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萤火虫2788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萤火虫2788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网上转来的,汪其实也有红颜知己
----------------------------------------------------------------------------------
汪精卫和陈璧君曾经是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两人为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抗日战争时期,两人因主张和平解决中日争端,反对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而失势,最终落得汉奸的骂名。
汪精卫的生平已经为众人所熟知,陈璧君的故事却一直隐藏在幕后。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她在与汪精卫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历程中有何作为呢?
陈碧君,原名冰如,乳名环,1891年11月6日生于南洋马来亚槟榔屿的乔治市。其父陈耕基,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人称“陈百万”,其母卫月朗。
陈碧君小时生得较胖,人们都叫她“肥环”。
1907年,汪精卫来到槟榔宣传革命,筹集款项,经常到三山,小兰亭处演讲。听众中有一个女中学生,被汪精卫那极富魅力的演说所倾倒;她早就在“民报”上读过汪的文章,对他洒脱的文笔和犀利的辞锋十分钦佩,此时亲眼见到汪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陈不禁由敬仰而生爱慕。
当地同盟会会长吴世荣的家是二人邂逅相逢的地方。陈对汪一见钟情,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父亲对女人的行为极为恼怒,反对其参加革命党;但是母亲却表示支持,并且与女人一起去新加坡拜见了孙中山,随后,自己也加入了同盟会。
此时,汪精卫主笔的“中兴日报”遇到了经费上的困难,陈碧君慷慨解囊相助。陈倾心于汪,不仅是因为汪的相貌才能,还因为他严谨的生活作风,最让陈碧君感动的是汪精卫“革命家不结婚”的信念。汪对陈说,“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过。”
巧合的是,二人都已经有了婚配:汪的兄长为其包办了一门亲事,女方刘氏;陈与表兄梁宇皋定了亲。汪飘泊在外革命,为了免累兄长,与刘氏解除了婚约,陈在见到汪精卫后就向父母表示要坚决退婚。
1909年,汪精卫回到日本,陈碧君也来到日本留学,两人异地再相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同盟会屡次起义失败,内部分裂争吵,使一向斯文有加的汪精卫蒙生了做刺客的念头。“革命党人只有二途:或为薪,或为釜。薪投于火,光熊然,俄顷灰烬;而釜则尽受煎熬,其苦愈甚。二者作用不同,其成饭以供众生饱食则一。”汪精卫的一生履行了他的这句诺言。
陈碧君得知汪精卫要组织暗杀团,也非参加不可,并找到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滔天,学习柔道,以备暗杀时防身自卫。
为了帮助心上人的壮举,陈璧君回南洋酬款,其母慨然资助,将首饰典当,加上平日的积蓄都给了女儿,以成其志。1909年12月,陈碧君赶到大连,与汪精卫一起进京。
1910年3月31日,刺杀小组精心策划的用炸弹刺杀摄政王载沣的计划破产,4月16日,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被捕。
在进京前,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可见汪是抱着一去不复返的念头去的。
4月29日,汪精卫和黄复生被判处永远监禁,罗世勋被判处十年徒刑。
狱中的汪精卫两次自杀未遂。陈碧君在东京得到汪被捕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准备再去北京,与清廷拼与俱烬,后来得知汪被判无期,才到新加坡和槟榔筹款,并将其庶母捐赠的私产变卖得4000元,但仍觉不够,于是想到去澳门赌场碰碰运气。在胡汉民的带领下,陈碧君来到澳门,不幸输个精光。无奈之下,陈请黎仲实到日本筹款,黎找到吴玉章,吴为了营救汪精卫,破例向军火商收取回扣,交黎带回香港。
陈碧君到北京后,几经周折,托人买同狱卒给汪捎手书一封:“忍死须臾”。汪读后悲喜交集,咽下手书,咬破手指,回复“信到平安”四个血字。
又作“金缕曲”赠陈碧君: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累僝僽。愧戴却头颅如旧。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陈碧君在回信中说,“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隔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过厚厚的高墙。你我俩人已经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俩人从现在起,在心中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
汪精卫回复:诺。
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独立,清廷崩塌,汪精卫得以自由。
1912年1月,汪精卫与吴稚晖,张静江等人发起“进德会”,号召不做官,不做议员,不纳妾,不嫖,不赌,不吸鸦片。唤起民众的公德心,改善民风。陈璧君对夫君的倡议积极响应。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汪精卫与陈碧君完婚,他们的婚龄正好与民国同龄。
婚后,汪精卫夫妇去了法国,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1913年,汪精卫回国,致力于民国政府的创建工作。
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筹建军校,经费的来源之一是陈碧君在美洲各地的募捐。陈碧君历经美国,古巴,加拿大,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纷纷解囊相助。1923年11月2日,陈碧君返回中国,共筹得30余万元,解决了国民党和黄埔军校的经费困难,受到了孙中山的赞扬。
1924年1月6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陈碧君被指定为3个妇女代表之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宣告成立,汪精卫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为一手的最高元首,陈碧君也成为了第一夫人,并被任命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汪精卫品格过于清廉,不搞“封官许愿”,对部下的要求很严,所以愿意跟随他的人很少。蒋介石曾两次给汪送去兰谱,希望与他结为拜把兄弟,但都被汪精卫婉言谢绝。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宣布和共产党决裂。为了防止共产党的武装暴动,汪精卫派陈碧君赴广州监督广东当局,并责令张发奎及早采取措施,但是中共党委把起义的提前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关系骤然紧张。对于日军的逐步蚕食,汪精卫提出了一边在外交上交涉,一边在军事上抵抗的主张。
淞沪抗战时,汪精卫慷慨陈词:政府对辱国丧权之条约,无论日本如何威胁,决不签字。我愿以满腔的诚意,以和平的方法解决中日双方的纠纷。
“塘沽协定”签订后,社会舆论沸腾,指责该条约是卖国条约。汪精卫解释道:政府和日本和平交涉,有一个最低的限度。只要停战条约在我们可以忍耐的最低限度之上,政府就决心签署停战条约,既是受到国民一时的唾骂,也要坚决进行负责任的签字。这次政府和日本签署局部地区的停战条约,是为了让疲惫的军队,穷困的人民得到一时的休息,其是非利害将得到历史的评判。
在丈夫忙碌于国破凋零之际,陈碧君在慈善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南京有贫民三万多户,她和汪精卫,吴稚晖等人发起募捐活动,在京郊为贫民建住宅,解决他们的住房。
随着中日冲突加剧,任外交部长的汪精卫倍感压力,陈碧君规劝丈夫辞去这个职务,以免“独负卖国责任”。汪精卫伤感万分,悲痛的说:“现在聪明人谁肯做外交部长!”
汪的苦衷终于引来的杀身之祸。
1935年11月,汪精卫在南京遇刺。汪倒在地上,满面血污。陈碧君惊呆了。汪精卫从昏迷中醒来,看见陈碧君泪流满面,强忍伤痛说,“我为革命,结果如此,毫无遗憾。”
陈碧君哽咽道,“四哥,你放心吧,你死后有我照料儿女。革命党反正要横死的,这种事我早已料到。”
伴侣忠贞与此,令人唏嘘感叹。
汪精卫与陈碧君这对患难与共的革命夫妻,在感情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小的风波。
汪精卫在香港制造炸弹准备刺杀清廷要员的时候,认识了方声洞的妹妹方君瑛,两人郎才女貌,燃起了爱情的火花。虽然同时也有陈碧君追求他,但是汪精卫一直没有最终选择。直到汪入狱后,陈碧君的执著感情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最终赢得了汪。
汪结婚后,与方君瑛一直保持来往,陈碧君对此怒不可遏,对方恶语相向。
方君瑛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悬梁自尽。
汪的另一位情人是施旦,长相酷似方君瑛。汪把她安排在身边做秘书,施也很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做非份之想。
汪死后,施旦进入佛门,把汪的衣冠埋在庵后空地上,每日为昔日恋人念佛超度。
七七事变后,汪精卫发表“最后关头”的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要使每一个人,每一块地,都成为灰烬,不使敌人有一些得到手里。”
“惟有抗日才能争取国家民族的生存,中途妥协,只有灭亡,中途妥协,绝对得不到和平。但是,中日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不是几句口号所能弥补的。日军在中国长驱直入,国军节节败退。
1938年6月,陈碧君对抗战形势感到失望,私下里说道:“其实能从日本手里得回黄河以南地方已经算满足了。连黄河以北,甚至于东北都想收回,谈何容易!双方提出的标准相差太远。越打时间越长,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其实,中国以前何尝有东三省。奉天本来是满清带来的嫁妆,他们现在不过把自己的嫁妆带回去就是了,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汪精卫看到广州失陷,武汉危急,认为中国的军事失败已经不远了。他对路透社记者说:
如日本提出议和条件,不妨害中国国家之生存,吾人可以接受之,为讨论之基础,否则无调停余地。
11月20日,以“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为宗旨的“重光堂协议”秘密签订。日本承诺不要求战费赔偿,驻中日军两年内撤军。
高宗武和梅思平向汪精卫汇报协议内容后,汪还是觉得不妥,还想与日本争取更多的条件,并且向日本提出在近卫声明中要明确表示不对中国进行经济垄断,不干涉中国内政。
12月,汪精卫和陈碧君逃往河内,近卫政府发表第三次“近卫政府对华声明”,字里行间让汪精卫感到日本人变卦了。
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
1939年3月21日,汪精卫夫妇在河内险些被戴笠的特工刺杀。
1939年5月6日,汪精卫到上海,与日本展开艰苦的谈判。5月31日,赴东京继续与日本当局谈判。汪对近卫说,希望日本必须让中国成为自由独立的政府,必须迅速全面的撤退日本军队。
10月初,“日中新关调整要纲”出笼,对中日和平的条件越加的苛刻。汪精卫深感失望,让周佛海,梅思平等人与日本谈判。
汪精卫听了陈碧君转达的陶希圣的谈判汇报,边听边流泪:“日本如能征服中国,就来征服好了。他们征服不了中国,要我签一个字在他的计划上,这种文件说不上什么卖国契。中国不是我卖得了的。我若签字,就不过是我的卖身契罢。
在与影佐少将的谈话中,汪精卫说到,我此一运动的目的,在于尽早实现和平,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倘若此一目的达成,政权由谁掌握并不介怀.我的任务在使重庆政府中止抗日,倾向和平,如果将来重庆政府与我合流 ,我的使命即是完成,将立刻下野,绝无犹豫.影佐被汪的言辞所感动,边听边记,眼泪掉在笔记本上。
汪政权建立半年后,汪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关系条约”以换取日本对汪政权的公开承认。在签字的那一天,汪满脸的凄凉,远望萦绕在紫金山上的白云,忍不住两行清泪,沿着脸颊一滴一滴的往下流。突然,他双手抓住了自己的头发,用力的拔,用力的拉,俯下头,鼻子里不断发出了“恨,恨“之声。
夫妇二人还拜祭了中山陵。汪精卫在总理墓前长跪不起,痛哭失声。
自此,汪精卫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了,复杂的心情和悲观的现实使他向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着他向英美宣战,历史已经注定要彻底的抛弃他了。
六十年无一事成,不须悲慨不须惊。
但存一息人世间,种种还如今日生。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死于名古屋帝大附属医院。遗体葬在中山陵之侧。
1946年1月21日,国军炸掉汪精卫墓。
1946年4月22日,陈璧君被江苏省高等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解放后,陈璧君由中央人民政府关押,其间有多人劝其认错换取宽大处理,但是她的回答始终是“我没有错”。
1959年6月,陈璧君因病医治无效,死于上海监狱医院。
卧听钟声报夜深,海天残梦渺难寻。
舵楼欹仄风仍恶,灯塔微芒月半阴。
良友渐随千劫尽,神州重见百年沉。
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 |
|