调的改革运动之中。比如从那以后,英语的元音开始出现了长元音和短元音。而近代语音学家经过统计发现,事实上所谓的长元音比如i:和短元音i在时间上的区别并不大。都接近0.25秒。那么区别是什么呢?我认为,区别就是声调。比如be和bee的区别实际上是前者是一声,而后者是四声。
任何语言中,声调的发展其实都是这样产生的。最初的动机是希望用一个声音表达两种不同的事物。比如b要想表达两种不同的事物,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一个拉长,另一个缩短。但是,不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需要这样做,只要将两者在声调上做一个处理就够了;表达的不但更加清楚,而且省力。
中国语言在商代的时候仅有所谓的长、短两声。后来才经过不断地改造形成现代的四声乃至粤语中的九声。所谓的有声调语言其实就是使用年数很长的语言。汉语从古至今都没有间断过,所以它的声调丰富。而英语形成的年龄较短,因此正处于过渡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3-16 10: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zs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zs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liyuefu 于 2011-3-16 00:41 发表
我一个朋友有这样的想法,他想让他的孩子学一点传统文化,背诵一些古圣先贤的文章,懂一点小孩的基本礼貌,如果能熏陶一下情操就更好了。现在中文学校,新金山是比较有名的,但是其目的是教孩子学习中文,和传统文化还有一点区别。 ...

我也有同样的感受。目前大陆各种国学热其实都带有‘赚钱’的成分。许多名牌大学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希望在海外某个论坛上得到更多的人参加我们的讨论。其实,古今中外所谓的学问就是大家随便聊天聊出来的。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接触过不少当年的学者。见: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engzhongsu/family-biblecn
与他们交往就像是朋友谈话一样,多聊天就能增长见识,并不是非要有课堂,坐在那里毕恭毕敬的教授和学习。如今,无论是中外学者都已经明白,在大陆,所谓的‘学术’已经变成了‘骗术’。而且,由于当前的最大目标是‘稳定压倒一切’因此,不便对学术界‘动手术’。所以,我希望身处海外的朋友能够自发地形成一个学术环境。也就是说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种氛围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海外,而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大陆。
本论坛中,很多人都说自己不善学术研究。其实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在中国文化圈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是糟粕。就像是在达尔文时代,那些资深的生物界学者们,在‘圣经生物学’中泡了一辈子。最后还不是被证明一文不值?那么又有谁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达尔文主义呢?连达尔文自己都不是。那是一种新的学术方向,与旧的传统格格不入的方向,没有资深与资浅之分。最重要的就是按照自己真正的感受,不说假话。只要有了这一点就有了一切。

发表于 2011-3-16 10: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wavesy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wavesy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粉猪妈妈 于 2011-3-15 20:52 发表


阿呀呀。。是明朝,是明朝。。我写错了

呵呵,这一个字写错,就差了几百年啊
不好意思,歪楼了。LZ接着谈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3-16 10:2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粉猪妈妈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粉猪妈妈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是盼着足迹的abc们长大

然后开个abc中文探讨所: 他们谈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发表于 2011-3-16 12: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miletolif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miletolif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学中文需要好的老师,我女儿的学校也上中文课,可是教的一点没有章程,老师是随心所欲的编点所谓的教材,还时常夹了很多英文。他们自己没有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如何能教好孩子?
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像LZ这样爱中国文化的老师来教中文,我对孩子如何爱上中国文化的问题很焦虑,有高人请指点指点,不胜感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