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准备充分再要孩子呢?
其实我们在这里也没资格去指责评判别人的怎么养育孩子把...
楼上有个TZ说得很好,要是这样很多人现在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过去很多父母生了孩子没有条件自己带的.现在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当然澳洲是好点,在家带孩子政府也给钱,和在国内完全要靠2个人赚钱不一样.但是谁生了孩子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世界上也不是所有父母都那么会"科学育儿"深谙"儿童心理教育学",每天都有空查资料,搜集信息教孩子.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人难道都是误人子弟的文盲父母吗,我看这里好多TZ都挺有文化的,被教育的也MS很不错啊.我这里有个现成的例子,夫妻2个在国内的时候工作还不错,但是女的要倒班,男的经常要出差,2个人觉得不是要孩子的好时机,想晚点再要孩子.国内没有那么长的产假的,我现在在国内请的3年的产假,工资都有三金两保也有,但是我相信不是每个在国内的女同胞都有这么好的单位这么好的福利.可能请半年的产假就失去工作或者岗位了.从头开始是很难的.结果这夫妻2个最后决定移民,其实心里想的也是给后代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来澳洲的时候,女的已经30了,来了以后发现其实语言,工作,住房,都是很大的问题.半年1年的根本不会有什么改善,还比国内条件差一点.但是不要孩子,再迟了怕要起来很困难了,也担心孩子健康什么的,再说如果工作刚刚找到肯定不能就那么丢了.所以考虑又考虑,还是决定要孩子了.这个就是条件不成熟吧,但是没办法还是要了.现在只能请父母过来帮忙.其实小孩子在家还是最亲妈妈的,即使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
当然,送孩子回去是下下策,我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是很情愿,如果真的狠心,以后也不会接自己的孩子回来.这里绝大多数的父母,我相信都是爱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是人人都一样,也不是人人都能够或者都需要变成某某书里的绝佳父母,虽然这一直是大家努力的方向,但是每个孩子都是长眼睛的长智慧的,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很长的,他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你的言谈举止,你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去影响他的,现在来探讨几岁以前如何如何,不如给孩子将来成人的道路上一个有力的大环境更实在.
我有2对同事夫妻,一对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博士后,一对是天天在家打麻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平凡人.2对夫妻的孩子成绩都很好,也很懂事懂礼貌.有一天博士带自己的孩子和平凡夫妻的孩子一起去一个补习班,在路上的时候,博士教自己的孩子不要走盲道,并解释说这个是给盲人走的,即使没有盲人在走,也不能占着.回家以后,平凡夫妻的孩子分别和爸爸妈妈讲了这件事情,而且在以后出行的时候,还记得提醒父母不要走盲道.当我的平凡夫妻同事问起自己孩子对博士伯伯的印象时,孩子表现得非常尊敬这位"文明的,懂得很多,很高尚的伯伯",并跟自己的妈妈说:"你们怎么从来都不告诉我这些啊"
我觉得这些就是父母给孩子的影响,很多说孩子脾气不好,任性胡闹,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影响孩子并给他正确的观念,只是很多父母就把这些问题推给老人或者其他孩子,这个明显更象是一种借口.我朋友的孩子在家里经常大吼大叫,乱摔东西,朋友很头疼,跟我说都是爷爷奶奶惯的,后来幼儿园老师跟她说这个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还经常帮老师收拾玩具.朋友很惊讶,后来我们一起的时候就分析,孩子回家了,朋友并没有怎么管,看到孩子自己可以玩,就让他自己玩,如果乱摔东西,朋友和丈夫就换着大声斥责孩子,而且朋友和丈夫在家经常也是大声喊来喊去的,吃饭的时候讨论家务,孩子也很不高兴,因为在幼儿园老师不让大家吃饭的时候讲话,这个孩子其实在家提醒过爸爸妈妈,但是没人理睬他,我们觉得孩子可能在家的时候非常孤独,渴望引起父母注意,可是只有爷爷奶奶有空听他说什么,注意他玩什么.而我这个朋友其实没有上班,每天都在家,但是她不懂得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方法,而在幼儿园,老师就教育得很成功,孩子并没有表现那些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其实我这个朋友很想好好教育好孩子,买了很多小孩子的教具和图书在家,可是每次发现孩子玩教育的方法不是那个样子的就觉得孩子很烦很笨,出去带孩子玩也是经常的,可每次玩完了就完了,在玩的时候和回家以后都没有"汽车有几个轮子"这种问题参与到孩子的思维里去.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完美父母的,而且有力没心有心没力的也有很多的,就像不是你想考100分就能考100分,有的人可能尽力了也只能考60分.这个3岁以前几岁以前必需要在父母身边更好的统计是很笼统的,这个实现起来也需要一些前提,比如父母确实能持续几年的美丽的心情对待孩子,父母可以创造一个温暖有凝聚力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父母有精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合适 的帮助.
还有一对夫妻3年里给上幼儿园的女儿连着换了6个幼儿园,搬家了5次.后来孩子性格变得非常内向,不爱说话了.后来才知道,每次因为工作关系换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就觉得失去了家,失去了刚刚熟悉的朋友,虽然孩子很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但是最终还是觉得非常失落,因为不断不断在失去.这样我觉得虽然孩子在身边,也不算给孩子一个很稳定的环境,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就不要孩子,我想谁也不敢保证啥时候生活就能稳定下来.
我自己带孩子带到1岁多点,这之前我孩子基本不认识我丈夫,因为他早出晚归,在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要不就没醒,或者醒着,但是我丈夫又要睡觉.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孩子生病或者我和孩子同时在生病,而丈夫也不能请假,我难过得非常非常自责,觉得生下孩子是个错误.但是我的家庭护士告诉我,我需要帮助,并不需要因为自己需要帮助而感到自责或者觉得自己很失败.看着自己的孩子比半岁前刚刚来澳洲还要瘦,我难过极了.我不是一个懒的妈妈,可以说我做了一切我能做的事情,来澳洲的这半年没有哪一天睡过超过5个小时连续的觉.就这样我的孩子还是不断的瘦下来,从之前的天天笑呵呵的,变到后来不怎么笑,经常哭.我开始想回家,想念从前有我妈妈帮手的日子.虽然只是帮手,但比一个人要强很多,起码可以自己洗个澡,安安心心上个厕所,于是我回了国.现在虽然在国内大部分时间还是我带,但是我妈妈帮了很大的忙,有多的人爱孩子,孩子又恢复了爱笑的本性,变得象小时候一样阳光开朗了,也长胖了,我现在也有空上网看看育儿的资料,生活压力小点心情也好很多,这给孩子的影响我觉得也是潜移默化的.现在他在国内经常去我几个好朋友家和小弟弟小哥哥小姐姐玩,平时在公园和小朋友玩,在家天天可以吃外婆蒸的活淡水鱼,喝各种花样的炖汤,去超市学买东西要付钱,去餐馆学要有耐性的坐着不乱跑.现在他知道有好吃的要喂给外婆吃,帮外婆和妈妈拿晒的衣服,外婆帮他拿了东西说谢谢.出门要和外婆说再见,回家要和小朋友说再见.我觉得老一辈的人掺和到带孩子的过程里来也没有那么差劲.刚回家的时候,孩子摔倒了我妈妈就打那个地板或者桌子,还喊"打!都是它把我乖乖拌倒了!",后来我孩子确实就学会摔倒怪地板.以前在澳洲我都让他自己起来,耍赖就拖到没人的地方不理睬他,他每次都是很快自己起来了,我确实想过我妈妈是不是带坏了我孩子.很好的习惯都变坏了.但是后来我和妈妈讲了道理,老人明白了以后很配合我,现在孩子就改了.老人一般都很疼孩子的,要不说"隔代亲"呢,但是只要说明了道理,告诉他们这个是为了孩子将来不吃亏,他们会明白的.这样孩子得到的爱不会少只会更多,也不会养成太多坏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就看你用什么方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